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NPs(直径50-100 nm)通常包括可电离和阳离子脂质、胆固醇、磷脂和聚乙二醇脂,其中可电离脂质在保护核酸免受核酸酶降解方面发挥主要作用。此外,辅助脂类,如磷脂和胆固醇,可以促进制剂稳定性和膜融合,大约需要30-40 mol%的辅助脂类才能有效地将siRNA包埋在LNPs中。聚乙二醇脂类由亲水性聚乙二醇脂聚合物与疏水性脂质结合而成,可以改善循环半衰期和稳定性,防止LNPs清除。低分子量的聚乙二醇脂类可以减少非特异性蛋白质的吸附。此外,聚乙二醇脂含量决定了颗粒大小。与脂质体相反,LNPs在颗粒核心内具有胶束结构;LNPs表现出更好的动力学稳定性和更坚硬的形态。
ALC-0315、MC3、和SM102是可用于人体的可解离脂质,在酸性条件下可质子化形成阳离子脂质,通过静电作用和带负电的mRNA结合,形成载有mRNA的脂质纳米颗粒(ipid nanoparticles,LNPs)。由于脂质溶解于乙醇中,核酸溶解于酸性缓冲液中,因此需要诱析或者超滤去除残余的乙醇并将溶液体系置换至中性缓冲液中。
将纳米抗体修饰到纳米药物载体上(如脂质体、胶束、白蛋白及铁蛋白类的纳米颗粒和聚合物类多聚体等),可以实现基于纳米抗体的抗癌药物向肿瘤组织的主动靶向。将纳米抗体偶联在纳米载体的表面,赋予了这种治疗性纳米颗粒靶向肿瘤的能力,增加了药物在肿瘤中的积累,减少了对正常细胞的损伤。
上述纳米药物载体可以借助肿瘤EPR(增强的渗透于滞留)效应实现肿瘤靶向给药,同时还可以在表面修饰靶向配体而实现主动靶向递送,还可以结合成像单元构建具有靶向诊疗一体化功能的纳米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