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语言的ROC曲线绘制及最佳阈值点(Cutoff)选择

https://zhuanlan.zhihu.com/p/159201640

ROC曲线

在介绍ROC曲线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介绍混淆矩阵(Confusion Matrix)。在统计分类模型的评估过程中分别统计分类模型归错类,归对类的观测值个数,然后把结果放在一个表里展示出来的表格就是混淆矩阵。混淆矩阵的示意图如下:

 

在混淆矩阵中:

TP代表的是真实值是positive,模型分类为positive的样本数量。

FP代表的是真实值是negative,模型分类为positive的样本数量。

TN代表的是真实值是negative,模型分类为negative的样本数量。

FN代表的是真实值是positive,模型分类为negative的样本数量。

根据混淆矩阵我们可以计算出模型分类的真阳性率(TPR, True Positive Rate),真阴性率(TNR, True Negative Rate)以及假阴性率(FNR, False Negative Rate):

TPR = TP / (TP + FN)

TNR = TN / (TN + FP)

FNR = FN / (TN + FP) = 1- TNR

其中TPR又称敏感度(sensitivity),TNR又称特异度(specificity)。

而我们知道,通过给定分类模型不同的阈值,其分类结果是变化的。即混淆矩阵中的TP,FP,TN,FN的取值根据不同的阈值会发生变化,那么相应的TPR和FNR也将随之发生变化。随着阈值的变化,以FNR(1-specificity)和TPR(sensitivity)分别为横轴和纵轴绘制的曲线即为ROC曲线。

 

最佳阈值点选择

在实际使用中,ROC曲线上的最佳阈值点所对应的混淆矩阵将是我们计算敏感度(sensitivity)、特异度(specificity)以及准确度等指标的依据。那么ROC曲线上的哪一个点对应的阈值是最佳阈值点呢?通常情况下我们会通过约登指数(Youden index)进行选择。约登指数也称正确指数,是指敏感度和特异度之和减去1:

Youden index = Sensitivity + Specificity − 1

约登指数指数范围取值介于0-1之间,代表分类模型发现真正病人与非病人的总能力。约登指数越大,表示分类模型性能越好。约登指数的示意图如下:

 

 

 

图中的C表示最佳阈值点,红色线段J的长度表示约登指数的取值。

 

R语言实践

本文采用R语言中pROC包用于ROC曲线对象的生成与绘制,如果你在之间没有安装过pROC包,需要在RStudio的Console中运行下面的命令进行安装:

 

install.packages("pROC")

为了简化步骤,本文没有利用线性回归方法构造分类模型然后再完成ROC曲线的生成与绘制,而是采用pROC包中内置的“aSAH”数据集直接进行ROC曲线的生成与绘制。

首先我们需要导入pROC包和aSAH数据集,代码如下:

 

library(pROC)

# 导入数据

data(aSAH)

然后我们以aSAH中的s100b作为预测值(s100b这里通常是使用分类模型的预测值),以outcome作为真实值构造roc曲线对象并进行绘制,代码如下:

 

# 生成roc曲线对象

rocobj <- roc(aSAH$outcome, aSAH$s100b)

# 绘制roc曲线

plot(rocobj,

     legacy.axes = TRUE,

     main="ROC曲线最佳阈值点",

     thresholds="best", # 基于youden指数选择roc曲线最佳阈值点

     print.thres="best") # 在roc曲线上显示最佳阈值点

上述代码的绘制结果如下图:

 

通过上图中的信息我们可以了解到,最佳阈值是0.205,相应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分别为0.806和0.634。至此,ROC曲线的生成与绘制基本已经结束,但是为了获取更多指标我们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我们需要根据最佳阈值计算相应混淆矩阵各项的取值,代码如下:

 

# 获取最佳阈值

roc_result <- coords(rocobj, "best")

# 计算在最佳阈值下混淆矩阵各项的值

TP <- dim(aSAH[as.numeric(aSAH$outcome)==2 & aSAH$s100b > roc_result$threshold, ])[1]

FP <- dim(aSAH[as.numeric(aSAH$outcome)==1 & aSAH$s100b > roc_result$threshold, ])[1]

TN <- dim(aSAH[as.numeric(aSAH$outcome)==1 & aSAH$s100b <= roc_result$threshold, ])[1]

FN <- dim(aSAH[as.numeric(aSAH$outcome)==2 & aSAH$s100b <= roc_result$threshold, ])[1]

最后,在获取了混淆矩阵各项的取值之后,我们便可以计算我们需要的指标,如特异度、敏感度以及准确度。

 

# 根据混淆矩阵计算特异度、敏感度以及准确度指标

TPR <- TP / (TP + FN)

TNR <- TN / (TN + FP)

ACC <- (TP + TN) / (TP + TN + FP + FN)

通过混淆矩阵计算出的特异度、敏感度以及准确度分别为0.6341463、0.8055556以及0.7433628。当然,更复杂的指标也是能够计算的,本文在这里就不继续展开了。

  • 0
    点赞
  • 29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R语言和MedCalc都可以用于绘制ROC曲线和确定cutoff值。 在R语言中,可以使用pROC包来计算ROC曲线并确定cutoff值。首先,需要安装和加载pROC包。然后,使用roc函数计算ROC曲线的相关信息,如AUC值、敏感性和特异性。接下来,使用coords函数找到最佳cutoff点,并使用plot和text函数绘制ROC曲线cutoff点。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示例代码: ```R # 安装和加载pROC包 install.packages("pROC") library(pROC) # 假设我们有一个真阳性和假阳性的向量 true_positive <- c(1, 1, 0, 0, 0, 1, 1, 1, 1, 0) false_positive <- c(1, 0, 0, 1, 1, 0, 1, 0, 1, 0) # 使用roc函数计算ROC曲线的相关信息 roc_data <- roc(true_positive, false_positive) # 获取AUC值、敏感性和特异性 auc_value <- auc(roc_data) sensitivity <- sensitivity(roc_data, "best") specificity <- specificity(roc_data, "best") # 使用coords函数找到最佳cutoffcutoff <- coords(roc_data, "best", ret="threshold") # 绘制ROC曲线cutoff点 plot(roc_data) text(0.5, 0.5, paste0("AUC = ", round(auc_value, 2)), adj=c(1, 0), cex=0.8) abline(h=sensitivity, v=1-specificity, lty=2, col="blue") text(1-specificity, sensitivity, paste0("Cutoff = ", round(cutoff, 2)), adj=c(1, 1), cex=0.8) ``` MedCalc是一款统计软件,也可用于计算ROC曲线和确定cutoff值。使用MedCalc的方法与R语言略有不同,但大致流程相同。在MedCalc中,首先导入数据,然后选择要分析的变量。接下来,选择绘制ROC曲线并计算相应的指标,如AUC值、敏感性和特异性。通过查看ROC曲线图和相关统计数据,可以确定最佳cutoff值。 无论是使用R语言还是MedCalc,都可以通过计算ROC曲线和分析相应的指标来确定最佳cutoff值。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