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服务架构中服务集成的主要技术

本文探讨了微服务架构中服务集成的四种主要模式:接口集成(RPC、REST、消息传递)、数据集成、客户端集成(API网关)和外部集成。分析了RPC、REST的优缺点,强调了消息传递在降低耦合度上的优势,并介绍了数据复制和事件驱动的数据一致性策略。客户端集成部分提到了API网关(BFF服务器)的角色,以及外部集成中回调方式的应用。文章旨在提供微服务集成的实践指导。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在微服务架构中,服务之间势必需要集成,而这种集成关系远比简单的API调用要复杂。在本文中,我们将系统分析服务集成的方式以及在微服务架构中的表现形式。关于服务之间的集成存在一些通用的模式,我们也将在梳理这些模式的同时给出实现过程中的最佳实践。   

业界关于系统集成存在一些主流的模式和工程实践,包括文件传输(FileTransfer)、共享数据库(Shared Database)、远程过程调用(RPC)和消息传递(Messaging)。这四种主流的集成模式各有优缺点。文件传输方式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进行文件的更新和同步;如果使用数据库,在多方共享的条件下如何确保数据库模式统一是一个大问题;RPC容易产生瓶颈节点;而消息传递在提供松耦合的同时也加大了系统的复杂性。RPC和消息传递面对的都是分布式环境下的远程调用,远程调用区别于内部方法调用,一方面网络不一定可靠和存在延迟问题,另一方面集成通常面对的是一些异构系统。

对于微服务架构而言,我们的思路是尽量采用标准化的数据结构并降低系统集成的耦合度。我们会根据需要采用上图中所示的四种典型的系统集成模式,同时还会引入其它一些手段来达到服务与服务之间的有效集成。个人把微服务架构中服务之间的集成模式分为如下图所示的四大类。

  • 接口集成

接口集成是服务之间集成的最常见手段,通常基于业务逻辑的需要进行集成。RPC、REST、消息传递和服务总线都可以归为这种集成方式。

  • 数据集成

数据集成同样可以用于微服务之间的交互,共享数据库是一个选择,但也可以通过数据复制的方式实现数据集成。

  • 客户端集成

由于微服务是一个能够独立运行的整体,有些微服务会包含一些UI界面,这也意味着微服务之间也可以通过UI界面进行集成。

  • 外部集成

这里把外部集成单独剥离出来的原因在于现实中很多服务之间的集成需求来自于与外部服务的依赖和整合,而在集成方式上也可以综合采用接口集成、数据集成和UI集成。

接下来我们将对这四大类集成策略展开讨论,给出对应的实现技术的简单描述。

(1)接口集成

首先我们讨论一下RPC。RPC(Remote Process Call,远程过程调用)架构是服务之间进行集成的最基本方式。我们可以对RPC架构进行剖析,得到下图的结构图,该结构图包括了微服务之间在分布式环境下交互时所需的各个基本功能组件。

从上图中,可以看到RPC架构有左右对称的两大部分构成,分别代表了一个远程过程调用的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组件。客户端组件与职责包括负责编码和发送调用请求到服务方并等待结果、负责维持客户端和服务端连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