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纠错是个非常好玩的技术, 简单来说就像是给量子信息加“保险”。
在经典电脑中,如果数据传输中出现了一个比特错误,我们可以通过校验和纠错码来发现并修正这个错误。量子计算机面临的情况更为棘手,因为量子比特(qubit)非常脆弱,周围一点点微小的干扰(比如热量、振动或电磁噪声)都可能破坏其状态。此外,量子信息不能像普通数字信息那样简单地进行复制。
量子纠错技术的目标是用多个物理量子比特“捆绑”成一个逻辑比特,让这个逻辑比特能够抵御和修复其中某些物理比特的错误。就好像让一群人围成一圈低声唱歌,即使其中一两个人走音或者停顿了,也不会让整个合唱走调,只要通过合理的“指挥”(预先设计的纠错代码和操作),就能把走音纠正过来,保持整齐和谐的演唱。
通俗点说,量子纠错就是在量子世界里给信息套上防护服,让它们在嘈杂、混乱的真实环境中仍能保持精准和稳定,为最终实现可靠的大规模量子计算奠定基础。
在量子计算中,为了实现大规模的、通用的量子计算,量子纠错(Quantum Error Correction,QEC)是不可或缺的核心技术。由于量子比特(qubits)极易受到外界干扰与噪声的影响,其操作和读取过程都存在较高的错误率。
这一问题长期阻碍着量子计算机从实验室走向实用。所谓"低于阈值"是指在一定纠错代码架构下,只要物理量子比特的错误率低于某个理论阈值,便可以通过增加更多的物理量子比特来实现对逻辑量子比特的有效纠错。
换言之,只要达到"低于阈值"的错误率水平,逻辑比特的错误概率就能在不断增加冗余比特(即构造更大的量子纠错码)的过程中被指数级地压低,从而为构建大规模量子计算系统铺平道路。这也是过去30余年来量子计算领域的一个圣杯般的目标。
一句话就是,显著加快了从实验室原型向产业级量子计算机演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