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需求详解、技术评估

需求详解部分(直接复制的文档)

一、功能需求

1、单片机型号

主流的STM32F103系列;

2、联网模组  

SIM800C(联网模组),ESP-12S(WIFI模组);

3、电机控制 

支持步进与直流电机(集成驱动),支持无刷电机(扩展接口)

其中,直流电机支持PWM调速(带光耦隔离,支持正反转),步进电机支持单极性与双极性。

4、显示     

3LED6个数码管,支持智能串口屏(UART接口),TFT屏幕(FSMC驱动,8080接口)与OLED屏幕(IIC接口)扩展接口;

5、输入类   

支持模拟温度传感器,数字温湿度传感器,热电偶,0-5V输入电压,4-20mA输入电流,按键(机械与触摸)

6、输出类   

无源蜂鸣器,继电器,NPN输出,PNP输出;

7、接口      

TTL-USB,UART,485,CAN,SPI,IIC,USB,SDIO(TF卡座),IIS

8、通讯协议  

Modbus-RTU,自定义服务器协议,其他协议;

9、其他功能  

Flash模块,编码器接口,刹车信号接口,实时时钟(超级电容),扩展接口(排针形式);

10、电源输入

支持7-28V(9v,12v,   24v),支持USB供电,带各种保护功能;

11、调试接口为SWD,支持调整BOOT引脚选择串口下载;

12、支持外部复位。

二、项目流程

三、开发信息

1、开发工具

(1)硬件设计:

原理图:教学使用 OrCAD 16.6

PCB设计:教学使用 PADS 9.5

(2)软件设计:

初始化工具:教学使用 STM32CubeMX 5.6.1

编译软件:    教学使用 MDK5-ARM V5.21a

2、函数库 

ST主推的HAL库;

3、软件框架

单片机模块化编程,方便阅读,修改与移植。

四、开发板获取方式

1、学员自行设计PCB,打板,焊接,调试;

2、用硬件家园的PCBBOM,打板,焊接,调试;

3、向硬件家园购买。 预计7月底


 技术评估部分

一、技术评估

1、开发板由电源(特别需要注意),STM32单片机,GPRS模组,WIFI模组,电机控制部分,屏幕显示部分,输入部分,输出部分,接口部分等组成;

2、电源部分,输入 7-28V 经过 DCDC 降压至 5V 或者 USB 直接作为系统电源给智能串口屏幕、电机供电,再通过 LDO 降压至 4V 给 GPRS 供电,通过 LDO 降压至 3.3V ,给 WIFI 模块,STM32 单片机,接口等电路供电;

3、STM32单片机型号为STM32F103ZET6,LQFP-144封装,512K的Flash,64K的SRAM,丰富的外设可以满足项目要求,同时可以扩展很多GPIO口,方便学员自由扩展,后续也可以跑实时操作系统,进一步深入学习软件设计;

4、电机部分,驱动电压采用系统5V电源,满足学习要求的同时,降低驱动与硬件成本;

5、显示部分,智能串口屏与TFT屏幕,采用小尺寸,例如2.8寸,降低学习成本,也可以自由选择大尺寸的屏幕。

二、系统框图

  • 19
    点赞
  • 16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定价:54.00 元<br>徐锋/ 施游/ 窦亚玲 等 <br>电子工业出版社 <br>ISBN:ISBN 7-121-00765-7<br>开本:787*1092 1/16 <br>字数:486.4千字<br>印张:19 <br>印数:8000<br>页数:289 <br>版别版次:2005年2月北京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br><br>目录:<br>第1章 网络系统的需求分析 1<br>1.1 应用需求分析 1<br>1.1.1 应用需求调研 1<br>1.1.2 网络应用的分析 3<br>1.2 现有网络系统分析 4<br>1.2.1 现有网络系统结构调研 4<br>1.2.2 现有网络体系结构分析 5<br>1.3 需求分析 8<br>1.3.1 需求分析的基本任务和基本原则 8<br>1.3.2 初步需求获取技术 9<br>1.3.3 收集需求的方法及产生需求歧义性的主要原因 9<br>1.3.4 需求分析的主要技术指标 10<br>1.3.5 需求规格说明与评审 13<br>1.4 例题分析 14<br>第2章 网络系统的设计 19<br>2.1 技术和产品的调研和评估 19<br>2.1.1 网络产品 19<br>2.1.2 网络技术 25<br>2.2 网络设计的目标和原则 26<br>2.2.1 网络设计目标 26<br>2.2.2 网络设计原则 27<br>2.2.3 网络设计标准 28<br>2.3 网络系统的设计 29<br>2.3.1 确定协议 29<br>2.3.2 确定拓扑结构 30<br>2.3.3 确定连接 33<br>2.3.4 确定节点 34<br>2.3.5 确定网络的性能 34<br>2.3.6 确定可靠性措施 35<br>2.3.7 确定安全性措施 36<br>2.3.8 网络设备的选择 37<br>2.4 新网络业务运营计划 37<br>2.4.1 计划的制定 37<br>2.4.2 计划的实施 39<br>2.5 设计评审 40<br>2.5.1 评审内容 40<br>2.5.2 评审的形式 41<br>2.5.3 评审的过程 41<br>2.6 例题分析 41<br>第3章 网络系统的构建和测试 49<br>3.1 物理层测试设备 49<br>3.1.1 电缆测试仪 49<br>3.1.2 网线测试工具 50<br>3.2 光纤测试技术 51<br>3.2.1 测试仪器 52<br>3.2.2 光纤布线系统测试 53<br>3.2.3 光纤连接与链路损耗估算 54<br>3.2.4 光纤测试仪 57<br>3.3 网络监视器和分析仪 58<br>3.3.1 概述 58<br>3.3.2 微软的网络监视器 59<br>3.3.3 Novell的网络分析仪 60<br>3.3.4 网络分析软件 60<br>3.4 过程监督 61<br>3.5 测试标准 62<br>3.5.1 我国的网络设备测试标准 62<br>3.5.2 测试标准现状 62<br>3.5.3 测试标准与RFC关系 63<br>3.6 连接测试 63<br>3.6.1 概述 63<br>3.6.2 电缆的2种测试 64<br>3.6.3 物理连接测试 65<br>3.6.4 逻辑连接验证测试 66<br>3.7 性能测试 67<br>3.7.1 性能指标 67<br>3.7.2 测试工具 68<br>第4章 网络系统的运行和维护 71<br>4.1 概述 71<br>4.2 用户措施 72<br>4.3 制定维护和升级的策略和计划 72<br>4.4 备份与数据恢复 75<br>4.4.1 网络备份系统 75<br>4.4.2 网络备份存储管理系统 77<br>4.4.3 备份策略 77<br>4.4.4 灾难恢复措施 78<br>4.5 网络系统的配置管理 79<br>4.6 例题分析 80<br>第5章 网络系统的管理 89<br>5.1 网络管理概述 89<br>5.1.1 网络管理系统组成元素 89<br>5.1.2 网络管理的功能 89<br>5.2 网络管理协议 90<br>5.2.1 SNMP 90<br>5.2.2 MIB 91<br>5.2.3 RMON 93<br>5.3 网络性能管理 94<br>5.3.1 网络性能分析 94<br>5.3.2 利用工具监视网络性能(LAN控制器) 95<br>5.4 网络故障管理 99<br>5.4.1 常见的网络故障 99<br>5.4.2 网络故障的判断和恢复 100<br>5.4.3 常见网络故障诊断工具 101<br>5.5 网络安全管理 105<br>5.5.1 常见的危害安全分析 105<br>5.5.2 构建安全的防护 106<br>5.5.3 安全机制 107<br>5.5.4 网络防病毒措施 111<br>5.5.5 利用工具监视网络安全 112<br>5.6 例题分析 115<br>第6章 网络系统的评价 117<br>6.1 系统评价 117<br>6.1.1 系统能力的限制 117<br>6.1.2 潜在的问题分析 119<br>6.1.3 系统评价的要点 120<br>6.2 改进系统的建议 123<br>6.2.1 系统生命周期 123<br>6.2.2 系统经济效益 125<br>6.2.3 系统的可扩充性 127<br>6.2.4 建议改进系统的要点 127<br>第7章 网络系统实现技术 129<br>7.1 商用网络协议 129<br>7.1.1 SNA/APPN 129<br>7.1.2 IPX/SPX 132<br>7.1.3 AppleTalk 135<br>7.2 商务协议 137<br>7.2.1 扩展标记语言 137<br>7.2.2 CORBA 141<br>7.2.3 COM/DCOM 147<br>7.2.4 EJB 150<br>7.3 Web服务 154<br>7.3.1 Web 服务相关技术 154<br>7.3.2 Web服务的特点 156<br>7.4 可靠性设计 156<br>7.4.1 硬件高可靠性技术 157<br>7.4.2 软件高可靠性技术 161<br>7.4.3 系统维护高可靠性技术 162<br>7.4.4 容错技术 165<br>7.5 远程访问服务器 167<br>7.5.1 远程访问服务器 168<br>7.5.2 远程认证拨入用户服务 169<br>7.6 多协议共存 170<br>7.6.1 多协议体系结构 171<br>7.6.2 MPLS的功能 172<br>7.6.3 MPLS的核心技术和组件 172<br>7.7 地址服务 173<br>7.7.1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173<br>7.7.2 IP协议 176<br>7.7.3 IPv6技术 177<br>7.8 DNS系统 180<br>7.8.1 域名系统 180<br>7.8.2 DNS解析原理 180<br>7.8.3 完全合格的域名 181<br>7.9 电子邮件 181<br>7.9.1 SMTP协议 181<br>7.9.2 POP3邮局协议 182<br>7.9.3 多用途因特网邮件扩展协议 185<br>7.9.4 因特网消息访问协议 186<br>7.9.5 LDAP协议 186<br>7.9.6 邮件列表 188<br>7.9.7 WebMail 189<br>7.10 电子新闻 190<br>7.10.1 新闻组概念 190<br>7.10.2 新闻组和层次 191<br>7.10.3 网络新闻传输协议 191<br>7.11 WWW服务 192<br>7.11.1 WWW 192<br>7.11.2 超文本传输协议 192<br>7.12 负载均衡 193<br>7.12.1 负载均衡概念 193<br>7.12.2 传输链路聚合 194<br>7.12.3 带均衡策略的服务器集群 194<br>7.12.4 高层交换 194<br>7.12.5 Web内容智能交换技术 194<br>7.13 电子身份认证 196<br>7.13.1 电子身份认证 196<br>7.13.2 数字证书 197<br>7.13.3 数字签名 197<br>7.13.4 公钥体系基础框架 197<br>7.13.5 认证授权 198<br>7.13.6 电子身份证 198<br>7.14 服务机制 199<br>7.14.1 服务供应商 199<br>7.14.2 供应商漫游服务 200<br>7.14.3 拨号IP连接 201<br>7.14.4 CATV连接 202<br>7.14.5 IP电话 205<br>7.15 因特网广播 208<br>7.15.1 因特网广播的概念 208<br>7.15.2 IP组播技术 208<br>7.15.3 Internet组播主乾网络 209<br>7.15.4 IP组播路由及其协议 209<br>7.15.5 IP组播路由中的隧道传输机制 211<br>7.15.6 组播的高层协议 211<br>7.15.7 可靠组播协议 212<br>7.16 移动通信 212<br>7.16.1 蜂窝移动通信业务介绍 212<br>7.16.2 900/1800MHz GSM第二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 212<br>7.16.3 800MHz CDMA第二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 213<br>7.16.4 第三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 213<br>7.16.5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按功能分类 213<br>7.16.6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按频段分类 214<br>7.16.7 第四代通信技术 215<br>7.17 EZweb 215<br>7.17.1 EZweb概念 215<br>7.17.2 EZweb业务 215<br>7.17.3 其他无线技术简介 216<br>7.18 电子数据交换 216<br>7.18.1 电子数据交换概念 216<br>7.18.2 EDI系统要素 217<br>7.18.3 EDI标准 217<br>7.18.4 基于Internet的EDI 218<br>7.18.5 Web-EDI 218<br>7.19 电子商务 219<br>7.19.1 电子商务概念 219<br>7.19.2 B2B 221<br>7.19.3 B2C 223<br>7.20 电子政务 225<br>7.20.1 电子政务的概念 225<br>7.20.2 电子政务发展阶段 225<br>7.20.3 电子政务的主要功能 226<br>7.21 主机服务提供者 227<br>7.22 ASP 228<br>7.22.1 ASP的概念 228<br>7.22.2 ASP模式的优点 229<br>7.22.3 ASP的应用步骤 229<br>7.22.4 ASP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 230<br>7.23 数据中心 230<br>7.23.1 数据中心的概念 230<br>7.23.2 国内外IDC的类型 230<br>7.23.3 第三代数据中心 231<br>7.24 例题分析 232<br>第8章 网络新技术 239<br>8.1 光纤接入 240<br>8.1.1 FTTH接入 240<br>8.1.2 无源光网 241<br>8.2 无线接入 249<br>8.2.1 移动电话系统 249<br>8.2.2 无线局域网接入 255<br>8.2.3 微波接入 258<br>8.2.4 卫星接入 266<br>8.2.5 蓝牙接入 266<br>8.3 主乾网络 267<br>8.3.1 IPoverATM 267<br>8.3.2 IPoverSONET/SDH 269<br>8.3.3 IPoverWDM 272<br>8.4 通信服务 273<br>8.4.1 全天候IP连接服务 273<br>8.4.2 本地IP网 275<br>8.4.3 IPv6 275<br>8.5 网络管理 279<br>8.5.1 基于TMN的网络管理 279<br>8.5.2 基于CORBA的网络管理 280<br>8.6 网格计算 282<br>8.6.1 网格计算的概念 283<br>8.6.2 网格计算的关键技术 284<br>附录 网络工程师考试大纲(2004年新版) 287<br>参考文献 291
定价:54.00 元<br>徐锋/ 施游/ 窦亚玲 等 <br>电子工业出版社 <br>ISBN:ISBN 7-121-00765-7<br>开本:787*1092 1/16 <br>字数:486.4千字<br>印张:19 <br>印数:8000<br>页数:289 <br>版别版次:2005年2月北京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br><br>目录:<br>第1章 网络系统的需求分析 1<br>1.1 应用需求分析 1<br>1.1.1 应用需求调研 1<br>1.1.2 网络应用的分析 3<br>1.2 现有网络系统分析 4<br>1.2.1 现有网络系统结构调研 4<br>1.2.2 现有网络体系结构分析 5<br>1.3 需求分析 8<br>1.3.1 需求分析的基本任务和基本原则 8<br>1.3.2 初步需求获取技术 9<br>1.3.3 收集需求的方法及产生需求歧义性的主要原因 9<br>1.3.4 需求分析的主要技术指标 10<br>1.3.5 需求规格说明与评审 13<br>1.4 例题分析 14<br>第2章 网络系统的设计 19<br>2.1 技术和产品的调研和评估 19<br>2.1.1 网络产品 19<br>2.1.2 网络技术 25<br>2.2 网络设计的目标和原则 26<br>2.2.1 网络设计目标 26<br>2.2.2 网络设计原则 27<br>2.2.3 网络设计标准 28<br>2.3 网络系统的设计 29<br>2.3.1 确定协议 29<br>2.3.2 确定拓扑结构 30<br>2.3.3 确定连接 33<br>2.3.4 确定节点 34<br>2.3.5 确定网络的性能 34<br>2.3.6 确定可靠性措施 35<br>2.3.7 确定安全性措施 36<br>2.3.8 网络设备的选择 37<br>2.4 新网络业务运营计划 37<br>2.4.1 计划的制定 37<br>2.4.2 计划的实施 39<br>2.5 设计评审 40<br>2.5.1 评审内容 40<br>2.5.2 评审的形式 41<br>2.5.3 评审的过程 41<br>2.6 例题分析 41<br>第3章 网络系统的构建和测试 49<br>3.1 物理层测试设备 49<br>3.1.1 电缆测试仪 49<br>3.1.2 网线测试工具 50<br>3.2 光纤测试技术 51<br>3.2.1 测试仪器 52<br>3.2.2 光纤布线系统测试 53<br>3.2.3 光纤连接与链路损耗估算 54<br>3.2.4 光纤测试仪 57<br>3.3 网络监视器和分析仪 58<br>3.3.1 概述 58<br>3.3.2 微软的网络监视器 59<br>3.3.3 Novell的网络分析仪 60<br>3.3.4 网络分析软件 60<br>3.4 过程监督 61<br>3.5 测试标准 62<br>3.5.1 我国的网络设备测试标准 62<br>3.5.2 测试标准现状 62<br>3.5.3 测试标准与RFC关系 63<br>3.6 连接测试 63<br>3.6.1 概述 63<br>3.6.2 电缆的2种测试 64<br>3.6.3 物理连接测试 65<br>3.6.4 逻辑连接验证测试 66<br>3.7 性能测试 67<br>3.7.1 性能指标 67<br>3.7.2 测试工具 68<br>第4章 网络系统的运行和维护 71<br>4.1 概述 71<br>4.2 用户措施 72<br>4.3 制定维护和升级的策略和计划 72<br>4.4 备份与数据恢复 75<br>4.4.1 网络备份系统 75<br>4.4.2 网络备份存储管理系统 77<br>4.4.3 备份策略 77<br>4.4.4 灾难恢复措施 78<br>4.5 网络系统的配置管理 79<br>4.6 例题分析 80<br>第5章 网络系统的管理 89<br>5.1 网络管理概述 89<br>5.1.1 网络管理系统组成元素 89<br>5.1.2 网络管理的功能 89<br>5.2 网络管理协议 90<br>5.2.1 SNMP 90<br>5.2.2 MIB 91<br>5.2.3 RMON 93<br>5.3 网络性能管理 94<br>5.3.1 网络性能分析 94<br>5.3.2 利用工具监视网络性能(LAN控制器) 95<br>5.4 网络故障管理 99<br>5.4.1 常见的网络故障 99<br>5.4.2 网络故障的判断和恢复 100<br>5.4.3 常见网络故障诊断工具 101<br>5.5 网络安全管理 105<br>5.5.1 常见的危害安全分析 105<br>5.5.2 构建安全的防护 106<br>5.5.3 安全机制 107<br>5.5.4 网络防病毒措施 111<br>5.5.5 利用工具监视网络安全 112<br>5.6 例题分析 115<br>第6章 网络系统的评价 117<br>6.1 系统评价 117<br>6.1.1 系统能力的限制 117<br>6.1.2 潜在的问题分析 119<br>6.1.3 系统评价的要点 120<br>6.2 改进系统的建议 123<br>6.2.1 系统生命周期 123<br>6.2.2 系统经济效益 125<br>6.2.3 系统的可扩充性 127<br>6.2.4 建议改进系统的要点 127<br>第7章 网络系统实现技术 129<br>7.1 商用网络协议 129<br>7.1.1 SNA/APPN 129<br>7.1.2 IPX/SPX 132<br>7.1.3 AppleTalk 135<br>7.2 商务协议 137<br>7.2.1 扩展标记语言 137<br>7.2.2 CORBA 141<br>7.2.3 COM/DCOM 147<br>7.2.4 EJB 150<br>7.3 Web服务 154<br>7.3.1 Web 服务相关技术 154<br>7.3.2 Web服务的特点 156<br>7.4 可靠性设计 156<br>7.4.1 硬件高可靠性技术 157<br>7.4.2 软件高可靠性技术 161<br>7.4.3 系统维护高可靠性技术 162<br>7.4.4 容错技术 165<br>7.5 远程访问服务器 167<br>7.5.1 远程访问服务器 168<br>7.5.2 远程认证拨入用户服务 169<br>7.6 多协议共存 170<br>7.6.1 多协议体系结构 171<br>7.6.2 MPLS的功能 172<br>7.6.3 MPLS的核心技术和组件 172<br>7.7 地址服务 173<br>7.7.1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173<br>7.7.2 IP协议 176<br>7.7.3 IPv6技术 177<br>7.8 DNS系统 180<br>7.8.1 域名系统 180<br>7.8.2 DNS解析原理 180<br>7.8.3 完全合格的域名 181<br>7.9 电子邮件 181<br>7.9.1 SMTP协议 181<br>7.9.2 POP3邮局协议 182<br>7.9.3 多用途因特网邮件扩展协议 185<br>7.9.4 因特网消息访问协议 186<br>7.9.5 LDAP协议 186<br>7.9.6 邮件列表 188<br>7.9.7 WebMail 189<br>7.10 电子新闻 190<br>7.10.1 新闻组概念 190<br>7.10.2 新闻组和层次 191<br>7.10.3 网络新闻传输协议 191<br>7.11 WWW服务 192<br>7.11.1 WWW 192<br>7.11.2 超文本传输协议 192<br>7.12 负载均衡 193<br>7.12.1 负载均衡概念 193<br>7.12.2 传输链路聚合 194<br>7.12.3 带均衡策略的服务器集群 194<br>7.12.4 高层交换 194<br>7.12.5 Web内容智能交换技术 194<br>7.13 电子身份认证 196<br>7.13.1 电子身份认证 196<br>7.13.2 数字证书 197<br>7.13.3 数字签名 197<br>7.13.4 公钥体系基础框架 197<br>7.13.5 认证授权 198<br>7.13.6 电子身份证 198<br>7.14 服务机制 199<br>7.14.1 服务供应商 199<br>7.14.2 供应商漫游服务 200<br>7.14.3 拨号IP连接 201<br>7.14.4 CATV连接 202<br>7.14.5 IP电话 205<br>7.15 因特网广播 208<br>7.15.1 因特网广播的概念 208<br>7.15.2 IP组播技术 208<br>7.15.3 Internet组播主乾网络 209<br>7.15.4 IP组播路由及其协议 209<br>7.15.5 IP组播路由中的隧道传输机制 211<br>7.15.6 组播的高层协议 211<br>7.15.7 可靠组播协议 212<br>7.16 移动通信 212<br>7.16.1 蜂窝移动通信业务介绍 212<br>7.16.2 900/1800MHz GSM第二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 212<br>7.16.3 800MHz CDMA第二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 213<br>7.16.4 第三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 213<br>7.16.5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按功能分类 213<br>7.16.6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按频段分类 214<br>7.16.7 第四代通信技术 215<br>7.17 EZweb 215<br>7.17.1 EZweb概念 215<br>7.17.2 EZweb业务 215<br>7.17.3 其他无线技术简介 216<br>7.18 电子数据交换 216<br>7.18.1 电子数据交换概念 216<br>7.18.2 EDI系统要素 217<br>7.18.3 EDI标准 217<br>7.18.4 基于Internet的EDI 218<br>7.18.5 Web-EDI 218<br>7.19 电子商务 219<br>7.19.1 电子商务概念 219<br>7.19.2 B2B 221<br>7.19.3 B2C 223<br>7.20 电子政务 225<br>7.20.1 电子政务的概念 225<br>7.20.2 电子政务发展阶段 225<br>7.20.3 电子政务的主要功能 226<br>7.21 主机服务提供者 227<br>7.22 ASP 228<br>7.22.1 ASP的概念 228<br>7.22.2 ASP模式的优点 229<br>7.22.3 ASP的应用步骤 229<br>7.22.4 ASP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 230<br>7.23 数据中心 230<br>7.23.1 数据中心的概念 230<br>7.23.2 国内外IDC的类型 230<br>7.23.3 第三代数据中心 231<br>7.24 例题分析 232<br>第8章 网络新技术 239<br>8.1 光纤接入 240<br>8.1.1 FTTH接入 240<br>8.1.2 无源光网 241<br>8.2 无线接入 249<br>8.2.1 移动电话系统 249<br>8.2.2 无线局域网接入 255<br>8.2.3 微波接入 258<br>8.2.4 卫星接入 266<br>8.2.5 蓝牙接入 266<br>8.3 主乾网络 267<br>8.3.1 IPoverATM 267<br>8.3.2 IPoverSONET/SDH 269<br>8.3.3 IPoverWDM 272<br>8.4 通信服务 273<br>8.4.1 全天候IP连接服务 273<br>8.4.2 本地IP网 275<br>8.4.3 IPv6 275<br>8.5 网络管理 279<br>8.5.1 基于TMN的网络管理 279<br>8.5.2 基于CORBA的网络管理 280<br>8.6 网格计算 282<br>8.6.1 网格计算的概念 283<br>8.6.2 网格计算的关键技术 284<br>附录 网络工程师考试大纲(2004年新版) 287<br>参考文献 291
5G技术资料合集5G概念白皮书网络构架图5G传输网详解六大关键技术调研报告: 5G Massive MIMO系统架构及测试技术 .pdf 5g-C-RAN-无线云网络总体技术报告.pdf 5G-MIMO-OTA测量技术2.pdf 5G-NR复用与信道编码.pdf 5G-NR物理信道与调制.pdf 5G-NR物理层提供的服务.pdf 5G-NR物理层过程(控制).pdf 5G-技术框架与测试应用面面观---迎接-5G-大未来.pdf 5G-无线通信网络蜂窝结构体系和关键技术.pdf 5G——RAN78概要.pdf 5G、天线、后盖的关系.pdf 5G介绍概述.pdf 5G传输网(中移动解析版).pdf 5G光传送网技术.pdf 5G多连接网络架构及标准化进展(中国电信).pdf 5G大规模天线技术及其他空口技术详解.pdf 5G大规模天线技术及其它空口技术v1(中国电信).pdf 5G如何实现超低时延?.pdf 5G底层核心技术专利现状分析.pdf 5G总体白皮书2.0-中文版-v1.pdf 5G愿景与需求白皮书.pdf 5G技术通俗讲解.pdf 5G新空口L1底层分离技术解读.pdf 5G无线网络架构及虚拟化技术(中国电信).pdf 5G无线通信与4G的典型区别.pdf 5G无线通信的新技术 .pdf 5G无线通讯系统.pdf 5G是为了控制物联网装置而生.pdf 5G标准进展及热点问题-(中国电信).pdf 5G概念白皮书.pdf 5G毫米波通信.pdf 5G的挑战趋势与技术路线.pdf 5G移动通信-无线架构-RAPP-CoDe-RAN-Architecture.pdf 5G移动通信关键技术综述--蒋红梅.pdf 5G移动通信标准与构架以及38.331RRC协议标准 5G移动通信系统.pdf 5G系统中F-OFDM算法设计.pdf 5G系统技术标准与进展.pdf 5G网络介绍.pdf 5G网络构架图.pdf 5G网络架构和演进考虑.pdf 5G网络架构设计的5个重要问题.pdf 5G通信系统中massive-MIMO-FBMC技术的结合概述.pdf 5G通信调研报告.pdf 5G高频段关键器件.pdf 5G:非正交多址技术(NOMA)的性能优势.pdf GSMA《5G网络切片白皮书》全文.pdf IMT2020-5G网络架构白皮书.pdf NR物理层概述.pdf 从3G-5G小区间干扰抑制技术综述.pdf 从4G通信技术发展看5G.pdf 关于5G承载趋势的探讨.pdf 华为5G Use Case商业价值评估白皮书.pdf 未来5G都有哪些技术你知道吗.pdf 浅谈基于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应用技术的5G愿景.pdf 白皮书:《5G网络的开放生态》.pdf 讲座-5G中的认知无线电通信.pdf 详解5G的六大关键技术.pdf 通往5G之路的常见问题.pdf 面向5G的新型多载波传输技术比较.pdf
提供的源码资源涵盖了安卓应用、小程序、Python应用和Java应用等多个领域,每个领域都包含了丰富的实例和项目。这些源码都是基于各自平台的最新技术和标准编写,确保了在对应环境下能够无缝运行。同时,源码中配备了详细的注释和文档,帮助用户快速理解代码结构和实现逻辑。 适用人群: 这些源码资源特别适合大学生群体。无论你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还是对其他领域编程感兴趣的学生,这些资源都能为你提供宝贵的学习和实践机会。通过学习和运行这些源码,你可以掌握各平台开发的基础知识,提升编程能力和项目实战经验。 使用场景及目标: 在学习阶段,你可以利用这些源码资源进行课程实践、课外项目或毕业设计。通过分析和运行源码,你将深入了解各平台开发的技术细节和最佳实践,逐步培养起自己的项目开发和问题解决能力。此外,在求职或创业过程中,具备跨平台开发能力的大学生将更具竞争力。 其他说明: 为了确保源码资源的可运行性和易用性,特别注意了以下几点:首先,每份源码都提供了详细的运行环境和依赖说明,确保用户能够轻松搭建起开发环境;其次,源码中的注释和文档都非常完善,方便用户快速上手和理解代码;最后,我会定期更新这些源码资源,以适应各平台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市场需求
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Data Management 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DCMM)是一种用于评估组织数据管理能力的框架。该模型通过评估组织在数据管理方面的成熟度,帮助组织了解其当前状态,确定改进方向,从而提升数据管理效果。 DCMM包含五个成熟度级别,分别是:初级水平(Level 1),基本水平(Level 2),进阶水平(Level 3),优化水平(Level 4)和领导水平(Level 5)。每个级别都描述了组织在数据管理方面的特征和能力。 初级水平是指组织对数据管理还没有系统的认识,数据管理的活动未能被明确定义和执行。基本水平是指组织开始意识到数据管理的重要性,进行了基本的数据管理活动,但仍存在局部或片段的问题。进阶水平是指组织进行了全面的数据管理活动,包括数据质量控制、数据架构设计等,已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数据管理机制。优化水平是指组织对现有数据管理机制进行不断优化和改进,能够及时应对不断变化的数据管理需求。领导水平是指组织在数据管理方面成为行业的领导者,通过创新和前沿技术实现数据的最大化利用。 DCMM的实施过程主要包括准备阶段、调研阶段、评估阶段和报告阶段。在准备阶段,需要明确评估的目标和范围,组织评估团队,并分配任务。在调研阶段,对组织的数据管理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收集相关数据。在评估阶段,根据DCMM的指南和标准,对组织进行评估,并得出成熟度分级结果。在报告阶段,将评估结果整理成报告,同时给出改进建议和行动计划。 通过实施DCMM,组织可以全面了解自身的数据管理能力,并识别出存在的问题和瓶颈,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提升。这将有助于组织在数据管理方面更加规范、高效地运作,进一步提升数据的质量和利用价值。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