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何说流量计费亟须优化
歪嘴和尚念歪经,这是当前流量计费的写照。
目前,对于3G上网,世界上绝大多数运营商都按流量计费,因为只有流量计费能让有限的3G带宽发挥最大的效用。
可惜,流量计费在国内却饱受指责。这些指责的背后,实质是当前极度复杂、混乱、不合理的资费结构。比如,同样的手机上网,不同业务资费差距却高达千倍,套餐内外的资费差距数百倍。
流量计费本来可以搞得跟电量、水量计费一样简单。但是由于简单的资费不足以体现营销人员的水平和能力,不足以体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所以在大家的“努力”和“创新”下,不仅手机上网的资费上万种,仅仅无线宽带的资费估计就有数千种。
复杂和混乱的结果就是:一方面用户频频遭遇消费陷阱、怨声载道;另一方面真实的手机上网收入又是如此之少以至于必须拿语音收入去贴补。
所以,当前的流量计费亟须优化和变革。优化,是为了解决当前问题;变革,是为了应对未来的挑战。
本文主要讨论优化,变革部分将在下文阐述。
(二)流量计费资费结构怎样优化
对于流量计费,我有以下优化建议:
1、制止自杀式资费
好了伤疤忘了疼,这是普遍规律。
这不,2G时代,发展短信的时候搞无限包月,结果发展用户只花了几个月,后来擦屁股却花了好多年。当年推20元CMWAP不限流量,结果就是不足1%的用户迅速消耗掉60-70%的带宽,后续处理时激起骂声一片,升级投诉无数。
3G开局,往日的伤疤渐渐好了,所以各省又纷纷推出各类超低资费来“抢占”市场,显得既有危机感,又有“营销”意识。
价格的制定不能突破成本的底线。我来给大家估算一下3G上网的带宽成本。
1Mbps带宽可传送的最大数据量是:0.45GB/小时、10.5GB/天、316GB/月、3.8TB/年。按照当前互联网结算政策,1Mbps带宽的最大结算成本是1000元/月,即3.2元/GB,1.4元/小时。
目前1个TD基站最多三个频点用于上网,实际最多6Mbps带宽。所以1个TD基站的最大传输能力是:2.6GB/小时、63GB/天、1900GB/月、22.7TB/年。
2009年,中国移动投资588亿建6万个TD基站,平均每基站的成本大约是100万元(其他成本折算到基站上)。而每个基站按5年折旧和减值计算,每年成本20万。另外,假定基站每年的运维成本为20万,那么一个TD基站一年至少要赚到40万才能不亏本。
将40万成本与22.7TB/年的传输能力相比,得平均成本17.8元/GB。加上互联网结算成本,那么3G上网价格的底线就是21元/GB。按时间折算,在1Mbps速率情况下,成本是9.4元/小时。
以上计算是在假设所有TD基站都配三个频点、所有带宽都是24小时满负荷使用(完全不顾用户体验)、不考虑服务等辅助成本因素、不需要任何利润情况下计算出来的价格底线,当然上述计算也没有考虑其他业务的收入(不能算增量收入)。实际中,很多假设都是不可能成立的,所以实际成本必然会远远高于21元/GB。就我个人判断,若价格低于60元/GB,那么不可能有盈利。
这年头,运营商内部不少人漠视当前流量计费的问题,却热衷于搞按时长计费。不少省已经推出了不足1元/小时的资费。在“正德厚生”文化的熏陶下,这些人可谓新时期的活雷锋,“以客户为中心”的典范。
手机上网资费要真正降低到大部分用户都可以接受的程度,带宽的成本必须大大降低才行。3G时代就别指望了,不过以TD-LTE为代表的4G技术能够提供100Mbps以上带宽,而且TD-LTE明年在世博会上就会建试验网,所以4G离中国用户不会太遥远。
2、标准资费应降低10-20倍
目前中国移动手机上网标准资费高达1分/KB(约10元/MB),与套餐资费的差距在千倍以上。如此不合理的标准资费不仅使得大量的客户无法体验精彩的移动互联生活,也使得中国移动消弱了自身最大的竞争优势,丧失了大量的发展机会。
标准资费是一切套餐的基准,象征着资费的上限。
我认为手机上网标准资费至少应该降低10倍,降到1元/MB。其实1元/MB的价格还是保守的,0.5元/MB是个更加合理的标准资费。
如此降价在短期内确实对收入指标有些影响,但其实并不大。根据我的分析,不会超过10%,因为当前收入主要靠月费。
关于标准资费的详细讨论和分析,可参见我写的“中国移动手机上网资费应该降到1厘/KB”一文。
3、降低套餐外单价
按照套餐设计的国际惯例,超出部分都会贵一些,但不会贵太多。但是当前中国移动几款套餐内外的资费差异达到80-250倍,流量超出一点点,费用就要翻几番。所谓的流量提醒却往往不及时,这使得用户上网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我认为,手机上网套餐内外的差价应该控制在3倍以内。
关于套餐内外单价的详细分析,参见我“手机上网资费不该相差1000倍”一文。
4、套餐费用自动封顶
目前中国移动手机上网资费有500元封顶,这项措施非常好,至少能够避免用户因上网而产生天价费用。
但是,对于普通用户来说,500元依然太高了,应该设置更低的封顶值。比如,对于5元套餐的用户在10元的时候就应该自动封顶,待用户确认后再开放上网功能。一旦因话单延迟原因导致费用超出,超出部分将由运营商自己承担,这样用户上网的时候就会放心很多。
当然上网费用封顶值最好能够由用户自行设置,我想这在技术实现上并不困难
5、剩余流量自动结转
目前套餐内没有用完的流量下个月不能再使用,但运营商却经常有上月话单延迟到次月计费的现象,所以这对用户很不公平。
我的建议是对上网未用户流量自动结转到次月,结转流量最高不超过套餐本身流量。以5元30MB为例:若这个月我用了20MB,那么有10MB结转到次月,次月就可以用40MB;若次月一点也没用,那么最多结转30MB。
6、1MB免费策略
目前手机上网用户中,有大量的超低流量用户。这些用户或是因为WAP PUSH,或是因为无意的点击,所以基本上没得到什么价值,却被收取了不少的费用。
对于这类问题,当前上网资费提醒虽然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是作用并不显著。
所以,我建议实施“1MB免费”策略,对非上网套餐用户免1MB流量,这必然能大大减少用户的经济损失,也能减少投诉。
风物长宜有放眼量,1MB免费策略对市场培育会有显著作用,对运营商长期发展十分有利。
7、降低漫游结算价格
目前中国移动手机上网省际漫游结算价格高达0.5元/MB。为了避免结算损失,很多省的上网套餐开始区分省内外流量,导致资费问题复杂化。
手机上网的边界漫游问题是很难解决的,没法按照语音那样的方式去处理。所以这类资费一旦铺开,必然会带来相当多的边界漫游投诉。
省际漫游结算是非常有必要的,否则必然是自相残杀的命运。但这个价格不应该脱离实际。就我个人观点,这个价格应该与5元30MB套餐对应的价格相当,即0.20元/MB较为合适。
结束语
电信业是服务业,运营商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服务和资费的竞争。服务体现用户获得的价值,资费反映用户付出的成本。
当前,语音资费基本已经触及价格弹性的底线了。对于运营商来说,再降价既带不来增量的用户,也没有话务激发的效应,所以必然是增量不增收的结果。
3G时代的移动互联网就是2G时代的语音,一个正确、有效的资费策略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竞争的结局,影响运营商的收入和利润,决定运营商的命运。
所以,为了明天的奶酪,尽快行动吧。
=============================================
要跟我PK哪种计费方式合理的,请看我以前写的博文:
========================================================================
更正:经同事提醒,发现0.5元/MB的省际漫游结算价格写成5元/MB了,非常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