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的车载诊断系统(On-board Diagnostic System,简称OBD)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
OBD-I:
- 这是最早出现的车载诊断系统,主要在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初期的车辆中应用。
- OBD-I的接口和故障码格式缺乏统一的标准,各个汽车制造商使用各自的规范,这使得跨品牌诊断变得困难。
-
OBD-II:
- 这是一个标准化的车载诊断系统,广泛应用于1996年及以后生产的车辆(在美国)。
- OBD-II提供了一套统一的DTC(Diagnostic Trouble Codes, 诊断故障码)格式和通信协议,使得通用扫描工具可以用于多种车辆。
- 它监控多项关键的发动机性能指标,并能检测空气、燃油混合物是否正常,以及尾气排放量是否符合标准。
-
EOBD(European On-Board Diagnostics):
- 这是欧盟采用的OBD版本,与OBD-II类似,但针对欧洲市场的法规要求进行了修改。
- EOBD自2001年起强制要求在所有汽油车上使用,自2004年起在柴油车上使用。
-
JOBD(Japanese On-Board Diagnostics):
- 日本采用的OBD版本,类似于OBD-II,但根据日本国内市场的需求和法规要求进行调整。
- JOBD旨在与OBD-II兼容,同时满足日本的具体规范。
-
WWH-OBD(World Wide Harmonized On-Board Diagnostics):
- 这是一个全球统一的车载诊断标准,旨在为重型车辆和非道路车辆实现更广泛的协调。
- WWH-OBD的目标是促进国际贸易,通过提供统一的车载诊断标准来减少法规复杂性和开发成本。
不同的地区和市场可能会对OBD系统的具体要求有所不同,但它们的目标都是通过实时监控和检测车辆的关键功能,以改善排放控制和故障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