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D/EMI防护设计及EMC设计PCB检查建议

ESD:Electro-Static discharge的简称,意思是“静电释放”。静电是一种自然现象,通常通过接触、摩擦、电器间感应等方式产生,其特点是长时间积聚、高电压(可以产生几千伏甚至上万伏的静电)、低电量、小电流和作用时间短的特点,常常造成电子电器产品运行不稳定,甚至损坏。(文末附《RK3588 PCB设计指导白皮书》下载入口)

EMI: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的简称,直译是电磁干扰;在高速PCB及系统设计中,高频信号线、集成电路的引脚、各类接插件等都可能成为具有天线特性的辐射干扰源,能发射电磁波并影响其他系统或本系统内其他子系统的正常工作。

EMC:Electro Magnetic Compatibility的简称,也称电磁兼容,各种电气或电子设备在电磁环境复杂的共同空间中,以规定的安全系数满足设计要求的正常工作能力。

本章对于 RK3588产品设计中的 ESD/EMI防护设计及EMC的设计检查给出了建议,帮助大家更好的提高产品的抗静电、抗电磁干扰水平。

1.2 ESD防护设计

1、模具上做隔离:接插件能内缩的尽量内缩于壳体内,让静电释放到内部电路上的距离变长,能量变弱,测试标准由接触放电条件变为空气放电等。

2、在PCB布局时做好敏感器件的保护、隔离,一些敏感模块如射频、音频、存储器可以添加屏蔽罩。

3、布局时尽量将RK3588芯片及核心部件放在PCB中间,不能放在PCB中间的,需要保证屏蔽罩离板边至少2MM以上的距离,且要保证屏蔽罩能够可靠接地。

4、应该按功能模块及信号流向来布局PCB, 各个敏感部分相互独立,对容易产生干扰的部分最好能 隔离,比如DCDC开关电源模块等。

5、要求合理摆放应对ESD器件,一般要求摆在源头,即ESD器件摆放在接口处或静电释放处,走线时先经过静电器件之后再打孔引出,如图9-1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6、元件布局远离板边且距插接件有一定距离,一般建议布局板边至少20mil,接插件40mil以上。

7、PCB表面一定要有良好的GND回路,各接插件在表层都要有较好的GND连接回路。有加屏蔽罩的应尽量跟表层地相连,并在屏蔽罩焊接处多打地孔接地。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各个连接座部分在表层不要走线,也不要出现大范围切断表层铜皮的走线。

8、表层板边不走线且多打地孔,必要时要做好信号跟地之间的隔离,如图9-2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9、如果有经连接器实现板对板连接时,建议全部信号串接一定阻值的电阻(2.2ohm-10ohm之间,具体以能满足SI测试为准),以及预留TVS器件,可提升抗静电浪涌能力。

10、RK3588 nPOR管脚的100nF电容必须靠近管脚放一个8/16mil的地过孔,空间允许建议打两个以上,更良好的接地。

11、关键信号比如Reset、时钟、中断等敏感信号与板边距离不得小于5mm,走线下方需要有参考平面,避免出现边缘效应,如图9-3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2、在PCB板空白多露铜,以便加强静电释放效果,或者便于增加加泡棉等补救措施,如图9-4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3、其它外围芯片如果有带Reset管脚,建议增加100nF电容必须靠近管脚,电容的地焊盘必须有一个8/16mil地过孔,空间允许建议打两个以上,更良好的接地,如图9-5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4、从PCB上进行隔离,让静电只能释放在部分区域,比如座子地管脚单独过孔和内层的地层连接,对表层的PCB进行Keepout,表层的地铜皮和管脚尽量远离,即让敏感信号远离静电易放电区域(表层地铜皮)等等,如图9-6所示,在表层隔离HDMI信号与GND的距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3 EMI防护设计

1、电磁干扰三要素:干扰源、耦合通道及敏感设备,如图9-7所示,我们不能处理敏感设备,所以处理EMI就只能从干扰源跟耦合通道入手。解决EMI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消除干扰源,消除不了的就想办法切断耦合通道或者避免天线效应;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PCB上干扰源一般很难完全消除,可以通过滤波、接地、平衡、阻抗控制,改善信号质量(如端 接)等方法来应对。各种方法一般会综合运用,但良好的接地是最基本的要求。

3、常用应对EMI材料有屏蔽罩、专用滤波器、电阻、电容、电感、磁珠、共模电感/磁环、吸波材料、展频器件等。

4、滤波器选择原则:若负载(接收器)为高阻抗(一般的单端信号接口都是高阻抗,比如SDIO、RBG、CIF等),则选择容性滤波器件并入线路;若负载(接收器)为低阻抗(比如电源输出接口),则选择感性滤波器件串入线路。使用滤波器件后不能使信号质量超出其SI许可范围。差分接口一般使用共模电感来抑制EMI。

5、PCB上屏蔽措施需良好接地,不然可能会引起辐射泄露或者屏蔽措施形成了天线效应,连接器的屏蔽需符合相关技术标准。

6、RK3588展频的能分模块使用。展频的程度需根据相关部分对信号的要求而定。具体措施见RK3588展频说明。

7、所有时钟串接的匹配电阻,建议保留,提供匹配阻抗,提高信号质量的改善措施。

8、DC电源输入处,有条件可预留电源共模电感或EMI滤波器。

9、USB、HDMI、VGA、屏连接座等接口处增加预留共模电感或滤波电路。

10、有加散热器时,要注意散热器也有可能耦合EMI能量,产生辐射,在选用散热器时除了满足热设计要求,还应满足EMI测试要求。散热器要预留接地条件,当有需要接地时,将散热器接地,此处不好明确接地点个数及怎么选择接地点,需要第一个版本硬件在实验室实际测试时依据实际情况整改。

11、EMI跟ESD对LAYOUT的要求有高度一致性,前述ESD的LAYOUT要求,大部分适用于EMI防护。另外增加下面的要求:

A、尽量保证信号完整性。

B、差分线要做好等长及紧密耦合,保证差分信号的对称性,以尽量减少差分信号的错位,避免转化成引起EMI问题的共模信号,如图9-8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C、有插件器件等带金属壳器件的元件,应避免耦合干扰信号从而辐射。也要避免器件的干扰信号从壳体耦合到其他信号线。

D、所有时钟串接的匹配电阻靠近CPU端(源端),CPU管脚和电阻之间走线必须控制在400mil以内。

E、如果PCB超过4层板,建议让所有时钟信号尽量走内层。

F、防止电源辐射,电源层覆铜必须内缩,以一个H(电源和地之间的介质厚度)为单位,建议内缩20H,我们要求地平面大于电源或信号层,这样有利于防止对外辐射干扰和屏蔽外界对自身的干扰,(一般情况下在PCB设计的时候把电源层比地层内缩1mm即可,不然严格去满足20H的话会导致PCB走线不方便,如图9-9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4 EMC设计检查建议

按照设计流程,一个产品Layout完成之后,需要进入严格的评审环节,所设计的产品是否满足ESD或者EMI防护设计要求,撇开原理图设计,PCB设计一般需要我们从PCB布局和PCB布线两个方面进行审查,本小节就这两方面的检查做了建议,读者可以此作为审核PCB Layout人员的PCB的参考标准。

EMC设计布局检查建议:

1、整体布局检查建议

① 模拟、数字、电源、保护电路要分开,立体面上不要有重叠。

② 高速、中速、低速电路要分开。

③ 强电流、高电压、强辐射元器件远离弱电流、低电压、敏感元器件。

④ 多层板设计,必须要有单独的电源平面和地平面。

⑤ 对热敏感的元件(含液态介质电容、晶振)尽量远离大功率的元器件、散热器等热源。

2、接口与保护布局检查建议

① 一般电源防雷保护器件的顺序是:压敏电阻→保险丝→抑制二极管→EMI滤波器→电感或者共模电感,对于原理图缺失上面任一器件进行顺延布局。

② 一般对接口信号的保护器件的顺序是:ESD(TVS管)→隔离变压器→共模电感→电容→电阻,对于原理图缺失上面任一器件进行顺延布局。

③ 电平变换芯片(如RS232)要靠近连接器的位置(如串口)放置。

④ 易受ESD干扰的器件,如NMOS、CMOS器件等,要尽量远离易受ESD干扰的区域(如单板的边缘区域)。

3、时钟电路布局检查建议

① 时钟电路的滤波器(尽量采用“∏”型滤波)要靠近时钟电路的电源输入管脚。

② 晶体、晶振和时钟分配器的布局要注意远离大功率的元器件、散热器等发热的器件。

③ 晶体、晶振和时钟分配器与相关的IC器件要尽量靠近。

④ 晶振距离板边和接口器件要大于1inch的距离。

4、开关电源布局检查建议

① 开关电源要远离AD\DA转换器、模拟器件、敏感器件、时钟器件。

② 严格按照原理图的要求进行布局,不要将开关电源的电容随意放置。

③ 开关电源布局要紧凑,输入\输出要分开。

5、电容与滤波器件布局检查建议

① 原则上每个电源管脚放置一个0.1uf的小电容、一个集成电路放置一个或多个10uf大电容,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增减。

② 电容务必要靠近电源管脚放置,而且容值越小的电容要越靠近电源管脚。

③ EMI滤波器要靠近芯片电源的输入口。

6、叠层检查建议

① 多层板(四层以上)至少有一个连续完整的地平面用来控制PCB的阻抗和信号质量。

② 电源平面和地平面靠近放置。

③ 叠层尽量避免两个信号层相邻,如果相邻加大两个信号层的间距,并且布线时应该错位布线,不能重叠布线,否侧后期布线可能会引起串扰的产生。

④ 避免两个电源平面相邻,特别是由于信号层铺电源而导致的电源平面相邻。

⑤ 外层铺地。

7、其他设计检查建议

① 整机设计为浮地设备时,建议各接口不要分地设计。

② 机器外壳为金属时,电源是三孔,要求金属外壳必须良好连接大地。

1.5 EMC设计布线检查建议

1、整体布线检查建议

① 关键信号线走线避免跨分割我们PCB中的信号都是阻抗线,是有参考的平面层,对于设计的关键信号避免跨分割的现象出现,否则会导致信号阻抗的突变,导致信号完整性问题的出现。如图9-10,描述了信号跨分割的现象。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② 相同功能的总线要并行走、中间不要夹叉其它信号,如果空间允许可以进行包地处理。

③ 关键信号线走线避免“U”型或“O”型。

④ 关键信号线走线不要人为的绕长(以最短路径进行走线)。

⑤ 关键信号线需要距离边沿和接口400mil以上。

⑥ 晶振下面所有层都不能走线。

⑦ 开关电源下面不能走线,特别是电感或转换芯片下方。

⑧ 接收和发送信号要分开走,不能互相交叉布线。

2、隔离与保护

① 浪涌抑制器件(TVS管、压敏电阻)对应的信号走线尽量表层,短且粗(一般10mil以上)。

② 不同接口之间的走线要清晰,不要互相交叉布线。

③ 接口线到所连接的保护和滤波器件布线要尽量短。

④ 接口线必需要先经过保护或滤波器件再到信号接收芯片。

⑤ 接口器件的固定孔要接到保护地上,连接到机壳的定位孔、扳手要直接接到信号地。

⑥ 变压器、光耦等器件的输入输出地要分开处理(两端使用不同的GND)。

3、时钟布线

① 超过1inch的时钟线尽量走在内层,时钟线采用立体包地处理。

② 时钟线换层为不同的地参考平面需要增加回流地过孔。

③ 时钟线不允许跨分割。

④ 时钟线与其它信号线的间距达到5W,空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包地处理。

⑤ 时钟电路的电源走线需要加宽或铺铜处理。

4、其他

① 保护地和信号地之间的间距大于80mil。

② DC48V的爬电间距是否为80mil以上。

③ 电源平面要比地平面内缩“20H”(H为电源和地平面的距离),一般情况地内缩20mil,电源需要内缩60mil,并间隔150mil打地过孔。

④ 布线要避免出线Stub线,Stub线就是俗称的线头或歪线, 或者说信号没打算经过的路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⑤ AC220V的爬电间距最少为300mil,具体可以查爬电间距规格表。

⑥ 差分走线可以抑制共模干扰。

⑦ 敏感的信号线必须采用包地处理,包地线每隔200mil增加一个GND孔。打地孔为了让干扰信号能以最短路径流进“地” 回流 降低接地阻抗 散热,屏蔽!

  • 2
    点赞
  • 1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EMC电磁兼容性设计与测试是为了确保电子产品在工作过程中不会产生电磁干扰或受到其他电磁干扰而影响其正常功能的设计和测试过程。 在EMC电磁兼容性设计中,需要从整体设计出发,考虑从电路设计到元器件选型,从PCB制版到样机调试等各个环节,以确保产品的各个部分都符合电磁兼容性要求。这需要综合考虑电磁兼容性设计思想,并在产品的规划和认证过程中加以融入,以有效地控制电磁兼容性问题。 EMC电磁兼容性测试主要分为两大类:电磁干扰度(EMI)测试和电磁抗扰度(EMS)测试。 EMI测试是为了评估电子产品系统对其他设备或电磁空间的干扰发射情况。这种测试通过测量产品的辐射电磁场强度、传导干扰电压和电流等参数,来判断产品是否满足相关的电磁辐射限值标准。 EMS测试是为了评估电子设备抵御空间电磁干扰的能力。这种测试包括辐射敏感度试验(RS)、工频磁场抗扰度(PMS)、静电放电抗扰度(ESD)、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测试(CS)、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抗扰度测试(DIP)、浪涌(冲击)抗扰度测试(SURGE)、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测试(EFT/B)和电力线感应/接触(Power induction/contact)等。 通过EMC电磁兼容性设计与测试,可以有效地控制电磁干扰问题,提高电子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同时也能够满足相关的标准和法规要求。<span class="em">1</span><span class="em">2</span><span class="em">3</span>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