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好多篇关于三极管饱和区博客,感觉解释要不是有些牵强,要不就是有问题,在这里总结一下我的理解。
首先需要知道的是在一个合适Vbe下BJT的Ic随Vce的变化曲线,这里的合适指的是保证三极管的发射极是正偏的,即Vbe大于0.7v,三极管处于线性工作区。
上面这张图可以看到,Ib等于0即是截至区的边界,其实这里Ib应该是接近于零,这时三极管刚好无法导通,此时Vbe在理想情况下是小于0.7v的。图中截至区内的曲线描述了三极管的基极-发射极结在反向偏置情况下的图像,这种情况下,由于少数载流子的热激发,仍然会有很小的电流从集电极流向基极,这个电流就是Icbo,反向饱和电流。Ie=Ic+Ib,Ie=0,Ic=-Ib,这部分Ic的曲线就近似单个pn结在u<0.7v时的图像(最后的击穿电流就不在这里讨论了):
下面我们接着讨论一下在截至区外的曲线,我们确定Vbe>0.7v,Ib>0,发射极正偏。首先固定一个Vbe值,单独看一条曲线。
Vbe固定后,基极-集电极的电压Vbc就可以表示为:Vbc=Vbe-Vce。假设我们固定的Vbe值是0.7v,Vbc=0.7-Vce。当Vce<0.7v时,基极-集电极结处于正向偏置,这个时候随着Vce的增加,集电极吸引发射区电子的能力逐渐增加,电流的变化曲线形成了最上方图片最开始的那一段。接着,Vce>0.7v,集电极反偏,电子从发射极注入,在基极扩散,最后被集电极吸收,形成稳定的Ic电流,Ib被放大为了Ic。至于为什么实际上Ic还在随着Vce递增,这是因为基区宽度调制现象,即厄利效应,在这里不详细解释。
在了解完上述部分后,我们可以深入饱和区的概念。这里饱和区的意思是针对Ib与Ic的关系来说的。我们平常说三极管的放大,放大的就是输入电流Ib。但是最上面的Ic-Vce曲线中,Ib与Ic的关系并不明显,所以我们单独绘出Ib Ic关系曲线:
下面我们先了解一下右边这个Ic-Ib图像是怎么来的:
这是一个基本的BJT放大电路,根据电流电压关系,我们可以很轻易得出:
假设Rc为80Ω,该关系式就可以在上面的图中用绿线表示出来。绿线与多条Ib的曲线产生了交点,这些交点就表示在这个Rc与Vcc条件下,对于不同Ib情况下,该三极管的工作点。我们将这些交点的Ib和Ic值映射到一张单独的图上,就可以产生右边的Ic-Ib图像。
可以发现,这个图有三个颜色区域,分别为绿色,蓝色与红色。绿色为正比关系,就是我们常描述的三极管的线性放大区,其斜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电流放大系数β,随后该曲线逐渐缓和,进入饱和区,即Ic不再随着Ib的增加而线性增加。那么到底什么时候才算饱和呢?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用Ib*β=Vcc/Rc来判断饱和的临界条件,我们通过这个式子计算出Ib,找到左图对应的Ib曲线与绿色线的交点,该工作点即被认定为饱和临界点,对于这个交点上方的所有其他交点,我们认为它们都处于饱和区中。由此取不同Vcc与Rc值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得到若干这样的饱和临界点,将这些临界点相连,就可以得到下图中的饱和临界曲线:
该曲线前的所有部分都被认为处于饱和区当中。事实上,我们会发现,Ib等于Vcc/(Rc*β)时,三极管已经在饱和状态中了,只不过这时Ic-Ib曲线还较为平滑,我们仍认定其为临界点。
所以实际上,Ib的饱和临界点应该落在基极-集电极正向偏置(Vce<0.7v)的某个点内,具体还需要依靠电流放大系数与实际的放大电路决定。饱和临界点不是Vce=0.7v的点。
最后再从理论层面简单说明一下饱和:在放大区域Vce满足:Vce=Vcc-Ib*β*Rc,Ib增大时,会造成Vce减小,当Vce<Vbe时,集电极正偏,其吸引发射区电子的能力下降。在某个临界点,我们认定集电极电流不再随基极电流增大而线性增大,这个在正偏中的某个点就是饱和临界点。
更复杂来说,β其实在饱和点临界点时不等于其原先的电流放大倍数,但是在这篇文章中就不深入研究了。
一部分内容参考:三极管饱和区的详细解释-CSDN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