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出海之前应该如何选择市场,如何与自己的用户群体取得联系,进行对话?
在中国城市的十字路口,我们经常能见到成群结队的共享单车和“小电驴”电动自行车等待交通灯变换的场景。
在国内,共享轻量电动出行品牌以兼具效率和性价比的方式满足城镇居民不同场景的短途出行需求,早已形成了成熟的供应链体系。
然而在国内,共享轻量出行市场早已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红海市场,国内市场历经长久发展,规模已趋于稳定。
不过,当电动化浪潮袭向全球,“小电驴”和两轮电动品类整体,迎来了新的转机。伴随着海外市场需求攀升,国内电动品牌也出现了扎堆出海的情况。
| 基于供应链优势,电动出行品牌出海存在较大优势
历经数十年发展,中国的两轮电动车市场趋于成熟,依托供应链优势,共享轻量品牌出口保持乐观。据国家统计局和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19 年我国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的产量分别约2707万辆和232万辆,产能全球占比超过80%。
从关键部件如电机、电池和控制器,到下游的整车企业,多年发展和广阔市场促使完整成熟的产业链形成。
据2021年6月的天眼查产业大数据统计,我国有超过73万家电动两轮车相关企业,有江苏、山东等多个产业集群,供给能力和制造优势也很突出。
与此同时,出口也为电动车企提供了新的增量市场可能。中国摩托车和自行车产量都曾在国内需求趋于平缓后通过出口获得二次增长。
而当前两轮电动海外渗透率还不高,随着海外电动化发展、需求提升,两轮电动车也有可能复刻摩托车和自行车历程,在海外迎来新的发展。
| 电动出行品牌出海,新市场发展得怎么样了?
从2019年,电动滑板车和电动自行车等共享轻量电动出行服务开始欧洲在流行。经过过去几年的大规模增长,共享轻量电动出行研究开始发展到更大的市场。欧洲市场上出现了数以百计的共享轻量出现服务品牌,在欧洲街头和社交媒体上激烈竞争。
而在东南亚市场,随着城镇化率逐步提升,受限于消费水平和道路基础设施情况,再加上用户对载重和性能的要求,燃油摩托车还是东南亚和印度市场的主要交通方式和重要生产工具。
过去几年中,一些品牌声称,共享轻量电动出行服务能有效减少城市碳排放,未来还可能推动城市交通运输变革。但也有声音认为,电动滑板车和电动自行车往往只是取代了已经对气候非常友好的公共交通或步行等出行方式,对私家车出行并未产生明显的代替作用。
毫无疑问,共享轻量电动出行品牌在新市场面临着很多挑战,但随着城市发展和可持续性生活方式的转型,共享轻量电动出行品牌正在市场迅速扩张,而且潜力巨大。
| 面对不确定性的机会,电动出行品牌如何应对?
面向全球市场,两轮电动凭借供应链出海虽有优势,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不确定性。
安全性是一方面,共享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滑板车的安全性是最热门的讨论话题,与用户、车辆和周围环境都息息相关。
在媒体和社交媒体上关于轻量电动出行安全的负面内容一直层出不穷。因此,在海外市场,电动品牌需要通过市场研究和媒体监控来实时追踪公众舆论,积极主动地做出反应。
在所有共享出行服务的讨论中,27%的热点都是围绕着安全问题,其次是市场 (20%)、业务 (18%)、便利性和可用性 (7%),然后才是营销活动和促销(6%)和城市交通替代方案 (6%)等。
此外,本土化运营也存在着压力。电动出行品牌面对来自本土品牌和传统转型品牌的竞争,品牌力、线下渠道、售后服务等方面均需发力。
比如电踏车,电踏车核心部件之一中置电机由少数企业如国外的博世、国内的八方等供应,企业创新更多在设计环节,成本优化空间较小,因此本土化深耕、增强流通环节的竞争力就更加重要。
行业拐点的到来也具有不确定性,比如东南亚地区从路况到充换电设施目前都还存在问题。
在东南亚市场,电动摩托车想替代燃油车仍有短板尚未克服。一是价格,由于原材料成本、产业链相对还不完善等原因,目前电动摩托车价格较燃油车仍然更贵,行业还缺乏极具性价比的产品。
二是能源补给困难,东南亚电动化相关政策和基础设施建设还在起步阶段,相对于中国的新能源基建还有很大差距。
也因此,鲨湾选择自建超级工厂以提高生产效率,布局换电网络以解决商用车的能源补给问题。
供应链出海不是新机会,不同市场对两轮电动车需求也并不相同。东南亚消费者价格敏感,需要在生产和流通环节优化成本,提供更具性能和价格优势的电动产品。
欧美消费者则偏好带有文化属性的电踏车,需要考虑如何从品牌和渠道等方面进一步本土化渗透,立足当地市场。
在海外市场准确地定位用户需求、培育消费者群体,都是电动出行企业需要去回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