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个人学习笔记,内容源于教材;整理记录的同时也作为一种分享。
1. 简介
货币政策工具作为央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经济手段,以期达到最终目标,即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其工具分类如下图:
2.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央行三大法宝,主要通过调节货币和信贷来影响货币公供应量,进一步对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2.1 存款准备金
2.1.1 内容
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法律赋子的权力范围内,规定调整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缴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以控制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的次能用,间接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政策。主要内容有以下四点:
(1)存款准备金计提的基础(种类和数额)。
(2)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比例。
(3)存款准备金的构成。
(4)存款准备金的提取时间。
2.1.2 作用途径
(1)对货币乘数的影响。货币乘数随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做反向变化,即法定存款准备金搞,货币乘数则小;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低,货币乘数则大。
(2)对超额存款准备金的影响。当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即使基础货币和存款准备金总额不发生变化,也等于解冻了一部分准备金,转化为超额存款准备金,超额存款准备金的增加使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信时广张能力得到增强。
(3)宣示效果。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升,说明信用即将收缩,利率随之上升.公众会自动紧缩对信用的需求。
2.1.3 运用前提
无过多约束,但作用效果猛烈,对经济的影响较大,运用前需要综合考量较多因素。
2.1.4 评价
优点:
(1)中央银行具有完全的自主权,在货币政策工具中最易实施。
(2)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力大、作用迅速且效果明显,一旦调整,很快即可对货币乘数的变化而引起货币供应量更大幅度的变化,继而影响市场资金供求。
(3)较公平,一旦变动,各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必须立即执行,能同时影响所有的金融机构。
(4)可以影社社会预期,引导公众的经济行为按照中央银行的指引去行动而达到中央银行目的。
缺点:
(1)作用猛烈,缺乏弹性,不宜作为中央银行日常调控货币供给的工具。
(2)对超额准备金率较低的金融机构造成流动性压力,迫使其出售流动性资产或者增加向中央银行的借款等。
(3)政策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超额存款准备金的影响,如果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有大量超颞款准备金,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可将部分超额款准备金充抵法定存款准备金,而不必收缩信贷。
(4)只能影响一般利率水平,无法影响利率结构。
2.2 再贴现
2.2.1 内容
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未到期、合格的客户贴现票据再向中央银行贴现。对中央银行而言,再贴现是买进票据,让渡资金;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而言,再贴现是卖出票据,获得资金。主要内容有以下两点:
(1)调整再贴现率。
(2)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
2.2.2 作用途径
(1)借款成本效果。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来影响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成本,从而影响基础货币投放量,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其他经济变量。
(2)宣示效果。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表示货币供应量将趋于减少,市场利率将会提高,人们为了避免因利率上升造成的收益减少,可能会自动紧缩所需信用,减少投资和消费需求。
(3)结构调节效果。中央银行不仅可用再贴现影响货币供应量,还可用区别对待的再贴现政策影响信贷结构,贯御产业政策。
2.2.3 运用前提
(1)在金融领域,以票据业务进行融资要成为融资的主要方式之一,这样才能形成一定数量的再贴现票据。没有普遍的客户票据贴现,就不可能有金融机构的再贴现。
(2)金融机构要以再贴现方式向中央银行借款。因为金融机构解决资金短缺的办法不仅是再贴现,还可以出售有价证券、收回贷款、同业拆借等。
(3)再贴现率低于市场利率。再贴现率低于市场利率,则金融机构比较借款成本,愿意向中央银行再贴现。
2.2.4 评价
优点:
(1)有利于中央银行发挥最后贷款人的作用。
(2)比存款准备金政策的调节更机动、灵活,可通过对贴现对象和贴现票据的选择,发挥结构性调节的作用。
(3)以票据融资,风险较小,且效果相对温和。
(4)释放市场信号,引导市场利率变化。
缺点:
再贴现的主动权在金融机构,而不在中央银行。例如,金融机构可通过其他途径筹资而不依赖再贴现来调节货币供应量及其结构。
2.3 公开市场操作
3.公开市场操作作用于经济的途径如下。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基础货币增加,从而扩大货币供应量,不过前者作用更大。
运用公开市场操作的前提条件是:
公开市场操作对买卖证券的时间、地点、种类、数量及对象可以自主、灵活地选择,因此具有以下优点:其缺点主要有:
2.3.1 内容
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国债或中央银行票据(也称央行票据)有价证务,影响基础货币和市场利率的行为。它是目前发达国家运用最多、最有力、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内容有以下两点:
(1)正回购,在公开市场上卖出证券。
(2)逆回购,在公开市场上买入证券。
2.3.2 作用途径
(1)通过影响利率来影响经济。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证券,形成多头市场,证券价格上升。随之,货币供应扩大,利率下降,刺激投资增加对经济产生扩张性影响。
(2)通过影响银行存款准备金来影响经济。中央银行若买进银行的证券,则直接增加银行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银行运用这些超额存款准备令扩大货币供给.刺激经济增长。
2.3.3 运用前提
(1)中央银行和银行都须持有相当数量的有价证券。
(2)要有比较发达的金融市场。
(3)信用制度健全。
2.3.4 评价
优点:
(1)主动权在中央银行,不像再贴现政策那样被动。
(2)富有弹性,可对货币进行微调,也可大调,但不会像存款准备金政策那样作用猛烈。
(3)中央银行买卖证券可同时交叉进行,故很容易逆向修正货币政策,可以连续进行,能补充存款准备金、再贴现这两个非连续性政策工具实施前后的效果不。
(4)根据证券市场供求波动,主动买卖证券,可以起到稳定证券市场的作用。
缺点:
(1)从政策实施到影响最终目标,时滞较长。
(2)干扰其实施效果的因素化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多,往往带来政策效果的不确定性
3. 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3.1 选择性政策工具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对于某些特殊领域实施调新采取的措施或手段,可作为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补充,根据需要选择运用。这类工具主有以下三种。
(1)消费者信用控制。这是指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制,以抑制或刺激消费需求,进而影响经济。
(2)不动产信用控制。这是指中央银行就金融机构对客户购买房地产等方面放款的限制,抑制房地产及其他不动产的交易投机。
(3)优惠利率。中央银行对国家重点发展的经济部门或产业,如对农业、能源、交通和出口工业等所采取的优惠措施。
3.2 直接信用控制
直接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直接控制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具体包括以下四种工具。
(1)贷款限额。中央银行可以对各商业银行规定贷款的最高限额,以控制信贷规模和货币应量;也可规定商业银行某类贷款的最高限额,以控制某些部门发展过热。
(2)利率限制。中央银行规定或者影响存款利率的上限、贷款利率的下限,以限制商业银
行恶性竞争,避免造成金融混乱、经营不善而破产倒闭。
(3)流动性比率。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全部资产中流动性资产所占的比重。商业银行灯达到流动性比率要求,必须缩减长期放款,扩大短期放款和增加应付提现的资产。
(4)直接干预。中央银行直接对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进行合理干预,如限制放款的度和范围,干涉吸收活期存款,对经营管理不当者拒绝再贴现或采取较高的惩罚性利率等。
3.3 间接信用控制
间接信用指导是指中央银行利用道义劝告、口指导等办法间接影响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信用创造。间接信用指导的优点是比较灵活,节省费用,但若要充分发挥作用,中央银行必须在金融体系中具有较高的地位、作用和足够的控制信用的法律权力和手段。具体包括以下两种工具。
(1)道义劝告。中央银行利用其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发出通告、指示,劝其遵守政策,主动合作。例如,在国际收支出现赤字时劝告金融机构减少对国外贷款,在房地产与证券市场投机盛行时要求商业银行缩减对这两个市场的信贷等。
(2)窗口指导。中央银行根据产业行情、物价趋势和金融市场动向,规定商业银行季度贷款的增减频,并“指导”执行。如果商业银行不接受“指导”进行贷款,中央银行可削减对其贷教的额度,甚至采取停止提供信用等制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