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恩生物客户河海大学环境学院李轶老师课题组近期在《Journal of Hydrology》期刊上(IF=6.708)发表的“Confluences characteristics determine the influence scope of microbial community from confluence hydrodynamic zone on river network”研究论文中,通过16S扩增子测序与河流特性分析,证明了研究了汇合水动力区(CHZ)和其他正常水动力区(NHZ)中微生物群落的特征和氮转化过程以及确定了汇流特性对河网的影响。
期刊:Journal of Hydrology
影响因子:6.708
发表时间:2022
样本类型:水样
客户单位:河海大学环境学院李轶教授团队
一、研究背景
河流交汇是河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系联通以及河流之间物质交换的重要纽带。两条河流交汇会引起水动力条件的急剧变化,形成具有特定水流结构并产生独特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汇合水动力区(CHZ)。然而,CHZ与河网相比是小区域,其中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是否会以及如何影响下游甚至整个河网仍不清楚。确定河流汇合处的水流结构如何改变微生物群落,特别是对氮转化具有重要功能的物种,从而量化其对氮动力学的影响,对于减轻河流生态系统的氮污染至关重要。
二、实验设计
本研究侧重于由一系列汇流组成的河网中的氮动力学,并结合分子生物学工具、中心建模方法和Source Tracker分析,揭示了CHZ和其他正常水动力区(NHZ)中微生物诱导的氮转化过程。分析CHZ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并确定其对其他NHZ环境质量的影响。
研究区域位于中国江苏盐城,这是一个典型的平原城市,地表被相互连接的河流覆盖(图1a)。所研究的河网由五条河流组成,即健仁河(JR)、马溪河(MX)、马中河(MZ)、地一河(DY)和永亨河(YH),形成六个汇合点。沿每条河流均匀设置38个取样断面,混合并收集2.0升水样,开展16S rRNA V3-V4区扩增子测序。同时考虑了五种氮转化途径,即硫化物氧化与硝酸盐还原(SONR)、好氧铵氧化(AeAO)、厌氧铵氧化(AnAO)、硝酸盐还原和亚硝酸盐还原(NiR)。
图1 研究区域和不同汇流处的深度平均速度图
三、研究结果
1、不同汇合处的水动力特性
对每个汇流上游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断面的主流特性实测可以发现,上游河道的不同水动力特性在CHZ中将形成显著不同的流动结构,并改变不同水力区域的分布。图1b-g显示了不同汇合处深度平均速度,证明出水动力区域的分布规律,以及本研究中不同汇合处的水动力特征。
2、CHZ和NHZ中微生物群落的比较
在门水平,CHZ和NHZ中的微生物群落组成相似,均以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为主(图2a)。微生物群落之间的香农指数没有显著差异,NMDS分析中CHZ和NHZ之间仍然没有显著区别,这表明CHZ和NHZ的微生物群落无法通过物种组成进行明确区分(图2c)。
表1 汇流处上游河段的主要流量特性
图2 汇合水动力区(CHZs)和正常水动力区(NHZs)的微生物群落特征
LEfSe分析确定了CHZ和NHZ中差异物种(图3),NHZ中丙酸杆菌目和γ-变形杆菌富集,CHZ主要是Blastocatellia等富集。在CHZ差异物种中,Terrimonas 和鞘氨醇杆菌属是含氮物质转化的重要参与者,尤其是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还原过程,这可能有助于CHZ中氮转化过程更活跃。
图3 汇合水动力带(CHZs)和正常水动力区(NHZs)中微生物群落之间的差异物种
3、CHZ和NHZ中的氮转化过程
分别对五条河流中五种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还原路径以及参与基因进行了定量研究,证明了脱氮过程是否广泛存在于CHZ中,其中反应速率是通过基于基因丰度和化学浓度的基因中心模型计算(图4)。在所有河流中,有氧反应(AeAO)的速率显著低于厌氧反应(NaR、SONR、NiR和AnAO)。此外,NaR和AnAO分别是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还原的主要途径,硝酸盐还原率(NaR和SONR)高于亚硝酸盐的还原率(NiR和AnAO)。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还原率的差异,有助于NO3-的减少和NO2-的累积(图5)。这些结果表明,NO2-的减少是研究河网中氮去除的限速步骤。
比较了CHZ和NHZ之间不同含氮物质浓度的变化率。结果表明,CHZ和NHZ之间NO3-和NO2-浓度变化率无显著性差异,主要由NaR控制。然而,CHZ中NH4+的降低率和N2的生成率显著高于NHZ,主要是由于CHZ中AnAO的反应速率较高。
图4 不同氮转化途径的反应速率
图5 不同含氮材料的变化率
4、CHZ微生物群落对河网的贡献
研究证明,强化脱氮过程广泛存在于所研究河网的 CHZ 中。这主要是由于特定的水动力条件和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独特的微生物群落造成的。通过Source Tracker方法量化CHZ中微生物群落对河网其他区域的贡献,结果表明所有汇点由未知来源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图6),比例范围为8.47%至47.25%,这可能是由于微生物群落从本研究未涉及的其他潜在来源(如沉积物)扩散所致。
图6 汇合后下游微生物群落的形成
CHZ的微生物群落对较近采样点的影响显著高于对较远点,上游的微生物群落是CHZ较远点的主要贡献者。这些结果表明,不同环境因素而产生的微生物群落不仅存在于CHZ中,而且可能通过水流的对流和扩散过程对下游的群落产生影响。量化这种下降趋势对于确定CHZ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范围至关重要,这将为评估和调节河网中的氮转化过程提供重要信息。
5、量化CHZ中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范围
通过探究CHZ和上游到下游的微生物群落的贡献,以确定CHZ中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范围。CHZ微生物群落的贡献与下游采样点和CHZ之间的距离呈负相关(图7a),而与上游的贡献呈现相反的趋势(图7b)。然而,距离和上游贡献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显著,这表明CHZ和下游采样点之间的距离是控制CHZ和上游贡献的唯一因素。CHZ的贡献与流量比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图7c),上游的贡献与排放比之间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图7d)。表明较高的流量比可以增加CHZ的影响,减少上游对下游的影响。相关分析表明,CHZ和上游的贡献与D/R值显著相关,表明由流量比修正的距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CHZ和下游的微生物群落对下游采样点的贡献(图7e,f)。
图7 不同区域微生物群落对下游采样点的贡献与汇流特征之间的相关性
四、研究结论
本研究以典型河网为研究对象,对比CHZ和NHZ微生物以及氮转化过程的差异与联系。结果表明,交汇区域的大部分特征物种为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还原过程的重要参与者,且交汇区与N2生成速率显著高于顺直河段,表明交汇河段确实是河网氮去除的热点区域。溯源分析的结果进一步显示,交汇区域特定的微生物群落会对下游群落造成影响,并导致强化的脱氮过程在下游延续,其延续范围受入汇角、干支流流量比等汇流特征呈显著正相关,这一结论可以为水系连通工程的建设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Confluences characteristics determine the influence scope of microbial community from confluence hydrodynamic zone on river network. Journal of Hydrology,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