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
1.读谈你自己的理解:在光纤方面。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高锟,而没有授了康宁公司第一个拉出来低损耗光纤的三位学者?
1966年,高锟发表了一篇题为《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的论文,开创性地提出光导纤维在通信上应用的基本原理,描述了长程及高信息量光通信所需绝缘性纤维的结构和材料特性。简单地说,只要解决好玻璃纯度和成分等问题,就能够利用玻璃制作光学纤维,从而高效传输信息。利用石英玻璃制成的光纤应用越来越广泛,全世界掀起了一场光纤通信的革命。随着第一个光纤系统于1981年成功问世,高锟“光纤之父”美誉传遍世界。
诺贝尔物理学奖项旨在奖励那些对人类物理学领域里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在物理学领域的突出的贡献,是因为高锟先生的高瞻远瞩,是他给光纤通信指明了道路,虽然他没有第一个亲自做出来光纤,但是是他的指引才给康宁公司的制造奠定了基础,可以说高锟先生是大脑,而康宁公司是双手,两者都很重要,但是如果没有大脑,再灵巧的手也创造不了作品。可以说,高锟先生的贡献的已经给我们的思想带来的变革,康宁的人只是把这变革带到了现实,论第一的话,当属高锟先生。
如果说把科学研究比作抛物线的话,最开始的抛出点,无疑是最重要的,是他们决定了未来的趋势,是他们给未来划定了轨道。他们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提出方案,给未来做好了铺垫,高锟先生无疑是这样的人。而康宁的人只是沿着预定的轨道,在预定的时间,做出了预定的事情。
2.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为什么光纤到2009年才获得谱贝尔物理学奖?而无线通信相关(无线电报) 一百年前就获得了?
(1)光纤通讯的要求比较苛刻,条件具备较晚
发射源:最开始的自然光的光线强度仍会随距离增加而迅速减弱无法做到远距离的传输;1960年,Theodore Maiman 向人们展示了第一台激光器,才算解决了发光源
传导介质:虽然在文艺复兴就可以玻璃制品,但是无法将玻璃棒拉成十分坚固和柔韧的玻璃纤维,光纤包层的设计解决光线泄露
功率损耗:光在玻璃纤维里的损耗太大
(2)社会的需求不同:
最开始无线的通讯可以满足需求,光纤通讯的需求不是很迫切;后来的需求迫切促进了光纤的发展
(3)普及程度,对社会的影响不同
无线在上世纪几乎是人人都知,而光纤是最近才广为人知
(4)社会环境
上世纪的世界大战,是无线可以快速发展,光纤在战时不可能大范围的铺设,现在是和平年代,可以互相通信,增加沟通范围,是光纤的覆盖范围更广,增加其价值,使其更有效,然后就更多人来参与,形成良性循环。
3. 上个世纪80年代最关心的光纤损耗就已经接近理论极限了。你通过调研后谈谈一直到如今的30多年,作为光纤通信的传输介质光纤都有哪新进展和新技术或者新方向,为什么要发展这些技术?
进展:
新技术:
(一)光弧子通信
·光弧子通信,简单来说,是充分运用信号的光学性质完成信号传输,在传输过程中可以将光纤色散反应消除。因为光纤孤具备信息传输量较大的特点,所以这项技术可以真正实现远程、速度快的信号传输。同时,在信号传输中应用这项技术,既可以充分运用时域超短冲来缩短运输时间,又能够运用频域超短脉冲加快信号传输速度。当前,在一些传输量较大、速度快的通信中开始广泛应用光弧子通信技术。
·光弧子是一种可再生的、全光的、非线性的通信技术, 距离远近都对光纤的传输形状没有任何影响, 它的运用大大提高了信号的传输速度, 确保了光纤通信传输的稳定性, 减少了传输成本。
(二)波分复用系统。
波分复用系统是以单模光纤低损为依托,获得大量的信息源。众所周知,信号源在以往的电信通信技术中是通过电的信号发送的,在媒介中传输电信号时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耗,对信号质量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但是通过应用波分复用系统就能够有效解决质量不合格、信号消耗较大等问题。当前,由于多路载波中应用波分复用系统,所以对配置发射机提出越来越多的要求。
光复用技术:在光域上, 光信号复用分为时分复用、波分复用和码分复用, 各自具备相关特点, 通信工程中需结合具体需求进行选用。
(三) 相干光通信技术
在该技术支持下, 光纤通信速率明显提升, 便于实现大容量与远距离传输。该技术以外差检测为支持, 以本振激光器为支持, 将光纤传输光信号与LD激光加于电检测器上, 促进差频电信号的产生, 经过借条后电信号得以传送, 此种情况下, 接受选择性更强, 无线电通信系统功能得以优化。
(四) 单模光纤与多模光纤
一般而言光纤可分为两类:单模光纤 (SMF) 多模光纤 (MMF) 。其中, 多模光纤支持多种传播路径, 而单模式光纤只支持单一模式的传播。普通单模光纤是一种最常用的光纤, 单模光纤的芯径一般为9-10微米, 而多模光纤芯径通常可达到50-62.5微米;相比多模光纤, 单模光纤对光源的谱宽和稳定性有较高的要求, 即谱宽要窄, 稳定性要好, 因此, LED光源产生的光多用于多模跳线, 而激光光源则用于单模跳线;就实际中的具体应用来说, 多模光纤的芯线要远远粗于单模光纤, 但多模光纤的传输距离、传输速度以及传输稳定性要差于单模光纤, 故多模光纤多用在建筑物内部, 单模光纤多用于建筑物与建筑物间。
新方向:
(一)扩大光纤带宽,增加光纤容量。
伴随着工作节奏越来越快,要想满足这些工作人员的实际需求。光纤的出现和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促进光纤稳定发展的有力保障。扩大光纤带宽是光纤通信技术发展的主要内容。只有充分发挥出光纤的显著优势,才可以促进通信事业的不断进步。单就增加光纤容量来讲,必须要重视光波长分割复用技术的合理运用。通过在相同的光纤上分布各种各样的光信号来传输,这样往往会增加光纤容量。
(二)实现智能化的光纤数据。
要想促进信息技术迅速发展,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是相当重要的。现如今,社会已经逐渐进入智能化社会,而光纤通信技术的主流发展趋势就是实现智能化的光纤通信技术。光纤通信数据在现代化光纤技术中能够真正实现传输作用。对光纤通信技术进行智能化后,能够充分发挥出自动发现、自我控制以及自我创新的作用。智能化的光纤数据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推动时代不断进步,社会的日益发展。
(三)全光网络是未来发展方向。
要想光纤通信技术实现根本目标,只需要依赖光就能够传输信息,这也是广播光纤通信技术发展的最佳状态。今后的通信网络必然要依赖光达到缩短通信时间的状态。一旦达到全光网络状态,将大大简化中继设备,使通信更加高效、简便、经济。
(四)急须运用超高速体系
由于科技的进步, 通信行业面临的问题日趋凸显, 光纤通信技术急待更新, 为此原有的光纤通信技术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根本需求, 急需改革;网络容量不足、传输成本增加严重制约传输效率的提高, 急需改善。为达到推进光纤通信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就必须要进一步提高光纤通信传输速率, 采用超高速的体系运转。
(五)大量运用集成光器件
由于受互联系网普及的影响, 人们的生活、工作都离不开通信设备这张网, 因此, 为满足新时代的新要求, 新的集成光器件逐步代替了原有的各种电子元件的工作。
新的集成光器件的运用不仅:①解决了原有各种电子元件的某些局限性, ②实现了大容量、远距离的信号传输, ③提升了光纤传输技术的应用水平, ④使通信设备的传输质量得到保证, 传输信号的速率有效的提高。
(六)光接入网发展
未来网络将趋于高集成化、智能化和全数字化发展, 全网应大力发展光接入网技术, 以促进全网瓶颈的顺利突破。
(七)新代光纤开发
干线网与城域网的发展, 需要明确非零色散光与污水吸收峰光纤情况, 未来开发将侧重于全波光纤, BPON技术也将引领宽带接入技术发展。
(八)超大容量WDM系统发展
就光纤200nm可用带宽来看, 其资源利用率不超出1%, 因而资源待开发性较强。若光源信号的发送波长能够适当错开, 于同一级光线上来实现传送, 则能够令光纤信息传输容量得到明显增加, 也就促进了波分复用的实现。以WDM应用为支持, 波分雇佣系统得以快速发展, 全球铺设的WDM系统数量在3000个以上, 使用化系统容量可达320Gbps, 未来使用化系统容量将逐步扩大, 甚至达到1Tbps水平。
4.谈谈你自己的看法:为什么光通信发展历史上,从一开始希望传输距离越来越长,现在又关心越来越短的应用?
几年来短距应用主要是短距离大容量的需求带来的。
长距离干线传输的技术也可用于短距离的接入或传输,长距对于性能要求更高,短距对于价格更敏感。
在光通信技术发展的前期,相对于电器件来说,光纤提供的传输容量几乎是无限的,因此传输距离是首先考虑的因素,实现的途径是降低光纤损耗,补偿光纤色散,和采用光中继器。通过采取这些技术,能实现越洋的传输,基本满足了地球上传输距离的要求。
英特网发展带来了传输容量提升的需求,EDFA的突破,使WDM能够实现大容量长距离传输。09年以来,相干通信的逐步成熟又极大地提升了传输容量。目前来看,干线光传输的可提供的容量领先于实际的需求,很人多认为,只要通过简单地多铺光纤就可以满足10年的需求,因此可以说在这个阶段技术已经相对成熟。
这些年,一些应用场景,如数据中心的传输,和5G接入网,都产生了短距大容量传输的需求。光器件和DSP器件的发展,也让低成本大容量的短距传输也有研究和发展的空间。
1. 接入网。即所谓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随着成本的不断下降,光纤到户大面积铺开。
2. 数据中心光互联。随着数据中心规模的日益扩大,传统的铜线互联面临功耗的巨大挑战。光互联现在已经是标准的数据中心互联解决方案。这块市场现在每年增长很快。
3. 芯片间的光互联。这主要是为了解决IC芯片间的高速互联问题,如CPU和内存的通信。这个尚在研究阶段。
4. 其它需求。随着硅光子学的逐渐成熟,大规模标准化低成本量产高性能光器件成为可能。在成本大大降低的情况下,光器件和模块未来有望谋求其它市场。开个脑洞,说不定未来能够取代 USB接口。
以上几个方面,都是短距离的应用。可以说这主要由两方面驱动的,首先肯定是人们的需求,其次是光通信技术的发展导致器件的小型化和越来越低的成本。
1. 成百上千公里的远距离传输当然很重要,对这部分的关心并没有减少。现在是单波100Gbps的速率,接下来要做单波400Gbps.
2. 上述讲的远距离传输用于洲际、国际,省际间的骨干传输。但是量更大的是城域网光传输,包括城域交换机、核心路由器,用于无线网络回传的PTN,包括3G/4G基站上的光模块,以及数据中心内部的。这些小于100公里的光模块的需求量更大,当然单价比成百上千公里的要便宜很多。一般来讲,2km/10km/40km/80km,随着距离的上升,同一速率的光模块需求量递减。
3. 在小于100公里的这个范畴内,长距离,10/20/40/80公里当然也是重点。业界要考虑到成本和产品功能的平衡。如果短距离的能满足且便宜很多,那么就会集中精力把这部分短距离的,比如无线基站和数据中心里的,做到尽量便宜。但是实际上业界也很关心大于10公里的长距离,且速率越高长距离越难做。
5. 谈谈光纤放大器在光纤通信的历史地位
光纤放大器(简写OFA)是指运用于光纤通信线路中,实现信号放大的一种新型全光放大器。一般分为中继放大、前置放大和功率放大三种。同传统的半导体激光放大器(SOA)相比较,OFA不需要经过光电转换、电光转换和信号再生等复杂过程,可直接对信号进行全光放大,具有很好的"透明性",特别适用于长途光通信的中继放大。可以说,OFA为实现全光通信奠定了一项技术基础。
光纤通信,就是要通信,通信靠什么?靠光信号,光信号是不是永远不会衰减的呢?明显会吧,既然他会衰减,有可能他还没传到你要接收信号的地方就衰减完了,所以能,我们就要对光进行放大,让他初始的时候,就有很高的能量,在传输的过程到一定地方的时候,再搞一个中继光放大,再放大一次,这样,就避免了把光变成电信号,再把电信号放大,在把放大的电信号变成光信号的麻烦过程了,这就是光放大在光纤通信中的意义!
6.光纤通信在实际中都有哪些应用场合?谈谈这些不同的应用场合对光纤通信技术的需求有什么不同?
1 在通信方面的应用
在通讯极为方便的今天, 我们常用的通讯手段, 如网络视频、可视电话都离不开光纤通信技术的支持, 尤其是在城域通信方面光纤通信的应用更为广泛。相比传统信号传输手段, 光纤信号传输过程中受干扰更小、更稳定, 同时, 随着光纤通信技术不断地进步, 俨然成了通信方面最关键的一项技术, 推动我国通信行业大发展。
2 电力通信方面的应用
近年来, 随着我国光纤通信技术的进步, 许多地区都已建立起电力专用通信网络, 已经实现了主干线到接入网向光纤过渡的目标。我国现在全部的电力系统所利用的光纤通信网已经逐步成为电力专用通信网络。系统中的信息数据以及电信业务的开展都是借助于光纤通信。所以说光纤通信技术是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支撑。相信在不仅的将来, 随光纤通信技术进一步的发展, 我们的日常生活必将更加便利。
3 在传媒行业的具体应用
对传媒行业 (如广播、电视等) 来说它们输出的信号基本以声音、图像为主, 因此, 传媒行业对信号传输的速度和传输质量有较高的要求, 而光纤通信恰好具有抗干扰性强、远距离传输、损耗低、传输速度快且稳定的优点。通过光纤通信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保证传输图像和声音的高品质。现今, 许多大型传媒单位都有自建的利用光纤通讯技术的信号发射装备, 给观众带来高品质的感官体验。
4 在军事方面的具体应用
与大多数科学技术一样, 光纤通信技术同样也被应用于军事方面。在军事领域, 光纤通信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得系统容量大大的提升, 还可以有效地保证传输信息的可靠性, 还具有提升自身信息抗侵扰的作用。此外, 光纤通讯信号传输能力强的特点, 可以使整个系统内的人员共用一条光缆, 降低光缆的使用量。就我国军事领域而言, 光纤通讯技术已广泛的应用于军事通信系统、和空中部署等方面。
5 互联网方面的应用
光纤通信技术本身所具有的特性, 让光纤技术嫁接于网络技术时, 人们的上网速度会明显的变快, 同时, 光纤通信在进行信号传输中所造成的损耗极小且传输速度极快, 用户接受到的转化信号质量就越好。另外, 在普通家庭生活中, 用户利用网络进行购物、电子商务以及网上银行支付、订单跟踪等的快速实现都是借助于光纤通信技术的应用。
7. 光纤通信提高通信容量主要从哪三个技术方面做文章?想一想我与公共汽车和人作类比
1.复用技术
2.放大技术
3.交换技术
1.增加每根光纤承载波长数 复用技术
2.增加信道的数据速率 把IP包直接映射到DWDM光网络层
3.利用光开关技术提高带宽效率
8.通过调研,光纤网络延迟主要来自于那些方面?改进思路和方法?
1.传输中:链路传输,信道传输数据速率较低,光的色散,信号的的衰减
2.各级交换设备的光电转换
改进:
- 网络设计上:降低节点数,减少光电转换,用全光网络,或环状网络设计
- 改进电信设备的芯片
- 用空心光纤的新型光纤
- 把IP包直接映射到DWDM光网络层,省去中间的SONET帧开销
无线通信
1. 5G移动通信的主要技术有哪些?哪些问题最难解决?目前商业化到了何种程度?
- 多天线传输(多天线信号传递技术)
- 高频段传输(高频段信号传递技术)
- 同时同频同双工
- 密集网络
- 直接通信和智能化
- 设备之间直接通信
- 上下文感知网络
- 滤波组多载波技术
- 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
- 毫米波
- 大规模MIMO技术
- 超密度异构网络
- 多技术载波聚合技术
难解决的:5G移动通讯中高频段传输关键技术不够成熟,易受外界环境的因素的影响,所以要解决高频段传输欠缺的问题
2.谈谈你自己对未来6G的展望和愿景?将会出现何种新技术?
展望:
①全球覆盖通信
②远程物联网服务
③飞机平台通信服务
④应急通信和广播服务
⑤智慧城市群建设和绿色发展的需求。赋能智慧城市群应该成为6G最重要的愿景。
⑥感知,认知,体验等精神层面的追求
愿景:智慧通信,深度认知,全息体验,泛在连接
技术:①网络虚拟化技术、
②软件定义网络
③网络切片等技术
④人工智能(AI)深度融入6G系统,
⑤新型的无线技术和网络技术,
⑥太赫兹通信
⑦可见光通信
⑧非正交多址接入
⑨超大规模天线技术
⑩频谱认知技术
⑾个性化极化码
⑿新电池与无线能量传输
⑿ 定位技术
3.未来移动无线通信发展速率越来越高,对有线光纤通信将会产生何种影响?未来二者如何协同?
影响:两者并不会被互相取代,而是取长补短,有线光通信的光纤会尽可能的贴近用户,以保证无线通信的高速率,用光纤的超大容量和无线的灵活性相结合,给用户提供更加高的体验
协同:无线通信由于受到大气环境的影响,不能实现长距离的信号传输,但是无线通信具有灵活性,几乎无处不在;光纤通讯能够带来极大的带宽,传输容量大,抗电磁干扰强,保密性强,但是铺设不够方便,灵活性差。一般城与城之间的通信时光纤,城市中的“最后一公里”是无线通信
4.LiFi近两年的发展现状如何? LiFi未来的定位在哪里?有可能成为6G里的重要技术吗?
1.相关的专利申请数量我国是全球第一,但是产业化进程缓慢
2.目前没有公司做出批量化的产品,都是实验室里的样品,示范,3.企业院校对Li Fi的研究还停留在起步阶段, 规模化生产的产品还没有出现。
4.技术发展的瓶颈,技术上的可见光不能穿透障碍物的阻挡,传输距离有限
5.产业链缺少协同和市场定位不清晰等原因限制了Li Fi的产业化进程。LiFi涉及通信、照明、电力、等许多行业领域,能以简单统一
6.可见光通信速率提高至50Gbps
可以成为6G里面的重要技术:高速率,宽频率,高安全性,密度高,绿色,低能耗,有光的地方就可以高速上网
激光器
1.激光器的三个基本条件是什么?
1.激光工作物质。
2.激励抽运系统。(激励源,激励装置)
3.光学共振腔。(光学谐振腔)
2.激光的研究为何诞生了那么多诺贝尔奖?如果没有激光现代人类生活将会是什么状态?
没有光纤通信,军事上没有激光武器,医学上许多复杂的治疗矫正无法实现;工业上,激光打孔机可以在坚硬的材料上打孔,流行的CD机等也靠激光二极管来读取信息
3.谈谈对光和电的理解,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和不同?
联系:
光与电可以相互转换,如光电效应是从光到电,灯泡发光是从电到光;
两者都是具有,波粒二象性:电子有物质波
两者都是有动量的
本质不同:
光的本质是一种处于特定频段的光子流,
电的本质是静止或移动的电荷产生的物理现象
特征不同:
光以直线传播,以博得行式传播,光的能量是量子化的
电热效应,电离效应
产生方式不同:
光:热效应产生,原子跃迁,物质内部带点粒子加速运时产生
电:摩擦起电,静电感应
LED
1.在LED的出现和发展过程中, 你认为谁的贡献最大?给出理由?
日本的中村修二
1.最早在1961,美国的德州仪器公司发展的是近红外线,不是我们真正意义上的LED,毕竟连光都看不见,没有什么应用价值
2.1962奇异公司的红色发光二极体,但是转化效率差,而且光波长范围远离可见光
3.1991美国HP公司与日本东芝公司研发的绿色二极体,因为缺少蓝光无法合成白光照明源
4.1993中村修二发明蓝光发光二极体,是LED可以得到大范围的应用,他站在前辈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是研究可以被千万家使用,直接造福于人类,因此我认为贡献最大
2.LED和激光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具有很多相似的优点
响应速度快
1.节能
2.体积小
3.寿命长
4.亮度衰减低。
不同:
1.两者光波的波长不同,或者说频率不同,激光频率高,波长短,红外频率低,波长长。
2.指向性不同,激光的指向性强,即激光打出的去是一个点,led发光二极管指向性不强,打出去是一片。
3.穿透性,激光强,距离打得远(可做武器),红外(led)弱
4.能量,激光大,led小。
5.原理:LED大灯其实就是直接把电能转化成光能,激光大灯就是把照明光源变成了激光。
3.目前很多手机都采用OLED屏幕, OLED和LED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区别:
OLED,即有机发光二极管,又称为有机电激光显示。
LED,发光二极管,是一种固态的半导体器件,它可以直接把电能转化为光能。
制作成本也比较高,而且只能以点光源的形式来应用。
OLED是通过电流驱动有机薄膜来发光的,可以发出红、绿、蓝和白等单色光,因此可以组合成全彩光。
OLED面板还具有可弯曲的特点,这是LED面板完全无法做到的地方,现在不少可折叠屏幕都是用OLED制作的。
在一些高速动态变化的画面上,OLED屏幕有很大的优势。
而OLED屏幕因为自发光,所以就像灯泡一样,是全方向发光的,因此,可视角度非常大。另外,OLED因为是自发光,所以接近自然光,因此对眼睛的伤害要比LED屏幕来的小。
但OLED显示屏又存在寿命与对大尺寸支持不足的缺点
4.电子管与晶体管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谈一谈自己对两种器件发明历程的感悟。
相同点:都曾经在电子器件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都是电子元器件
都是顺应时代而生
不同点:
外形上:电子管有一层玻璃罩,为电子元件提供真空环境
晶体管看起来比较简单,由半导体制成;
功能上:电子管的主要功能是扩大音响设备的功率,是一种信号放大器,功能比较单一
晶体管是一种多功能的电子器件能够集整流,信号调制,扩大功率,稳定电压为一体
使用效果:电子管寿命短,使用过程中功率较大,电器容易发热
晶体管使用寿命长,功耗较少,能够减少电能流失,而且散热较少
晶体管使用不用预热;
结构可靠,耐冲击,耐振动
电子管有自己的非线性特征,人耳队这种非线性加工后的声音比较喜欢,在高端音响设备上有一些用途
晶体管
1.发明不是一蹴而就,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前进 普度大学的一名学生发现锗单晶具有其它半导体所不具有的优异的整流性能,为晶体管的发明奠定基础
- 发明一开始不可能很完美,需要一步步的完善 ,巴丁和布拉顿刚开始发明的点触式晶体管,有不少问题,以后一步步改进
- 需求催进科学发展
- 团队合作
电子管:
1.善于敏锐的把握,有科学的直觉,就像爱迪生为“爱迪生效应”申请专利一样;
5.谈一谈集成电路在信息领域的地位
集成电路作为信息产业的基础和核心,是国民经济的关键基础行业。集成电路应用领域覆盖了几乎所有的电子设备,是计算机、家用电器、数码电子、自动化、通信、航天等诸多产业发展的基础,
是现代工业的生命线,也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核心技术。同时集成电路行业的推动作用强,倍增效应大,在推动经济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各国对集成电路行业都极为重视,发达国家和许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竞相发展,使得集成电路技术得以不断创新。
6.目前计算机的计算都是基于数字计算, 而自然界中的事物大都是模拟的,为何不采用基于模拟计算的计算机?
在人工智能研究如火如荼的今天,似乎也是时候回过头来思考一下模拟计算在未来所具有的意义。当人类已经习惯于通过数字化编程控制机器,也许以神经网络为代表的模拟计算会把对于世界的控制权从人类手中夺走。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技术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伦理问题!
计算机科学发展的历史可以划分为「旧约」(理论)和「新约」(实践)两部分:电子数字化计算机及其产生的代码席卷全球之前和之后。旧约时代中,包括 Thomas Hobbes(托马斯·霍布斯) 和 Gottfried Lribniz(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 在内的先知们为计算机提供了底层的逻辑;而新约时代的先知们如 Alan Turing(阿兰·图灵),John von Neumann(约翰·冯·诺伊曼),Claude Shannon(克劳德·香农),以及 Norbert Wiener(诺伯特·维纳),则创造了实现这些逻辑的机器。
图灵一直在思索如何才能使机器变得智能化;,冯·诺伊曼在思考如何才能让机器自我再生;香农在思考的是,机器要怎样在任意噪音的干扰下实现可靠的通信;维纳则在探究机器何时能够学会自行控制。
1949 年,就在第一代能够存储程序的电子数字计算机问世之时,维纳就对超出人类控制范围的控制系统发出了警示。不过彼时,这些系统仍然在人类程序员的监督下运行,这无疑就减少了维纳的担忧。只要程序员能够控制机器,那还会出现什么问题?从那时起,关于机器自动控制的风险的争论与关于数字化编程的机器的能力与局限性的争论,就一直相伴相随。他们认为,尽管机器拥有惊人的能力,但实际上它们几乎没有真正的自主权。然而,这个假设是危险的。一旦它们将这种能力用来做其他事情而不是进行数字化计算,又将发生什么?
在过去的一百年中,电子科学经历了两次根本性的转变:从模拟到数字化,从真空管道到固态。这些转变同时发生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就有必然的联系。正如数字化计算使用使用真空管道元件实现一样,模拟计算也可以在固态中实现。虽然商业应用已不再使用真空管道,但模拟计算却仍然在被使用并且发展势头良好。
模拟计算和数字计算二者间没有切确的分别。一般来说,数字计算处理的是整数、二进制序列、确定性的逻辑以及在理想状况下以离散增量形式存在的时间,而模拟计算处理的则是实数、非确定性逻辑以及连续函数,包括现实世界中作为「连续统」( continuum)存在的时间。
想象一下,如果你需要找到一条路的中点。你可以使用任何可用的增量来测量它的宽度,然后用数字计算计算出中点到最近的增量的距离。或者你可以把一段字符串当做模拟计算机使用,将路的宽度映射到字符串的长度上,然后通过将字符串的长度延长一倍,从而在字符串自身上找到中点的位置,而无需受到增量的限制。
许多系统可以跨模拟和数字环境操作。一棵「树」集成了各种各样的连续函数形式的输入,但是如果你深入剖析这棵树,你会发现它一直在以数字计算年份。
在模拟计算中,复杂的是网络拓扑,而不是代码。信息被处理成连续值函数(如电压和相对脉冲频率),而不是通过对位的离散字符串做逻辑运算进行处理。数字计算不能出现错误或歧义,因而它非常依赖于在每一个步骤中的错误纠正(校验)机制。而模拟计算则允许出现错误,计算可以与错误并存。
不理解某样东西,也完全有可能构建出它。
自然界万物使用数字编码来存储、复制和重组核苷酸序列,但是要想实现智能和控制,就需要依赖于在神经系统上运行的模拟计算。每个活细胞的基因系统就是一个存储程序的计算机,而大脑却不是。
数字计算机会在两类比特之间进行转换:表示空间差异的比特和表示时间差异的比特。序列和结构这两种信息形式之间的转换是通过计算机编程控制的,只要计算机还需要人类程序员来编程,我们就能保持对它们的控制权。
模拟计算机还可以在两种信息形式之间进行转换:空间结构和时间行为。这种转换不需要代码,也不需要编程。然而,我们并不完全理解自然界是如何进化出被称为神经系统的模拟计算机的,神经系统包含了从现实世界汲取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学习。它们学到的东西之一就是控制。它们学着控制自己的行为,并尽可能地控制周围能够控制到的环境。
在实现神经网络方面,计算机科学有着悠久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计算机科学出现之前),但在很大程度上,这些工作都是通过数字计算机对神经网络进行的模拟,而不是自然界在原始环境下演化出来的神经网络。不过这种情况正开始发生变化:自下往上来说,无人机、自动驾驶汽车和手机的三重驱动力推动了神经形态微处理器的发展,这种微处理器实现了真正的神经网络,而不是直接在硅(和其它可能的基质)上模拟神经网络;自上往下而言,我们最大和最成功的企业在渗透和控制环境的过程中,正越来越多地转向使用模拟计算。
当我们讨论数字计算机的智能化时,模拟计算正悄然取代数字计算,方式就跟二战后真空管等模拟元件被重新设计用以制造数字计算机如出一辙。在现实世界中,各个运行有限代码的确定性有限状态处理器正在形成大规模的、不确定性的、非有限状态的「多细胞动物」生物体。就像电子流在真空管中被处理一样,由此产生的混合模拟/数字系统会共同处理比特流,而不是由产生比特流的离散状态的设备单独处理比特。比特就是新型的电子。这样的话,模拟又重新得以应用,并且它的本质属性就是夺取控制权。
这些系统控制着从商品流到交通流再到思想流的一切事物,它们以统计的方式进行操作,就像脉冲频率编码的信息在神经元或大脑中进行处理一样。智能的出现引起了智人(人类)的注意力,但是我们应该担心的是控制的出现。
想象一下,假如现在是 1958 年,你正试图保卫美国大陆免受空中袭击。为了区分敌机,除了计算机网络和预警雷达站,你还需要一张实时更新所有商业空中航线的交通地图。当时美国建立了一个这样的系统,并将其命名为 SAGE(半自动地面防空警备系统)。SAGE接着又催生了第一个用于实时预订航空旅程的综合预订系统 Sabre。Sabre 和它的后续产品很快就不仅仅是一张显示可选择的座位的地图,而是开始成为具有去中心化智能的自动控制系统,能够控制飞机将在何时飞往何处。
但这里是否仍然存在一个人为进行控制的控制室呢?也许没有。比如说,你可以通过仅让车辆访问地图,并将其实时速度和位置反馈给地图,来建立一个可以实时绘制高速公路交通路况的系统。最终,你可以得到的是一个完全去中心化的控制系统。而除了系统本身,不存在任何系统控制模型。
想象一下,在 21 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你想要实时跟踪人际关系的复杂性。针对一所规模较小的学院里面的社交生活,你可以建立一个中心数据库并使其保持更新,但如果学校扩大规模,其维护工作就会超出你的控制能力。你最好能够将一个简单的半自动化代码的免费副本分发出去,在本地托管这些副本,并让社交网络自行更新。该代码将由数字计算机执行,但是模拟计算要由系统执行,因为它的整个计算的复杂度要远超过底层代码。由此产生社交网络图的脉冲频率编码模型最终会变成社交网络图。它会在校园里广泛传播,然后传遍全世界。
计算机领域的下一次革命的标志将是模拟系统的崛起,而数字化编程不再具有统治地位。
如果你想要开发一台机器来掌握人类所已知的一切知识,这意味着什么?有了摩尔定律的支持,将世界上所有的信息数字化并不需要太长的时间。你可以扫描每一本印刷好的书,收集每一封写好的电子邮件,每 24 小时就能收集 49 年间拍摄的视频,同时实时跟踪人们在哪里,他们在做什么。但是,你如何理解这一切的「意义」?
即使是在万物数字化的时代,这也不能以任何严格的逻辑意义来定义,因为对于人类来说,「意义」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合逻辑的。一旦你收集了所有可能的答案,你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提出一些被很好地定义了的问题,并编制一个描述所有事物之间联系的脉冲频率加权的映射。在你弄清楚问题的答案之前,你的系统将不仅仅是观察和映射事物的意义,它也将开始「构建」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将「控制」意义的定义,这就像是如果看上去没有人在控制交通流,交通地图系统就会开始控制一样。
人工智能领域有三条定律:
- 第一定律被称为阿什比定律(Ashby's law),该定律由《大脑的设计》(Design for a Brain)一书的作者、控制论科学家 W.Ross Ashby 提出,他认为任何有效的控制系统都必须和它所控制的系统一样复杂。
- 第二定律由冯诺依曼提出。它指出,一个复杂系统的定义特征是,它构成了自身最简单的行为描述。有机体最简单的完整模型就是有机体本身。任何试图将系统的行为简化为正式的描述的做法,都会使事情变得更复杂,而不是更简单。
- 第三条定律指出,任何足够简单易懂的系统都不会复杂到能够实现智能化的行为,而任何足够复杂到实现智能化行为的系统都会复杂到难以理解。
对于那些相信「在我们理解智能之前,我们不必担心机器产生超人类的智能」的人来说,第三定律为他们带来了慰藉。但是第三定律中存在一个漏洞,因为你完全有可能在不了解某些东西的情况下去创建它。你不需要完全了解大脑是如何工作的,就可以创建一个可以使用的大脑模型。这确实是一个程序员和他们的道德顾问对算法进行再多的监管也无法弥补的漏洞。能够被证明的「好的」人工智能还是一个神话。我们与真正的人工智能的关系将永远是一个信仰(唯心)的问题,而不是证明(唯物)的问题。
我们过于关注机器的智能,对自我再生、通信和控制等问题却不够重视。计算机领域的下一次革命的标志将是模拟系统的崛起,而数字化编程不再具有统治地位。对于那些相信自己可以制造出一台能控制一切的机器的人来说,自然界的反应将会是:让他们制造一台机器来控制他们自己吧。
7.电子计算机未来会被取代吗? 谈-谈光计算和量子计算,谁更有可能实用?
计算机不会被取代,只会越来越先进,电子计算机,在计算性能上可能会被更加快速的形式所代替
光计算: 采用光学方法来实现运算处理和数据传输的技术和设备。光计算技术广义上包括光学外部设备、光存储、光互联和光处理器等。光计算具有二维并行处理、高速度、大容量、空间传输和抗电磁干扰等优点,一般可归纳为数字光计算和模拟-数字光计算。数字光计算考虑采用光存储、光互联和光处理器。由于全光计算的器件在技术上尚不成熟,还没有公认的全光数字处理器体系结构。光学神经网络主要特点是群并行性、高互连密度、联想和容错,主要的研究内容是通过光学方法来实现神经网络模型。
量子计算:量子计算是一种遵循量子力学规律调控量子信息单元进行计算的新型计算模式。对照于传统的通用计算机,其理论模型是通用图灵机;通用的量子计算机,其理论模型是用量子力学规律重新诠释的通用图灵机。从可计算的问题来看,量子计算机只能解决传统计算机所能解决的问题,但是从计算的效率上,由于量子力学叠加性的存在,某些已知的量子算法在处理问题时速度要快于传统的通用计算机。
2019年8月,中国量子计算研究获重要进展:科学家领衔实现高性能单光子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