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受力的必然扭曲
我们常常争论的面红耳赤,我们常常不欢而散,为什么?所有人都明白一个道理--没有有效的沟通,但要想有效沟通我们真的能做了到吗?在发展中企业,我认为未必,也许很多人会认为怎么可以这样小看自己了,往往我们都是太高估自己了,对如何沟通会说出一大堆的策略,但对方未必能领悟接受,我们只能增强个人的领受力.这就是"听的艺术".但领受力是必然会被扭曲,我们是人,人是感性的动物,必然有认知的偏误,必然会受情绪的影响.
在发展中企业,领受力的必然扭曲有两种:
1.故意型的必然扭曲.
由于没有强有力的规范,人与人在交流的时候,受情绪的影响,特别想表达自己的意思,就是给你一个误导,掉到话的陷阱里.你问这个问题,他非得先扯到其它. 因为这种是给自己说错话时,找个下台阶的机会.有的心怀鬼胎的,还故意揭别人的短处.比如我们在开会时,提出一个问题,就有人非得用另一种意思来解释,或故意抠字眼,扯来扯去,扯对了就说:"你看我说了没错吧,跟你所提的问题一样." 扯错了就说:"哦,我说是另外的意思." 搞到最后,会前要讨论的问题没解决,倒是新问题又扯出一大堆,这叫做没有效率.
2.引导型的必然扭曲.
这种特别会发生在某种合作的事件上,双方在这个事件当中所承担职责不同,所想要的利益也不同,恰恰是大家都没有敌意的情况下出现的问题,一方是想表达共同的愿景,而另一方在首先想到了是不是对方在推卸责任.这就是认知的偏误. 比如我们去一个领导集团开会,反射我们的脑海里就会是,讲话要小心啊,要注意言辞,不能得罪对方啊.这时其实我们犯的大忌,我们过于注意修饰言语,而把关键的意思表达错了,或者说关键的东西被垃圾信息所淹没.领导不明白他急了,就越发问,而我们以为说错了,越要解释,一解释就偏离主题了,就这样,错觉被一步步引导下去了,搞了一场会议几个小时下来,我们的结论看似都定了,其实是什么都没有,这叫做没有效果.
找了一则故事来勉励自己,也希望能产生共鸣.
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一天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说:“你长大后想要当甚么呀?”小朋友天真的回答:“嗯…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当在现场的观众笑的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着注视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没想到,接着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才使的林克莱特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情远非笔墨所能形容。于是林克莱特问他说:“为甚么要这么做?”小孩的答案透露出一个孩子真挚的想法: “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
你听到别人说话时……你真的听懂他说的意思吗?你懂吗?如果不懂,就请听别人说完吧,这就是“听的艺术”:1. 听话不要听一半。2. 不要把自己的意思,投射到别人所说的话上头。
2009年2月24日 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