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结构网络连接组是是什么?

脑结构网络

人脑结构连接网络的研究是神经科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 长久以来, 科学家们致力于从单个神经元到大脑脑区等不同的空间尺度上研究人脑结构的特征, 但由于缺少合适的无创性实验手段, 人脑结构连接组的研究进展缓慢. 而对低等动物和哺乳动物大脑结构网络的研究, 却因神经生物实验方法的广泛应用而取得了一些非常重要的成果.

构建大脑结构网络关键的两步: 一是如何定义网络节点; 二是如何定义网络连接(边). 其中, 节点的定义依赖于研究的空间尺度. 虽然脑网络可以从微尺度、中间尺度和大尺度 3 个水平上进行研究, 但由于人的大脑皮层具有巨大数量的神经元(约 1011个)和神经元集群(约 108 个), 而且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动态过程, 以现有的技术从微尺度和中间尺度来构建大脑网络充满了困难. 而在大尺度水平上, 人脑包含了大约几十个到几百个脑区, 因此目前复杂脑结构网络一般都建立在大尺度范围上, 以图像体素或由先验模板划分的脑区定义大脑结构网络的节点, 而网络连接的定义则依赖于不同模态的成像技术. 采用结构磁共振成像可以获得脑的形态学数据, 比如灰质密度、灰质体积以及皮层厚度等, 脑结构网络的形态学连接就是根据脑区之间形态学数据的相关性来定义的; 而通过扩散磁共振成像可以检测到不同脑区之间的白质纤维束, 利用白质纤维的连接数目、密度、强度、概率等可以定义大脑的结构连接(即解剖连接)网络.

基于磁共振形态学的人脑复杂结构网络

值得注意的是, 最近的几项研究发现, 人脑的形态学数据中包含着大量的脑连接信息. 2005年, 英国的 Mechelli 等人[1]用结构磁共振成像发现人脑的某些脑区(如大脑的两个半球区域)之间的灰质密度具有协调的变化, 研究者推测这种协调性可能与连接它们的白质纤维束(胼胝体)有关. 2006 年, Lerch 等人[2]发现, 大脑皮层的 Broca 和 Wernicke 区(2 个与语言有关的脑区)在灰质皮层厚度上具有非常高的协调性. 为此, 他们构建了一幅皮层厚度的关联图 , 发现该图与人脑的弓形束 ( 连 接 Broca 和 Wernicke 区的白质纤维)图谱具有惊人的相似性. 尽管目前我们还不清楚脑区间形态学相关性确切的生理意义, 但是一些研究已经表明这种形态特征的协调变化可能与先天遗传[3]及后天的可塑性[4]有关.

大量基于结构磁共振数据的研究表明, 大脑结构网络具有“小世界”属性和模块化结构等拓扑属性. 基于形态学数据构建大脑结构网络的方法为描述人脑的结构连接模式提供了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新途径, 这不仅有助于揭示人脑结构网络的拓扑模式, 也为探索人脑结构与功能的相互关系提供了实验依据. 需要注意的是, 这种基于形态学数据构建大脑结构网络的方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比如, 目前脑形态学的结构网络通常是对全脑脑区(如 N<200)间连接模式的描述, 当脑网络被扩展到体素水平(如 N>10000)时, 上述的基于脑区水平的网络属性是否还能被发现呢? 这些不同水平的脑网络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此外, 该方法目前只能基于人群得到一个大脑结构网络, 而无法针对单个被试建立基于个体的脑结构网络, 这使得该方法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尤其是在临床诊断研究等方面.

基于磁共振白质纤维束的人脑复杂结构网络

利用扩散磁共振成像获取的数据信息可以无创地重建个体人脑的白质纤维, 从而明确脑区之间白质纤维的结构位置和行走特点. 因此, 与基于形态学指标的大脑结构网络相比, 基于扩散磁共振数据构建的结构网络可以更加直观地刻画脑区之间真实的结构连接. 然而, 由于磁共振成像设备与成像技术的限制, 目前大脑白质纤维的重建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例如, 现存的纤维追踪方法(如基于确定性的追踪方法)在重建交叉纤维以及较长的纤维时仍有困难, 导致脑区之间部分连接的遗失; 另一方面, 一些基于概率的纤维追踪方法虽然可以克服以上困难, 但却会不可避免地重建出一些并不存在的伪连接. 因此, 如何准确地重建白质纤维就成为了基于扩散磁共振成像构建大脑结构网络的关键所在, 也是扩散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摘自梁夏,王金辉,贺永 . 人脑连接组研究:脑结构网络和脑功能 网络[J].科学通报,2010,61(16):1565-1583)

Reference

[1] Mechelli A, Friston K J, Frackowiak R S, et al. Structural covariance in the human cortex. J Neurosci, 2005, 25: 8303—8310
[2] Lerch J P, Worsley K, Shaw W P, et al. Mapping anatomical correlations across cerebral cortex (MACACC) using cortical thickness from MRI. Neuroimage, 2006, 31: 993—1003
[3] Thompson P M, Cannon T D, Narr K L, et al. Genetic influences on brain structure. Nat Neurosci, 2001, 4: 1253—1258
[4] Mechelli A, Crinion J T, Noppeney U, et al. Neurolinguistics: Structural plasticity in the bilingual brain. Nature, 2004, 431: 757

  • 0
    点赞
  • 1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