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BORG的迷思─人工智能、信息与复杂

CYBORG的迷思─人工智能、信息与复杂

作者:王树森 文章来源:2002网络与社会研讨会论文网
曾经见过cyborg吗?大部分的人会回答没有。当我们听到这个字时,大概会想到星舰迷航记﹙Star Trek﹚的百科﹙Data﹚,或阿诺史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主演的电影魔鬼终结者﹙Terminator﹚。这个答案有部分的真实性也有部分的虚假。让我们参考一下cyborg的定义:一个人的体能经由机械而拓展进而超越人体的限制﹙The Oxford English Reference Dictionary, (c)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一个人由机械或是电子装置辅助或控制某种程度的生理过程﹙The American Heritage(r)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Fourth Edition. 2000.﹚。当我们所谈论的是生理过程或是体能限制时,我们的确已经是cyborg一族了,当石器时代时的人,拿起第一块石头作为工具时,我们就已经开始思考科技与人的关系。然而当我们所谓的生理过程或是体能限制包含着人类心智能力的表现时,cyborg能进入智人﹙Homo sapiens﹚的领域吗?或是以有别于人类思考的方式而进化出具有智能的思考机器?本文拟从人机互动﹙human machine interaction﹚与演化﹙biological evolution﹚的观点试图探索这个问题。
一、什么﹙谁﹚是cyborg
Landow﹙1996﹚估计美国大约有10%的人是cyborg一族,这还没有包括所谓的象征cyborg﹙metaphoric cyborg﹚,Landow是以下列四项分类﹙前二类﹚来做估计的:
1. 恢复功能型:指的是替换失去的器官组织。
2. 标准型:以辅具辅助丧失的功能或是利用设备监控某些生理机能以使其不至于失控。
3. 重新装配型:这是象征cyborg的分类范围,当透过电话说话、透过e-mail沟通时,cyborg才开始存在,当挂上电话或是下线时,〝我〞就不在这里了。外在选择性的机械或是电子装置用来辅助人的基本能力。
4. 增强型:超人创造出来了。也许这只是个开端而已,想象力与科技可能是唯一的限制吧!

二、与cyborg科技的对话
cyborg这个融合幻想与现实,大部分出现在电影中的字眼,其实承载了人类对科技的观点,当石器时代时的人,拿起第一块石头作为工具时,我们就已经开始思考科技与人的关系。
1.正面科技的进展﹙Clynes and Kline, 1960﹚
在这样的论述下,cyborg是一种视自我为完整而自然的转变到视自我为是有限制的。当我们试图生存在严寒的气候或是超出地球上生存的范围时,我们认为自身缺乏某些生存能力-缺乏御寒能力、缺乏在水中或是太空中呼吸的能力、缺乏对辐射线的保护能力等等。这样子对自身看法的改变需要科技的协助以使得人类有能力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中生存。
2.与自然过程的断裂﹙Reynolds, 1991﹚
第二种看法认为cyborg产生的问题比解决的问题更多,科技的干预与监控不仅被视为是不自然的更被当成是危险的,让人类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省思。
3.文化象征﹙Hardin, 1991﹚
文化上的象征将cyborg拓展至文化关系的理论上,其反射了科技自身的所处的地位,对于科技提供了一个反射自身的了解力量。
4.后现代指涉﹙Haraway, 1990﹚
Haraway用它来指称人与动物、人与机器及物质与精神等界限崩解后的一个新的主体位置,想借着cyborg的概念,来超越目前各种身份认同(族群、种族、性别/性倾向、阶级..)彼此矛盾冲突的困境,来建构一个多重、差异、多元的主体概念。

Cyborg科技让我们不受实体世界羁绊,抑或把我们捆绑在机器上不得脱身?更吊诡的是cyborg可能发展出优于人的能力而使我们失去对自我的认同,

三、cyborg的迷思
cyborg是否能进入智人﹙Homo sapiens﹚的领域而发展出普遍的心智能力,或是以有别于人类思考的方式而进化出具有智能的思考机器,建构有意识的人工体是否有可能?本文尝试以三方面试图回答此问题。首先,是人工智能本质上是对无意义符号的操弄,有意义的行为并不存在于机器中。其次,是将心智过程比喻成心理计算﹙mental calculation﹚方式的限制。最后以复杂理论解释作为人工智能之哲学背景的心物二元论之不足。
1.人工智能的限制
Homo sapiens的意思就是「会思考的人」。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就是我们的头脑。人类早就不只是依赖身体上的气力、或是奔跑的速度以求取生存。百万年来演化的历程,使得现代人类发展出记忆、推理、判断、反省、理性,以及使用语言沟通的头脑。对理性思考﹙rational thought﹚进行科学解释的努力,使我们在逻辑学上累积了大量丰富的知识,作为一门有关推理的科学理论,逻辑试图解释人类如何进行推论。逻辑的发展促使人们相信逻辑能为所有的推理与理性行为,提供统一完整的架构。逻辑实证论﹙logical positivism﹚就主张这样的论点,人工智能﹙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和认知科学﹙cognitive science﹚这两门学科,将此观念重新包装再出发。人工智能其目标在于建造能够进行推理,以及执行逻辑决策的计算机。发展这种程序需要计算机科学家将逻辑转换为程序语言。这个步骤类似于将代数、算数等规则转译成程序语言,而使计算机能够解决数学方程式的原理。认知科学则尝试使用人工智能程序,来协助探究大脑的运作方式。因为人类心灵太复杂,计算机程序提供的各种思考历程模型,反而比较容易做仔细与精密的检验。当信息科学家把高度发展的逻辑,当作人脑内理性思维的典范时,他们所做的人工智能研究,就想尝试用计算机仿真或复制出理性程序。虽然开始时,它们怀抱着极大的信心,也打出许多强力的宣传,但是半个世纪过去,计算机威力虽然变的惊人,不幸的是在获得像人脑一样的智能方面,却是一连串破灭的期望。

人工智能与认知科学学者相信,人的行为完全依照知识而来,而知识则由心智表征符号构成:认知力则由这些符号的操作而成。心理现象通常以各种功能程序来加以描述,而评断这些程序是否有效,则端看能否运用各种符号,以简洁与精辟一清二楚的方式来解释各个项目。
我们不能因为现代计算机的强大威力与效用,就漠视一项有关计算机运作方式的基本事实。数字计算机「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根据一组事先精确定义好的规则来操弄符号。对于旁观的使用者而言,这些符号似乎有意义或指涉实际事物,然而就像美这种东西一样,符号的意义或指涉,也只存在于使用者的眼中,而不存在于计算机里。只要给予适当的设定,不需心智的符号操弄,也能制造出有意义的行为。
这样的错误论点主要有三点。第一是认为解决某些物理学的难题就会有助于解决意识问题,其次是认为人工智能与认知科学将就这些问题带来答案,第三点则是认为人们不需要先去了解构成理念架构的生物学,只要研究行为、心智的表现及能力,以及在此假说下所形成的语法等,便能使观念有所突破而继续发展。这样的理论是一套未经验证的假说,其中最大的缺失是对于心理过程的生物学基础知识的部分。
2.计算与信息
我们到底是出于理性的判断,或是想保持唯有人有智力的傲慢心态,而作出程序没有展现智力的回答?毕竟,飞机并不是把食物转化成能量、再像鸟一样鼓动翅膀而升空,但我们仍旧说飞机飞了。飞机以完全不同于鸟类、但适合于其结构与设计方式,达到相同的飞行目标。
两千年来逻辑发展历史中重要进展的背后,其实隐藏了某种对心灵运作方式的观点,亦即,理性的或逻辑的思考其实是一种根据规则所进行的心理计算﹙mental calculation﹚,而这种计算在许多方面都与算术非常类似。类似的观点驱动现代人工智能和认知科学的研究,这是种把心灵视为一部依据规则进行心理运算的计算器的想法。
计算是依照明确的步骤所形成的某种符号演算,这些语法的规则的运作其实是某些计算,这些计算通常被假定与神经系统的结构以及发育模式无关,这就好比计算机软件与机器无关,可以在不同构造的机器中运作。


类知识的新发展经常还自于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务,以及由原本看似相异的现象中寻找贯通的线索。在我们尝试理解推理及沟通的研究中,称此为信息立场〈information stance〉的观点﹙Devlin, 1997﹚。此观点促成了许多当代重要的进展。这种观点将人类的大脑比拟成信息处理系统,亦即能够撷取,储存并处理信息的系统。
采用信息立场的好处在于此一观点提供了一致的架构,可以把认知、推理和沟通等,一律视为大脑处理信息时所采用的不同方式。认知可视为撷取信息的过程,而推理则ˋ邮寄存的信息推导出新信息,以便扩大信息的方法。沟通则是人与人之间信息传递的历程。
但是在信息的物理表征抽除之后,纯粹的信息到底是什么?在这个所谓的信息时代,我们所搜集、保护、复制、贩卖的其实都是信息的物理表征,我们知道有一种东西叫信息,也知道如何撷取并处理这种东西,但却不能精确说明它到底是什么,因为我们仍没有适当的理论框架。这其中发生的混淆首先在于我们处理的其实是信息的表征。信息是如何被表征的,不同的行动者能从相同的来源抽取不同的信息;另一方面,不同的物体或是物体组态也可以表征相同的信息,这是因为系统规律性使然。限制﹙constraint﹚则是另一条件,对相关的限制有知识或知觉,让人们得以获取此限制所表征的信息。情境类型﹙situation type﹚则是第三项条件,辨识事物类型的能力构成人类认知与沟通的大部分基础,我们从环境以及环境中撷取信息的能力,大多建立在辨识类型上。研究推理与沟通不能不将辨识类型的脉络纳入考虑,而心理计算所假设的逻辑却是一套独立于识类型的脉络外的推理理论。
将人类的大脑比拟为信息处理系统,并不意味着大脑就只是数字计算机,或只是神经网络。当然,大脑可以视为数字计算机,或是某种神经网络。大脑远比这些人造机具来的复杂。主张大脑是某种可以撷取,储存并处理信息的机具,并未说明大脑进行这些活动的方式。这只是了解大脑与其活动的一种方式而已,但并非唯一的方式。脑部是选择性系统而非图灵机﹙Turing machine﹚;感觉数据亦不是心灵的基础。

3.心物二元论与复杂
现代逻辑尝试以独立于脉络之外的纯粹方式来捕捉推理的模式,这是笛卡儿式科学的核心。这个研究传统从柏拉图开始,经由伽利略和笛卡儿的工作,几乎掌控科学与哲学的局面。笛卡儿深深影响了现代科学的发展,因此他的观点也激发了许多建立在物理学典范上的尝试。对笛卡儿而言,心与脑是两个分离的对象,心是抽象对象,居住在物质构成的大脑中,而数学则可以解释抽象心灵的运作方式。这种主张心灵与身体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区隔的理论,称之为二元论﹙dualism﹚。二元论者假设。外观的客在事实是独立于人的诠释〈存在〉而存在的。我们从这些事物撷取信息来行动,并且建构出一套有关外在世界的内在心理表征或心理模型。思想就是在操弄那些内在表征,而认知的基础也是建立在这些内在表征的操弄上。语言则是由符号所组成的系统,而符号所构成的模式则代表了世界上的事物。
这种论述渐渐遭受来自哲学家、生物学家以及神经科学家的挑战。来自不同知识背景的学者,批评二元论严重模糊了认知的复杂生物本质,并导致有关思考与沟通的错误观点。
自达尔文以来,生物学家只要一面对特定物种,便几乎不由自主思考到演化对此生物的影响。脑部与心灵之间的关系也不例外。
Maturana & Varela﹙1980﹚认为生命系统是依据生命系统的不同部分彼此的互动而创造。我们不应将生命视为藉由内在表征来「撷取信息」的系统,而应将注意力集中于收命系统与环境进行紧密互动时所不断产生的变化。生命系统不应被视为信息的传递,而应该是两个系统间的偶合行为。思考单一而孤立的心灵状态是不正确的。必须考量其环境与演化历程。因此,心灵无法独立于身体之外而得到理解。
四、结论
Cyborg是一个结合实际与幻想而充斥着反射研究者自身想象的词汇。Haraway用它来指称人与动物、人与机器及物质与精神等界限崩解后的一个新的主体位置,想借着cyborg的概念,来超越目前各种身份认同(族群、种族、性别/性倾向、阶级..)彼此矛盾冲突的困境,来建构一个多重、差异、多元的主体概念(Haraway, 1990)。
而笔者在此似乎将cyborg当成是线性世界观与科技决定论的极致表现。
参考文献
Casper, Monica. 1995. "Fetal Cyborgs and Technomons on the Reproductive Frontier: Which Way to the Carnival?" In The Cyborg Handbook, edited by Chris Hables Gray, 29-33. New York: Routledge.
Clynes, Manfred E., and Kline, Nathan S. 1960 "Cyborgs and Space," Astronautics. Reprinted in 1995 in The Cyborg Handbook, edited by Chris Hables Gray, 29-33. New York: Routledge.
Devlin, Keith. Logic and Inform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Edelman, Gerald M. 1992. " Bright Air, Brilliant Fire: On the Matter of the Mind". New York: Basic Books.
Haraway, Donna J., Cyborgs, and Women, London:Free Association Books, 1990.
Harding, Sandra G. 1991. Whose Science? Whose Knowledge? Thinking from Woman: The Reinvention of Nature, 149-182. New York: Poutledge.
Lowdow, George. 1996. "Cyborg Semiotics" (Workshop) Culture Space, Sig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Semiotics.
Maturana, H.R., & Varela, F.J. 1980. "Autopoiesis and Cognition".
Renolds, Peter C. 1991. Stealing Fire: The Mythology of the Technology. Palo Alto, Calif,: Iconic Anthropology Press.

The Myth of Cybor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Information and Complexity
Wang, Shu-Sen
Abstract
Cyborg is a paradoxical term. It used to control or enhance human limitation, but potentially threaten the loss of our identity. The issue is not that cyborg was thought to be supplement, after all, we accumulate lots of dialogues between human and technology, but the self-evolved thinking machine. This research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issue with human machine interaction and biological evolution. Firs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is to manipulate the unmeaning signal, the meaningful behavior is not in the machine. Second, the limitations of comparing mind with mental calculation. Third, it is to supply dualism which is the background of the AI with complexity theory.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