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传感器网络的发展历史
WSN最早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70年代越战时期使用的传感器系统,他们使用伪装成热带树的传感器检测震动和声响,检测到后自动发送到美军指挥中心,检测越南军队的物资传送。此时的传感器节点只能产生数据流,没有计算能力与相互通信的能力。
到了二十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之间,美军研发的分布式传感器网络系统,具有感知能力+计算能力+通信能力。
第三阶段也就是21世纪到现在。这个阶段的传感器网络技术特点在于网络传输自组织、节点设计低功耗。
什么是无线传感器网络
无线网络的分类:
1.有基础设施的网络:比如我们手机使用的无线蜂窝网(需要高大的天线和大功率的基站来支持)和无线网卡(采用了接入点这种固定设备)
2.无基础设备网(无线Ad hoc网络):节点分布式、无专用基站。Ad hoc也分两种:移动Ad hoc网络(MobileAdhocNetwork,MANET)和静止Adhoc。
WSN的标准定义:
大量的静止或移动的传感器以自组织和多跳的方式构成的无线网络
WSN的目的:
协作地采集、处理和传输网络覆盖地域内感知对象的检测信息,并报告给用户。
WSN特点以及对应技术:
- 前端是带感知功能的静止或移动的传感器——传感技术
- 以自组织或多跳的方式构成的无线网络——通信技术
- 对传感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算机技术
传感器网络节点的组成模块:
传感器网络的组成体系:
- 分层的网络通信协议
- 网络管理平台
- 应用支撑平台
网络通信协议:类似于传统 Internet网络中的 TCP/IP协议体系, 它由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 传输层和应用层组成。
网络管理平台:网络管理平台主要是对传感器节点自身的管理和用户对传感器网络的管理,包括拓扑控制、服务质量管理、能量管理、安全管理、移动管理、网络管理等。
应用支撑平台:应用支撑平台建立在网络通信协议和网络管理技术的基础之上,包括一系列基于监测任务的应用层软件。通过应用服务接口和网络管理接口来为终端用户提供各种具体应用的支持。包括:时间同步、定位、应用服务接口、网络管理接口
传感器网络结构:
根据节点数目的多少,分为平面结构和分级结构。
如果网络的规模较小,一般采用平面结构,所有节点地位平等,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之间一般存在多条路径,网络符合由这些路径共同承担,网络比较健壮。
如果网络规模很大,则必须采用分级网络结构。分级结构由簇头和簇成员构成,有很强的抗毁性,簇头消耗大,所以需要定期更换簇头。
传感器网络的限制条件:
- 电源能量有限:耗能模块包括传感器模块、处理器模块和无线通信模块。绝大部分能量消耗在无线通信模块上。
- 通信能力有限:无线通信能量消耗与距离成2次方到4次方比。距离增加,能耗急剧增加。一般无线通信半径<100m合适。
- 计算和存储能力有限:微型嵌入式设备功耗小、价格低导致节点计算能力弱、存储容量小。同时其还要完成数据的采集和转换、数据的管理和处理、应答汇聚节点任务请求和结点控制等工作。
组网特点:
- 移动性
- 断接性
- 电源能力局限性
- 自组织性
- 以数据为中心、应用相关性
- 动态性
- 网络规模达和需要高的可靠性
- ……
传感器网络的关键技术
- 无线通信技术是第一项关键技术:在有限的通信能力下完成数据传输
- 低功耗设计是第二项关键技术:一次部署终生使用
- 嵌入式操作系统设计 是第三项关键技术
- 多跳自组织网络路由是第四项关键技术
- 数据融合方法是第五项关键技术:用户感兴趣的是数据而不是网络和硬件
- 保护机密数据和防御网络攻击是第六项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