每天三分钟,Blender布线更轻松——持续更新929
写在开头:
欢迎你来光顾我的学习博客!这系列博客以轻量、直观为主,记录了一些我在学习blender布线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每期阅读时长尽量控制在1-5分钟,引用了Blender官方手册的地方会用‘@’标注,其他来源另外说明。让我们,一起变强!
1.卡边的操作不只有环切[ctrl+r],还可以通过倒角[ctrl+b],切刀[K]来完成。
**
在我看来三种卡边方法的优点分别是,环切能够快速找到中点,倒角可以对称卡线,切刀的自由度很高。(在新手期,切刀卡边的方法不建议常用,在后面我会提到原因)
操作注意:
1.环切:进行第一次环切操作后,别急着对物体进行下一步操作,先关注页面左下角的调整面板,看看有没有自己想要进一步调整的。(此面板只出现1次,当进行了其他操作,包括移动、旋转,它就不会出现了)
2.倒角:倒角卡边,有3条线就够了(如果只出现了两条,向前滚动鼠标中键增加分段数,如果多了,向后滚),另外,确定好卡边位置后,摁[P]再向外拖拽鼠标,才可以达到“不倒角,只卡边”的效果。
3.切刀:切刀卡边,需要检查 ①是否切到了不需要的边;②新构成的多边面影不影响细分后的成形效果
2.细分修改器的两种模式, Catmull-Clark=切分+圆化,Simple=切分
从对比可以看出来,当使用’Simple’的时候,原有平面的形状不会受到影响,只在面数上发生了1->4的增加;当使用’Catmull-Clark’的时候,在面数增加的基础上,平面的形状也发生了变化。
发现了么,Catmull-Clark模式下的细分,更符合我们对细分的理解,即:
@ 细分工具将边和面切为两半或更多,添加新的顶点,并细分对应相关面。它通过将面和边切割为更小的单元,来增加分辨率
有关Catmull-Clark的底层原理,这里有一篇文章介绍的比较好,没有晦涩难懂的运算过程,也是图示为主:计算机图形学十一:曲面细分(subdivision)与曲面简化(Smplication)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去稍微了解一下
3. 一个入门案例——处理优角
优角(reflex angle)亦称凹角,指大于平角(180°)而小于周角(360°)的角。直角、锐角和钝角统称劣角。
在我们日常建模的过程中,会遇到非常多优角情况,针对优角的布线主要影响倒圆角以后的曲面细节,如图,在进行了倒角【ctrl+B】后,在默认设置情况下,不难看到,在拐角处的圆角明显“变细”了:
出现这种现象与该处点分布有关,在细分建模中,点与点之间存在“张力”(暂时这么理解哈),在某一点处“张力”的大小受到周围点的权重的影响,图中右下“三角形”区域,最上方的顶点显然受到了来自更多点的影响,所以,圆角在这里就被影响——“变细”了。
我们再来看一下,在修改了布线以后,它会变成什么样:
如图,其实改完以后,该处就变得“均匀”多了。
好,现在,让我们更细致地描述一下布线修改的过程:
1.直接使用【ctrl+B】进行倒角,生成初步的布线
2.如图,在“点编辑”模式下,选择相应的顶点,单击【J】连接
3.切换到“线编辑”模式,选择相应的边线,【X】->【融并边】,然后再使用【J】对顶点进行如图连接
以下是外角布线的平面步骤:
另外,还有一种思路,是在倒角【Ctrl+B】后,将圆角的‘Miter outer’改为‘Arc’,然后连接对应点构造四边形即可:
规律提醒:这两种布线处理方式(删减线 & 倒角连线)都近似有这样的初始结构,这有什么用呢?——看到造型有优角,现在这里搞这样的一个布线结构,准没错~
(更新时间 2024年9月29日 20:18 于创园1栋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