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6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 Genetics在线发表了湖南农业大学****刘忠松教授团队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华玮研究员团队等国内外多家单位完成的题为“Genomic insights into the origin, domestic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of Brassica junce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解决了芥菜起源的百年之争**,揭示了芥菜形态的百变之源,为芥菜基因组选择育种奠定了坚实基础。
芥菜用途广泛,收籽榨油的叫芥菜型油菜,收籽磨粉做辣味调料的称芥末,根膨大的叫大头菜、疙瘩菜,茎膨大的是榨菜。芥菜的叶片形态和大小变化十分悬殊,包括四川的青菜、湖南的排菜、长江下游地区的雪里蕻等。尽管名称各异、形态多样、用途不同,它们都属于十字花科芸薹属下的同一个种,即芥菜。芥菜是一种古老的作物,在《礼记》、《说文解字》均有记载。芥菜起源于亚洲,但起源于亚洲何处却争议了上百年,学界有中东、中亚和中国三种不同的观点。芥菜已驯化出数十种不同类型,其基因组变异仍不为人知。
为了解答上述科学问题,作者首先对我国特有的芥菜型黄籽地方品种“四川黄籽”,运用PacBio单分子测序、Illumina高通量二代测序、BioNano光学图谱、高密度遗传图谱和Hi-C技术,构建了第一个黄籽油菜高质量基因组。四川黄籽参考基因组在基因组组装大小、含N比例、连续性和挂载率等方面优于之前发表的中国茎用芥菜和印度油用芥菜基因组。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