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华大学-田庆诚教授-射频放大器-观看笔记 1

知乎推荐,所以慕名观看,同时记录一些笔记,如果涉及到侵权等问题,直接删。



分贝表示法

分贝有很多种。如果有一个功率值x,有一个参考功率值c,那么:

  • dB:一个值的dB表示为: 10 l o g ( x ) 10log(x) 10log(x),一般对于无量纲值使用(如增益),有量纲的值应该挺少用这种的
  • dBm:叫做“分贝毫瓦”,定义为: 10 l o g ( x 1 m W ) 10log(\frac{x}{1mW}) 10log(1mWx),多用这种表征纯功率大小
  • dBc:是相对功率,定义为: 10 l o g ( x c ) 10log(\frac{x}{c}) 10log(cx),反映功率相对关系

例:正弦信号,传输0dBm功率至50 Ω \Omega Ω负载,负载电压峰峰值为632mV
解:0dBm也就是1mW,对于正弦信号峰峰值等于两倍幅值,所以 P = 1 m W = ( V p p / 2 2 ) 2 R l P=1mW=\frac{(V_{pp}/2\sqrt{2})^2}{R_l} P=1mW=Rl(Vpp/22 )2就可算出 V p p = 632 m V V_{pp}=632mV Vpp=632mV

一种超外差式射频收发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是一个超外差式收发机的框图。

各模块功能

现在对其各个部分的功能进行简单介绍: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Antenna(天线) 两天线相隔 λ 4 \frac{\lambda}{4} 4λ λ 2 \frac{\lambda}{2} 2λ以上,降低同时受到干扰的概率。图中蓝色控制总线说明此功能受到基板baseband控制;
BPF(带通滤波器) 目的是滤出需要的频带;
TR-Switch(收发转换开关) 切换收发机的收发模式,也由基板baseband控制。本图中,单刀双掷开关向上为接收,向下为发射;
Power Amplifier(功率放大器) 功能包括功率控制、也可以关闭或开启,由基板baseband控制。PA和SW往往做在一起(我还不是很懂做在一起的意思);
Low Noise Amplifier(低噪放) 往往坐在靠近天线的部分,减小传输线损,它在放大信号的同时也要产生较小的噪声和失真;
⑹ 这里的滤波器和②一起完成抑制噪声等功能;
Volt Control Oscillator(压控振荡器) 产生本振信号(主要是本振频率);
Mixer(混频器) 将输入混频器的信号和VOC发出的本振信号进行混频,一般对于接收信号下混频得到中频信号,对发射信号上混频得到高频信号;
*⑼ Surface Acoustic Wave Filter(声表面波滤波器) 大致功能就是将声波机械波和电磁波进行转换。它能取代LC滤波器,将音像质量大幅提高(田教授讲的时候没怎么听明白,查出来是这个东西,好像有点出入,主要这玩意儿没接触过);
Modulator/Demodulator(调制/解调器)
Baseband(基板) 基板通常可以是用于显影半导体或薄膜(厚膜或薄膜电路或组件)的绝缘材料,也可以是印刷电路板(PCBs)的结构材料。这些电绝缘材料是几乎所有射频/微波电子设备的基础;
MAC() (应该是)联网相关的模块,完成网络管理任务;

其余的一些术语:

IF = Intermediate Frequency(中频) 一般是容易处理的信号,高频信号需要下混频成中频才好解调,中频信号要上混频成高频才好辐射
*⑵ I/Q(in-phase 表示同相 / quadrature 表示正交,与I相位差90度) 一般是模拟信号,主要用于射频信号调制解调(常见如BPSK、QPSK等)(感觉这个要了解一下)


一个放大器设计大概要完成的步骤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对于RF来说,匹配电阻基本上是50 Ω \Omega Ω,CMOS中可能不会。
选管:根据频带、功率、增益等选择晶体管
设计输入输出匹配网络
设计直流偏置(DC Bias)(老师举例说,如果一个直流偏置可以同时承担输入输出匹配网络的作用,那就省大钱了)


一些参数

  • Gain(增益) 放大器最基础的指标。
  • Output P1dB(输出功率的1dB压缩点)
  • Output IP3(输出三阶截断点)
  • Noise Figure(噪声系数)
  • Reverse Isolation(反向隔离度) 类比 S 12 S_{12} S12,反向隔离度大,受到输出端反射的影响小。

显然肯定不止这么点东西,这里分析也肯定不全面。


放大器的指标(包括详细介绍上一部分的某些参数)

  • 功能(LNA低噪放,PA功放,DA=Driver Amplifier驱动放大器)
  • 工作频带
  • 温度范围(比如军工要求的温度范围大于民用要求的温度范围)
  • Power Supply 电源管理(耐压、最大电流等)
  • Gain 增益      G ( d B ) = 10 l o g ( P o u t P i n ) = S 21 ( d B ) \;\;G(dB)=10log(\frac{P_{out}}{P_{in}})=S_{21}(dB) G(dB)=10log(PinPout)=S21(dB)
    同时增益有不同的条件,比如最大增益匹配、最小噪声匹配下的增益等等。
    功率也有一个线性范围,线性范围内被称为 “Small Signal Gain(小信号增益)”,非线性范围是 “Rated Signal Gain(额定功率增益)”
  • Gain Flatness 增益平坦度
    尽量使不同频率下的增益保持相近。
  • Return Loss 回波损耗 V S W R < 2      o r      S 11 、 S 22 < − 10 d B VSWR<2 \;\;or\;\; S_{11}、S_{22}<-10dB VSWR<2orS11S22<10dB
  • Noise Figure 噪声系数      N F ( d B ) = 10 l o g ( S i / N i S o / N o ) ( d B ) \;\;NF(dB)=10log(\frac{S_i/N_i}{S_o/N_o})(dB) NF(dB)=10log(So/NoSi/Ni)(dB)
    一般频率越高、直流偏置越大,噪声越大
  • Output P1dB 输出功率的1dB压缩点 在线性范围内,放大器输出功率随着输入功率线性增加。但随着输入功率继续增加,放大器进入非线性区,其输出功率不再随输入功率增加而线性增加——输出功率低于小信号增益所预计的值。通常把增益下降到比线性增益低1dB时的输出功率定义为输出功率的1dB压缩点。如果这个值是+26dBm,就代表:当输入功率达到26分贝毫瓦时,输出功率比预期的要掉了1dB它用来描述电路的线性度
    (上述情况称为“增益压缩”,当然也有对应的“增益膨胀”,详见非线性影响部分)
  • Output IP3 输出三阶截断点 放大器存在非线性效应,当输入两个频率接近( f 1 , f 2 f_1,f_2 f1,f2)的功率信号时,他们的三阶交调信号( 2 f 1 − f 2 2f_1-f_2 2f1f2 2 f 2 − f 1 2f_2-f_1 2f2f1)就会比较靠近原始频率( f 1 , f 2 f_1,f_2 f1,f2)。
    对数坐标系中, P o ( f 2 ) P_o(f_2) Po(f2) P i ( f 2 ) P_i(f_2) Pi(f2)的关系曲线斜率是1, P o ( 2 f 2 − f 1 ) P_o(2f_2-f_1) Po(2f2f1) P i ( f 2 ) P_i(f_2) Pi(f2)的关系曲线斜率是3,他们的交点定义为IP3,其中输出功率就是OIP3。
    IP3的含义:当输入功率达到IIP3时,有用信号的功率达到OIP3,三阶交调的功率也是OIP3,这种情况是输出信号最恶劣的情形
  • Harmonic Distortion 谐波扭曲 单位是(dBc),是和基波( ω 1 \omega_1 ω1)的比值取对数得到的分贝值。不过这个值是这样定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所以是越大越好,越大就代表谐波相对越小。

后面可能还有,但是这p讲完了,开摆!


非线性影响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很不幸,放大器的输入输出曲线往往不是直的
那就写成这样一个函数形式:

V o u t = K 0 + K 1 V i n + K 2 V i n 2 + . . . + K n V i n n + . . . V_{out}={\color{red}{K_0+K_1V_{in}}}+{\color{blue}{K_2V_{in}^2+...+K_nV_{in}^n+...}} Vout=K0+K1Vin+K2Vin2+...+KnVinn+...

标红的地方是线性部分,蓝色的地方则是非线性部分。

往往只考虑到三次方,也就是:

V o u t = K 0 + K 1 V i n + K 2 V i n 2 + K 3 V i n 3 V_{out}=K_0+K_1V_{in}+K_2V_{in}^2+K_3V_{in}^3 Vout=K0+K1Vin+K2Vin2+K3Vin3

特别地:

  • 往往 K 2 、 K 3 < 0 K_2、K_3<0 K2K3<0,所以上图的输出输入曲线是向下(输入轴)偏的。
  • 一般 K 1 K_1 K1是最大的,且要尽可能大,对应了信噪比尽可能大,谐波分量和直流分量需要抑制。

Singal-Tone 单音信号输入情况

单音信号输出-输入关系式 & 各部分物理含义

如果输入信号频率唯一,写成:

V i n = A cos ⁡ ω 1 t V_{in}=A\cos{\omega_1 t} Vin=Acosω1t

那么输出信号可以写为:

V o u t = K 0 + K 1 A cos ⁡ ω 1 t + K 2 ( A cos ⁡ ω 1 t ) 2 + . . . + K n ( A cos ⁡ ω 1 t ) n + . . . V_{out}={\color{red}{K_0+K_1A\cos{\omega_1 t}}}+{\color{blue}{K_2(A\cos{\omega_1 t})^2+...+K_n(A\cos{\omega_1 t})^n+...}} Vout=K0+K1Acosω1t+K2(Acosω1t)2+...+Kn(Acosω1t)n+...

由于高次方影响很小,一般只算到三次方。再通过一定的整理,可以写出:

V o u t = ( K 0 + 1 2 K 2 A 2 ) + ( K 1 A + 3 4 A 3 ) c o s ω 1 t + 1 2 K 2 A 2 c o s 2 ω 1 t + 1 4 K 3 A 3 c o s 3 ω 1 t V_{out}={\color{red}{(K_0+\frac{1}{2}K_2A^2)}}+{\color{blue}{(K_1A+\frac{3}{4}A^3)cos{\omega_1 t}}}+{\color{green}{\frac{1}{2}K_2A^2cos{2\omega_1t}}}+{\color{orange}{\frac{1}{4}K_3A^3cos{3\omega_1t}}} Vout=(K0+21K2A2)+(K1A+43A3)cosω1t+21K2A2cos2ω1t+41K3A3cos3ω1t

  • 红色部分,称为“直流偏置DC Offset”(对常规系统影响大,超外差不怕)。
  • 蓝色部分,是我们需要的基频分量,但如果 K 3 < 0 K_3<0 K3<0,会造成增益压缩(两个分量异号),而且可以看到还有一个乘数是 A 3 A^3 A3,则一旦 K 3 < 0 K_3<0 K3<0,输入信号变大,增益压缩会变得非常严重。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输入信号大到一定值之后,增益开始下降得非常剧烈!
  • 绿色部分,是二次谐波分量。
  • 橙色部分,是三次谐波分量。

增益压缩、增益膨胀(增益压缩例图:图2)

前面提到了一个指标叫:输出功率1dB压缩点。这一指标的出现,首先是由于增益压缩造成的。

产生增益压缩 Gain Compression主要是由于系数 K 3 < 0 K_3<0 K3<0 ,导致上面蓝色部分我们需要的输出中,振幅两项相互异号。这个时候,当输入功率(振幅 A A A)大到一定程度,输出就会明显下降。人为定义输出功率1dB压缩点告诉芯片使用者:“你的输入功率注意不要太大,大到我给的这个功率后,会造成实际输出功率比预期输出功率低了1dB,再大下去会更严重!”

但是,也会有当 K 3 > 0 K_3>0 K3>0 的情况。此时,随着输入功率的增大,输出功率会以更快的速度增加,增益随输入功率而上升。这种情况就被称为增益膨胀 Gain Expansion。这边暂时不讨论这一情况。

三阶截断点(二阶截断点)

由于三次谐波分量中包含 A 3 A^3 A3这一乘数,所以会在输入功率增大的时候逐渐对输出功率造成很大的影响。

因为常用分贝来分析功率,将橙色部分转换为分贝以后,会存在 l o g ( A 3 ) = 3 l o g ( A ) log(A^3)=3log(A) log(A3)=3log(A) 的部分,因此在输出-输入功率对数图中,三次谐波的斜率是基波斜率的三倍。

而三次谐波的曲线和基波的曲线重合点,就被称为三阶截断点IP3。它意味着:单音输入功率达到这一值时,我们想要的基频输出和不想要的三次谐波输出功率一样了,此时放大器的状态很差,输出也明显是非线性的。

同样也有二阶截断点IP2,是由于二次谐波的影响产生的,它的对数曲线斜率是基波的两倍。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谐波扭曲

谐波扭曲则是输出的谐波随着电压幅值(A)、各系数( K n K_n Kn)的变化而产生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注意这里(dBc)的单位,所以是比值的形式。相对值就是图中的红线对应的值,也就是基波输出的幅值。

如何抑制谐波,使谐波扭曲大,谐波分贝小是很重要的。


Two-Tone 双音信号输入情况

双音信号输出-输入关系式 & 各部分物理含义

双音信号情况下,输入有两个频率。为了方便起见,设两种频率信号振幅相同:

V i n = A cos ⁡ ω 1 t + A cos ⁡ ω 2 t V_{in}=A\cos{\omega_1 t}+A\cos{\omega_2 t} Vin=Acosω1t+Acosω2t

则只考虑三次调制波的情况下,输出为:

V o u t = K 0 + K 1 ( A cos ⁡ ω 1 t + A cos ⁡ ω 2 t ) + K 2 ( A cos ⁡ ω 1 t + A cos ⁡ ω 2 t ) 2 + K 3 ( A cos ⁡ ω 1 t + A cos ⁡ ω 2 t ) 3 \begin{aligned} V_{out} =&K_0+K_1(A\cos{\omega_1 t}+A\cos{\omega_2 t})+\\& K_2(A\cos{\omega_1 t}+A\cos{\omega_2 t})^2+\\& K_3(A\cos{\omega_1 t}+A\cos{\omega_2 t})^3 \end{aligned} Vout=K0+K1(Acosω1t+Acosω2t)+K2(Acosω1t+Acosω2t)2+K3(Acosω1t+Acosω2t)3

整理得:

V o u t = ( K 0 + K 2 A 2 ) + ( K 1 A + 3 4 K 3 A 3 ) ( c o s ω 1 t + c o s ω 2 t ) + 1 2 K 2 A 2 ( c o s 2 ω 1 t + c o s 2 ω 2 t ) + 1 4 K 3 A 3 ( c o s 3 ω 1 t + c o s 3 ω 2 t ) + 1 2 K 2 A 2 ( c o s ( ω 2 + ω 1 ) t + c o s ( ω 2 − ω 1 ) t ) + 3 4 K 3 A 3 ( c o s ( 2 ω 2 − ω 1 ) t + c o s ( 2 ω 1 − ω 2 ) t ) + . . . \begin{align*} V_{out} & =(K_0+K_2A^2) \tag{DC}\\ & +(K_1A+{\color{orange}\frac{3}{4}K_3A^3})(cos{\omega_1 t}+cos{\omega_2 t}) \tag{1st}\\ & +\frac{1}{2}K_2A^2(cos{2\omega_1 t}+cos{2\omega_2 t}) \tag{2nd}\\ & +\frac{1}{4}K_3A^3(cos{3\omega_1 t}+cos{3\omega_2 t}) \tag{3rd}\\ & +{\color{blue}{\frac{1}{2}K_2A^2(cos{(\omega_2+\omega_1) t}+cos{(\omega_2-\omega_1) t}) \tag{IM2}}}\\ & +{\color{green}{\frac{3}{4}K_3A^3(cos{(2\omega_2-\omega_1) t}+cos{(2\omega_1-\omega_2) t})\tag{IM3}}}\\ & +... \end{align*} Vout=(K0+K2A2)+(K1A+43K3A3)(cosω1t+cosω2t)+21K2A2(cos2ω1t+cos2ω2t)+41K3A3(cos3ω1t+cos3ω2t)+21K2A2(cos(ω2+ω1)t+cos(ω2ω1)t)+43K3A3(cos(2ω2ω1)t+cos(2ω1ω2)t)+...(DC)(1st)(2nd)(3rd)(IM2)(IM3)

互调 Inter-Modulation

指多个信号频率之间产生了互相的调制。而 I M 2 IM2 IM2 I M 3 IM3 IM3分别代表“二阶互调”以及“三阶互调”。

二阶互调

当多个信号频率经过非线性系统,会产生组合频率。如本系统中,二阶互调会产生 和频 ω 2 + ω 1 \omega_2+\omega_1 ω2+ω1差频 ω 2 − ω 1 \omega_2-\omega_1 ω2ω1。其中,和频远大于基波,因此经带通滤波后一般不影响基波的接收;而差频往往接近0频也就是直流DC,会影响直流分量大小。

三阶互调

三阶互调是三个频率的组合。在双音输入情况下,由于余弦函数的偶函数性质,可以视为只有两个差频 2 ω 2 − ω 1 2\omega_2-\omega_1 2ω2ω1 2 ω 1 − ω 2 2\omega_1-\omega_2 2ω1ω2以及两个三倍频 3 ω 1 3\omega_1 3ω1 3 ω 2 3\omega_2 3ω2
由于三倍频实在是太大,轻易被带通滤除,故不考虑。但是当 ω 1 \omega_1 ω1 ω 2 \omega_2 ω2非常接近时,前两个频率会非常接近原频率—— 2 ω 2 − ω 1 2\omega_2-\omega_1 2ω2ω1十分接近 ω 2 \omega_2 ω2,而 2 ω 1 − ω 2 2\omega_1-\omega_2 2ω1ω2十分接近 ω 1 \omega_1 ω1
滤波器几乎不可能滤除如此接近有用信号频率的干扰信号!只能降低!低到比noise还低10dB!(然而通常是6dB)

一个例子

如果Noise是0dB,Noise和IM3叠加不能超过1dB,那么请问IM3不能超多少dB?
解:0dB=1(比值无量纲),1dB=1.26,因此IM3=0.26=-5.85dB≈-6dB
也正是如此,才要求三阶互调干扰要小于噪声6dB。

IMD 互调失真(例图:图3)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中,co-channel和adjacent-channel都处于有用信号频率附近,那么三阶互调产生的频率很可能会落在这些频段之间,不易被滤除,造成频率失真。

除了IM3,IM5中的譬如“三倍频-二倍频”的频率成分也会造成IMD。互调阶数越高,影响相对越小一些。

田教授提到了一个叫做“Mask”的方法,感觉像提高接受的阈值,这样的话,只要使互调干扰压倒一定的程度,就能降低其影响。

对于互调失真,引入了一个量叫做:ACPR(Adjacent Channel Power Ratio)相邻信道功率比(单位dBc),是反应互调干扰和有用信号功率比的量。

二阶互调不会产生互调失真,则单纯用功率单位dBm来表示。

频谱再生 Spectrum Regrowth

由于互调等频率的存在,当输入功率增大超过 P 1 d B P_{1dB} P1dB再继续增大,输出有用信号功率增大不明显,但是干扰则会剧烈增加

大概就是下图所示。其中黑线是正常的曲线,红线是输入功率过大的曲线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三阶截断点

如下图:输入功率 P i n P_{in} Pin、输出基波功率 P o u t P_{out} Pout、输出三阶互调功率 P I M 3 P_{IM3} PIM3的对数关系图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其中:

  • 基波曲线的斜率是1,而 P i n = 0 d B m P_{in}=0dBm Pin=0dBm(纵轴)和Fundamental曲线的交点就是增益Gain(红色标注)(事实上,任何Fundamental上的点,其纵坐标-横坐标就是当前横坐标对应输入功率下的增益)
  • 由于三阶互调中存在 A 3 A^3 A3,因此其对数曲线斜率为3。它在输入功率尚小时甚至是负分贝,影响极小,但随着输入功率增大突飞猛进,尽管一般最终赶不上基波输出功率,但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 橙色标注)任何一个横坐标下,基波曲线和IM3曲线纵坐标的差就是此输入功率下的互调失真 I M D IMD IMD
    *注意,从前两点发现,由于线性段两条曲线的斜率是1:3的关系,所以线性段中IMD增长的斜率是 3 − 1 = 2 3-1=2 31=2
  • 三阶截断点 I P 3 IP_3 IP3:(蓝色标注)它其实是一个虚拟的点。对于两条曲线的线性部分,假设能一直保持线性,延伸,最终可以交汇于一点,这一点就是三阶截断点。
    这一点投影至横轴,称作“输入三阶截断点 I I P 3 IIP_3 IIP3”,投影至纵轴,称作“输出三阶截断点 O I P 3 OIP_3 OIP3
    一般的放大器主要看 O I P 3 OIP_3 OIP3。混频器主要看 I I P 3 IIP_3 IIP3(mixer可能没有电,output更小)
    计算公式:

    P I P 3 = P o u t − 1 2 I M D P_{IP3}=P_{out}-\frac{1}{2}IMD PIP3=Pout21IMD
    此公式对应图中就是:红色长度 = 绿色长度 + 1 2 \frac{1}{2} 21梅色长度
    (input power已知且必须取在线性范围内!一般 P i n P_{in} Pin要取在 P 1 d B − 10 d B P_{1dB}-10dB P1dB10dB以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交调 Cross-Modulation

指不同频率干扰通过非线性系统产生了调制,结果产生的调制频率正好是有用信号的频率,导致有用信号幅度增加/减小。产生的交调失真是一种幅度失真。

动态范围 Dynamic Range

满足一定条件的下的动态范围指在这个(些)条件的限制下信号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比值。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线性动态范围(图)

最小值为Output Noise Floor,最大值为 P 1 d B P_{1dB} P1dB
在这个范围内,输出对数曲线是线性的。

无杂散动态范围

最小值为Output Noise Floor,最大值之前所有的互调干扰都低于noise。
在这个范围内,互调干扰非常小。

Output Noise Floor

这个值是再纵轴上的值,代表输出噪声的等级,在图中,它的曲线(棕色)和基波曲线交点,代表输入功率为负多少分贝的时候,输出功率和噪声一个分贝;和IM3曲线的交点,代表输入功率大于当前值时,IM3功率会大于噪声功率。

它的线性表达式是:

O N F = N P ( 噪声功率 ) × G ( 系统增益 ) = n 0 k T B G ONF=NP(噪声功率)\times G(系统增益)=n_0kTBG ONF=NP(噪声功率)×G(系统增益)=n0kTBG

其中 n 0 n_0 n0是玻尔兹曼常数。

对数表达式是:

O N F ( d B ) = 10 l o g ( n 0 × k T × B × G ) = 10 l o g ( n 0 ) + 10 l o g ( k T ) + 10 l o g ( B ) + 10 l o g ( G ) = − 174 ( d B m / H z ) + N F ( d B ) + B W ( b a n d w i d t h ) ( d B H z ) + G ( d B ) \begin{aligned} ONF(dB)&=10log(n_0\times kT\times B\times G)\\ &=10log(n_0)+10log(kT)+10log(B)+10log(G)\\ &=-174(dBm/Hz)+NF(dB)+BW(bandwidth)(dBHz)+G(dB) \end{aligned} ONF(dB)=10log(n0×kT×B×G)=10log(n0)+10log(kT)+10log(B)+10log(G)=174(dBm/Hz)+NF(dB)+BW(bandwidth)(dBHz)+G(dB)


功率附加效率 Power Added Efficiency

不同于一般的定义,此处效率定义为:

η A D D = P o u t − P i n P D C \eta_{ADD}=\frac{P_{out}-P_{in}}{P_{DC}} ηADD=PDCPoutPin

举个例子,如果用常规定义的效率(交流功率/直流功率)来比是50%,并且输出交流功率是输入功率的10dB,则 η A D D \eta_{ADD} ηADD应该打9折(10dB线性代表0dB的10倍,10-1=9)变成45%。


例图

演示一些图。(主要是前面忘记加了)

图1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首先,左图代表输出功率及增益随输入功率变化曲线;右图代表谐波输出功率随基波输出功率变化曲线。
并且,两张图都在特定的 V c c 、 V b 、 f V_{cc}、V_b、f VccVbf的条件下。这种条件必须给定,否则曲线将不唯一。

  • 温度特性:温度变高,输出功率变小,增益降低;
  • 饱和功率Saturation Power:已经标注了为27dBm,主要是看输出功率曲线基本变水平的时候的输出功率;
  • 二次谐波 曲线在右图中的 斜率应该是1。因为如果是“输入功率-输出功率对数图”,二次谐波的斜率是2,基波是1;对于dBc,它是一个比值取对数的结果,二次谐波取dBc是二次除以一次然后取对数,其量级就和一次量取对数一样,所以斜率是1。
    田教授提到了在输出端设计谐波的短路电路来抑制谐波的设计思想。
  • 随着基波输出功率的增加,二次谐波在一定程度上升后受到抑制(dBc曲线趋平),但在饱和功率附近,四次谐波有一个上升(不过应该也不太会用到饱和功率的啦,可能要烧掉的)。

图2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随着功率上升,增益在某点处开始显著下滑,产生“AM to AM”;相移会在某点处开始显著变化,“AM to PM”。具体意思我还不明白。

右边的图是IQ-channel的一张图,对应了左图增益和相位变化产生的影响,同样我还暂时理解不了。

图3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黄色为接受信道,可以发现两个IM3进入了信道中,所以输出功率 P o u t P_{out} Pout中有一部分功率不是我们想要的。
  • 而IM2就差的很远,并不处于接受信道内,基本没有影响
  • 对于IMD的计算,dBc中的carry就是输出功率中的基频部分,
    I M D = 10 l o g ( P o u t I M 3 ) IMD=10log(\frac{P_{out}}{IM3}) IMD=10log(IM3Pout)
    越大代表三阶互调干扰越小。

图4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听的时候一懂半懂,也不指望能讲对,记录一下以后自己看。
相位噪声是需要把左下角部分积起来的,积起来以后的单位就是dBm,然后要这个dBm值<Sensitivity 6dB。貌似是这样。

图4、5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计算IMD
绿线)从这张图中首先可以看出, P 1 d B P_{1dB} P1dB大约在 13 d B m {\color{red}{13dBm}} 13dBm处,此时输入功率大约 − 7 d B m -7dBm 7dBm,对应的IM3大约为 − 6 d B m {\color{red}{-6dBm}} 6dBm
根据: I M D = P o u t − I M 3 IMD=P_{out}-IM3 IMD=PoutIM3, 可以计算出此时IMD大约为 19 d B m {\color{red}{19dBm}} 19dBm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计算输出功率三阶截断点 O I P 3 OIP_3 OIP3
首先,选取比 P 1 d B P_{1dB} P1dB低10dB及以下的区域(梅线以下),在这个范围内视为线性。
选择输入功率为 − 20 d B m {\color{red}{-20dBm}} 20dBm的时候,通过曲线读出输出功率和IM3分别为 0 d B m {\color{red}{0dBm}} 0dBm − 50 d B m {\color{red}{-50dBm}} 50dBm
计算 O I P 3 OIP_3 OIP3的公式为:
P I P 3 = P o u t + 1 2 I M D = P o u t + 1 2 ( P o u t − I M 3 ) P_{IP3}=P_{out}+\frac{1}{2}IMD=P_{out}+\frac{1}{2}(P_{out}-IM3) PIP3=Pout+21IMD=Pout+21(PoutIM3)
就可以计算出 P I P 3 = 25 d B m P_{IP3}={\color{red}{25dBm}} PIP3=25dBm

(我不知道是不是这个芯片RF2442才满足一下关系)
田教授提到,工程中存在这样的关系:

P I P 3 − P 1 d B = 10.63 d B P_{IP3}-P_{1dB}=10.63dB PIP3P1dB=10.63dB

*注意在这里 P 1 d B P_{1dB} P1dB是代表输出功率比线性曲线下降了1dB,所以在分析截断点的时候,需要将 P 1 d B P_{1dB} P1dB处功率抬高1dBm,因此10.63dBm的差值缩小到9.63dBm:

P I P 3 − P o u t = 9.63 d B P_{IP3}-P_{out}=9.63dB PIP3Pout=9.63dB

那么这样,根据斜率关系,就可以算出:

I M 3 = P o u t − 2 ( P I P 3 − P o u t ) = P o u t − 19.26 d B m \begin{aligned} IM3&=P_{out}-2(P_{IP3}-P_{out})\\ &=P_{out}-19.26dBm \end{aligned} IM3=Pout2(PIP3Pout)=Pout19.26dBm

I M D = P o u t − I M 3 = 19.26 d B m \begin{aligned} IMD&=P_{out}-IM3\\ &=19.26dBm \end{aligned} IMD=PoutIM3=19.26dBm

对比估计的结果:
P o u t = P 1 d B + 1 d B m = 14 d B m P_{out}=P_{1dB}+1dBm=14dBm Pout=P1dB+1dBm=14dBm
I M 3 = 14 d B m − 19.26 d B m = − 5.26 d B m ≈ − 6 d B m IM3=14dBm-19.26dBm=-5.26dBm\approx-6dBm IM3=14dBm19.26dBm=5.26dBm6dBm
I M D = 19.26 d B m ≈ 19 d B IMD=19.26dBm\approx19dB IMD=19.26dBm19dB
还是很符合的。

图6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此图说明了线性动态范围 D R DR DR和无杂散动态范围 D R S F DR_{SF} DRSF的计算公式

动态范围的计算,根据定义,就是ONF开始到 P 1 d B P_{1dB} P1dB结束

D R = P 1 d B − O N F ( d B ) = P 1 d B + 174 ( d B / H z ) − B W ( d B H z ) − N F ( d B ) − G ( d B ) ) \begin{aligned} DR &= P_{1dB}-ONF(dB)\\ &= P_{1dB}+174(dB/Hz)-BW(dBHz)-NF(dB)-G(dB)) \end{aligned} DR=P1dBONF(dB)=P1dB+174(dB/Hz)BW(dBHz)NF(dB)G(dB))

无杂散动态范围,根据定义,是从ONF开始到IM3功率和ONF相等。
它的公式稍微需要一定的计算,如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也是利用了斜率1:3的关系。最后算出来无杂散动态范围就是:

D R S F = 2 3 ( P I P 3 − O N F ( d B ) ) = 2 3 ( P I P 3 + 174 ( d B / H z ) − B W ( d B H z − N F ( d B ) − G ( d B ) ) ) \begin{aligned} DR_{SF} &= \frac{2}{3}(P_{IP3}-ONF(dB))\\ &= \frac{2}{3}(P_{IP3}+174(dB/Hz)-BW(dBHz-NF(dB)-G(dB))) \end{aligned} DRSF=32(PIP3ONF(dB))=32(PIP3+174(dB/Hz)BW(dBHzNF(dB)G(dB)))


感觉记得也挺混乱了,未来有机会整理一下,弄得更合理一些。

  • 9
    点赞
  • 3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