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史时代的细分
我们现在开始研究信史时代(Historic Age)——大约有6000到7000年的历史。信史时代的历史通常被分为三个部分——古代史(Ancient History)、中世纪史(Medieval History)和近代史(Modern History)。古代史,正如我们已经指出的,开始于我们通过文字记载能够获得一定了解的那些民族,而一直延续到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在西方崩溃。中世纪史包括所谓的中世纪,大约1000年的时间,从罗马陷落到公元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近代史开始于中世纪结束,延续至今。
信史时代的人类种族
人类被划分为很多种类型或种族,主要以身体特征,如外形、肤色以及容貌作为区分标准。有三个主要的种族,分别为黑种人或黑色人种(Black or Negro race),黄种人或蒙古人种(Yellow or Mongolian race),白种人或高加索人种(White or Caucasian race)。
但是我们不能就此认为这三个人种之间就截然分开;他们是在不知不觉中相互转化的。有大量的中间型人种或者亚人种。
黑种人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是黑色人种代表性种族(尼格罗人)的真正家园,但是我们在其他所有的大陆和很多海岛上也找到了他们,他们是迁徙或者被更强大的种族当作奴隶带到了这些地方。
黄种人或蒙古人种
亚洲的东部和北部是蒙古人种分布的中心地带。很多蒙古人种的部落都是游牧为生的牧民,他们漫游在辽阔的喜马拉雅山脉(Himalayas)以北广袤的亚洲平原上。他们在历史上扮演的主要角色就是去袭扰那些习惯定居的民族。但是这个人种之中最重要的民族是中国人和日本人。
白种人或高加索人种及其三个族群
所谓的白种人或高加索人种几乎囊括了信史时期的所有民族。其主要民族分为三个族群——含米特人(Hamitic)、闪米特人(Semitic)以及雅利安人或印欧语系人(Aryan or Indo-European)。这三个族群各自的成员互相之间不能看作是一定具有血缘关系的同族,他们能够确定的唯一联系纽带是语言。
古埃及人是含米特人这个分支中最杰出的民族。在灰暗的历史曙光之中,我们发现古埃及人已经定居在尼罗河流域,还在那里建造了一些如此完美无缺的巨大纪念碑,这确凿无疑地表明那些设计纪念碑的人接受过建筑艺术的长期训练。
闪米特人族群的主要民族包括古巴比伦人和古亚述人、希伯来人、腓尼基人,以及阿拉伯人。大多数学者认为阿拉伯半岛是这个族群最初的故乡。有一个有趣的事实,三大一神论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以及伊斯兰教——都诞生于闪米特人的民族之中。说明了种族特征的持久性。
说雅利安语的民族组成了白种人之中分布最为广泛的族群。他们包括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以及现代欧洲所有的民族(除了巴斯克人、芬兰人、拉普人、匈牙利人以及奥斯曼土耳其人之外),连同波斯人、印度人和其他一些亚洲民族。在我们所称的“闪米特时代”之后,在世界历史舞台上扮演主角的就是雅利安语系民族了。
古埃及
距今约7400多年前,以法尤姆地区为中心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城邦进而形成国家。古埃及文明最早形成于约7450年前下埃及的法尤姆地区(约公元前5450年),终止于公元639年,阿拉伯帝国将其伊斯兰化。
由于埃及的自然条件,它的农业生产与人工灌溉紧密相连。尼罗河泛滥时,人们要疏通渠道,排出积水;而干旱无雨时节,人们又要从尼罗河引水灌溉。这样巨大的工程,绝非一家一户所能完成,它需要联合众人的力量。因此,埃及在很早的时候,就出现了联合。若干氏族联合为公社,若干公社又联合为州,使埃及形成大约四十几个州。
每个州都有自己的名称、都城、军队和政权。各州都是独立的王国,彼此间常常为了争夺河水、土地,甚至为不同的信仰而斗争。经过长期的战争和兼并,到公元前4000年左右,埃及出现了两个独立的王国。
历史上的埃及包括尼罗河三角洲(Delta of the Nile)及其下游的冲积平原。这些富饶的土地是在过去的地质时代里,由洪水季节的河水冲积下来的淤泥形成的。尼罗河三角洲在古代被称为下埃及(Lower Egypt),而真正意义上的河谷,即从三角洲顶部直到尼罗河第一瀑布之间600英里的距离被称为上埃及(Upper Egypt)。
南方的上埃及以蜜蜂为国徽,国王戴圆锥形的白色王冠,以秃鹰为保护神。
北方的下埃及以纸莎草为图腾崇拜,国王头戴红色王冠,以眼镜蛇为守护神。
上下埃及打了很多仗。大约在公元前3100年左右,美尼斯担任了上埃及的国王。他率领一支强大的军队顺尼罗河而下,终于征服了下埃及。埃及统一的历史事件被刻画在“那尔迈青石板”上。一些学者认为,纳尔迈就是美尼斯,另一些人则认为纳尔迈是美尼斯的直接前任,但是为什么他的名字没有列在帝王世系表中原因不得而知。这两种观点尚无定论。
美尼斯自称为上下埃及之王。他有时戴白冠,有时戴红冠,有时两者合戴,象征上下埃及统一。为了便于统治全国,他把都城迁到上下埃及接壤的“白城”,后来又称之为孟斐斯。从此,埃及进入王朝时期,美尼斯也成为埃及第一王朝的第一个统治者。
然而现在也有更多证据证明,上、下埃及的统一或许并不是通过暴力征服或武力吞并的方式实现的,而是长期逐渐小规模的文化融合的结果,这就是古提克(H.Godicke)等人提出的“渐进理论”。目前,这一观点越来越流行,并得到越来越多考古证据的支持。
5150年前(约公元前3150年)南北埃及完成统一,并建立了世界上首个大一统国家,其朝代延续并更迭长达三千年之久,一直到公元前30年罗马征服埃及第三十二王朝(托勒密王朝)。
古埃及王国先后历经了:前王朝、早王朝、古王国、第一中间期、中王国、第二中间期、新王国、第三中间期、晚王国、托勒密王朝,共10个时期,33个王朝的统治(含0至第32王朝)。
王朝与国家
约公元前350年前后,埃及第三十一王朝初期的史学家曼涅托,将埃及第一王朝,至其当时所在的埃及第三十一王朝,把埃及一共分为三十一个朝代,之后学术界(将曼涅托之后的第32王朝即托勒密王朝重新列入)又有现代学者在此基础上将上古埃及朝代重新划分为三十三个王朝(含第0、32王朝)及以下几个时期:
法老和王朝
法老(公教译:法郎)。是古埃及国王的尊称,也是一个神秘的名字,它是埃及语的希伯来文音译,其象形文字写作,意为大房屋。
在古王国时代(约前2686~前2181)仅指王宫,并不涉及国王本身。新王国第十八王朝图特摩斯三世起,开始用于国王自身,并逐渐演变成对国王的一种尊称。第二十二王朝(前945~前730)以后,成为国王的正式头衔。习惯上把古埃及的国王通称为法老。法老作为奴隶制专制君主,掌握全国的军政、司法、宗教大权,其意志就是法律,是古埃及的最高统治者。法老自称是太阳神阿蒙之子,是神在地上的代理人和化身,令臣民将其当作神一样来崇拜。
前王朝时期
早王朝时期
埃及第一王朝:公元前3150年—2850年。世界上赫赫大名的帝王中,古埃及的那尔迈恐怕是年代最早的一个了。他是古埃及第一王朝的建立者,是古埃及国家统一的奠基者。埃及是世界古国之一,而那尔迈正是站在这一切开端处的特殊人物。从那尔迈到卡,第一王朝共有八位国王。
新王国时期
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67—前1085年),新王国的法老们通过维护边境安全和加强与邻国的外交确立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图特摩斯一世和他的孙子图特摩斯三世时的军事征服让埃及的势力扩张到叙利亚和努比亚,埃及完成了从一个地域性王国向洲际超级大帝国的质变。
最后的本国法老
在第二十六王朝结束之前,大约公元前600年,埃及的力量出现了极大的衰退,沦为了巴比伦的附属国,不久之后又在波斯人的枷锁之下俯首称臣。从公元前4世纪中叶直到现在,再也没有一位埃及本国君主能够登上法老的宝座。
埃及第二十七王朝
埃及第二十七王朝:(前525—前402)又称第一次阿契美尼德时期、第一次埃及总督时期,是古埃及晚期的一个历史时期,自前525年至前402年为止。这一时期古埃及,为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埃及行省。
埃及第三十一王朝
埃及第三十一王朝:(前343—前332)波斯王阿塔薛西斯三世奥库斯翻了埃及第三十王朝,第二次确立了波斯帝国对埃及的全面统治,历史把波斯的第二次统治称为第三十一王朝(公元前343—前332),阿塔薛西斯三世大肆破坏埃及的神庙、摧毁埃及普塔神的神殿、劫掠财富。
埃及第三十二王朝(托勒密王朝):(前332—前30年)
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大帝推翻了波斯人之后,曾不惜涉险,以险些葬死沙漠的代价,前去埃及腹地锡瓦的阿蒙神谕殿祭拜阿蒙神,以此获得阿蒙神谕,来认可自己的法老头衔,并在埃及正式加冕为法老。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病逝以后,托勒密在巴比伦分封协议中成为埃及总督,随着马其顿帝国的分崩离析,托勒密很快在埃及建立自己的势力。
公元前305年,托勒密宣布自己为国王,建都亚历山大港,开创托勒密王朝在埃及近300年的统治,史称托勒密一世。
公元前51年,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埃及艳后)勾结凯撒谋害了自己的弟弟法老托勒密十三世后,登上王位。罗马统治时期屋大维在亚克提姆海战(阿克提姆海战)中打败了马克·安东尼和埃及的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后,埃及在公元前30年成了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
后埃及时期
罗马帝国:(埃及行省)(前30—公元642)
伊斯兰埃及:(公元642) 公元641年阿拉伯人入侵,埃及逐渐伊斯兰化,1922年2月28日英国宣布埃及为独立国家。
埃及国家灭亡时间为公元前30年(罗马灭亡埃及32王朝即托勒密王朝,设立埃及行省),埃及文明灭亡时间为公元639年(阿拉伯帝国将埃及伊斯兰化)。
巴比伦尼亚和亚述
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上游和下游的国家
底格里斯河(Tigris)和幼发拉底河(Euphrates)流域的情况和埃及一样[插图],这片土地的自然特征对其古代人民的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地质构造的差异将这一区域划分为上游地区和下游地区;正如我们下面将了解到的那样,这种自然特征上双重的差异在其政治史上得到体现,并贯穿始终。两河流域的北部,包括古亚述的那部分地区,由起伏的平原组成,某些地方被山脊隔断。这个地区孕育了一个顽强而好战的种族,成为了一个伟大的军事帝国的诞生地。
两河流域的南部,被称为巴比伦尼亚(Babylonia)的那部分地区,很像埃及的尼罗河三角洲,是一片冲积而成的土地。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在信史时代一直在稳步地形成新的土地。在距离今天的波斯湾顶部100多英里外的内陆地区,有一个古代海港(埃利都)的遗迹。在古代,许多土地都被保护起来,以防洪水季节河水泛滥成灾,而在旱季则会用一种巨大的水渠和运河系统来灌溉,如今这些水渠和运河被沙土阻塞而且破败不堪,像一张网覆盖在这片土地上。
城邦时代
苏美尔人建立的苏美尔文明是整个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最早,同时也是目前所知的全世界最早产生的文明。苏美尔文明主要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即两河流域)南部。通过放射性碳十四断代测试,表明苏美尔文明开端可以追溯至公元前6500年。约在公元前2000年结束,后被闪族人建立的古巴比伦王国所代替。
历史学家把公元前41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之间的苏美尔文明称作“早期高度文明”一方面,这一时期各苏美尔城邦都已经存在,苏美尔人的文字也已经存在,但是这段时期的历史仍然很不清楚。最早的苏美尔时期是由数个独立的城市国家组成,这些城市国家之间以运河和界石分割。
从考古发现已经得到的史料来看,从公元前2900年开始,苏美尔城邦进入 一个“诸国争霸”的时代。比较大的城邦有埃利都、基什、拉格什、乌鲁克、乌尔、温马和尼普尔。这些城市因水权、贸易道路和游牧民族的进贡等事务进行了几乎一千年的、为时不断的互相争战。
阿卡德时代
阿卡德王国统一了美索不达米亚(阿卡德人属于闪族,并非苏美尔人),阿卡德帝国的建立标志着苏美尔文明从城邦国家过渡到了统一王国时期。
在阿卡德王国的晚期,不少苏美尔城邦就已经开始复兴。后来,阿卡德被蛮族库提人(Gutium)所消灭后,苏美尔得以复兴。
乌尔第三王朝
或称乌尔帝国,公元前2111年~公元前2003年。
公元前2120年,的乌鲁克人乌图赫加尔起兵自立为乌鲁克王,并且打败了库提人,乌图赫加尔占领乌尔后任命乌尔纳姆治理乌尔。此后乌尔纳姆南征北战,继阿卡德王国以后,统一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建立起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王朝——乌尔第三王朝,开始自称“苏美尔和阿卡德之王”。
乌尔第三王朝虽然是苏美尔人的王朝,但是与以前的苏美尔城邦不同,它同阿卡德王国或以后的巴比伦王国一样,是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
乌尔第三王朝末期,王权衰落,各地割据,再加之外来的阿摩利人不断入侵。最后埃兰人的入侵给乌尔第三王朝以最致命的打击。公元前2006年,阿摩利人入侵两河流域,摧毁了阿卡德人和苏美尔人建立的乌尔第三王朝。公元前1894年左右,阿摩利人建立起一个以幼发拉底河河畔的巴比伦城为首都的王朝。从那时起,美索不达米亚就被称为“巴比伦尼亚”,那里所有居民都被称为巴比伦人。
乌尔第三王朝灭亡后,历史上就再也没有苏美尔人建立的政权。苏美尔民族也逐渐从历史上消失——虽然以后的巴比伦,亚述时期,苏美尔语、楔形文字仍然存在。
古巴比伦王国
古巴比伦王国是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奴隶制城邦,大致在当今的伊拉克共和国版图内,以巴比伦城为中心。
公元前十九世纪中,阿摩利人灭掉苏美尔人的乌尔第三王朝,建立了以巴比伦城为首都的巴比伦王国。
巴比伦第一王朝约始于公元前1894年。公元前1792年,第六代国王汉穆拉比(Hammurabi)(约公元前1792~前1750年)即位,征服了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统一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成为西亚古代奴隶制国家的典型。史称古巴比伦王国(约公元前1894~前1595年)。所颁《汉穆拉比法典》是古代西亚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法典。这是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但不是最早的,最早的叫《乌尔纳木法典》。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特别是数学和天文学。汉穆拉比死后,巴比伦王国逐渐衰落下去,此后巴比伦王朝又经历了五位国王,延续了155年。公元前1595年,赫梯人攻克巴比伦城,将财宝洗劫一空,古巴比伦王国灭亡。
以后历经第二王朝(公元前16世纪中叶~前1530)、第三王朝(前1530~前1157)、第四王朝(前1157~前729)于公元前729年为亚述所灭。
在汉穆拉比去世后,巴比伦王国内部矛盾激化,权力斗争愈演愈烈,社会动荡不安。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伊鲁马·伊鲁姆选择了在古巴比伦王国南部的沼泽地建立独立城邦。这个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水资源而成为一个理想的定居点,伊鲁马·伊鲁姆的选择为海地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尽管海地王朝在地理上与古巴比伦王国相邻,但它从未真正被巴比伦统治。相反,海地王朝始终保持着独立的地位,成为古巴比伦王国的一个对手。巴比伦王国多次试图消灭海地王朝,但由于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和海地王朝的坚强抵抗,这些企图均未成功。
海地王朝(英语:Sealand Dynasty)巴比伦第一王朝第六任君主汉谟拉比死后,约公元前1730年由伊鲁马·伊鲁姆于南部苏美尔的沼泽地所建立的一个独立城邦。亦名巴比伦第二王朝。海地王朝的繁荣并没有持续太久。约公元前1460年,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地王朝逐渐面临外部威胁。加喜特人(Kassites)作为一个强大的部落,开始向南侵略,海地王朝的防线岌岌可危。最终,海地王朝的最后据点伊辛(Isin)在加喜特人的攻击下沦陷,海地王朝宣告灭亡。尽管海地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但其在美索不达米亚历史上的地位与影响依然不可忽视。
喀西特人原居于札格罗斯山中部。公元前16世纪初占据巴比伦,建喀西特王朝,又称加喜特巴比伦、巴比伦第三王朝。此时约当阿古姆二世时期。布尔纳布里亚什二世至卡什提里亚什四世期间(约前14世纪中~前13世纪后半),为其繁荣时期,与埃及新王国、赫梯帝国、亚述同为并立的大国。公元前13世纪后半期,亚述人和埃兰人入侵。约公元前1157年,喀西特王恩利尔纳丁·阿基被埃兰人拐走,喀西特王朝灭亡。
公元前1155年,埃兰人攻陷巴比伦,加喜特巴比伦王朝结束,继而掌控巴比伦的是伊辛第二王朝,也被称为巴比伦第四王朝。
巴比伦第四王朝结束后,统治巴比伦的又连续更换了第五王朝、第六王朝、第七王朝、第八王朝和第九王朝共五个王朝,这五个王朝除了第九王朝外,其他四个王朝统治时间都不到50年。
而就在巴比伦地区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之时,两河上游的亚述帝国迅速崛起,巴比伦第九王朝很快就沦为亚述帝国的附庸。公元前729年,亚述帝国灭亡巴比伦第九王朝,将巴比伦直接纳入亚述帝国的统治范围内。后世将亚述帝国统治巴比伦的这段时期称为巴比伦第十王朝。
亚述帝国
亚述帝国(英语:Assyrian Empire,公元前935年—公元前612年),是兴起于美索不达米亚(即两河流域,今伊拉克境内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一带)的国家,使用的语言有阿拉米语,阿卡德语等。公元前8世纪末,亚述逐步强大,先后征服了小亚细亚东部、叙利亚、腓尼基、巴勒斯坦、巴比伦尼亚和埃及等地。国都定于尼尼微(今伊拉克摩苏尔附近)。亚述人在两河流域古代历史上频繁活动时间前后约有二千年。后来亚述人失去了霸主地位,不再有独立的国家。
在两河文明的几千年历史上,亚述可以说是历史延续最完整的国家,历史学家掌握有从大约公元前2000年开始到公元前605年连续的亚述国王名单。虽然二千多年之间,亚述有时强大,有时则衰落或沦为他国的属地,但作为独立的国家和相对独立地区的亚述,是一直存在的。直到公元前900年前后,亚述国家突然空前强大,成为不可一世的亚述帝国,然后最终于公元前605年灭亡,国家随之消失。但亚述民族仍然顽强地在其祖居地生活至当代,当今的亚述人是信奉各东方礼教会的基督徒,语言为现代阿拉米语。
古亚述
作为亚述地区在两河流域政治舞台上出现,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那时亚述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些城邦国家。相对于南部的苏美尔人或者阿卡德人,亚述是比较落后的地区,阿卡德王国曾经征服亚述,给亚述带来了先进的文明。公元前2006年获得独立,其语言为阿卡德语之亚述方言,文字为楔形文字。
乌尔第三王朝灭亡后,两河流域诸国争霸,亚述亦是其中之一,亚述国王沙姆希·阿达德一世曾经非常强大,征服不少地区,袭用阿卡德国王的称号,自称“天下之王”,然而,随着巴比伦第一王朝王国的出现,亚述人第一次称霸的野心被摧毁。此后,亚述地区是巴比伦第一王朝治下一个半独立的地区。
亚述帝国
从公元前10世纪末叶起,亚述经过两个多世纪连续不断的征战,最终建立起一个横跨西亚北非的帝国,将两河流域南部及埃及两大文明均置于统治之下。
亚述帝国的征服战争以残暴闻名,军队所到之处城镇都被焚烧破坏,财物被掠夺,居民被屠杀或被掳走,人口锐减的大灾难。这种残暴的政策导致到处都出现反抗,亚述很多次的出征其实都是镇压起义,而战胜后却又往往进行更残酷的压迫,这种政策严重导致亚述帝国境内的经济衰落。
公元前626年,巴比伦尼亚宣告独立,由亚述派去驻守该地的迦勒底贵族那波帕拉沙尔自立为王,建立新巴比伦王国,并与伊朗高原西北、同受亚述统治的米底人结成同盟,于公元前612年攻陷亚述首都尼尼微,亚述帝国覆亡,遗产被新巴比伦王国及米底瓜分。
迦勒底或新巴比伦王国(前625—前538)
公元前1000年初,闪米特人的另一支迦勒底人来到两河流域南部定居。公元前 630年,迦勒底人领袖那波帕拉萨趁当时统治两河流域的新亚述内乱之机,逐渐取得对巴比伦的控制。公元前 626年自立为巴比伦王。后与米底结成联盟,在公元前 612年攻陷尼尼微,灭亚述帝国。亚述帝国灭亡,遗产被新巴比伦王国及米底王国瓜分,其中新巴比伦王国分取了亚述帝国的西半壁河山,即两河流域南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及腓[féi]尼基,重建新巴比伦王国(公元前626~前538年),也叫迦勒底王国。新巴比伦王国在尼布甲尼撒二世(605~前562)的统治下,达到鼎盛时期。公元前538年,存在88年的新巴比伦王国被并入波斯帝国的版图。
随着巴比伦的陷落,被闪米特人君王把持了如此之久的统治权杖,被交到了雅利安人手中,他们从那时起就注定要决定天下大势,并掌控文明的事务。
赫梯
赫梯帝国,又翻译为西台帝国,或音译为希塔托,比泰多。
赫梯国家大约形成于公元前19世纪中叶,初为小国,后以哈图沙(今波加科斯)为中心形成联盟,渐趋统一。赫梯在古巴比伦的后期逐渐强盛,常向两河流域侵扰,最大一次入侵发生在公元前16世纪初,赫梯军队攻陷巴比伦城,击溃古巴比伦王国,饱掠而归。
公元前16世纪后半叶,赫梯国王铁列平进行了改革,他确立了王位继承法,即长子优先,无长子归次子,无子归女婿。同时规定王室内部纠纷交由“彭库斯会议”来解决,国王不得任意杀戮其兄弟姐妹,倘若其确属有罪,只究其本人罪责,不得连坐家属。改革使赫梯的王权得到巩固,国势日盛。
公元前15世纪末至公元前13世纪中期,是赫梯最强盛的时期,是赫梯历史上的新王国时期。赫梯国王苏皮卢利乌玛斯在位期间,赫梯人摧毁了由胡里特人建立的米坦尼王国,并趁埃及埃赫那吞改革之机,夺取埃及在西亚的领地,与埃及争霸。埃及第十九王朝的法老们,都与赫梯交过手。至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时,赫梯与埃及的军队会战于卡迭什,两败俱伤,于公元前1259年签订和约。
之后赫梯发生了内乱,伟大帝国走向衰亡。公元前13世纪末,“海上民族”腓力斯丁人席卷了东部地中海地区,赫梯被肢解。公元前8世纪,残存的赫梯王国被亚述帝国所灭。
希伯来人
诺亚是《圣经》旧约全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上帝因人类的罪恶决定用洪水毁灭世界,但诺亚因其正直被选中建造方舟以保存生命。洪水过后,诺亚的后代逐渐繁衍,形成了不同的人种和文化。
诺亚的儿子的详细信息
亚伯拉罕是闪的后裔,是犹太民族和阿拉伯民族的共同祖先。到了亚伯拉罕85岁时,撒拉还是没有身孕,而且年纪也大了,于是她把自己的使女夏甲给了亚伯拉罕为妾。夏甲生下亚伯拉罕的第一个儿子,取名为以实玛利。在亚伯拉罕100岁,撒拉90岁时,他的嫡子以撒出生了。
阿拉伯人被广泛认为是以实玛利的后裔。伊斯兰教鼻祖穆罕默德自称是以实玛利的后裔,学者发现有人把穆罕默德的祖先追溯到尼拜约,也有人追溯到基达(《圣经》旧约,创世纪-25:13》)。大部份穆斯林视自己为以实玛利的后裔,但是某些基督教徒认为以实玛利的后代其实只占阿拉伯人血统的极小部份。
以撒的儿子雅各是以色列的祖先。
三次北征
希伯来人原是闪族的一支,闪族起源于阿拉伯沙漠的南部,起初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他们曾三次大规模地向漠北迁移,进入有名的新月沃地。就在这三次大北征中,吸收了这个人类文明摇篮的各种文化,酿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希伯来文化。
第一次北征(约在公元前30世纪):从阿拉伯南部迁移到美索不达米亚,和苏美尔人接触,产生了古巴比伦文化。
第二次北征(约在公元前20世纪):后来由于不堪忍受古巴比伦国王的宗教迫害,大致在公元前2000年至前1500年之间,这个游牧部落在族长亚伯拉罕(Abraham)的带领下,继续往西北迁移,来到今属叙利亚的哈兰,然后折向西南,最终到达迦南地区,并以武力获得了定居权。迦南当地的土著人称这个入侵的游牧部落为“渡河(幼发拉底河)而来的人”,迦南土著语读作“哈贝鲁”,在后来的漫长时光中,逐渐发生音变,读成了“希伯来”,所以称他们为“希伯来人”,也就是后来的犹太人。
在游牧民看来,这是流奶滴露的福地。但该地区有常年积雪的崇山峻岭,也有世界上最低的土地,气候常变,雨量不足,每过几年就要发生一次饥荒。在一次特大的灾荒中,雅各一家逃到埃及,并在尼罗河三角洲附近的歌珊地区定居下来,达百年之久(公元前18世纪,到公元前14世纪)。
就在这几百年间,有一个自称是亚伯拉罕的孙子雅各的后裔的希伯来部落开始用雅各的别名称呼自己为“以色列人”。据《圣经》的记载,在雅各与一位天使角斗了整整一个通宵之后,他得到了“以色列”这一称号,意为“神勇斗士”。《圣经》中记载了这则故事:天使对那位希伯来人说:“你的名不要再叫雅各,要叫以色列,因为你与天使较力,都得了胜。
第三次北征(公元前14末世纪):刚到埃及时,努比亚人的14王朝刚被外来的喜克索人(古埃及文中喜克索人的原意是"异国的统治者")灭亡,喜克索人建立了埃及15王朝,也许大家都是外来户的原因,喜克索人对犹太人很不错,犹太人也帮着喜克索人收拾埃及的努比亚人。
可是,100年后,努比亚人又推翻了喜克索人的统治,希伯来人选择求饶,努比亚人原谅了他们。随着埃及人口和经济发展,希伯来人也日益壮大,但是他们有自己的信仰,也不同埃及人通婚,又有前科,会做买卖,占据了大量财富,希伯来人日益成为埃及王室眼中的隐患,并且矛盾日益尖锐。
在旅居埃及的大约300年间,适逢新王国诸法老正试图创建一个埃及帝国并寻找空前多的奴隶来维持国内经济的运转,希伯来人受到了种种奴役。正是在那时,在公元前1250年左右,希伯来人终于找到了一位领袖即英勇的摩西,他率领他们摆脱了埃及的束缚,离开埃及到了西奈半岛(这是位于埃及和迦南之间的一片沙漠地带),并向他们说明历代以来希伯来人所信奉神的名字,名字后来被写作下来称之为耶和华。也正是在那时,所有希伯来人都成为了以色列人,因为他们在摩西的宣告下相信,耶和华是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神,结果以色列的神也就成了他们全民族的神。希伯来人在西奈沙漠地带游荡了大约一代人时间,其后他们决定迁回比这里富饶得多的迦南之地;相对于干旱的西奈荒漠而言,迦南确实太过富饶了,在他们看来是片“流着牛奶和蜜”的地方。不过这次迁徙并非简单的搬迁和定居,因为迦南已经为另一个讲闪族语系语言的迦南人占领了,后者不愿与希伯来人共享他们的土地。因而希伯来人不得不诉诸武力,而事实证明这一历程进展迟缓且布满艰辛。摩西的继承者约书亚确实夺取了迦南的一些地区,但收获并不太大,因为游牧的以色列人装备较差,无法用围城战术攻克迦南防御坚固的城池。此外,约书亚死后,以色列各部重又各自为政,无法采取统一的军事行动,因而攻城略地工作进展更小。结果,经过一个世纪的征战,以色列人所获得的只是迦南的一些丘陵地带和为数不多的土地较不肥沃的河谷。
士师时代
在公元前11世纪前后,一位名叫撒母耳的部落士师以其人格力量赢得了以色列各部落的拥戴,他从所有以色列人中挑选出了一位国王扫罗,是他后来使希伯来人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公元前11世纪后半期,进入巴勒斯坦。公元前1050年左右,建立了以色列联合王国。从以色列人占领迦南(公元前13世纪)到扫罗称王(公元前1050年)这一时期,在希伯来人的历史上称为“士师时代”。
希伯来君主国的建立(约前1050)
“士师”时代的历史表明,当时以色列各支派之间没有有效的联合。但是暴露于敌人面前是他们共同面临的危险——尤其是好战的非利士人(Philistines)——而他们只是众多敌人之中的一个,最终,以色列人开始思考一个更完美的联合体和一个强大中央政府的优势。于是一直松散的联盟变成了一个王国,便雅悯支派的扫罗(Saul)成为了新君主国的国王。
此时的以色列人有12个支派,来自雅各的12个儿子。在巴勒斯坦形成两个部落联盟,北方的叫以色列,人数较多,领地也较大而肥沃;南方的叫犹大,人数少而土地贫瘠。
前1000年大卫建立统一的以色列王国。所罗门王在位时(前970–前931)最为强盛。第一圣殿为所罗门王所建造,所罗门圣殿在公元前967年开建,历经七年,于公元前960年建成。约前935年分裂为以色列王国和犹大王国。北方的国家仍然称以色列联合王国,由10个支派组成。南方的国家称为犹大王国,由2个支派组成,分别为便雅悯和犹大支派。
前721年以色列王国被亚述帝国灭亡,10个支派从此淹没在其他族群之中,历史上被称为“失落的十个支派”。现今的犹太人一般都是指南方犹大国的犹大支派、便雅悯支派和作为祭司的利未支派的后裔。
前586年犹大王国又被迦勒底王国所灭,两个支派的以色列人被掳往巴比伦,史称“巴比伦之囚”。
波斯及马其顿附庸
几十年后,波斯帝国灭亡了新巴比伦王国,居鲁士大帝让这些以色列人重回迦南地区,波斯人允许犹太人在服从波斯帝国的统治这一前提下享有一定自治自主权。公元前515年(一说公元前516年)返回故土的犹太人重建了犹太教圣殿,因此这一时期又被称为犹太民族历史上的第二圣殿时期。此时他们除了被称为以色列人,也被称为犹大人。犹太人只是中文翻译时,为了跟耶稣的弟子犹大进行区分,而翻译成了犹太人。
波斯帝国被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所灭后犹太人又成为亚历山大帝国的臣民。亚历山大延续了波斯帝国对犹太人相对宽松的统治政策:犹太人在臣服于帝国的前提下可以保持自己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也可以保留一定的自治权。亚历山大大帝死后他的帝国迅速分裂成为马其顿王国、叙利亚塞琉古王国、埃及托勒密王国三国,而犹太人所生活的迦南地区则长期处于塞琉古王国和托勒密王国的争夺之中。
公元前160年犹太人建立了以耶路撒冷为中心的哈斯蒙尼王朝(又翻译为马卡比王国)。这个王国周旋于塞琉古王国和托勒密王国两大强国之间,尽管不得不向两大强国称臣纳贡,但实质上相当于一个内政独立的藩属国。后来塞琉古、托勒密两大王国都被新兴的罗马人所征服,在这一过程中罗马人的扩张触角也延伸到了迦南地区:公元前63年罗马统帅庞培兵临耶路撒冷城下。
并入罗马及千年流浪
公元前63年起,两者均并入罗马。犹太人先后三次起义,反抗罗马帝国暴政,终告失败;死亡150多万人。三次起义激怒了罗马王哈德良(Hadrian,117~138AD),因此对犹太人施予最严厉残酷的惩罚:
1.将犹太人立国之地改名为“巴勒斯坦”,用以羞辱犹太人;因Palestine乃取自犹太世仇“非利士人(Philistines)”,被定名。
2.禁止犹太教公开活动。三次屠杀后之幸存者,几乎全被驱逐逃离巴勒斯坦,从而结束了犹太民族在巴勒斯坦生存的历史,犹太人沦为一亡国流浪民族。历史记录显示,犹太人在世界各地流浪了1800多年,直到1948年起成功复国。
腓尼基人
腓尼基人(Phoenician)是一个古老民族,生活在地中海东岸相当于黎巴嫩和叙利亚沿海一带,自称为迦南人(Canaan),被希腊人称为腓尼基人,是西部闪米特人的西北分支,创立了腓尼基字母;腓尼基人善于航海与经商,在全盛期曾控制了西地中海的贸易。
腓尼基海岸的人们走向航海生活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海岸线上这一小块狭长地带背后那些高耸入云的山脉,似乎已经将他们在陆地上征服和扩张领土事业的大门紧紧关上了。与此同时,面前的地中海邀请他们开展海上事业,而后面黎巴嫩山脉上的森林为他们造船提供了充足的木材。
爱琴海是腓尼基商人最早的活动中心之一,但是到了公元前10世纪或前9世纪末期,已经发展成为海上强国的那些希腊城邦出于嫉妒,对他们封锁了地中海东部地区。于是他们被排挤到了地中海西部地区。
众多的腓尼基城邦从来没有统一成一个真正的国家。他们仅仅建立过某种联盟或联邦,那些小城邦通常都承认提尔(Tyre)或西顿(Sidon)这两个主要城邦的领袖地位。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至前4世纪,提尔控制着腓尼基的事务,几乎连西顿对此也没有异议。公元前9~前7世纪,腓尼基各城邦多次参加叙利亚各国反对亚述的同盟,均告失败。公元前6~前4世纪,腓尼基各城邦先后被新巴比伦王国征服,后又成为波斯帝国的第五行省。公元前332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在推罗遇到顽强抵抗。此后,腓尼基人先后处于希腊人、罗马人的长期统治下,逐渐与其他民族融合。
但是庞大的财富与微小的国土,也引起地中海对岸强大帝国的觊觎。先是亚述帝国,后来是巴比伦王国,最后是罗马共和国,个个想办法压榨腓尼基人。后来他们再退到濒临地中海的北非,建立了迦太基国,仍然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经济大国。迦太基位于今北非突尼斯北部,临突尼斯湾,当东西地中海要冲。公元前九世纪末,腓尼基人在此建立殖民城邦。公元前七世纪,发展成为强大的奴隶制国家。首都迦太基城(今突尼斯城)。疆域包括北非西部沿海,西班牙南部,西西里大部以及科西嘉、撒丁岛和巴利阿里群岛,垄断西地中海海运贸易。后来罗马对其发动了第三次布匿战争。最后迦太基终于灭亡。迦太基陷落后,燃烧的火焰持续了17天,烧完之后,灰烬有一米深。罗马军铲开这些灰烬,撒盐在上面,这是为了使迦太基不再复活的诅咒。就这样,迦太基文明从地球上消失了。
波斯帝国(前558—前330)
米底人和波斯人的血缘关系
那是在遥远的年代,大约是公元前1500年以前,一些雅利安部落从本族部落中分离出来,他们曾和印度雅利安人的祖先在一起生活过一段时期,他们在伊朗西部的高原上寻找新的住所。定居在南边,靠近波斯湾的雅利安移民后来被称为波斯人(Persians);而那些占据了西北部山区的则被称为米底人(Medes)。
居鲁士大帝(前558年—前529)建立庞大的世界帝国
最开始米底人是领导民族。然而他们的领袖地位只维持了很短的时间。一位叫居鲁士(Cyrus)的人推翻了他们的政权,并成为了米底人和波斯人共同的领袖。通过过人的精力和军事天才,居鲁士很快建立起一个帝国。征服米底王国并夺取了米底国王统治的领土之后,居鲁士又征服了吕底亚王国和巴比伦王国,他的帝国构建完成。
大流士一世的统治(前521—前484)
居鲁士的儿子冈比西斯(Cambyses)继承了父亲的王位,他征服埃及并将其并入了这个不断壮大的帝国。冈比西斯死后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动乱时期,但是随后大流士一世(Darius I)继承了王位,他是波斯国王中最伟大的一位。他决心把帝国的疆域扩张到印度和欧洲。大流士和他的继任者,他的儿子薛西斯一世的军队征服希腊计划的覆灭和希腊伟大时代的开始。
波斯帝国的终结
大流士一世、薛西斯一世和阿尔塔薛西斯一世统治时期,波斯帝国为征服希腊城邦,发动了波希战争,最终失败,消耗了波斯帝国综合国力,波斯帝国从此衰落。公元前334年,马其顿王国国王亚历山大三世东征,他率领一支由希腊人和马其顿人组成的小规模军队越过达达尼尔海峡,进攻波斯帝国。衰败的波斯帝国一溃千里,丢失大片领土。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国末代国王大流士三世被杀,波斯帝国灭亡。
古印度
暂略
希腊
我们称为希腊人的远古民族自称为希伦人(Hellenes),即古希腊人;而其国为海拉斯(Hellas),即古希腊。然而,古希腊人使用的“Hellas”这个词的时候,其含义要比现代的“希腊”广泛得多。古希腊国不仅包括希腊本土和近海岛屿,而且还包括在小亚细亚、意大利南部以及西西里岛的很多希腊城邦,还有许多分布于地中海周围以及赫勒斯滂(Hellespont)、攸克辛海(Euxine)沿岸的希腊人聚居地。
希腊的区域划分
狭长的大海将希腊半岛一分为三:即北希腊、中希腊、南希腊。
北希腊包括古代的塞萨利(Thessaly)和伊庇鲁斯(Epirus)地区。
希腊中部被分为11个地区,其中有福基斯(Phocis)、维奥蒂亚(Boeotia)、阿提卡(Attica)。
希腊南部的主要地区有科林西亚(Corinthia)、阿卡迪亚(Arcadia)、阿尔戈利斯(Argolis)、拉科尼亚(Laconia),以及伊利斯(Elis)。南部被科林斯地峡(Isthmus of Corinth)与大陆连为一体,在古代被称为伯罗奔尼撒半岛(Peloponnesus)——就是“珀罗普斯之岛”的意思,名字就来源于它传说中的创建者——一个神话体系中的国王。
希腊的岛屿
希腊历史很大程度上都与分布于大陆周边的岛屿密切相关。东边的爱琴海里有基克拉迪群岛(Cyclades)。
离阿提卡海岸不远处,有一个巨大的岛屿,被古人称作埃维厄岛(Euboea)。靠近亚洲海岸的大岛有利姆诺斯岛(Lemnos)、莱斯博斯岛(Lesbos)、希俄斯岛(Chios)、萨摩斯岛(Samos),以及罗德岛(Rhodes)。在地中海,希腊与埃及之间有个大岛,叫作克利特岛(Crete),因其迷宫(Labyrinth)和立法者米诺斯(Minos)的传说而闻名于世。伊奥尼亚群岛位于希腊的西侧,其中最大的岛叫作克基拉岛(Coreyra),现称科孚岛(Corfu)。
古希腊前期(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800年)
爱琴文明
古希腊紧邻地中海和爱琴海,是海洋文明(西方文明)的源头,所以古希腊文明又称海洋文明。
公元前2000年(也有其它书中对爱琴文明的开端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爱琴文明发祥于克里特岛(也有一说是希腊大陆和爱琴海诸岛),后来文明中心移至希腊半岛,出现迈锡尼文明。克里特岛文明与迈锡尼文明合称爱琴文明,历时800年,它是古代爱琴海文明的开端。
约在公元前2000—公元前1700年间,希腊的克里特岛产生了君主制国家,王宫的建筑群和象形文字的出现是其标志。
公元前1600年左右,克里特文明进入繁荣期,这时出现文字、青铜器、陶器、金银制作技术有明显进步,国王的宫殿规模宏大。
约公元前1400年,克里特文明销声匿迹。
迈锡尼文明是爱琴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发展了克里特文明。迈锡尼文明是古希腊青铜时代的文明,它由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城而得名,以迈锡尼、泰林斯、派罗斯为大邦。约公元前1900年左右,迈锡尼人开始在伯罗奔尼撒半岛定居到公元前1600年才立国。迈锡尼文明从公元前1200年开始呈现衰败之势,后多利亚人南侵,宣告了迈锡尼文明的灭亡。这是古希腊青铜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包括《荷马史诗》在内,大多数的古希腊文学和神话历史设定皆为此时期。
这一度被认为只是传说虚构中的文明于1876年被德国传奇考古学家施里曼(Schliemann)考古发掘证明为真实的存在,这一发现也使得迈锡尼这个有着辉煌文明的城市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湮灭了三千年后又重见天日。
迈锡尼就是荷马史诗中的亚该亚人(Achaean)的都城,由荷马史诗中的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Agamemnon)统治。
荷马时代
在公元前1100~公元前1000年,多利亚人的入侵毁灭了迈锡尼文明,希腊历史进入所谓“黑暗时代”,也被称为荷马时代(约前1100年至前800年),指的是希腊历史中从多利亚人入侵及迈锡尼文明灭亡的公元前十二世纪直到公元前九世纪最早的希腊城邦之崛起时期。在这数百年间,迈锡尼文明中断,包括线形文字在内的记录消失,整个地中海的历史陷入一片空白,我们因此称之为“黑暗时代”。它的原因是人口迁徙、外族入侵、内部战乱、饥荒、瘟疫还是气候突变,至今仍无定论。公元前8世纪荷马史诗中记录的便是这段历史,《荷马史诗》(Homeric poems),由《伊利亚特》(Iliad)和《奥德赛》(Odyssey)两个部分组成,记录了公元前12世纪希腊攻打特洛伊城以及战后的故事,史诗的形成和记录,几乎经历了奴隶制形成的全过程。西方学者将其作为史料去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社会和迈锡尼文明。
古希腊中期(公元前800年-公元前500年)
青铜器、海上贸易也再次兴盛,新的城邦国家纷纷建立。前776年第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召开标志着古希腊文明进入了兴盛时期。前750年左右,随着人口成长,雅典的希腊人开始向外殖民。在此后的250年间新的希腊城邦遍及包括小亚细亚和北非在内的地中海沿岸。在诸城邦中,势力最大的是斯巴达和雅典。公元前508年,雅典开始实行民主制度,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民主国家之一。这一时期的古希腊文化非常繁荣,许多杰出的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涌现出来,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荷马、埃斯库罗斯等等。
古希腊后期(公元前500年-公元前146年)
希波战争
公元前5世纪,希腊城邦之间的争斗进一步加剧,导致了著名的波斯战争。这场战争是希腊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也是西方文明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公元前499年,小亚细亚半岛上的米利都等希腊城邦发动起义,得到雅典的支持。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在镇压起义后,就准备进攻雅典。公元前490年,波斯大军渡海西侵,但在马拉松战役中被人数居于劣势的雅典重装步兵击败。希腊人赢得了第一次希波战争的胜利。
公元前480年,波斯国王薛西斯一世率50万大军再次进攻希腊。希腊各城邦也结成同盟,共御强敌。希腊联军的陆军以斯巴达人为主力,海军则以雅典舰队为主。希腊陆军在温泉关阻击波斯陆军,虽然兵败,但为希腊海军的集结赢得了时间。波斯人攻入了雅典,将全城焚毁,但希腊海军在萨拉米海战中一举击溃波斯海军,波斯人面临补给被切断的危险,不得不撤退。希腊人乘胜追击,解放了小亚细亚的希腊诸邦。第二次希波战争以希腊的胜利告终。
希腊衰亡
希波战争以后,雅典成为希腊的霸主。雅典海军是希腊各城邦中最强大的军事力量,雅典民主制也在伯利克里执政时期达到黄金时代。希波战争中,希腊各城邦建立了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战后逐渐成为雅典实现其霸权的工具。
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不满雅典的霸权,双方爆发多次摩擦。公元前431年,斯巴达的同盟底比斯进攻雅典的同盟普拉提,正式引发了伯罗奔尼撒战争。雅典依靠其强大的海军进行封锁,斯巴达则攻入雅典,试图迫其决战。双方互有胜负,但都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遂于公元前421年缔结和约。和平未能维持很久,公元前415年,雅典对西西里岛斯巴达的盟邦叙拉古发动大规模远征,结果以惨败告终。西西里远征使雅典元气大伤,无力抵御斯巴达的攻势。公元前405年,雅典海军被全歼。次年,雅典向斯巴达投降,斯巴达成了希腊的新霸主。斯巴达的霸权也未能长久,希腊城邦陷入混战之中。希腊衰亡不可避免,政权的腐朽和人们思想的堕落是其灭亡之根本原因。
帝国分裂;马其顿王国
古代马其顿位于希腊的北部,处于希腊文明的边缘,被希腊人视为蛮族。但从公元前4世纪起,马其顿逐渐成为希腊北部的重要国家。公元前359年,菲利普二世即位。在菲利普的治下,马其顿成为巴尔干地区首屈一指的军事强国。面对马其顿的崛起,希腊建立了以雅典为首的反马其顿同盟。公元前338年,马其顿在喀罗尼亚大败希腊联军,取得了对整个希腊的控制权。公元前336年,菲利普遇刺身亡,其子亚历山大即位。亚历山大即位后很快就平定了希腊城邦的起义,巩固了政权。前334年,亚历山大率大军渡海东征,拉开了他征服世界的序幕。亚历山大最大的敌人是强大的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先后在格拉尼卡斯河和伊苏斯击败波斯军队,从波斯人手中夺取了叙利亚和埃及。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试图求和,但被雄心勃勃的亚历山大拒绝。前331年,亚历山大和大流士三世之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高加米拉战役爆发。亚历山大再一次取得了胜利,并乘势攻下巴比伦,波斯帝国灭亡。亚历山大继续东进,直到印度河流域方才折返。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病死,他庞大的帝国也随之分裂,古希腊历史结束,希腊化时代开始。
希腊化时代
希腊化时代指从公元前334年波斯帝国灭亡到公元前30年罗马征服托勒密王朝为止的一段中近东历史时期,这段时期内地中海东部原有文明区域的语言、文字、风俗、政治制度等逐渐受希腊文明的影响而形成新的特点,在19世纪30年代以后逐渐被西方史学界称为“希腊化时代”。
公元前4世纪下半叶,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整个希腊,并在帝国扩张的过程中将希腊文明传播至东方,史称希腊化时代。此时的古希腊文学已经接近尾声,希腊文明的中心也逐渐由雅典迁移至埃及的亚历山大港。这一时期希腊文学的特点是脱离现实,讲求辞藻,追逐伤感情调。比较有成就的领域是新喜剧和田园诗。
公元前2世纪,罗马共和国逐渐崛起,开始对希腊进行征服。在公元前146年,罗马将希腊并入其领土,结束了希腊城邦的历史时代。希腊成为罗马帝国的一部分,但希腊文化、艺术和哲学继续影响了罗马和整个西方世界。
希腊化时代持续了三百年,在此期间希腊化国家逐渐衰落,并先后为罗马共和国所灭。公元前30年屋大维率军征服埃及,最后一个继业者王国托勒密王朝覆灭,希腊化时代至此结束。
罗马
意大利半岛的构成
意大利半岛通常被认为由三个地区组成:北意大利、中意大利和南意大利。大岛西西里,就横卧在本土的南端,可能被视为意大利的一个分离片段,它的历史因此与亚平宁半岛的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历史的早期,意大利境内生活着三个主要民族——伊特鲁里亚人、希腊人和意大利人。史前时代,除了希腊人之外,他们全部进入了这个半岛。
罗马王政时期(前753~前509年)
早期罗马政府是个君主政体。根据传说,罗马王政时代共有七位国王。第一位是罗马的创建者罗慕路斯(Romulus),最后一位是塔克文·苏佩布(Tarquinius Superbus),他是一个暴君,他的压迫导致王庭的人们将其废黜。
根据传说,当特洛伊城遭到希腊人进攻的时候(约为公元前1300-1190年),维纳斯女神的儿子埃涅阿斯及其追随者逃出来,沿北非西行穿过迦太基,来到古意大利。当时的意大利有拉丁姆,国王拉丁奴斯进行统治。埃涅阿斯击败图尔奴斯,建立王国(阿尔巴)。
罗慕路斯和孪生兄弟勒莫斯是战神马尔斯与维斯塔贞女西尔维娅的儿子。他们的外祖父努米托尔是阿尔巴王权的拥有者,然而努米托尔的王位被其兄弟阿米利乌斯阴谋篡夺。阿米利乌斯为防止努米托尔的后人夺回王位,将西尔维娅变为维斯塔贞女。但西尔维娅仍生下双胞胎,阿米利乌斯将他们扔到台伯河。幸运的是,兄弟俩被来此喝水的母狼哺育,后又被牧人抚养长大。后来,罗慕路斯杀死了弟弟雷穆斯,建立罗马,立下罗马之根基Mundus Trench成为第一任国王。后来确立了议会制,称为共和时代。
塔克文·苏佩布传说是罗马的末代国王。他被描绘成一个可怕的暴君,他的专横行为导致贵族和平民联合起来,把他和他的家人放逐在外。布鲁特斯发表演说,揭露塔克文夫妇弑父篡位,残害人民的罪行,号召人民推翻其残暴的独裁统治。人民一致推选布鲁特斯为首领。他率领志愿兵打败了塔克文,将其赶出罗马,斗争取了胜利。据罗马编年史家的记载,这件事发生于公元前509年,只比雅典暴君遭到驱逐晚了一年。
罗马共和国(前509~前27年)
罗马人赶走塔克文后,决定不再设立国王,他们选出两位执政官代替国王执政。执政官平时是罗马的统治者和法官,战时是罗马军队的统帅。执政官任期一年,其权力受一定制约。两位执政官权力均等。人民如果对执政官有意见,可随时提出来。对国家的具体管理、法律的制定和公职人员的选举则由元老院负责。这样,罗马便成了一个共和国。布鲁特斯和柯拉汀被罗马人民推选为共和国的第一任执政官(公元前509年)。
第一次和平撤离运动
在罗马共和国早期,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是当时的主要社会矛盾。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成为这一时期罗马政治史的主要内容。
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在王政时代就已存在。
然而,在公元前510/509年推翻王政和建立共和国以后,平民和贵族的矛盾与斗争日益尖锐起来。贵族直接掌握政权后,力图巩固自己的特权,扩大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势力,同时,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特权地位,在内部实行联姻,封闭起来,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完全排他性的等级。这样,贵族和平民等级界线森严,泾渭分明,他们在政治和社会方面的权利不平等,必然导致这两个等级发生冲突。另一方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平民的处境更加恶化了。他们在政治上继续受到贵族的压迫,在经济上也日渐贫困化。由于共和早期工商业的衰落,一部分原先经营工商业活动的平民不得不转向农牧业生产,加上人口增加,少地和无地的平民数目急剧增加起来。虽然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兼并而来大片公有地,但大部分被贵族所侵占,平民很少分得土地。同时,连年的战争也加重了平民的兵役和捐税的负担,加之敌人蹂躏乡村田地,以及遭受天灾人祸,往往造成平民负债累累, 家破人亡。贫苦的平民有些投靠贵族,充当依附民;有些则向贵族借贷钱粮,维持生计。但在当时高利贷盛行,利息很高。又按债务习惯法,借债须以债务人及其家属的人身为抵押,到期不能偿还,债主有权拘禁抵债者,强使他们充当债务奴隶,甚至出卖到国外。因此,平民迫切要求改善自己的困苦境地,在经济上围绕着争取土地和取消债务奴役制问题展开斗争。同时在政治上,平民也强烈要求提高自己的地位,保障人身自由和合法权益。
共和国建立以后,罗马的商业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富有平民的势力发展迅速,这进一步加强了平民在与贵族斗争中的地位。富有平民要求享受与贵族平等的权利,参与政权,结束贵族独揽大权的局面。
在公元前494年,罗马发生了一次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这就是罗马历史上第一次和平撤离运动。这次运动的最大特点是和平方式。平民虽然拥有武装,但他们没有用暴力革命推翻贵族政权、建立平民政权。最后贵族做出让步,允许平民选举保民官。平民通过“神圣约法”,选出数名保民官,参与国家行政、立法活动,并能对执政官的权力行使否决权,保民官非但自己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也保护平民的基本权益不受贵族的侵犯。这次和平撤离运动对罗马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第二次和平撤离运动
在远古罗马,阶级分化还不十分显著,人们社会行为的准则是由约定的风俗习惯来决定的,还不带有法律的强制性。共和国初期罗马虽然有了保民官,但还只能囿于已有的法律来行事。那时罗马通行习惯法,没有写成文字,并无成文法。习惯法占据了主导地位,习惯法的规范十分含糊,司法带有宗法和宗教性,由元老、高官和祭司等贵族领导人掌握。习惯法的解释和司法权的行使完全属于贵族,这种权利变成了贵族压迫平民、维护其统治权利的手段。
平民为争取自身的安全和财产的保障,早有编纂成文法的要求。据说在公元前 462年,保民官哈尔撒(TerentiliusHarsa)提出了编纂成文法的要求。希图通过制定一部成文法律,来限制贵族专横无忌的行径。贵族先是竭力反对,过了 10 年,贵族才被迫接受了制定成文法的提议。公元前 451 年组成了一个 10 人委员会(decemviri),其成员全是贵族。责成这个委员会在一年之内把过去的习惯法,包括公法和私法,归结成文。为了使他们工作方便,当年的执政官和平民保民官以及其他官员都暂停行使职权,国家全权都交给 10 人委员会。据说10人委员会曾派人到希腊考察过新法(为梭伦所订立),公元前451年,10 人团编出了 10 个表,镌刻在10块铜牌上,公之于罗马集议场。但平民犹感不满,公元前450年改组10人委员会,继续从事法典的编纂工作。第二个委员会由 5 个平民 5个贵族组成,其中只有贵族阿庇乌斯克劳狄乌斯(阿皮乌克劳狄,阿匹阿.克劳狄,阿皮厄斯.克洛迪厄斯)连任两届。两个委员会的工作加上后来的一些补充,又加上了两个法表。因各表系由青铜铸成,故习惯上称作《十二铜表法》。
据说第二个 10 个委员会任期满后不肯退位,不交出政权。阿庇乌斯克劳狄乌斯尤其专横,因而引起平民的愤怒,出现了第二次平民的脱离运动。公元前 450 年,平民集体退到阿芬丁山。在平民的坚决要求下,10 人委员会被迫下台。关于第二个10 人委员会的说法很可能是虚构的,很可能只有一个 10 人委员会。
《十二铜表法》的这些法律条文后经森图里亚会议批准,公布于罗马广场。这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公元前390年,高卢人入侵罗马,在战火中铜表全部被毁,原文散佚,现在只能从其他古代著作中略见梗概。
第三次和平撤离运动
发生在公元前445年。是年,保民官盖尤斯•卡努雷尤斯 (Gaius Canuleius)提议允许贵族与平民通婚,同时允许从平民中产生执政官,遭到贵族的反对。保民官的应对是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反对征兵,而执政官在保民官行使否决权的情况下不能通过元老院做任何事情,只好在私家开会。盖尤斯-克劳丢斯 (Gaius Claudius) 主张武装执政官对抗保民官,但昆克求斯•辛辛那图斯 (Quinctius Cincinnatus)和昆克求斯•卡皮托利努斯 (Quinctius Capitolinus)都反对流血,并反对违反保民官神圣不可侵犯的誓言,折中的结果是允许设立军事保民官,他们既可从贵族,也可从平民选出,但选出的3个此等保民官都是贵族。同时,允许平民与贵族通婚。这些成果体现在《关于贵族与平民结婚的卡努勒尤斯法》 (Lex Canuleia de ConubioPatrum et Plebis) 中。李维的《罗马史》未提到此法的颁布是平民撤离的成果,但普布流斯-安纽斯•弗洛鲁斯 (Publius Annius FloruS,公元2世纪)的《李维<历史>700年战争提要两卷本》 (Epitome de T.Livio Bellorum omnium annorum D
CC Libri duo) 中提到了这次撤离。说平民在卡努勒尤斯的带领下撤到了雅尼库魯斯 (laniculus) 山。此山在罗马西部,为当代罗马城第二高的山(第一高的是马里奥山),又称梵蒂冈山,在安库斯•马尔求斯王时期并入罗马。该山为了不被敌人占领,用墙圈围,并用桥把它与罗马城连接起来,但它不构成罗马的七山之一。此次撒离的方式(是全民撤离还是军队撤离?)不详。
后来在前326年立法通过《波提利阿法案》从法律上根本否定了债权人私自拘禁负债人的权利,实际上等于宣布债务奴隶制(债务奴隶制一直都是罗马氏族部落制的残余成分。平民一旦由于债务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偿还,那么平民依照债务奴隶制的规定,平民的身份自动清除,直接变为债主的奴隶)的废除。
从此之后,包括平民在内的全体罗马公民便不再会因为债务而沦为奴隶了,外族人变成了罗马奴隶的唯一来源;
第四次和平撤离运动
发生在公元前342年。时值罗马人刚战胜萨漠尼安人,战后,Suessula人和加普亚人要求罗马人派军驻屯保护他们。元老院授权马尔库斯-瓦雷流斯 (Marcus Valerius)组织一支驻屯军,瓦雷流斯召来的雇佣军大多是穷人和无家可归受债务压迫的人。加普亚 (Capua)的富裕和堕落生活方式很快腐蚀了罗马军队的道德和爱国精神,他们图谋当加普亚的主人。当选的执政官盖尤斯-马尔求斯-鲁提鲁斯 (Gaiu's Marcius Rutilus) 发现了这一阴谋,他把拟叛乱部队调到夏营后开始清理兵变分子,有些被他复员,有些被他调离,其他的成员都被他扣在罗马。他们感到自己的密谋被发现了,于是他们逃离大部队,释放所有正在田野工作的人和奴隶监狱中的人,尽力武装他们,向罗马进军。共有2万人。
平民的阴谋者抓住了盖尤斯•曼流斯 (Gaius Manlius, 公元前379年的军事保民官)作为自己的领袖。他们开到城外4英里的地方扎下营地。他们与由马尔库斯•瓦雷流斯,科尔乌斯 (Marcus Valerius Corvus, 专门为这次兵变任命的独裁官)统帅的来镇压的军队开到战场,两军互相致意,士兵们混在一起,开始流泪握手、拥抱。叛军们好像在亲戚朋友中一样,带着呻吟和涕泣承认他们错了,但他们说所有一切事情发生的原因是他们在罗马所欠的债务。独裁官了解到这一点后,不敢承担流血内战的责任,他劝元老院免除这些人的债务。他夸大战争的困难,不相信自己能战胜这样一支破釜沉舟的军队。而且他担心自己军队的忠诚,他们与叛军是亲戚朋友不说,他们自己也受沉重的债务压迫。他说,如果他战败,危险会大大地增加;如果他战胜,这个胜利本身对于国家就是最可悲的,因为它是公民自相残杀的结果。元老院被他的论据感动,下令取消全体罗马人的债务,同时赦免了叛军的罪过。叛军于是放下武器,回到了罗马。
这次撤离的成果是,保民官路求斯•格努求斯 (Lucius Genucius) 向平民提议立法禁止放债,违者以公犯论,受破廉耻的宣告,这些构成《关于放债的格努求斯法》 (Lex Genucia de feneratione) 的内容;另一些平民会决议禁止有人在10年内担任同一官职;禁止一人在同一年内担任两种官职;可以选举两个平民出身的执政官。这样的规定可能是为了防止贵族垄断官职,因为平民缺乏政治经验,硬碰硬选不过贵族。对于这样的结果,李维评论说,如果这些都是对平民的让步,那么,兵变的力量可不小。
第五次和平撤离运动
发生在公元前287年,时值马尔库斯•克劳丢斯•马尔切鲁斯 (Marcus Claudius Marcellus)和盖尤斯•瑙求斯•鲁提鲁斯( Gaius Nautius Rutilus) 担任执政官。撤离的原因可能是没收的萨宾人的土地不分配给平民,只分给贵族,因为公元前290年,罗马人战胜萨宾人,没收了他们的大片土地;也可能是终战后回到农村的低下阶级成员无法偿付债务。不满的平民撤离到了阿文丁山。为了解决问题,罗马共和国任命昆图斯•沃尔滕修斯 (Quintus Hortensius) 为独裁官。他如何解决危机的具体过程不清楚,但其活动的结果是清楚的:颁布了《关于平民会决议的洪尔滕修斯法》 (Lex Hortensia de plebiscitis),承认平民会决议具有约束所有的罗马市民的法律的效力,它标志着贵族与平民间二百余年斗争的结束以及他们间平等的最终实现。惜乎此次撤离的方式不详。
统一、扩张与革命
公元前5世纪至前3世纪初,平民与贵族的斗争告一段落,意大利半岛基本统一。
罗马刚建国时,还是一个小国家。自公元前5世纪初开始,先后战胜拉丁同盟中的一些城市和伊特拉斯坎人等近邻,又征服了意大利半岛南部的土著和希腊人的城邦,成为地中海西部的大国。罗马又发动了3次布匿战争,在前146年征服了迦太基并使之成为罗马的一个行省。前215年—前168年发动3次马其顿战争,征服马其顿并控制了整个希腊。又通过叙利亚战争和外交手段,控制了西亚的部分地区,建成一个横跨非洲、欧洲、亚洲,称霸地中海的大国。
这一时期经济发展迅速,但是也激化了社会矛盾。公元前2世纪30年代~前1世纪30年代,史称内战时代,先后爆发了西西里奴隶起义和斯巴达克起义。形成了破产农民与大地主的斗争,无权者与当权者的斗争,骑士派与元老派的斗争。并且在前133年—前123年发生了格拉古兄弟改革。公元前107年,在民主派支持下,马略当选为执政官并开始实行军事改革。他推行募兵制,使大批无地或少地公民涌入军队。
前90年,为了争取罗马公民权,意大利人起义,史称同盟者战争。
前82年贵族派支持的苏拉率军占领罗马。次年,迫使公民大会选举他为终身独裁官,开创了罗马历史上军事独裁的先例。前60年,克拉苏、凯撒、庞培秘密结盟,共同控制罗马政局,史称前三头政治。前48年,尤利乌斯·恺撒在克拉苏东征,先后打败另外两人,被宣布为终身独裁官,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他厉行改革,但因独裁统治而招致政敌仇视,于公元前44年3月15日遭贵族派阴谋分子刺杀。
恺撒死后,罗马内战又起。前43年,安东尼、雷必达、屋大维公开结盟,获得统治国家5年的合法权力,史称后三头政治。随后屋大维将另外两人打败,于前27年元老院授予屋大维“奥古斯都”的尊号,建立元首政治。共和国宣告灭亡。罗马从此进入罗马帝国时代。
罗马帝国时期(前27~476年/1453年)
奥古斯都创建的政治制度,史称元首制,其实就是共和名义的帝制。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改革,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并且对外扩张,使帝国北疆达到莱茵河与多瑙河一带。
奥古斯都死后,其养子提比略继位,从此开创了皇位继承制。从前27年开始到192年这一时期被称为前期帝国时期,包括3个王朝:克劳狄王朝、弗拉维王朝和安东尼王朝。
朱里亚·克劳狄王朝(公元前27年1月16日-公元68年6月9日),罗马帝国第一个世袭王朝,是罗马帝国的建立者屋大维(奥古斯都)所属的尤里乌斯家族借由联姻关系与克劳狄乌斯家族结合形成的王朝。朱里亚·克劳狄王朝共传五位皇帝,依次为:屋大维(奥古斯都)、提比略、卡利古拉、克劳狄乌斯和尼禄。
维斯帕先(Vespasian公元69年~公元79年在位)亦译韦帕芗或威斯巴仙,在皇帝尼禄死后引发的内战中夺得皇位,结束了纷扰的“四帝之年”,开创了弗拉维王朝。公元96年9月18日,图密善在一场阴谋中被刺杀,终年44岁,宣告了弗拉维王朝的终结。
图密善之后,元老院在帝国事务上恢复了一些以前的影响,它选举了五位皇帝——涅尔瓦、图拉真、哈德良和两位安敦尼。这些英明仁慈的统治者被称为“五贤帝”,在他们的统治下,元首与元老院的共治几乎成为事实。这一时期标志着古代文明发展的高峰。这一时期社会相对稳定。
安东尼王朝皇帝图拉真(98年-117年)在位时,帝国版图达到最大:西起西班牙、不列颠,东到幼发拉底河、南有埃及、迦太基,北达莱茵河、多瑙河,地中海成为帝国的内海。经济空前繁荣。
马可·奥勒留是五贤帝中的最后一个皇帝,也是罗马帝国最伟大的皇帝之一。他是一个很有智慧的君主,也是一个很有造就的思想家,有以希腊文写成的著作《沉思录》传世。在整个西方文明之中,奥勒留也算是一个少见的贤君。他向往和平,却具有非凡的军事领导才干。
192年,安东尼王朝最后一位皇帝康茂德被杀,罗马出现了近百年的混乱时期。史学家将193年塞维鲁王朝建立,到235年这段时期称为后期帝国时期。始于安东尼王朝后期的社会、经济和军事危机,在公元3世纪达到空前规模,以致一些史家又划出一个三世纪危机时期(193年~284年)。这一时期帝国的皇帝都由军队拥立,因此这一时期的统治者也被称为“军营皇帝”。25位登上帝位的皇帝有21位死于暴力谋杀,这很好地说明了这个时代的特点。这一时期,战乱频仍,皇帝更迭频繁,奴隶和隶农的起义遍及各地,3世纪60年代在高卢开始的巴高达运动,对统治阶层的统治造成很大的威胁。
284年,近卫军长官戴克里先由军队拥立做皇帝,取得帝国政权,改元首制为多米那特制(即君主制),正式采用东方君主的统治形式和礼仪。并实行了许多改革,史称戴克里先改革。其后继者君士坦丁一世废除四帝共治制,于324年成为君主,皇权得到加强。330年迁都拜占廷,更名君士坦丁堡。313年,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他死后,战乱又起。狄奥多西一世曾一度实现帝国的统一。395年狄奥多西一世死后,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两部分。
在西罗马帝国,经济不断出现危机,人口减少,田地荒芜,城乡萧条。410年,西哥特人占领罗马。452年,匈奴王阿提拉进兵意大利。455年汪达尔人再陷罗马城。先后建立起西哥特王国、汪达尔-阿兰王国、勃艮第王国和东哥特王国等蛮族国家。476年9月,西罗马的日耳曼人雇佣兵首领奥多亚克废黜最后一位君主罗慕路斯·奥古斯都卢斯,西罗马帝国宣告灭亡。
东罗马帝国一直延续至1453年,为奥斯曼帝国所灭。它历经了人民起义和外族入侵以及内部的一系列社会变革,于4世纪左右进入封建社会。
在这延续千年的历史长卷中,罗马,从最初意大利中部的小小城邦,继而征服整个意大利,并最终建立了雄跨欧、亚、非的伟大帝国,创造了古罗马帝国的不朽传奇。它所依靠的不仅仅是骁勇善战的罗马将士,古罗马的政治制度也功不可没。
在漫长的历史中,古罗马的政治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帝国扩张的现实需要政体改革,而不断革新的政体也巩固和促进了帝国的发展。一般来说,古罗马的历史分为王政时代、共和时代和帝国时代,这三个阶段的政治制度亦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2.古埃及(五大文明发源地之一、四大文明古国之一)_百度百科
5.古亚述_百度百科
8.希伯来、以色列和犹太人有区别吗?他们与阿拉伯人血缘有多近?|地理学|历史知识_网易视频
10.荷马史诗与迈锡尼
18.《古罗马千年史》罗马共和国之平民与贵族斗争2|执政官_网易订阅
19.《罗马公法要论》 徐国栋
20.《迈尔斯教授讲世界历史:世界通史(上) 》
21.海地王朝_百度百科
23.赫梯帝国_百度百科
24.喀西特王朝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