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PCB 布局设计过程中,需遵循一系列严谨规范以确保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首先,要确定优选工艺路线并妥善放置所有器件于板面之上。坐标原点的设定至关重要,可选取板框左、下延伸线交点,或者左下边插座的左下焊盘,这为后续的精准定位奠定基础。PCB 的实际尺寸、定位器件位置等必须与工艺结构要素图精准吻合,在有限制器件高度要求的区域,器件布局要严格符合结构要素图的规定。拨码开关、复位器件、指示灯等的位置应合理规划,避免拉手条与其周围器件产生位置冲突,确保各部件协同工作顺畅。板外框平滑弧度依据特定要求设定,如 197mil 或依照结构尺寸图设计,以满足外观与结构的双重需求。普通板需设置 200mil 工艺边,背板则有更严格的工艺边要求,左右两边大于 400mil,上下两边大于 680mil,且器件摆放与开窗位置不能相互冲突,保障生产加工的可行性。
各类附加孔,如 ICT 定位孔 125mil、拉手条孔、椭圆孔及光纤支架孔等,必须无遗漏且设置正确,这对于 PCB 的后续装配与检测意义重大。对于过波峰焊加工的器件,其 pin 间距、器件方向、器件间距以及器件库等都要充分考虑波峰焊加工的特殊要求,确保焊接质量与效率。在器件布局间距方面,表面贴装器件大于 20mil、IC 大于 80mil、BGA 大于 200mil,以满足装配工艺的精度要求。压接件在元件面与高于它的器件保持一定距离,大于 120mil,焊接面压接件贯通区域严禁放置任何器件,防止短路等问题。高器件之间避免放置矮小器件,高度大于 10mm 的器件之间 5mm 内不放置贴片器件和矮、小的插装器件,优化空间布局与电气性能。极性器件要有清晰的极性丝印标识,同类型有极性插装元器件在 X、Y 向各自方向保持一致,便于安装与识别。所有器件都要有明确标识,杜绝如 P*、REF 等不明确标识,增强可追溯性。含贴片器件的面需设置呈 “L” 状放置的 3 个定位光标,且定位光标中心离板边缘距离大于 240mil,辅助生产中的精准定位。若涉及拼板处理,布局要充分考虑便于拼版以及 PCB 加工与装配的便利性,提高生产效率与质量。有缺口的板边(异形边)采用铣槽和邮票孔的方式补齐,邮票孔为非金属化空,一般直径 40mil,边缘距 16mil,确保板边结构完整与稳定。用于调试的测试点在原理图中提前规划并在布局中摆放合适位置,便于后期的调试与故障排查。
在布局的热设计方面,发热元件及外壳裸露器件要与导线和热敏元件保持适当距离,避免热传导影响其他部件性能。散热器的放置要充分考虑对流问题,其投影区域内不能有高器件干涉,并通过丝印在安装面清晰标示范围,确保散热效果最大化。布局整体要考虑散热通道的合理顺畅,电解电容适当远离高热器件,同时兼顾大功率器件和扣板下器件的散热问题,保障 PCB 在工作过程中的热稳定性。
从布局的信号完整性角度出发,始端匹配要靠近发端器件,终端匹配靠近接收端器件,退耦电容靠近相关器件放置,晶体、晶振及时钟驱动芯片等也需靠近相关器件布局,减少信号传输损耗与干扰。高速与低速、数字与模拟要按模块分开布局,根据分析仿真结果或已有经验确定总线的拓扑结构,确保满足系统要求。若为改板设计,要结合测试报告中反映的信号完整性问题进行仿真并给出有效解决方案,对同步时钟总线系统的布局严格满足时序要求,提升整个 PCB 系统的信号传输质量与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