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概述

  其实我也不知道这章从哪里开始讲起,想了又想还是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阶段先说说吧。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阶段(一):APARNET网络的建立
这个网络之前提过,只知道它是世界上第一个网络。而且它诞生的那年(1983年)被誉为互联网的诞生元年。那为什么美国人要搞一个这样的网络呢?其实很有意思,还有从美苏冷战开始说,那个时候两方都具备核武器并且意识到计算机技术是决定胜负的一个重要因素,但美国那时候只有一个大网点儿。美国人就想:它要是把我这个炸了,那不就大事不好了吗?所以需求就产生了:一种分离的架构,但彼此之间依旧能够通信交流,于是APARNET网络应运而生。(我讲的比较简单,更为具体的请参考该网址内容:http://www.doc88.com/p-1846405638595.htmllink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阶段(二):从军用向商用渐渐转移
最开始搞这个计算机网络的是美国军方(其实我感觉计算机的很多技术都是从军方开始研究,再然后慢慢走向应用的。),接着覆盖到大学和科研机构,慢慢发展发展变成了具有三级结构(主干网、地区网、校园网)的NSFNET。但后来大家都发现这个真好,都想用,各个商业公司也来了。于是刷一下子,很快啊,互联网的容量暴增,政府感觉不太好把控,就将使用权转移给私人商业公司,通过收费接入互联网接受服务。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阶段(三):多层次ISP结构形成
随着互联网慢慢发展,用户使用量大大增加。单单几层肯定管不过来了(这就像一个大公司,不能老板一对一管理几百个员工吧~需要弄点总经理、经理。。。。其实我感觉规模增大有利有弊,当规模特别大的时候,决定是否能够走下去的就是是否规范化,如果乱成一锅粥也只会越弄越乱)。各种商业公司,哦,现在有个专有名词叫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也就是网络服务提供商。形成了下图这样的多层次ISP结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里有个IXP是啥意思呢?从这个树形的拓扑结构可以看出,如果两子树之间要想相互通信必须经过根节点作为中继,比较麻烦,所以就提出**互联网交换节点IXP(Internet eXchange Point)**把两个无法直接通信的网络相连,可以直接交换分组(有点儿像河上建座桥吧!)
目前我国最大的ISP包括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我称之为通信三巨头~~~)
  这个发展史到这儿就说完了,其实我感觉还是很梦幻的。因特网的创始人都没有想到未来能得到这么大的推广,甚至成为现代人生命中的一部分(现在给我断网三天,真是不敢想象)。

  有几个概念不学这门课还真不知道(灵魂发问):互联网和互连网有啥区别?Internet和internet有啥区别?总说上网,上的哪个网?我再此解释一下哈:
  互联网和互连网:互联网多指我们常说的因特网,就是由美国的那个APARNET发展过来的,可以看作是一个实体。互连网只是一个概念,只是网络间的互连。其实互联网也是很多个网络连接起来的,也叫做“网络的网络”。
  Internet和internet:不要说没区别,第一个字母大小写也有讲究。大写的情况下就指刚才提到的互联网,小写就指刚才提到的互连网。
  上网上的哪个网:通常说的上网都是指主机接入互联网,能够得到互联网的服务。
  当规模大起来以后要想有序进行就要制定标准,国际上关于互联网制定了许多标准化的工作(为什么我这里说的是互联网,而不是计算机网络呢?其实计算机网络只是概念,真正在现实世界中都是针对于具体的互联网去做相关的规范,或许可以简单的理解成互联网就是计算机网络吧!)。具体的内容,我也不懂,可以翻翻书1.2.3。但有疑惑一直困扰到我学完这门课:啥是RFC文档,其实就是Request For Comments,以系列编号命名的文件哈!
  互联网被我总结成2223(网络用语:冒泡)结构
  互联网有2个特点:共享和连通。这里的共享包括数据共享、硬件共享、软件共享。
  互联网被分割成2部分:边缘部分和核心部分。边缘部分是各个主机,核心部分就是就相当于是提供连通的部分
  互联网有2种工作方式:客户-服务器(C/S)和对等(P2P)。这个比较有意思,CS模式指客户端向服务器端发送请求,服务器端做应答,自然服务器的等级比节点要高的多,而且一个服务器和服务多个用户。P2P就是所有节点全部平等,只要自己本机有数据就可以提供给别人。课本上讲的当然全都是传统的CS模式了,我们做的课程设计也是以CS为主。但从现在的发展趋势上看,P2P模式似乎更加受青睐,毕竟无法保证有一个足够可靠的服务器让我放心的传送数据。但P2P模式的安全性又不是特别的高,现在好像有一个方向是“联邦学习”在做这方面的一些优化。(不过这就不是我能参与的,我就不说啦!)
  互联网有3种数据传输方式:电路交换、分组交换、报文交换。这个学的就比较多了,电路交换是点对点的交换,先建立连接,一口气把数据传过去,再释放连接。优点就是稳定,有序。缺点就是每次要先建立连接,对于突发性的情况时延太大了。分组交换这个比较有意思,感觉像脱胎于“兵分三路”,数据被切割成分组,各自路由发送,等到目标节点后再拼接在一切。(什么叫路由发送?和电路交换的点对点连接不同,网络中通过路由器连接两个相邻网络,一跳一跳发送,于是就涉及到如果选择路由路径的问题,会在网络层进行讨论)。优点是灵活,缺点是需要附带一些额外的头部数据,在小数据量方面得不偿失,而且有的时候乱序到达也会出问题。目前为止,最常用的就是这个分组交换。将二者结合到一起就是报文交换了,报文交换也是一跳一跳传输,但相邻两跳间传的不再是分组,而是所有的数据。那**为什么报文交换比分组交换应用的更少呢?**主要是因为分组比原始报文要小的多,而小的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时延更小,而且分组传送中自由决定路由,有并行的思想在里面。效率更高,也就得到了更多的推广。
  回到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有这么几种:

  按照作用范围分为:广域网WAN(wide area network),城域网MAN(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局域网LAN(local area network),个人局域网PAN(personal area network)。
  按照网络使用者分:公用网(public network)、专用网(private network)
  特殊情况:接入网AN(access network)。啥是接入网呢?所谓接入网是bai指骨干网络到用户终端之间的所有设备。其长度一般为几百米到几公里,因而被形象地称为"最后一公里"。由于骨干网一般采用光纤结构,传输速度快,因此,接入网便成为了整个网络系统的瓶颈。接入网的接入方式包括铜线(普通电话线)接入、光纤接入、光纤同轴电缆(有线电视电缆)混合接入、无线接入和以太网接入等几种方式。(参考网址: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2201900344952660308.htmllink
  众所周知,世间万物皆有好坏之分(有点儿哲学~)那评价计算机网络的标准是什么呢?大体可分为性能指标和非性能指标:
  性能指标:速率,带宽,吞吐量,时延,时延带宽积,往返时间,利用率。
  非性能指标:费用,质量,标准化,可靠性,可扩展性和可升级性,易于管理和维护。
  有几个特殊的提一下:
    1. 速率指向信道中发送数据的速率,而不是传输的速率。传输  的速率基本依据材料决定,是固定的。
    2. 时延包括几种:发送时延、传播时延、排队时延、处理时延
    3. 利用率包括两种:信道利用率,网络利用率。自然希望利用率越高越好,不过一个矛盾就是利用率越高时延也会越高,只能在其中做做权衡。
  非性能指标虽然看上去没有那么专业,但其实能不能落地还是看这个比较多吧!我猜的。
  上文提到了计算机网络划分的结构,对于这个结构的理解有两个概念至关重要:服务和协议(我感觉理解了这两个概念,计算机网络就动了起来)
  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或多个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
  服务是下层向上层通过层间结构提供,上层在使用下层服务时用于通过一些命令,叫服务原语,相邻两层交互的地方叫做服务访问点。
  它们之间的关系呢?就像是本层协议的完成是为了向上层提供服务,同时本层协议的完成又依靠下层提供的服务(有点儿绕~)。简单理解为协议是水平的,服务是垂直的也可以。感觉整本书对于协议介绍的比较多,后面都会不断的介绍各个层次的协议,对于服务提到的不多。

因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足之处,请在下方评论区指正,谢谢!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