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生活中,颈椎问题日益普遍,已成为困扰许多人的健康难题。颈椎作为人体脊柱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支撑着头部的重量,还负责保护脊髓、神经和血管等重要结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面对如此高发且影响广泛的颈椎问题,准确评估颈椎功能就显得尤为关键。它能够帮助医生及时了解患者颈椎的健康状况,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从而制定出个性化、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常笑医学整理了7个医院常用的颈椎功能评估量表,支持下载和在线使用,供临床医护工作人员参考。
(完整量表请点击量表名称查看)
颈椎JOA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是由日本骨科协会于1975年推荐的颈脊髓功能评分法,堪称评估颈椎功能的“经典之作”。它主要涵盖上肢运动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感觉和膀胱功能四个关键部分,总分共计17分。用于评价颈椎功能及创伤预后,分数越低,表明脊髓功能障碍越严重,临床应用较普遍。
JOA改善率计算公式:术后改善率=(术后评分-术前评分)/(17-术前评分)×100%
改善率为100%时为治愈,改善率大于60%为显效,改善率25%~60%为有效,改善率小于25%为无效。
(完整量表请点击量表名称查看)
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PQ),该量表由英国专家开发,由9个条目组成,以综合测量患者在疼痛程度、症状持续时间、夜间的针刺或麻木感、疼痛对睡眠的影响、对社交活动的影响、搬抬重物、读书/看电视、工作/做家务和驾驶汽车等九个方面的感受,为国际上应用较为广泛的颈痛程度测量量表。
NPQ百分比=总分/36×100%,NPQ百分比越高,代表颈痛越严重。
(完整量表请点击量表名称查看)
颈部功能障碍指数(the 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诞生于1991年,是由Vernon等学者依据Oswestry腰痛功能障碍指数巧妙修改编制而成的患者自评问卷调查表,能清晰映照出颈椎功能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状态。它总共包含 10 个项目,精心归纳为颈痛及相关的症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两大板块。其中,颈痛及相关的症状囊括了疼痛的强度、头痛、集中注意力和睡眠等方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则涉及个人护理、提起重物、阅读、工作、驾驶和娱乐等诸多日常场景。
每个项目最低得分为0分,最高得分为5分,分数越高表示功能障碍程度越重;按以下公式计算受试对象颈椎功能受损的程度:颈椎功能受损指数(%) =(每个项目得分的总和/受试对象完成的项目数×5)×100%
结果判断:0~20%表示轻度功能障碍;20%~40%表示中度功能障碍;40%~60%表示重度功能障碍;60%~80%表示极重度功能障碍;80%~100%表示完全功能障碍或应详细检查受试对象有无夸大症状。
(完整量表请点击量表名称查看)
哥本哈根颈部功能障碍量表(Copenhagen Neck Functional Disability Scale,CNFDS),作为一种临床评估的得力工具,能够敏锐地探测到患者的颈椎疼痛及其功能状况,为精准医疗提供有力依据。它是一个由 15 个精心设计的项目组成的量表,专注于评估颈部疼痛对患者生活的全方位影响。
每个项目最低得分为0分,最高得分为2分,总分为0~30分;总分越高表示功能障碍程度越重。
(完整量表请点击量表名称查看)
Mayo(McGrory)颈椎创伤评分是由McGrory于1994年提出,用于颈椎创伤后的评估。评分标准分为临床评价部分和影像学评价部分,临床评价反映创伤后颈椎功能,影像学评价反映颈椎稳定性。
临床评价:总分可分为四个等级,分数越高代表状态越好,86~100分为优秀,70~85分为良,55~69分为一般,55分以下为差。
放射学评分:总分可分为四个等级,0分为稳定,1分为轻微不稳定,2分为中度不稳定,≥3分为严重不稳定。如果寰齿间距>3mm,需拍齿状突片。
(完整量表请点击量表名称查看)
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是由日本学者田中靖久于1997年精心制定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综合评定方法表,它从多个维度对患者的颈部功能、症状体征、日常生活等方面展开深入且精准的评估。
当总分为20分时,代表患者完全正常;而总分小于20分时,分数越低,表明病情越严重。这使得医护人员能够依据得分,清晰地判断患者处于何种病情阶段,进而制定个性化、精准化的治疗方案,助力患者缓解病痛,恢复健康。
(完整量表请点击量表名称查看)
美国脊柱损伤研究小组于2007年制订下颈椎损伤分类系统,引入椎间盘复合体概念,并与神经损伤状态相结合。该评分系统从骨折形态、间盘韧带复合体状态、神经功能3个方面对下颈椎损伤进行评分,对于临床治疗手段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治疗选择,总分≤3分进行保守治疗;总分=4分进行保守/手术治疗;总分≥5分进行手术治疗。
以上就是常笑医学整理的7个医院常用的颈椎功能评估量表,希望对临床医护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