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家林:古都的保护与阅读

100 篇文章 0 订阅

古都的保护与阅读

离开北京有些天了,现在会有某种乡愁的感觉,那里当然不是故乡,生养的地方,说的乡愁,只是文化意味上的,有些的人说去北京若不去胡同,等于没去过北京,那里才是真正北京的文化底蕴所在,而我因为海威同学的关系,是单刀直入地进入北京的文化传承的深处,要说我读懂了北京,自然是个笑话,北京是一部比砖头还大的巨著,不是一两天能够读懂的,我把书生傻气的南蛮子易中天先生的《读城记》北京部分再看一篇,然后是喜仁龙老北京的黑白旧照片,还有一些文人写的有关北京的文字,当然我无法每个都会去阅读,人生的精力实在是有限,只能选择。但我知道的北京,近现代的经历中,拆除了一些,保护了一些,重建了一些,一句话,不是很好,不是很差,可惜的,可幸的都存在,在一种无法抗拒的朝代之流中,一些人比如林徽因,还有他的丈夫,试图影响当时的主管,保护一些古迹,最终是无功而返,所有的旧梦,只能在图片中重温,不能不说这是一个遗憾,今天当局,确实是有了某种觉醒,学会停下来,或者用重建来补偿往昔的遗憾。

我对于北京的感觉,最早小时候自然是因为红太阳住在那里的关系,然后自然是那首童歌《我爱北京天安门》,北京的那些门,最先印象的是天安门,一个时代民众共同的心理构成。不过我心理的印象并不至于只有一个天安门,我最早先看过一些故宫和一些皇家园林的照片,往往是黑白的多,在小时候,家里的明信片上,活页印刷品上,看到那些建筑,觉得北京的房子很奇伟优美,这些旧日的记忆还是残存在脑海,只是有触发与点拨时会唤起。大陆的在文革时代的烟民们还有不抽烟却见大人抽烟的小童子们,会记得一个“大前门”的牌子的香烟,神州六亿人民中(当时人口的数字)除了边远山沟里人民们外,基本上知道一个现在并不存在却在心理上存在的一个建筑遗存。我在北京时间短暂,而且书画的观看占了重要的时间,对于建筑古迹的追寻无法完全的做到,实际上是那些门的门号还是存在,在路边的牌子上,印刷的地图中,门却不见了,大半个世纪的风云中,门被一个个的拆除,文化的遗存消逝,重建的是一个躯壳,无法找回过去的感觉。在艺校的教育中,老师会给我们讲建筑的课程,当时请的湖大的老师来讲,以中国古典建筑为主,关于故宫的皇家园林与江南的平民园林均有讲到,对于舞台美术设计的学生来说是建筑学是必修的课题,自然在意识里有如何保护,如何欣赏古建筑这一项,在我的游历中,往往是对于老房子独有情钟,我在深圳时,会花时间去看古老的围屋,南方民居的经典,在新浪博客的《鹏城那些老房子》中记录一些所见在现代浪潮中还保存的古老南方民居图片,这些民居过去是荒蛮的绿郁的田园山脉所包围,而今天多是为不成情调的现代建筑所环绕,有的关闭不让外人进入,我因为特别的原因获得特许,曾经在一些围屋里一个人的观看拍摄。

经历战争文革与现代化建设,次次都与“老房子”过不去,我所居住的城市的便是这样,没有多少古代的文化遗存可看,常德在二战时是激烈的战场,炸得差不多,文革时又遭受一次难,建设现代城市时,基本上没有多少保护意识,也不觉得那“破旧”的房子拆了有什么可惜,德山有一个古塔已经毁掉,新修的与古意相差太远,我听大人们说的那个塔,与惠州西湖的那个类似,还有东莞万江边上那个塔相似。但湘地的古城保护有一个特例,就是古城凤凰,一个有南长城的地方,或者是“土匪”出没注意的地方,一个地段太偏避,战争不到(指二战那般剧烈的),文革影响不大(非中心),现代化建设又不是重点的地区(最早是黄金海岸,其次是西部,最后是中部),至今那个地方的人见到当朝统领会问现管“他是谁”,正是这样的条件,保护了凤凰古城,这是就沈从文的老家,亦是古三苗最后的栖身地。

建设新古都若当初与专家合作会是怎样的,这个说了也等于没说,因为木已成舟,再说有用没,古城包括紫禁城一旦回到人民手中,在完完全全的保护下也许十全十美,实际上太不现实,至今的国民对于古迹的保护,并不是很浓郁,唱反调的多。

文化的根是不能挖的,虽然有形的没有了,但我们仍然会在文字中,图片里,回味曾经的往昔,一个美好的梦,不仅是明清的皇城之梦,更远的两宋,汉唐的梦,还在我们文字与绘画中存在,某个时代在大势的时间段中,只是一瞬间,一刹那,悲伤没有用处,用文字,用照片,用绘画,用音乐,用影视,用一些手段记录古文化的要素,成为我们一种珍贵的补偿。

   所谓的读城,是有形与无形的两种,有形的是现在的遗迹,要身体力行地去体味,无形的是历史的记录与一些故事,还有一些曾经在此地有过的美丽幻影,从文字图片中去体味,甚至你人不来北京,或者不在北京,通过文字与图像,会读得更从容而深刻。

你若赶上观看《清明上河图》的真迹自然是好,对于绘画专业的人士来说,这种观看是难得而必须的,但对于普通的国民,观看仿制品完全可以回想宋朝,梦回宋朝,体味昔日汉唐的先民,是如何的生活,如何的住店,如何的喝酒,如何的做生意,如何的闲庭信步,如何的站街,如何地在勾栏取乐于人,如何地上中医馆,如何地涮羊肉,如何地上坟场,如何的行舟,如何地挤在虹桥而摩肩接踵,如何的喝茶,如何的坐轿--,图像告诉了你古人的一切,在开封与杭州,已经没有了宋朝古都的遗存,或是只有残片或碎片,你就读《东京梦华录》,就读《清明上河图》,仿佛就是一个宋民流落在红尘间,这就是所谓的读城记,读后有感想,就是你的真实的感觉与体会。

古城的遗存还在时我们应当有意识地保护,后人保护先民的遗存,这个是天然的义务,保护不了,也无法,一切只有顺其自然。

今天的天朝上国仍然处在太平中,而有些国家却处在战乱中,比如叙利亚,他们的命都保不了,如何保护身外之物的文化遗存,被破坏这真是所谓无可奈何啊!

黄楷夫一家在故宫

附文章

雷家林:《〈清明上河图〉--梦里水乡故都-熙熙攘攘,万种风情》

  读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愚曾作一首打油诗云:
  梦回宋朝景象幻,熙熙攘攘雨挥汗。走上虹桥极目望,大好江山锦绣乡。樱蕉争鲜映波澜,翠微染染弥山岗。画舫游艇水中央。酒旗摇摇上一家,一醉方休万虑忘。赵佶与我擦身过,十里花街乐舞坊。瘦金体布满广告,芙蓉锦鸡图一张。口喝买片西瓜尝,方知当时天不寒。河南为啥称着豫,曾经主人是大象。
  四月清明的东京看起来有点炎热,无任城区与郊外,均是风情万种,看起来象是一个赶集的日子,对于现代人看来连排的,低沉的木式结构屋舍布满的街道,仿佛在其它的现代中国的乡村城镇与一些海外的邦域还能见到,这就是当年的宋京,熙熙攘攘的都市,不见一个管理者,当然那时京城人口也不多,不过五十万左右,一切无为而治,看似纷然又是十分的井然有序。七十二行,各色人物,士农工商,在图中可以说是包罗万象的,当然图中并没以皇宫为主体,至少以保存下的部分看来,是以草根人民为主要表现对象,与日本江户城市文化的情景相近。金蒙外族侵入之前的中原风情,仿佛一夜间消逝,却又象移植中华边城与海外一般。
  如此复杂的社会生活场景,在考验画师的功力与耐力,每一个细节,每一个人物的表情,尽管细微,都费尽画师的心血。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有一段精彩的文字描写当年的北宋京都风情:
  仆从先人宦游南北.崇宁癸未到京师.卜居于州西金梁桥西夹道之南.渐次长立.正当辇毂之下.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皷舞.班白之老.不识干戈.时节相次.各有观赏.灯宵月夕.雪际花时.乞巧登高.敎池游苑.举目则青楼画阁.繍戸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皷喧空.几家夜宴.伎巧则惊人耳目.侈奢则长人精神.
  如此繁华盛世的景象,过烟云烟,不复存在,虽然文字生动,仍然让现代的人们印象依稀,只有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让人们获得真实的图象,有直观的感觉,因为那是具象的虹桥风物,街景迷楼等景观。  南北宋存在三百年,是一个文化强势却是政治军事弱势的王朝,诚如《东京梦华录》一文说的:“垂髫之童.但习皷舞.班白之老.不识干戈.”,宋朝的人民好艺文而轻武备,带给王朝灭没的命运,先为辽、金摧折,后为元蒙吞并,一些文化传承被强力阻断,故一些学者称“崖山之后无中华”的论调,实际上中华的血脉还散落在中原各处,沉潜下来,明朝的复兴便是明证。

但确实宋朝的文明带进了边区,带进了半岛,带进了列岛,当年宋朝灭没后,投降附着于元蒙的南人(南宋汉人,在元为最低一等)军队,曾经随元蒙军队杀入日本,但遇到台风(日本称神风)而失败,其中因为过去宋朝与日本关系密切,南人避免被杀,融入大和,另有不少中原工匠亦因各种路线进入日本,更进一步带给日本的汉化影响。江户风情的前身,有宋朝的影子,此后江户亦称东京,耐人寻味!

《清明上河图》作为一幅著名的风俗画,影响不仅仅是我们现代人获取宋朝的真实场景,而且它作为文化的载体,影响到后世与周边邻国的艺术传承,其中图中的虹桥的主体视角与核心部分,对于日韩一些画家的影响是浓郁的,象浮世绘的画家歌川广重的一些风景作品,就有桥的意象,这个正是从《清明上河图》的影响而来,连西画家莫奈的睡莲系列作品中有日本桥的意象,深入一点,就是从《清明上河图》的虹桥导源而来。

《清明上河图》这幅风俗画中包涵的信息其实是非常的广博:伎、花、茶、酒、书、棋、典当、相术、医药、美食--各色人物,各种风尚,可以说是丰富多彩的,画者似乎是穷尽自己的精力来绘制这幅风俗图,人物绘制虽小,寥寥几笔,却十分的传神。

东京作为北宋的首都,如同今天的北京、东京(日本),各路人马从四面八方集聚而来,那正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景象,商旅是一个重要的人口流,不仅有水上的舟行,亦有陆行,一些人用车马,一些人用骆驼,还有一些小农商用着小车(鸡公车),还有的直接挑着担子。而有些富裕点的人家的代步是香车宝牛而不是宝马,这个因为有图有真相,还原宋朝的车代步的真实情形是非常有意义的,当然香车宝马是有的。商业流是图中重要的场景,绘者用力非常深厚。

所谓铁打的营房流水的兵,如果商业流是兵的话,街市店铺却是营房,这里有“正店”与“脚店”的酒家;有的酒家还写着:“十千”的招牌,这使想到唐朝那些诗人酒鬼的诗句:“新丰美酒斗十千”、“金樽清酒斗十千”。图中有私人的医座府“赵太丞家”;有铺着文房四宝的店面,背景有书法作品展示着;实际上商业流中有一车载物时象是用布帛盖住,那布面亦是草书书法的图案;街市中还有一口井,有人在打着井水;楼宇中还有一些闲适的人品着茶,桌面有宋朝的花艺。有一些类似兵员的人,在一个府前休息,一排红缨枪立在那里,象是官府的人,也可能是镖局--如此繁华的都市场景,众多的人物,大量的车水马龙,繁杂的景观,绘者能沉下心来,组织布置得非常得宜,穿插自如,杂而有序,堆而不乱,疏能走马,密不透风,做到这样是不容易,当是费尽心血的,那些屋宇的砖瓦纹路描绘亦是一丝不苟的,反映画者高超的技巧与表现能力。

《清明上河图》在美术史上的意义在哪里呢?说准确点就是绘画题材的开创性,应当说是美术史上第一幅巨幅绘制都市风俗场景的作品,前无古人,至于后有来者,多半是翻画他的作品,出现各种版本仿制的清明上河图,有明朝的有清朝的,所有一切都是从张择端的作品中引发而来,张择端是开天辟地者,后来着大部分是在各自的时代特色下的翻制与完善,原创的基本的图式,已经完成,后来者多以修正为能事,没能出现与其抗衡的(至少在独创性上如此)。

在没有现代照相术的古代,过眼云烟的场景用文字记录并不能让人感到满意,只有辅助以图像之后,方能让后人真实地感觉千年的幻相,是美艳而美好的,就象樱花玉碎一般,无法再来,而再来的文明,虽然有所传承,或者经历元、明、清,汉唐时的文明在宋朝炉火纯青,却漫漫的被元清两胡人王朝摧残,失去原本的纯真,好在保存弥足珍贵的绘画图像能让我们有可能复原昔日的风华而不会走样。当然,进入现代文明,我们对于汉唐的传统,只是选择地继承,而不是完全不走样的复制,当结合现代的风潮,把汉唐文明推向未来!

  还是用自己的另一首拙诗结束全文:
  昔日繁华过眼烟,画工留影夕阳前。虹桥丽影映汴水,纷纷宋民红尘间。酒旗招展人淡酒,艇摇舸荡意流连。熙熙攘攘眼昏花,万千人物俱能辨。千年映象真如幻,神工妙造绝世卷。散点游目瞰浮世,画工似是世外仙。云间怜意绘真景,曾经春梦后世传。几经劫数今犹存,世博压轴画为先。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