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微调的几种常见方法

在文章深入理解大语言模型微调技术中,我们详细了解大语言模型微调的概念和训练过程,本篇给大家介绍大模型微调常见的7种训练方法。

1、Adapter Tuning

2019年谷歌的研究人员首次在论文《Parameter-Efficient Transfer Learning for NLP》提出针对 BERT 的 PEFT微调方式,拉开了 PEFT 研究的序幕。他们指出,在面对特定的下游任务时,如果进行 Full-Fintuning(即预训练模型中的所有参数都进行微调),太过低效;而如果采用固定预训练模型的某些层,只微调接近下游任务的那几层参数,又难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于是他们设计了Adapter 结构,将其嵌入 Transformer 的结构里面,在训练时,固定住原来预训练模型的参数不变,只对新增的 Adapter 结构进行微调。同时为了保证训练的高效性(也就是尽可能少的引入更多参数),他们将 Adapter 设计为这样的结构:

  • 首先是一个 down-project 层将高维度特征映射到低维特征
  • 然后过一个非线形层之后,再用一个 up-project 结构将低维特征映射回原来的高维特征
  • 同时也设计了 skip-connection 结构,确保了在最差的情况下能够退化为identity(类似残差结构)。

2、Prefix Tuning

2021年斯坦福的研究人员在论文《Prefix-Tuning: Optimizing Continuous Prompts for Generation》中提出了 Prefix Tuning 方法。与Full-finetuning 更新所有参数的方式不同,该方法是在输入 token 之前构造一段任务相关的 virtual tokens 作为 Prefix,然后训练的时候只更新 Prefix 部分的参数,而 Transformer 中的其他部分参数固定。该方法其实和构造 Prompt 类似,只是 Prompt 是人为构造的“显式”的提示,并且无法更新参数,而Prefix 则是可以学习的“隐式”的提示。

同时,为了防止直接更新 Prefix 的参数导致训练不稳定的情况,他们在 Prefix 层前面加了 MLP 结构(相当于将Prefix 分解为更小维度的 Input 与 MLP 的组合后输出的结果),训练完成后,只保留 Prefix 的参数。

3、Prompt Tuning

Prompt Tuning 是2021年谷歌在论文《The Power of Scale for Parameter-Efficient Prompt Tuning》中提出的微调方法。

该方法可以看作是 Prefix Tuning 的简化版本,只在输入层加入 prompt tokens,并不需要加入 MLP 进行调整来解决难训练的问题,主要在 T5 预训练模型上做实验。似乎只要预训练模型足够强大,其他的一切都不是问题。作者也做实验说明随着预训练模型参数量的增加,Prompt Tuning的方法会逼近 Fine-tune 的结果。

固定预训练参数,为每一个任务额外添加一个或多个 embedding,之后拼接 query 正常输入 LLM,并只训练这些 embedding。左图为单任务全参数微调,右图为 Prompt tuning。
 

4、P-Tuning

P-Tuning 方法的提出主要是为了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大模型的 Prompt 构造方式严重影响下游任务的效果。

P-Tuning 提出将 Prompt 转换为可以学习的 Embedding 层,只是考虑到直接对 Embedding 参数进行优化会存在这样两个挑战:

  • Discretenes: 对输入正常语料的 Embedding 层已经经过预训练,而如果直接对输入的 prompt embedding进行随机初始化训练,容易陷入局部最优。
  • Association:没法捕捉到 prompt embedding 之间的相关关系。

P-Tuning 和 Prefix-Tuning 差不多同时提出,做法其实也有一些相似之处,主要区别在:

  • Prefix Tuning 是将额外的 embedding 加在开头,看起来更像是模仿 Instruction 指令;而 P-Tuning 的位置则不固定。
  • Prefix Tuning 通过在每个 Attention 层都加入 Prefix Embedding 来增加额外的参数,通过 MLP 来初始化;而 P-Tuning 只是在输入的时候加入 Embedding,并通过 LSTM+MLP 来初始化。


 

5、P-Tuning v2

P-Tuning 的问题是在小参数量模型上表现差。于是就有了v2版本:《P-Tuning v2: Prompt Tuning Can Be Comparable to Fine-tuning Universally Across Scales and Tasks》。

从标题就可以看出,P-Tuning v2 的目标就是要让 Prompt Tuning 能够在不同参数规模的预训练模型、针对不同下游任务的结果上都达到匹敌 Fine-tuning 的结果。

那也就是说当前 Prompt Tuning 方法在这两个方面都存在局限性。

  • 不同模型规模:Prompt Tuning 和 P-tuning 这两种方法都是在预训练模型参数规模够足够大时,才能达到和Fine-tuning 类似的效果,而参数规模较小时效果则很差。
  • 不同任务类型:Prompt Tuning 和 P-tuning 这两种方法在 sequence tagging 任务上表现都很差。

相比 Prompt Tuning 和 P-tuning 的方法, P-tuning v2 方法在多层加入了 Prompts tokens 作为输入,带来两个方面的好处:

  1. 带来更多可学习的参数(从 P-tuning 和 Prompt Tuning 的0.1%增加到0.1%-3%),同时也足够 parameter-efficient。
  2. 加入到更深层结构中的 Prompt 能给模型预测带来更直接的影响。


 

6、LoRA

LoRA,英文全称Low-RankAdaptation of Large Language Models,直译为大语言模型的低阶适应,是一种PEFT(Parameter-Efficient Tuning,简称PEFT),这是微软的研究人员为了解决大语言模型微调而开发的一项技术。

LoRA的基本原理是冻结预训练好的模型权重参数,在冻结原模型参数的情况下,通过往模型中加入额外的网络层,并只训练这些新增的网络层参数。由于这些新增参数数量较少,这样不仅 finetune 的成本显著下降,还能获得和全模型微调类似的效果。

7、QLoRA

QLoRA 是由 Tim Dettmers 等人提出的量化 LoRA 的缩写。QLoRA 是一种在微调过程中进一步减少内存占用的技术。在反向传播过程中,QLoRA 将预训练的权重量化为 4-bit,并使用分页优化器来处理内存峰值。

使用LoRA时可以节省33%的GPU内存。然而,由于QLoRA中预训练模型权重的额外量化和去量化,训练时间增加了39%。

首先分析下LoRA微调中的痛点:

  1. 参数空间小:LoRA中参与训练的参数量较少,解空间较小,效果相比全量微调有一定的差距。
  2. 微调大模型成本高:对于上百亿参数量的模型,LoRA微调的成本还是很高。
  3. 精度损失:针对第二点,可以采用int8或int4量化,进一步对模型基座的参数进行压缩。但是又会引发精度损失的问题,降低模型性能。

QLoRA优点:

  1. 4-bit NormalFloat:提出一种理论最优的4-bit的量化数据类型,优于当前普遍使用的FP4与Int4。对于正态分布权重而言,一种信息理论上最优的新数据类型,该数据类型对正态分布数据产生比 4 bit整数和 4bit 浮点数更好的实证结果。QLORA包含一种低精度存储数据类型(通常为4-bit)和一种计算数据类型(通常为BFloat16)。在实践中,QLORA权重张量使用时,需要将将张量去量化为BFloat16,然后在16位计算精度下进行矩阵乘法运算。模型本身用4bit加载,训练时把数值反量化到bf16后进行训练。
  2. Double Quantization:对第一次量化后的那些常量再进行一次量化,减少存储空间。相比于当前的模型量化方法,更加节省显存空间。每个参数平均节省0.37bit,对于65B的LLaMA模型,大约能节省3GB显存空间。
  3. Paged Optimizers:使用NVIDIA统一内存特性,该特性可以在在GPU偶尔OOM的情况下,进行CPU和GPU之间自动分页到分页的传输,以实现无错误的 GPU 处理。该功能的工作方式类似于 CPU 内存和磁盘之间的常规内存分页。使用此功能为优化器状态(Optimizer)分配分页内存,然后在 GPU 内存不足时将其自动卸载到 CPU 内存,并在优化器更新步骤需要时将其加载回 GPU 内存。
  4. 增加Adapter:4-bit的NormalFloat与Double Quantization,节省了很多空间,但带来了性能损失,作者通过插入更多adapter来弥补这种性能损失。在LoRA中,一般会选择在query和value的全连接层处插入adapter。而QLoRA则在所有全连接层处都插入了adapter,增加了训练参数,弥补精度带来的性能损失。

8、LoRA+MoE

由于大模型全量微调时的显存占用过大,LoRA、Adapter、IA 3 这些参数高效微调方法便成为了资源有限的机构和研究者微调大模型的标配。PEFT方法的总体思路是冻结住大模型的主干参数,引入一小部分可训练的参数作为适配模块进行训练,以节省模型微调时的显存和参数存储开销。

传统上,LoRA这类适配模块的参数和主干参数一样是稠密的,每个样本上的推理过程都需要用到所有的参数。近来,大模型研究者们为了克服稠密模型的参数效率瓶颈,开始关注以Mistral、DeepSeek MoE为代表的混合专家(Mixure of Experts,简称MoE)模型框架。在该框架下,模型的某个模块(如Transformer的某个FFN层)会存在多组形状相同的权重(称为专家),另外有一个路由模块(Router)接受原始输入、输出各专家的激活权重。

Reference

https://cloud.tencent.com/developer/article/2338313

大模型微调方法是指在已经训练好的大型模型基础上,通过在特定任务上进行进一步训练来提高性能的方法常见大模型微调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迁移学习:将已经在大规模数据上预训练好的模型应用于新的任务上。通过微调模型的一部分或全部参数,使其适应新任务的特征和标签。迁移学习可以加快模型训练速度,提高模型性能。 2. 预训练-微调:首先在大规模数据上进行预训练,然后在特定任务上进行微调。预训练通常是在无监督或半监督的方式下进行,例如使用自编码器或生成对抗网络。预训练可以帮助模型学习到更丰富的特征表示,微调则使其适应具体任务。 3. 数据增强: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一系列变换和扩充,生成更多的训练样本。数据增强可以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和鲁棒性,减少过拟合风险。 4. 优化算法调整:针对大模型微调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梯度消失或梯度爆炸等,对优化算法进行调整。常见的优化算法包括梯度下降、Adam等。 大模型框架是指用于构建和训练大型模型的软件框架。常见大模型框架包括以下几种: 1. TensorFlow:由Google开发的开源深度学习框架,支持构建和训练各种类型的神经网络模型,包括大型模型。TensorFlow提供了丰富的工具和库,方便进行模型微调和部署。 2. PyTorch:由Facebook开发的开源深度学习框架,提供了动态图机制和丰富的工具,使得构建和训练大型模型更加灵活和高效。PyTorch也被广泛应用于大规模模型的微调和研究。 3. Keras:一个高级神经网络API,可以运行在TensorFlow、Theano和CNTK等后端上。Keras提供了简洁易用的接口,方便构建和训练大型模型。 4. MXNet:由亚马逊开发的深度学习框架,支持多种编程语言和硬件平台。MXNet提供了高性能的计算和训练能力,适用于大规模模型的微调和部署。
评论 2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老A的AI实验室

给博主点一杯卡布奇诺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