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运营师胡耀文教你:构建用户画像的流程与方法

用户画像是指根据用户的基本属性、用户偏好、生活习惯、用户行为等信息而抽象出来的标签化用户模型。

前言
在产品研发过程中,产品、设计、研发等人员经常会提到“我们要为目标用户设计”、“我们的用户是谁”等字眼,可见找准目标用户在产研过程中至关重要。用户画像作为一种设计工具,可以很好得帮助设计师跳出“为自己设计”的惯性思维,聚焦目标用户,发现核心价值,赋能产品,在互联网各类型产品中有广泛的应用。

在分享如何构建用户画像之前,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青岛艺形艺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首席新媒体商学院创始人,资深新媒体运营人,腾讯网、百度网、今日头条、搜狐网、网易新闻、凤凰新闻等网站知名专栏作者胡耀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本文将介绍用户画像概念、价值以及如何从0到1构建用户画像,希望阅读后能让大家了解用户画像相关理论,并有助于后续对用户画像的深度学习。

一、什么是用户画像?

目前业界常使用的用户画像概念有2种,一种是User persona,一种User portrait,也有翻译为User profile。

第一种用户画像,即User persona
根据Alan Cooper的《About Face》,是基于产品对真实世界的观察,抽象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虚拟用户模型,有时也被称为综合的用户原型(Composite User Archetype)。这个概念最早由Alan Cooper在《The Inmates are Running the Asylum》(软件创新之路)一书中提出,后续在多处书籍进行了不停地完善。

这个画像主要特征如下:

(1)描述一个用户画像包括角色描述和用户目标

这里角色描述是指如名称、年龄、位置、收入、职业等,这类角色描述主要是为了使用户画像更丰富、真实,具象;重点关注的是用户动机,用户目标是其动机。

(2)可以代表相似的用户群体或类型,也可以代表个体

User persona是抽象的、虚拟的,代表一个典型的用户群体;虽然也可以代表个体,但个体并不是实际独立的个人,而是从实际观察研究中综合而来。

(3)须针对具体情境-具体产品的行为和目标

User persona研究的是用户在具体情境下对产品的使用,关注其在一定范围内的行为、态度、能力、动机等。即使同一个角色,在不同产品下的动机也是有差异的,一般来说不轻易在不同产品间复用,需要考虑不同类产品的切入场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第二种用户画像,即User portrait

是指用户信息标签化,通过收集用户多维度的信息数据(如人口统计属性、社会属性、行为偏好、消费习惯等),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抽象出的用户信息全貌,相比user persona,它更侧重于数据挖掘、标签体系搭建。

这类画像主要特征如下:

真实性:集合了每个个体的真实信

  • 0
    点赞
  • 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