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在考研政治的学习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导论到第 3 章涵盖了诸多关键知识点,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框架和核心要义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对这部分内容的详细总结,希望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马原相关知识。
一、马原的重要性与学科特点
马原在考研政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整个政治理论体系的基石。其学科特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逻辑性,需要我们深入理解概念、原理及其内在联系。学习马原不仅有助于我们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更能培养我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导论部分
(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
- 时代背景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 19 世纪中叶,当时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社会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 理论渊源
马克思主义批判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等理论成果,在吸收前人智慧的基础上实现了伟大创新。
(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 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体系。 - 革命性
它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公开声明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服务,致力于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 - 实践性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 人民性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发展开放性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三、第 1 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一)哲学基本问题与物质观
- 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 物质观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二)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与基本规律
- 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 基本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
(2)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事物的发展是自我否定、自我发展的过程,表现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
四、第 2 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一)认识与实践
- 实践的本质与特征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特征。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 从实践到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 从认识到实践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这次飞跃更为重要,因为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实现这一飞跃需要一定的条件,如理论必须正确、从实际出发、理论为群众所掌握等。
(三)真理与价值
-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 价值及其特性
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具有主体性、客观性、多维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特性。
(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又推动认识世界的深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要求我们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五、第 3 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其中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两对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发展。 -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它推动了阶级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实现了社会形态的更替。 - 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 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通过改革可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促进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社会生活的进步,但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需要我们正确对待和合理利用。
(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杰出人物能够推动历史的发展,而反动人物则会阻碍历史的前进。评价历史人物应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通过对马原导论到第 3 章内容的系统学习,我们可以构建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框架,为后续深入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其他部分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思维能力。希望这份总结能为大家的学习提供有益的参考,祝同学们在考研政治的学习中取得优异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