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意识:质量管理发展三阶段

你好呀,我是芒果。

质量管理是企业产品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其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在今天这篇文章中,芒果会对它们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质量检验

20世纪初,伴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工厂的生产效率不断提升,产品制造的时间显著缩短。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这一时期主要通过质量检验的方式进行质量管理,即基于大批量生产的产品技术标准公差界限的规定,建立独立的检察部门来进行专职的产品质量检测,其主要依靠质检人员的手工劳动和经验判断,来确保生产的产品或流向下一工序中间件的质量。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 “事后把关”,因此只能发现产品已有的质量问题,并不能在生产前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具有明显的弊端。

二、统计质量控制

随着生产效率的继续提高,以及人力成本的不断增长,传统对产品进行全量检测的质量检验方法显然不再适用,在20世纪30至40年代,统计质量控制的管理方式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

统计质量控制是一种将数理统计原理应用到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方法,其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事件有两个:

1. 美国的休哈特(被称为 “统计质量控制之父”)提出事前控制和预防缺陷的思想,同时他发明了名为 “控制图” 的质量管理工具,通过这种工具可以在发现生产潜在不合格品的初始阶段就进行工序改进,进而提高产品质量。

2. 美国的道奇罗米格发表了 “抽样检验方法” 的论文,通过在生产过程中进行抽样检测,极大地提高了产品质量检验效率,同时也节省了巨额的检测成本。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 “事后检验和事前预防控制的相互结合” ,和前一阶段比较具有明显优势,但是由于过程中过于强调数理统计的专业知识,导致在很多人心中形成了 “质量管理只是统计学家(或质检专家)的责任和义务” 的错误认知,有时反而不利于产品质量的提升。

三、全面质量管理

20世纪50年代以后,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产品的功能变得愈加复杂,用户对产品质量的期望在不断提高,因此对质量管理的方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美国的费根堡姆首先提出了 “全面质量管理” 的概念,强调质量的责任主体不应该是某一个部门,参与项目的所有成员都需要对质量负责,需要在需求、研发、供应链、交付、服务等多方面进行质量管理,最后通过共同的努力为用户提供优质的产品或服务。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 “管理全面性” ,即关注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每一位参与者,该方法的推广使用能够较好地满足当时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要求,成为了相对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论。

总结:

过去这些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就像一段有趣的历史,即使站在今天这个时间节点,回看它们依旧可以带给我们启示和思考。

如今,质量管理的方法还在不断地改进和优化,读者朋友们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上网查阅相关资料,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和了解。


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本文首发于同名公众号,如果内容对你有所帮助,欢迎点赞、关注、收藏。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