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初级(1)

一、会计总论

(一)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会计是为适应生产活动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

会计的发展是伴随着生产活动的发展而发展,是生产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二)会计的含义

确切含义至今无法定论,目前主要针对两种主流派观点的阐述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一个普遍接受的会计含义

1.会计信息系统论

把会计的本质理解为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指在企业或其它组织范围内,旨在反映和控制企业或其他组织的各种经济活动,而由若干具有内在联系的程序、方法和技术所组成,由会计人员加以管理,用以处理经济数据、提供财务信息和其他有关经济信息的有机整体。

2.会计管理活动论

认为会计本质是一种以提供经济信息、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一系列专门的程序和方法,反映和监督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3.会计含义: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企业、事业、机关等单位或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反映和监督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会计在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反应和监督的同时,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所需的会计信息。

4.会计属性

具有技术性与社会性,其双重属性决定了会计的科学管理属性,使它成为一门经济管理科学

(三)会计的职能与目标

1.会计职能:

反映(观念总结)与监督(控制)

  • 反映职能的特征【会计信息系统】: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过去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会计反映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和全面性
  • 监督职能的特征【会计控制系统】:具有严肃性和强制性;具有连续性;具有完整性
  • 反映职能是监督职能的基础,监督职能是反映职能的保证

2.会计的目标

决策有用观【财务会计的目标是提供对信息使用者作出有用决策的信息(企业现金流量和经济业绩及资源变动等)、有用性、相关性】、受托责任观【消息可靠性、企业历史的客观的信息 】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条将会计目标确立为: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投资人、债权人、政府有关部门及公众等】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并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四)会计的任务与作用

1.会计的任务

会计的任务是指根据会计的职能而规定的会计应该完成的工作和所要达到的目的要求。它是会计职能的具体化,也是发挥会计作用的前提,会计的任务,取决于会计的职能和经济管理的要求,并受会计对象的特点所制约。

具体来说:

  • 第一,反映和监督各会计主体对财经法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执行情况,维护财经纪律。
  • 第二,反应和监督各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和财经收支,提供会计信息,加强经营管理。
  • 第三,充分利用会计信息以及其他有关资料,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营决策。

2.会计的作用

从目前会计实践工作来看,会计的作用有以下四点:

  • 为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信息
  • 加强经济核算,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数据
  • 保证企业投入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 为投资者、债权人提供财务报告,以便于其作出正确的投资、信贷决策。

(五)会计的方法

  • 会计核算方法是对各单位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完整的反映和监督所应用的方法。
  • 会计分析方法主要是利用会计核算的资料,考核并说明各单位经济活动的效果,在分析过去的基础上,提出指导未来经济活动的计划、预算和备选方案,并对它们的报告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 会计检查方法,亦称审计,主要是在会计核算的基础上,检查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是否合理、合法,会计核算资料是否真实、正确,根据会计核算资料编制的未来时期的计划预算是否可行、有效等。

上述各种会计方法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会计方法体系。其中,会计核算方法是基础,会计分析方法是会计核算方法的继续和发展,会计检查方法是会计核算方法和会计分析方法的保证。

1.会计的核算方法

由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财务报告(会计报表和附注,四表一附注)等具体方法构成。

  1. 设置账户:账户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分门别类地进行记录、反映的工具。设置账户就是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会计科目和经济管理的要求,科学地建立账户体系的过程。进行会计核之前,首先应将多种多样、错综复杂的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科学的分类,通过分类反映和监督,才能提供管理所需要的各种指标。
  2. 复式记账:对每笔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在相互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关账户中进行登记的一种专门方法。通过账户的平行关系,可以检查有关经济业务的记录是否正确。复式记账可以相互联系地反映经济业务的全貌,也便于检查账簿记录是否正确。
  3. 填制和审核凭证:为了审查经济业务是否合理、合法,保证账记录正确、完整而采用的一种专门方法。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是登记账的重要依据
  4. 登记账簿:亦称记账,就是把所有的经济业务按其发生的顺序,分门别类地记入有关账簿。账簿是用来全面、连续、系统地记录各项经济业务的籍,也是保存会计信息的重要工具。
  5. 成本计算:归集一定计算对象上的全部费用,借以确定各该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专门方法。它通常是指对制造业产品进行的成本计算。通过成本计算,可以考核和监督企业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费用是否节约,以便采取措施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成本计算对确定生产补偿尺度,正确计算和分配国民收人,制定价格政策等都具有重
  6. 要作用。
  7. 财产清查:通过盘点实物、核对账目来查明各项财产物资、应收款项和货币资金的实有数,并查明实有数与账存数是否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目的是使账存数额同实存数额保持一致,做到账实相符。财产清查对于保证会计核算资料的正确性和监督财产的安全与合理使用,以及加强内部控制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8. 编制财务报表: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文件。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一系列核算指标,是会计信息使用者评价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以及作出准确判断和决策的重要依据。编制完成财务报告,就意味着这一期间会计核算工作的结束。

【主要是由这七个方法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方法体系】

二、会计基础

各项详解请看:《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部分

(一)会计对象

会计的对象使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这是会计反应和监督的客体。

(二)会计要素

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严格定义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会计要素。这六大会计要素又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要素【资产负债表要素】侧重于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收入、费用和利润要素【利润表要素】侧重于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三)会计等式

1.基本会计等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第一会计等式、恒等关系式、最基本等式、静态会计等式、存量会计等式】

既表明了某一会计主体某一特定时点拥有的各种资产,同时也表明了这些资产的归属关系。

该式子也是设置账户、复式记账以及编制资产负债表的理论依据。

2.动态会计等式:

收入-费用=利润

【第二会计等式、增量会计等式】

反映了企业某一时期收入、费用和利润的恒等关系,表明了企业在某一会计期间所取得的经营成果。

该式子是编制利润表的理论基础

3.扩展的会计等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表明任何经济业务的发生都不会破坏会计等式的这种恒等关系,所以该恒等式也是检验会计业务处理的“试金石”

(四)会计假设

1.会计主体假设【基准第五条】

会计所反映和控制的是一个特定企业的经营活动,而不包括企业的投资人或其他企业的经营活动。【明确会计对象、是其他假设的基础】

法律主体一定是会计主体,反之不一定。

2.持续经营假设【基准第六条】

如果不存在明显的反证,一般都认为企业将无限期的经营下去【明确时间范围】

3.会计分期假设【基准第七条】

将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人为地分割成会计期间 ,分期核算经济活动和报告经营成果。【及时向企业或个人提供会计信息】

4.货币计量假设【基准第八条】

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应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记录、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情况。【币值稳定是币值选取的前提,基准计量货币为本位币,此外为外币】

其他计量单位:实物计量、劳动工时等【要用到但不占主要地位】

(五)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基准第二章】

  1. 可靠性(客观性、真实性)【基准第十二条】:力求客观真实
  2. 相关性(有用性)【基准第十三条】:提供的会计信息与经营决策相关
  3. 可理解性(明晰性)【基准第十四条】:会计信息需要清晰明了
  4. 可比性【基准第十五条】: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纵向可比(不同时期相似经营业务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同企业同一时期横向可比(不同企业发生相似经济业务均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口径一致)
  5. 实质重于形式【基准第十六条】:经济事实为主
  6. 重要性【基准第十七条】:在信息真实的情况下可以适当简化
  7. 谨慎性(稳健性)【基准第十八条】:报忧不报喜
  8. 及时性【基准第十九条】

(六)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及其要求

1.会计要素的确认

  • 初始确认按照准则中各要素的确认条件进行【需要定义和条件同时满足】
  • 最终确认是指完成会计报告,经确认计量后,将各会计要素在会计报表中列示

2.会计计量单位

  • 坚持货币计量假设

3.会计要素计量属性

  • 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基准第四十二条】

以资产为例我们可以对各个属性理解为:

  • 历史成本是该项资产取得时的公允价值
  • 重置成本是这个时点上取得该项资产的公允价值
  • 可变现净值是在这个时点上出售该项资产的公允价值
  • 现值是在这个时点上,不重新购入也不售出,持续持有会带来的经济利益的公允价值【会对未来经济流进行折现】
  • 公允价值是在任何时候只要发生有序交易时,出售资产所受到的或转移负债所付出的价格

4.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的要求

(1)划分收益性支出(费用化)与资本性支出(资本化)

收益性支出:支出效益仅与本会计年度(一个营业周期)有关的,以取得本期收益为目的,应作为本期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列入利润表。

资本性支出:支出效益与多个会计年度(几个营业周期)有关的,以形成生产经营能力,使得后各期能取得收益为目的,应作为资产反映,列入资产负债表。

(2)收入与费用配比

因果联系上的配比:取得收入的同时相应会发生一定的支出,该支出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得相应的收入

时间意义上的配比:一定会计期内发生的涉及收入与费用的业务

(3)历史成本计量(实际成本计量或初始成本计量)

企业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照取得或购建时发生的实际支出计价,物价变动时,国家规定不能调整账面价值。

更客观,以原始凭证作为证明,但需要建立在稳定币值的基础上。

(七)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

由于企业经营活动是连续的,而会计期间是人为划分,总会有的一些收入和费用出现收支期间和归属期间不一致的情况,两种会计处理制度的区别就在于对这类情况处理的的方式不同。

1.收付实现制(现金制)

本期实际现款付款的所有费用,不管是否会在本期收入中获得相应补偿,都应该作为本期计费来处理;凡是在本期收到的现金收入,不管是否属于本期的收入都需要计入到本期的应计收入来处理。

该方法处理手段简单,强调收入、费用与现金流动的一致性,但不符合收入与费用配比的要求,处理结果缺乏可比性

一般在行政事业单位使用

2.权责发生制(应收应付制)【基准第九条】

是以权利和责任的发生来决定收入和费用归属期的一项原则。

凡是在本期,所有已履行责任所得到的收入和已形成权力所应负担的费用,不论其款项是否收到或支出,都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反之,凡是责任未履行或权利未形成,即使款项在本期收到或付出,也不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是否收到或支出款项不是判断的标准,应收应付才是】

企业需要按准则要求采用该制度进行会计处理

【这也是会出现摊销分摊,待摊费用,预收预付这种账务处理的原因】

区分举例:一月初,A公司与客户签了半年的原材料供应合同,同意每月按时为其供应一吨原材料,但客户需要在一月份就支付全部货款。

收付实现制:全部计入一月的收入

权责发生制:1/12的货款计入一月收入,其余为预收

  • 22
    点赞
  • 1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