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nch工艺和平面工艺MOS的区别

雷卯电子有Trench工艺和平面工艺MOSFET,为什么有时候推荐平面工艺MOSFET呢,有时候推荐用Trench工艺MOSFET, 上海雷卯EMC小哥简单介绍如下。

  1. 平面工艺与Trench沟槽工艺MOSFET区别

 两种结构图如下:

由于结构原因,性能区别如下:

1.导通电阻

Trench工艺MOSFET具有深而窄的沟槽结构,这可以增大器件的有效通道截面积,从而降低导通电阻,能够实现更高的电流传输和功率处理能力。

平面工艺MOSFET的通道结构相对较简单,导通电阻较高。

2.抗击穿能力

Trench工艺MOSFET通过控制沟槽的形状和尺寸,由于Trench工艺的深沟槽结构,漏源区域的表面积得到显著增加。这使得MOSFET器件在承受高电压时具有更好的耐受能力,适用于高压应用,如电源开关、电机驱动和电源系统等。

平面工艺MOSFET相对的耐电压较低。广泛应用于被广泛应用于数字和模拟电路中,微处理器,放大器,音响,逆变器,安防,报警器,卡车音响喇叭及光伏储能上。

3.抗漏电能力

Trench工艺MOSFET通过沟槽内的绝缘材料和衬底之间形成较大的PN结,能够有效阻止反向漏电流的流动。因此,Trench工艺MOSFET在反向偏置下具有更好的抗漏电性能。

平面工艺MOSFET的抗漏电能力相对较弱。

4.制造复杂度

Trench工艺MOSFET的制造过程相对复杂,包括沟槽的刻蚀、填充等步骤,增加了制造成本。平面工艺MOSFET制造工艺成熟:PLANAR平面工艺MOSFET是最早的MOSFET制造工艺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改进,制造工艺已经非常成熟。相关设备和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和实践,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5.看到这些方面是不是觉得沟槽工艺MOSFET 更有优势,其实我们可以简单理解这两种工艺。

平面工艺就好比我们小时候的土屋,几乎不需要挖地基纯平面架构特点:成本高,内阻大,ESD能力强,属于纯力量型选手,抗冲击里强。

Trench工艺,俗称潜沟槽工艺,就好比我们农村的楼房,需要挖地基到一定深度,同样的使用面积所需要的地皮少,相比平面工艺,成本略低, 同电压平台,内阻略小,电流大,输出能力强,但是,抗冲击能力也更弱,速度与力量的结合。

简单总结就是 :

Trench工艺   内阻低 ,高耐压,单元芯片面积小,一致性相对差 但抗冲击能力弱 。

平面工艺   内阻大,耐压低,单元芯片面积大,一致性好  抗冲击能力强。

2.至于Trench工艺为什么抗冲击能力差

主要是:

1. 结构脆弱:Trench工艺中形成的深沟槽结构相对较细,横向尺寸较小。这使得结构相对脆弱,容易受到机械冲击或应力集中的影响而产生破坏。

2. 异质材料接口问题:Trench工艺通常涉及不同材料之间的接口,例如在沟槽中填充绝缘材料或衬底与沟槽之间的接触等。这些异质材料接口会引入应力集中和接触问题,降低了整体的抗冲击能力。

3. 缺陷和损伤:在Trench工艺中,制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缺陷或损伤,例如沟槽表面的粗糙度、填充材料的不均匀性等。这些缺陷和损伤会导致材料强度下降,从而降低了抗冲击能力。

3.如何选择

选择使用PLANAR工艺MOSFET还是Trench工艺MOSFET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 功能需求:

首先需要明确所需的功能和性能要求。例如,如果需要高功率处理和低漏电流特性,

则Trench工艺MOSFET可能更适合。

如果需要较高的开关速度则PLANAR工艺MOSFET可能更适合。

2. 功耗和效率:

需要考虑设备的功耗和效率需求。Trench工艺MOSFET具有较低的导通电阻适用于高效率的功率转换应用。

PLANAR工艺MOSFET则在一些低功耗应用中表现较好。

3. 温度特性

需要考虑设备温度特性等因素。取决于器件结构和材料选择。一般来说,Trench工艺MOSFET具有较好的封装和散热能力,可在高温环境下工作并具有较低的漏电流。

但一般工控上选择推荐选择平面工艺,因为要求稳定可靠,一致性好,抗冲击力强,对于散热可以采用其它措施弥补。

也就是,我使用的场合决定我们使用哪种工艺MOSFET更合适.

总之,一个新的工艺技术产生一定有它的优势所在比如Trench,功率大,漏电小。但同时也伴有小的缺陷,比如抗冲击力弱,一致性相对差。随着技术的进步成熟,缺陷不断会被大家想办法弥补。但老的工艺虽然市场份额在不断缩小,但它的市场需求也无法替代。

比如下面,几种场合 使用平面工艺 产品性能会更优。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探讨了双馈风力发电机(DFIG)在Simulink环境下的建模方法及其在不同风速条件下的电流与电压波形特征。首先介绍了DFIG的基本原理,即定子直接接入电网,转子通过双向变流器连接电网的特点。接着阐述了Simulink模型的具体搭建步骤,包括风力机模型、传动系统模型、DFIG本体模型变流器模型的建立。文中强调了变流器控制算法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应对风速变化时,通过实时调整转子侧的电压电流,确保电流电压波形的良好特性。此外,文章还讨论了模型中的关键技术挑战,如转子电流环控制策略、低电压穿越性能、直流母线电压脉动等问题,并提供了具体的解决方案技术细节。最终,通过对故障工况的仿真测试,验证了所建模型的有效性优越性。 适用人群:从事风力发电研究的技术人员、高校相关专业师生、对电力电子控制系统感兴趣的工程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希望深入了解DFIG工作原理、掌握Simulink建模技能的研究人员;旨在帮助读者理解DFIG在不同风速条件下的动态响应机制,为优化风力发电系统的控制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技术支持。 其他说明:文章不仅提供了详细的理论解释,还附有大量Matlab/Simulink代码片段,便于读者进行实践操作。同时,针对一些常见问题给出了实用的调试技巧,有助于提高仿真的准确性可靠性。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