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液的组成和血量
1、正常血液为红色黏稠液体,由血浆(plasma)和悬浮其中的血细胞(blood cell)组成。
2、将经抗凝剂处理更多的血液置于比容管中,经离心后,血液被分为3层:上层淡黄色的透明液体是血浆,下层深红色的是红细胞血液的组成 (erythrocyte 或 red blood cell, RBC), 二者之间的白色薄层为白细胞(leukocyte 或 white blood cell, WBC)及血小板(platelet 或 thrombocyte)。
3、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细胞比容为40%~50%, 成年女性为37%~48%, 新生儿约为55%。由于血液中白细胞和血小板仅占总容积的 0.15%~1%, 故血细胞比容接近于血液中的红细胞比容。
4、血浆占血液总容积的55%, 主要成分是水、血浆蛋白、电解质、气体(0,、CO,)、营养物质、代谢产物和激素等。而床检验、药理学和生理学实验研究常通过测定血浆的化学成分,反映某些生理功能和机体物质代谢状况。
5、血浆蛋白是血浆中多种蛋白质的总称。分为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三类。正常成人血浆蛋自总量为65~85g/L,其中白蛋白含量最高,为40-48gL, 球蛋白为 15~30g/L, 自蛋白和球蛋白含量比值(AIG)为1.5-2.5, 自蛋白和大多数球蛋白由肝脏产生,肝脏疾病时可导致 NG 下降。
血浆蛋白的功能包括:
(1) 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白蛋白分子量最小,含量最多,是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
(2) 运输作用:许多药物和脂肪酸与血中白蛋白结合运输, 而一些激素、维生素、Ca" 和Fet 与球蛋白结合运输。
(3)免疫作用:很多抗体为Y球蛋白,能与抗原(如细菌、病毒或异种蛋白)相结合, 从而消灭致病因素。
(4)参与生理止血和纤维蛋白溶解过程。
6、血量(blood volume)是指全身血液的总量。血液的大部分在心血管系统中快速循环流动,称为循环血量;小部分血液滞留在肝、肺、腹腔静脉及皮下静脉丛处,流动很慢,称为储存血量。在运动或大出血等情况下,储存血量可被动员释放出来,以补充循环血量。
正常成年人的血波总量相当于体重的7%~-8%, 即 70-80ml/kg。血量的相对稳定是维持正常血压和各组织、器官正常血液供应的必要条件。
当机体失血时,如一次失血量不超过血液总量的10%, 可反射性引起心血管活动加强、血管收缩;同时可使储备血量补充循环血量,而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如果一次失血过快过多,失血量留过体内血液总量的20%,则血压会显著下降,导致机体生理活动障碍而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若失血占总血量的30%,则将危及生命。因此,大量失血时需要及时进行输血治疗。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密度
正常人全血的比重为1.050-1.060, 其大小随红细胞数量和血浆蛋自的含量而变。红细胞的比重为1.090~1.092, 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含量呈正相关;血浆的比重为1.025~1.030, 其高低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根据血细胞及血浆比重的差异,可以进行血细胞的分离和红细胞沉降率的测定。
(二) 血液黏滞性
流动的液体由于其内部颗粒之间的摩擦力,表现出黏滞性(viscosity)。一般以纯水的黏滞性作为参照,测定血液或血浆的相对黏滞性。血液的相对黏滞性为4~5, 主要由血细胞比容所决定;血浆的相对黏滞性为1.6~2.4, 主要由血浆蛋白的含量所决定。血液黏滞性过高可使外周循环阻力增加,血压升高,还可影响血液流动的速度,从而影响器官的血液供应。
(三) 血浆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血浆中溶质颗粒的数目,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由血浆中的电解质、尿素以及葡萄糖等小分子晶体物质形成的晶体渗透压(crstal osmotie pressure), 另一部分是由血浆蛋白,主要是白蛋白等大分子胶体物质形成的胶体渗透压(colloid osmotic pressure)。
正常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 5790mmHg,即相当于约为300mOsm/(kg·H2O)。血浆中晶体物质的颗粒数目多,是构成血浆渗透压的主要部分;血浆蛋白分子量大,颗粒数目少, 所形成的胶体渗透压很小,一般不超过25mmHg, 即相当于约为1.3mOsm/(kg·H,O)。
由于血浆中的小分子晶体物质容易通过毛细血管壁,因此血浆与组织液晶体渗透压相等;而血浆中的晶体物质绝大部分不能自由透过细胞膜,因此血浆的晶体渗透压对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保持细胞正常形态和体积具有重要作用。当细胞外液晶体渗透压升高时,可导致细胞脱水、皱缩;反之,引起细胞水肿甚至破裂。
由于血浆蛋白分子大,不易通过毛细血管壁,故血管内外的胶体诊透压不等,血浆胶体渗透压对维持血容量及调节血管内外的水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当血浆胶体诊透压升高时可吸引组织液中的水分进人血管,而当血浆蛋白浓度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时,可致水潴留于组织间隙而形成水肿。
以人体血浆的正常诊透压为标准、与此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如0.9%NaCl溶液或5% 葡萄糖溶液为人或哺乳动物的等渗溶液,通常将 0.9% NaC1溶液称为生理盐水。生理学中所指的低渗或高渗溶液,都是与血浆渗透压或 0.9% NaCl溶液相比而言的:滲透压高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称为高渗溶液,滲透压低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称为低渗溶液。
一般把能够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形态和大小的溶液称为等张溶液。等张溶液是由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的溶质所形成的等渗溶液。如 0.9% NaCl 溶液既是等渗溶液,也是等张溶液;而 1.9% 尿素溶液虽然与血浆等渗,但因尿素分子能自由通过红细胞膜,故将红细胞置于其中将导致红细胞破裂,因而不是等张溶液。
(四)血浆的酸碱度
正常人血浆的酸碱度(plH)为7.35~7.45,血浆pH的相对稳定有赖于血液中缓冲系统的作用以及肺、肾的正常功能。血浆中最主要的缓冲对是 NaHCO3/H2CO3, 其次为Na2HPO4/ NaH2PO4、蛋白质钠盐/蛋白质等。
红细胞内还有一些缓冲对参与维持血浆pH的恒定。机体通过肺和肾的活动不断排出体内过多的酸或碱,使血浆pH 保持相对稳定。临床上,如机体的血浆pH<7.35, 称酸中毒;血浆pH>7.45, 称破中毒;血浆plH<6.9或血浆pH>7.8, 将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