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应用研究

 摘 要 随着社会发展,非遗的传承问题迫在眉睫,因此将其融入到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具有意义重大。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了非遗在美术教育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发现在非遗资源挖掘和课程安排方面存在不足。同时通过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调查中小学非遗美术教学现状,发现教学中存在教师不够专业、教学资源匮乏、学生兴趣与认知差异等问题。为此,解决非遗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问题,需要明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提出相应对策,如加强教师培训、采用多样化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兴趣。本研究为非遗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有助于促进非遗传承与美术教育进步以及提升其审美素养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非遗;中小学美术教育;传承;应用 ## A Study on the Inheritance and Applic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Art Education ###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issue of inherit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extremely urgent. Therefore, integrating it into the art educa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sorts out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art educ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through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and finds that there are deficiencies in the explor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and the arrangement of courses. Meanwhile, through the methods of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and case analysi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rt teaching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was investigated. It was found that there were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professionalism of teachers, scarcity of teaching resources, and differences in students' interests Therefore,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applic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and cognition in teaching. heritage in art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t is necessary to clarify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design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select appropriate teaching methods. And propos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strengthening teacher training and adopting diversified teaching strategies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This research provides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applic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art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which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progress of art education, as well as enhancing their aesthetic literac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 Keyword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art education; inheritance; application ## 目 录 一、绪论1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1 1.研究背景1 2.研究意义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2 二、非遗的分类和价值3 (一)非遗的分类3 (二)非遗在中小学美术教育领域的价值4 1.文化传承与认同4 2.创新能力培养4 3.审美素养提升4 4.综合素养发展5 三、非遗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5 (一)适合中小学美术教育的非遗资源梳理5 1.地域特色非遗资源5 2.不同类型非遗资源的筛选标准5 (二)中小学非遗美术教学现状调查6 1.师生对非遗的认知程度6 2.教学方法与教材使用情况6 四、非遗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挑战与对策7 (一)面临的挑战7 1.教师专业素养不足7 2.教学资源匮乏7 3.学生兴趣与认知差异8 (二)应对策略8 1.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8 2.教学资源开发与整合8 3.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策略9 五、总结与展望9 主要参考文献10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1.研究背景 作为人类文明的瑰宝,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各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基因和智慧,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辉煌文化的古老文明,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方面极为丰富,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民间艺术、杂技、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以及民俗等多个领域[1]。然而,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加速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化,人们的文化消费观念逐渐向快餐式、娱乐化的现代文化产品转化,这在不同程度上伤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由于缺乏年轻一代的关注和传承,许多传统手工艺和民间艺术形式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2]。例如,一些地方的刺绣、木雕、剪纸等传统技艺正在衰落,因为学习时间长,缺乏明显的经济效益,大多数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导致传承人减少,甚至进入濒危状态。与此同时,外来文化的冲击也挤压了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一些年轻人对西方文化的接受程度更高,而对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认同却不足。 在非遗传承的过程当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保护意识不强、保护资金匮乏、传承方式较为单一等等情况。不少非遗都缺少有效的保护以及管理方面的举措,从而面临着失传的风险[3]。部分珍贵的非遗资料以及实物,因为缺少合适的保存条件,所以出现了损坏或者遗失。在传承方式这块,传统的师徒传承模式以及家族传承模式,在现代社会当中其适应性正慢慢变弱,已经很难去满足大规模传承以及发展方面的诸多需求了。 中小学美术教育作为学生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培养学生审美素养、创新能力和文化传承意识。将非遗融入中小学美术教育,不仅能够丰富美术教育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丰富的艺术体验,激发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和热爱;还能借助学校教育的平台和资源,为非遗的传承培养后备人才,拓宽非遗的传承渠道,使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因此,深入研究非遗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应用,具有重大意义。 #### 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丰富美术教育理论体系:当下,有关非遗在中小学美术教育方面的研究,还处在持续发展并逐步完善这样一个阶段当中。对非遗和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融合状况展开深入探究,是能够给美术教育理论增添一些新的元素以及内涵的。 深化对非遗文化价值的认识:非遗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文化样态,其内里蕴含着在历史、文化、艺术以及科学等诸多方面丰富的价值。在中小学的美术教育领域当中去探究非遗的传承以及应用事宜,这对于从教育这个层面来细致剖析非遗所具有的文化价值是有帮助的,能够将非遗在培育学生综合素养、塑造民族精神以及推动文化认同等诸多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予以展现出来。 (2)实践意义: 促进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将非遗引入中小学美术教育,能够借助学校教育的让更多的学生系统性接触和了解非遗,培养学生对非遗的兴趣和热爱,为非遗的传承培养后备人才 推动中小学美术教育改革:非遗的融入可以有效地为中小学美术教育带来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独特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非遗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美术教学的效果。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非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智慧和精神。学生在学习非遗的过程中,能够深入了解本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独特魅力,在岁月的见证下构筑新的篇章。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许多国家已经意识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并尝试探索将其融入教育体系中去。新关伸也以日本“人间国宝”制度为例子,指出非遗教育应通过“灵活传承”形式实现技艺与文化的同时传递,强调将传统工艺的师徒制转化为现代课堂的互动式教学模式[4]。韩汀从跨文化角度切入,提出非遗教育的核心是“文化对话”,通过对比本土与他国非遗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其研究以韩国传统刺绣为例,展示了如何将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课程结合,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 Schmidt探索了非遗数字化教具的开发新方法。其团队开发的“虚拟非遗工坊”系统,利用3D建模技术还原传统木雕工艺的全流程,学生可通过交互式操作模拟雕刻过程,显著提升了教学直观性与参与度[5]。此外,Smith研究表明,非遗教育需重视社区。他们在苏格兰开展的“活态遗产计划”中,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区节庆手工艺制作,使非遗教学与地方文化认同相互影响。Garcia聚焦非遗教育文化的多样性,提出“博物馆-学校联动”模式[6],例如将印第安原住民图腾艺术引入当地的中学美术课程,借助AR技术实现文物展示,使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理解非遗的多元价值。 国内研究则围绕非遗教育理论构建、课程开发与问题反思展开,呈现多维度探索趋势。 理论构建:王国照论证了非遗在美术教育中的双重价值[7]:一是通过传统技艺(如陶瓷烧制、剪纸)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思维与创新能力;二是以非遗为载体推动文化宣传,例如将民间美术的“阴阳图”融入构图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东方美学的哲学根基。尹少淳则从核心素养出发,主张调整非遗教学模式,强调通过“大概念”整合知识内容[8],例如以“民间色彩符号”为主题串联剪纸、年画等非遗项目,多种项目的融合可以深化学生对文化共性的认知。 课程开发:李朝霞提出“地域非遗资源分层筛选”原则,主张依据学生认知水平选择合适的项目[9]:小学阶段以面塑、糖画等趣味性强、操作简易的非遗为主;中学阶段引入木雕、蓝印花布等需高级技巧的技艺。其团队开发钟朝芳总结的“请进来+走出去”策略(如邀请苏绣艺人进校授课、组织学生参观染坊),显著提升了教学有效性。了“高师-非遗-基础”战略联盟模式,强调高校需联合非遗传承人与中小学共同开发课程[10],例如厦门漆线雕课程通过“历史溯源-技艺解析-文创设计”三阶段教学内容,实现了非遗知识的闭环传递,大大的提升了教学质量。 问题反思:陈竟批判了高校非遗培训班的“学院化异化”,指出部分院校以西方美术理论(如素描、透视)改造非遗传承人,导致传统技艺失去原生背景[11]。强调非遗教育应回归“传承人主导”模式,例如南京大学通过邀请剪纸艺人担任主讲教师,保障技艺传授的真实性。 虽然现在有很多相关内容的研究,然而,这些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方面,在理论研究方面,虽然对非遗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但对于非遗与美术教育融合的内在机制、理论基础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和深入。另一方面,在实践研究中,虽然有不少学校开展了非遗美术教学实践,但缺乏对教学效果的科学评估和反馈机制。许多教学实践活动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真正影响到学生的内心,难以激发学生对非遗的持久兴趣和热爱。此外,目前的研究在区域发展上也存在不平衡的问题,对于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非遗资源挖掘和利用相对较少,缺乏针对性的研究和实践。 ## 二、非遗的分类和价值 ### (一)非遗的分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12],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分为十大类,分别是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和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每一类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价值。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 传统美术:是广大民众创造的各种视觉造型艺术,大体上可分为民间绘画、民间雕塑、民间工艺、民间建筑四大类。例如:天津的杨柳青木版年画,画面细腻,色彩鲜艳,题材丰富,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江西景德镇的陶瓷雕塑,造型精美,工艺精湛,展现了高超的艺术水准。 传统技艺:指历史上所传承的手工业技术与工艺。包括工具和机械制作、农畜产品加工、烧造等其他各类工艺。例如,江西景德镇陶瓷制作技艺,历经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工艺流程,从选土、制坯、装饰到烧制,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 民俗:指的是流行于民间的风俗习惯,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是民间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民俗的范围广泛,包括生产和贸易习惯、消费习惯、生活习俗、季节、民间知识、民间信仰等。例如,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包含了丰富的民俗活动,如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和拜年,这些不仅反映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还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家庭观念、尊老爱幼等。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精神追求。 ### (二)非遗在中小学美术教育领域的价值 非遗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极为重要的构成部分,其内部蕴含着数量众多且极为丰富的艺术元素,同时还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不可忽视的历史价值。把非遗融入到中小学的美术教育当中去,这在很多方面都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价值[13]。 #### 1.文化传承与认同 非遗乃是民族文化的基因宝库,其中承载着一个民族诸多方面的内容,像历史记忆、价值观念以及精神信仰等。当在中小学美术教育里引入非遗相关内容之时,学生便能够较为近距离地去接触并且深入了解本土文化当中最为精髓的部分,进而真切地感受传统文化所具有的那种独特魅力。就拿民间剪纸艺术来说吧,它凭借自身独特的造型语言以及丰富多样的寓意,很好地反映出了民间在生活习俗、节日庆典等方面的具体内容。 #### 2.创新能力培养 非遗具有独特的创作想法和表达形式,因此为学生提供创新空间。例如,在非遗项目刺绣上,学生可以运用现代的设计理念和材料,创作出具有现代感的刺绣作品。这种创新实践,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 3.审美素养提升 非遗作品常通过高超的技艺、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色彩,展现出艺术价值。例如,传统的陶瓷,其造型优美、装饰精美,从造型的设计到图案的绘制,都体现了独特且高级的审美。学生在学习陶瓷制作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能够了解到陶瓷的审美特点,如中国传统的对称美、线条美、色彩美,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 #### 4.综合素养发展 非遗融入中小学美术教育,能够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学生在学习木雕时,需要通过观察木材的纹理、质地,同时需要使用特殊的刀具进行雕刻。这个过程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耐心、细心和专注力。 ## 三、非遗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 ### (一)适合中小学美术教育的非遗资源梳理 #### 1.地域特色非遗资源 就拿江南地区来讲,其丰富多样的非遗资源给中小学美术教育创设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苏州刺绣在江南地区很有代表性,属于非遗项目,其凭借着精湛高超的技艺、细致入微的针法以及优美动人的图案而享誉全球。苏绣的图案精致美妙、色彩鲜明亮丽,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进而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同时,苏绣的制作流程要求学生得有足够的耐心、细心以及专注力,这在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先从像平针绣这类简单的针法着手学习,让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去掌握刺绣的一些基本技巧,之后再一点点地提升难度,试着去接触那些较为复杂的针法以及图案。 #### 2.不同类型非遗资源的筛选标准 艺术特点:选择具有艺术特点的非遗资源。例如,传统的民间剪纸艺术,其独特的镂空造型、对称构图和丰富的寓意,能够为学生提供独特的审美体验。剪纸的线条流畅、简洁,通过不同的折叠和剪裁方式,可以创造出各种精美的图案。这些图案不仅具有装饰性,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吉祥如意、身体健康等寓意。将剪纸引入中小学美术教育中,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教育难度: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选择合适的非遗资源。对于小学生来说,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非遗项目,如面塑、糖画等。而对于中学生来说,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非遗项目,如木雕、陶瓷制作等。根据学生的特点可以针对性选择非遗项目,同时对于非遗来说,基础的入门学习就可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满足感。 现代社会,因为网络资源的便利,学生接学生兴趣: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非遗资源。触的文化形式多样,兴趣爱好也各不相同。在筛选非遗资源时,要关注学生的兴趣方向,将非遗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例如,对于喜欢动漫的学生,可以将传统的皮影艺术与动漫元素相结合,让学生制作具有现代感的皮影作品。通过这种方式,还能让学生在学习非遗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融合。 ### (二)中小学非遗美术教学现状调查 #### 1.师生对非遗的认知程度 从相关调查所呈现的数据能够看出,当下中小学师生在对非遗的认知程度这块存在着特定的差异情况[14]。就学生层面来讲,对非遗有一定程度了解的学生,其占比大概在 80%左右,不过呢,能够对非遗内涵以及价值有着较为深入知晓的学生,所占的比例却是相对比较低的,仅仅只占了 12%上下的样子。有一部分学生对于非遗的认知仅仅是停留在很浅显的表面层面,比如说只是知道一些平日里常见的非遗项目的名称罢了,然而对于这些项目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背景呀、制作工艺之类的方面,却缺乏那种深入透彻的了解。举个例子来说,在针对某一个地区的中小学生所开展的调查当中就发现,尽管大部分的学生都听闻过剪纸、京剧这类非遗项目,可是对于剪纸的起源情况、发展所经历的历程以及在不同地区所呈现出来的剪纸风格上的差异等方面,只有为数不多的学生能够给出相应的回答。而对于像传统的竹编、木雕等这样一些相对来说比较小众的非遗项目,学生们对它们的认知程度那可就更低了。在教师方面,对非遗有较为深入了解的教师占比约为25%,但在教师群体当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一定程度深入了解的教师,其占比大概在25%左右。不过呢,依然存在着数量颇为可观的一部分教师,他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是有所欠缺的。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教师在接受师范教育期间,与之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设置数量是比较少的,如此一来便使得教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方面的储备显得不够充足。除此之外,还有部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之中,同样也缺少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主动去学习以及深入去研究的行为。就好比说,在针对某中学美术教师所开展的访谈活动里面,就有教师明确表示过,自己尽管心里明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可是由于自身缺乏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以及教学方面的经验,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完全不知道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内容有效地融合到美术课程里面去。 #### 2.教学方法与教材使用情况 在教学方法上,目前中小学非遗美术教学主要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和实践法等传统教学方法。讲授法主要讲述关于非遗的理论知识,如非遗的定义、分类、历史背景等。演示法是教师通过现场示范,向学生演示一些非遗的制作过程。实践法则是让学生亲自参与非遗的制作实践。虽然这些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了解和学习非遗相关内容,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讲授法容易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从而学习积极性不高。演示法受限于场地和设备,部分学生可能无法清晰地观察到教师的示范过程。实践法虽然能够让学生参加到非遗项目中,但由于时间和材料的限制,学生的实践机会相对较少。 就教材的使用状况而言,目前中小学非遗美术教学的教材数量不算多,而且还存在许多问题,像是教材内容系统性不足,地域特色不够明显等情况。有些学校用的是地方教材或者校本教材,这类教材虽说在能体现出当地非遗就拿某校本教材来讲吧,里面涉及当地传统刺绣的某些特色,可在内容的编排以及组织上却缺少科学性与系统性。的相关内容,仅仅是很简略地介绍了一下刺绣的基本针法以及图案,对于刺绣的历史文化背景、艺术特点等方面压根就没有展开较为深入细致的阐述,并且也未能和美术课程里的其他内容达成有机的融合统一。除此之外,因为一直都缺少统一的教材编写标准以及规范要求,不同学校所使用的教材在质量上也是高低不一、参差不齐的,如此一来,这无疑也给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困难。 ## 四、非遗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挑战与对策 ### (一)面临的挑战 #### 1.教师专业素养不足 在中小学的美术教育活动里,教师扮演着知识传授者以及引导者的角色,其专业素养在非遗教学的质量与效果方面,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15]。不过就当下的实际情况来看,不少美术教师在非遗知识以及教学能力这两个层面,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不足状况。从一方面来讲,师范教育阶段当中,非遗相关课程要么是缺失不见的,要么就是存在不足的情况,如此一来便使得教师自身对于非遗的认知仅仅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上,缺乏那种成体系且有一定深度的知识储备内容。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教师在运用非遗教学方法以及策略方面同样存有不足之处。非遗教学有着自身的独特性质,这就要求教师去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具积极性。不过,有一部分教师依旧是习惯于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对讲授法过度地依赖,如此一来,教学过程就显得枯燥又乏味,没办法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程度。 教师专业素养方面存在的不足,致使非遗教学很难实现预期的目标,没办法充分施展非遗在培育学生文化素养、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以及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等诸多方面所具有的作用。与此同时,这在相应程度上也对非遗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进一步推广与传承形成了阻碍。 #### 2.教学资源匮乏 非遗在中小学美术教育里的开展,是绝不能缺少丰富教学资源给予支持的。然而,当下和非遗相关的教学资源存在着极为严重匮乏的状况,这可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对教学的有效开展形成了限制呀[16]。首先来讲,在教材方面专门针对于中小学非遗美术教学所编写的教材,其数量是很有限的,并且质量方面也是高低不一。其次,缺乏教具也是一个巨大问题。部分非遗的教学需要一些特殊的教具,如传统的手工工具、原材料等。然而,由于这些教具成本较高且市场供应不足,导致学校无法提供。 教学资源的匮乏,使得非遗教学难以有效的开展,学生无法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从而影响了非遗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传承和发展。 #### 3.学生兴趣与认知差异 中小学生作为非遗传承的主体,他们的兴趣程度和认知水平对于非遗教学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但是,目前学生对非遗的了解有限,且兴趣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非遗教学的进行。相比于非遗项目,许多学生对流行文化、动漫、游戏等更感兴趣。一方面,在现代社会网络的普及,中小学生接触到的信息和文化形式有很多。而非遗其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相对较为传统,对于追求新鲜感的中小学生来说,缺乏吸引力。 另一方面,学生不够了解非遗,认为非遗就是老古董,与现代生活联系不到一起。这种认知偏差导致学生在学部分学生在学习非遗课程时,只是为了完成课堂任习非遗时,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是被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务,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 ### (二)应对策略 #### 1.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 为了提升教师在非遗教学方面的专业性,需制定全面的培训方案。在培训内容上,包括非遗知识和教学方法两方面[17]。 在非遗知识方面,深入讲解各类非遗项目的历史,让教师了解其时代背景、发展脉络和演变。详细讲述文化内涵,剖析非遗所具有的民族精神、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例如刺绣中所体现的吉祥寓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教学方法方面,以非遗项目为主题,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具体的项目,如研究风筝历史文化并制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想象力;创造与非遗相关的情境,如模拟古代的手工作坊,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非遗的魅力,提高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非遗的奥秘,如让学生探究民间染织工艺的色彩原理和制作流程。 培训方式可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线上,利用网络平台,提供丰富的非遗教学资源,如专家讲座视频、教学案例、学术论文等,让教师可以随时随地自主学习。线下,定期举办集中培训,邀请非遗专家、优秀教师甚至非遗传承人进行现场授课。 #### 2.教学资源开发与整合 开发和整理非遗教学资源,能够有效地推动非遗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开展。在教材编写方面,组织专业团队编写合适的非遗美术教材。教材内容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进行设计。对于小学生,教材内容以简单易懂、生动有趣的非遗故事、传说和基础的手工制作技巧为主,如通过讲述民间剪纸的起源故事,激发学生对剪纸的兴趣,然后介绍简单的剪纸方法,如对折剪、对称剪等。对于中学生,教材则注重挖掘非遗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探究和创作。 同时,教材中应加入大量的图片、案例和实践活动,增强教材的可读性。例如,在介绍传统陶瓷制作时,加入大量陶瓷作品图片,展示不同时期、不同地区陶瓷的特点,让学生直观感受陶瓷艺术的魅力。设置实践活动,如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并制作一件简单的陶瓷作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教具制作方面,鼓励学校和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进行自制。利用当地的资源制作具有当地特色的教具,如在开展竹编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当地的竹子,制作竹编工具和简单的竹编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竹编的制作过程。 此外,还可以开发数字化教具,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非遗教学课件。通过动画演示竹子编成草帽过程,让学生更清晰地看到竹编的步骤。 #### 3.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策略 开展教学活动和文化体验能激发学生对非遗美术学习的兴趣。在教学活动方面,开展主题创作活动,根据不同的非遗项目,设定相应的创作主题。让学生围绕主题,运用所学的非遗知识和技能,进行美术创作,如设计具有家乡特色的手工艺品。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还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当地的非遗项目。 定期举办非遗美术展,展出优秀学生的作品。展览可以在学校内部举办,也可以与其他学校、社会机构合作,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展示。在展览过程中,制作作品的学生在边上进行讲解分享,这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在文化体验方面,组织学生到非遗发源地、传承基地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让学生了解非遗的传承现状和面临的困境,亲身感受非遗的创作环境。在参观过程中,安排学生与非遗传承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听取他们的故事和经验,增强学生对非遗的认同感。 ## 五、总结与展望 在本次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有一些不足。在研究范围方面,由于时间和能力的限制,对非遗项目目前情况的了解主要集中在部分地域和类型,未能全面覆盖全国各地的非遗项目。在教学现状调查方面,虽然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但样本数量有限,可能无法准确地反映出目前中小学非遗美术教学的整体情况。 展望未来,非遗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随着国家不断提高对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重视程度和深入推进教育改革,非遗将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更好的发展。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拓宽研究范围,深入挖掘各地具有特色的非遗资源,为中小学美术教育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学素材。同时,加大调查教学现状的样本量,并学习更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慧子.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品设计[D]. 北京: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7. [2]陈少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化传承与传播研究[D]. 济南: 山东大学, 2014. [3]王潇. 传统手工艺的再生产研究[D]. 西安: 西安美术学院, 2016. [4]钟朝芳, 刘怡婷. 浙江师范大学“非遗传承与基础美术教育的使命”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金华: 浙江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45-50. [5]Schmidt, H. Digital Tools for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 3D Modeling Approach to Woodcarving Educ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 & Design Education, 2022(2): 89-102. [6]Garcia, R. Integrating AR Technology in Indigenous Art Education: A Case Study of Native American Totems[J]. Journal of Art and Culture, 2021(4): 56-67. [7]王国照. 非遗文化的美术教育价值与未来发展[J]. 东方收藏, 2023(11): 170-172. [8]尹少淳.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非遗美术教育路径[J]. 中国美术教育, 2019(3): 5-9. [9]李朝霞. 在基础美术教育中渗透非遗元素[J]. 美术教育研究, 2022(8): 45-47. [10]钟朝芳, 刘怡婷. 浙江师范大学“非遗传承与基础美术教育的使命”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 美术教育, 2020(1): 23-28. [11]陈竟. 谈谈非遗教育中的有关问题--对高校非遗人群培训研习班的探讨[J]. 文化遗产研究, 2016(5): 12-15. [12]朱兵.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主要内容与制度解读[J].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1(1): 6-14. [13]张垒. 非遗视域下新乡市中小学美术教育研究[J]. 天南, 2024(1): 71-73. [14]司淑子. 面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非遗档案资源建设开发调查分析[J]. 档案管理, 2023(1): 5-7. [15]王莞茹, 万映彤. 艺术传承视域下非遗工艺美术的教育价值分析与策略研究[J]. 天工, 2024(32): 94-96. [16]赵君超. 非遗在儿童美术教育中的传承与传播的路径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J]. 东方收藏, 2024(11): 170-172. [17]耿晶晶. 高校美术教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研究[J]. 美术教育研究, 2024(20): 26-28. ## 脚注 [1]杨慧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品设计[D]. 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7. [2]陈少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化传承与传播研究[D]. 济南:山东大学,2014. [3]王潇.传统手工艺的再生产研究[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16. [4]钟朝芳, 刘怡婷. 浙江师范大学“非遗传承与基础美术教育的使命”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金华: 浙江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45-50. [5]Schmidt, H. Digital Tools for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 3D Modeling Approach to Woodcarving Educ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 & Design Education, 2022(2): 89-102. [6]Garcia, R. Integrating AR Technology in Indigenous Art Education: A Case Study of Native American Totems[J]. Journal of Art and Culture, 2021(4): 56-67. [7]王国照. 非遗文化的美术教育价值与未来发展[J]. 东方收藏, 2023(11): 170-172. [8]尹少淳.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非遗美术教育路径[J]. 中国美术教育, 2019(3): 5-9. [9]李朝霞. 在基础美术教育中渗透非遗元素[J]. 美术教育研究, 2022(8): 45-47. [10]钟朝芳, 刘怡婷. 浙江师范大学“非遗传承与基础美术教育的使命”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 美术教育, 2020(1): 23-28. [11]陈竟. 谈谈非遗教育中的有关问题--对高校非遗人群培训研习班的探讨[J]. 文化遗产研究, 2016(5): 12-15. [12]朱兵.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主要内容与制度解读[J].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1,(01): 6-14. [13]张垒. 非遗视域下新乡市中小学美术教育研究[J]. 天南, 2024,(01): 71-73. [14]司淑子. 面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非遗档案资源建设开发调查分析[J]. 档案管理, 2023,(01): 5-7. [15]王莞茹,万映彤.艺术传承视域下非遗工艺美术的教育价值分析与策略研究[J].天工,2024,(32):94-96. [16]赵君超. 非遗在儿童美术教育中的传承与传播的路径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J]. 东方收藏, 2024,(11): 170-172. [17]耿晶晶. 高校美术教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研究[J]. 美术教育研究, 2024,(20): 26-28.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