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本博客❤️❤️💥💥
🏆博主优势:🌞🌞🌞博客内容尽量做到思维缜密,逻辑清晰,为了方便读者。
⛳️座右铭: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本文目录如下:🎁🎁🎁
目录
小电流接地系统故障仿真研究:中性点不接地与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对比分析
2.5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的零序电压3U0 零序电流3I0消弧线圈电流 IL故障点接地电流 ID
💥1 概述
小电流接地系统故障仿真是电力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特别是针对中性点不接地和经消弧线圈接地的情况。这两种故障情况在电力系统中都可能发生,因此对其进行仿真模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中性点不接地故障是指变压器或发电机中性点没有接地,这种情况下,如果出现了单相接地故障,会导致系统中产生零序电流,可能对设备和系统造成严重损坏。因此,针对中性点不接地故障,需要建立相应的仿真模型,研究其对电力系统的影响,以及采取何种保护措施。
另一方面,经消弧线圈接地是一种常见的中性点接地方式,其作用是在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限制故障电流,保护设备和系统。对于这种接地方式,也需要进行仿真研究,分析其对系统的影响,以及在不同故障情况下的保护性能。
在进行小电流接地系统故障仿真的研究中,需要考虑系统的拓扑结构、接地方式、故障类型等因素,建立相应的电路模型和数学模型,利用仿真软件进行仿真分析。通过仿真研究,可以评估不同接地方式对系统的影响,优化保护方案,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综上,针对小电流接地系统故障仿真的研究,特别是针对中性点不接地和经消弧线圈接地的情况,可以帮助电力系统工程师更好地理解系统的运行特点,优化保护方案,确保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常用的是按照接地短路时接地电流的大小分为大电流接地系统和小电流接地系统。电网中性点采用哪种接地方式主要取决于供电可靠性(是否允许带一相接地时继续运行)和限制过电压两个因素。我国规定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系统采用中性点直接接地方式,35kV及以下的配电系统采用小电流接地(中性点不接地或经消弧线圈接地)。
在小电流接地系统中发生单相接地时,由于故障点的电流很小,而且三相之间的线电压仍然保持对称,对负荷的供电没有影响,因此,在一般情况下都允许再继续运行1~2小时,而不必立即跳闸,这也是采用小电流接地系统运行的主要优点。但是在单相接地以后,其他两相的对地电压要升高:3倍。为了防止故障进一步扩大成两点或多点接地短路,就应及时发出信号,以便运行人员采取措施予以消除。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单相金属性接地故障稳态分析
图1-1为三相系统中性点为不接地方式时发生单相接地故障简单网路图。正常情况:三相电容电流之和为零,三相导线对地电压相等。故障情况:中性点对地电压由零升高为正常运行时的相电压,非故障相导线对地电压提高为线电压,故障相对地电压降为零。相间电容对系统故障没有影响,因此不予以考虑。
在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中,正常运行情况下,三相电压相量图如下图所示,三相电压平衡,三相相电压大小相等,相位互差120度,三相线电压也是大小相等,相位互差120度.
小电流接地系统故障仿真研究:中性点不接地与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对比分析
一、小电流接地系统的定义与特点
小电流接地系统是指电力系统中性点不接地,或通过消弧线圈、高阻抗接地的三相系统。其核心特征是单相接地故障时,故障电流远小于负荷电流,通常为电容性电流,且系统可维持短时运行(1-2小时)。
主要类型:
-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
- 正常运行时,三相电压对称,中性点对地电压为零。
- 单相接地时,故障相对地电压降为零,非故障相电压升高至线电压(√3倍相电压),但线电压仍保持对称。
- 接地电流由线路对地分布电容形成,数值较小,通常无需立即跳闸。
-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
- 通过电感电流补偿接地电容电流,降低故障点电流,抑制电弧。
- 消弧线圈采用过补偿方式(电感电流略大于电容电流),避免谐振过电压。
- 故障后系统仍可短时运行,但需及时定位故障。
优势与局限性:
- 优势:供电可靠性高,减少停电损失;抑制电弧和过电压。
- 局限性:故障特征不明显,选线难度大;长期运行可能导致非故障相绝缘击穿。
二、仿真模型构建的关键参数与工具
1. 仿真工具选择
常用工具包括 MATLAB/Simulink 和 PSCAD/EMTDC:
- MATLAB/Simulink:适用于建立小电流接地系统的稳态与暂态模型,支持小波分析、零序分量提取等功能。
- 典型模型文件:
bujiedi.slx
(中性点不接地)、xiaohuxianquan.slx
(消弧线圈接地)。
- 典型模型文件:
- PSCAD:擅长电磁暂态仿真,用于分析接地故障对钢轨电位等复杂场景的影响。
2. 关键仿真参数设置
- 故障类型:
- 金属性接地(直接短路)、弧光接地(间歇性电弧)、高阻接地(如1 kΩ以下)。
- 持续时间:一般模拟1-2小时,需记录暂态过程(如故障后40 ms内的电流波形)。
- 系统参数:
- 线路电容:决定容性电流大小。
- 消弧线圈电感值:需根据补偿方式(过补偿、欠补偿)设置,补偿度通常为5%~10%。
- 零序电压/电流阈值:用于触发保护装置。
3. 故障特征提取
-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
- 零序电压突升,非故障相电压对称性破坏。
- 故障点上游零序电流超前零序电压90°,下游滞后90°,可用于定位。
- 消弧线圈接地系统:
- 零序电流幅值显著降低,但方向可能与电容电流相反,增加选线难度。
三、中性点不接地与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的仿真对比
1. 故障电流对比
-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
- 接地电流为纯容性电流,数值随线路长度和电缆比例增加而增大。例如,10 kV系统单相接地电流可达数十安培。
- 消弧线圈接地系统:
- 电感电流补偿后,故障点残流可降至数安培以下(如仿真显示有效值从30 A降至2 A)。
2. 电压与波形特征
-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
- 非故障相电压升至线电压,零序电压波形呈稳定幅值。
- 消弧线圈接地系统:
- 零序电压幅值降低,消弧线圈电流波形与电容电流相位相反。
3. 电弧抑制效果
-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
- 容性电流易引发间歇性电弧,导致过电压(可达3倍相电压)。
- 消弧线圈接地系统:
- 电弧电流被抑制,过电压限制在2.5倍相电压以下。
4. 选线方法验证
-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
- 基于零序电流幅值或方向的传统方法(如比幅法、比相法)有效。
- 消弧线圈接地系统:
- 需采用多判据融合方法(如零序电流五次谐波比相+有功功率法),提高选线准确率至90%以上。
四、模型对比结论与应用建议
-
适用场景:
-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适用于电容电流较小(如架空线路为主的农村电网)。
- 消弧线圈接地系统:适用于电容电流较大或电缆比例高的城市配电网。
-
保护策略优化:
- 消弧线圈系统需配合自动调谐装置,实时跟踪电容电流变化。
- 引入暂态录波型故障指示器,提升高阻接地故障识别率。
-
仿真验证意义:
- 通过对比模型,可优化消弧线圈参数、验证选线算法,并为实际系统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2 运行结果
2.1 Simulink仿真图
2.2 系统三相对地电压和线电压的波形图
2.3 零序电压3U0及每条线路的零序电流3I0
2.4 采用三相序分量模块获得零序分量
2.5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的零序电压3U0 零序电流3I0消弧线圈电流 IL故障点接地电流 ID
🎉3 参考文献
文章中一些内容引自网络,会注明出处或引用为参考文献,难免有未尽之处,如有不妥,请随时联系删除。
[1]严正国,马慧,任星,等.基于MATLAB的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仿真分析[J].工业控制计算机, 2021, 34(10):153-154.
[2]潘馨雨,张新慧,哈恒旭.中性点非有效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仿真分析[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27(5):4.DOI:10.3969/j.issn.1672-6197.2013.05.007.
[3]于群,曹娜.电力系统建模与仿真 机械工程出版社
[4]庞清乐.基于智能算法的小电流接地故障选线研究[DJ.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