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流”:来源于著名心理理论之父米哈哩-契克森米哈赖。
有哪些快速进入心流状态(flow)的方法?
- 作者以反馈的角度分析了学习和游戏进入心流状态的异同。提出了,以类比游戏的方式来提出了一些方法达到高反馈的效果,从而进入心流状态。
- 清空大脑,每次只专注一件事情
- 设立明确的目标。
- 将目标分解成一个个任务
- 进入场景,先做。
- 带着目标找反馈。
进入心流状态的几大条件
- 专注
- 不专注,无心流。
- 在一个番茄钟(25分钟)内,关掉手机的网络、然后远离手机(把手机放在一个你坐着读书时、看不到的地方),这样进入心流状态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了。
- 自己忠于内心的选择
- 要想进入心流状态,必须是你忠于内心做出的选择。
- 因为如果这件事情你是被迫去做的,会觉得憋屈、产生逆反心理,潜意识里并不想去做,试问在这种情况下,你又如何能进入心流状态呢?
所以,只有当你做的这件事情,是忠于自己内心的选择、愿意积极主动去做并很享受这个过程时,这才会更容易进入心流状态。
- 挑战性刚刚好
- 挑战性刚刚好。因为如果挑战性太强、不能完成任务,这会让你很有挫败感、甚至会放弃,而如果没有什么挑战性、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完成任务,这会让你觉得没意思、没有成就感,所以挑战性的设置要刚刚好。
- 具有明确的达成目标指向
- 如果没有明确的达成目标的指向,你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其实内心是很迷茫和混乱的,不知道具体要做出怎样的一个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是进入不了心流模式的。
- 当有了这些要达成的目标作为指向,工作的时候就会变得更有动力、更容易进入心流状态,并完成的更好。
- 即时反馈
- 很多人之所以在游戏中进入心流状态,就是因为得到了即时反馈。你每玩完一盘游戏,系统都会给你反馈,让你知道自己是赢了还是输了、升级还是降级,这会成为你一直玩这个游戏的重大动力。
- 不妨将游戏模式转移到学习工作中。在“易效能”APP打卡。可以看到在“冥想”、“做笔记”、总积分的反馈。
一本奇书告知你如何快速进入“心流”状态
-
《盗火:硅谷、海豹突击队和疯狂科学家正在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一场革命》
-
脑科学研究发现,人并非只有一个单一的自我,我们的头脑中其实有各种声音。比如,你正在干一项高难度的脑力工作,你头脑中一个声音说今天晚上吃什么,一个声音说昨天那场比赛输了真遗憾,一个声音说这个工作干好了会取得什么评价,一个声音说我一个人留在公司干活真了不起……人脑是一场争论,我们有多个自我,它们开讨论会决定下一步怎么办。
要想专注做某一件具有创造性的事情,你必须关闭掉一些声音。具体来说,你要关闭掉负责意识的前额叶皮层主管的两个声音:一个是“ 自我批评 ”,另一个是“ 时间感 ”。
所有专业演员都追求在表演的时候要全面投入到角色之中,忘掉自己,也就是学会关闭这个自我评价的声音。 -
当大脑进入潜意识状态,会分泌“血清素”和“催产素”,这两种激素让我们感到和平、幸福、充满信任感,正好有利于把信息综合起来处理。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有些白天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会在梦中寻到答案的原因。
-
《盗火》一书介绍三种“出神技术”:冥想训练、用外部设备电击大脑和服用违禁药物。
快速进入心流状态的五个方法
- 作者通过五种方式为我们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五种进入心流地方法,实践性很高。
- 创造造容易进入心流状态的环境。
- 当我们处于某种环境时,会深受环境的暗示,从而得以加速或者延缓进入自己想要进入的状态。
- 很多人在家看书,需要一个书房,进入书房这个环境,就是一种要读书的仪式感暗示,换到客厅,暗示就变成看电视了。
- 在创造容易进入心流状态的环境时,一开始尽量在固定的地点,固定的时间,做一件固定的事情。不断坚持重复做一件事,这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
- 找到进入心流状态的“开关”动作。
-
如果把进入心流状态,理解为需要一套复杂的仪式动作,在职场就很难行得通。在真正的工作模式下,往往没有那么好的环境让我们调整状态,我们要的是“遇到险情,马上就能扣下扳机”的能力。我要进入“心流状态”,会选择非常简单的动作暗示自己,比如“开机”,不管是打开手机还是打开电脑,“开机”这个信号就告诉我必须马上响应各种消息和工作任务,在这些没有完成之前,不能分散注意力做别的事情。如果用“开机”这个信号暗示进入心流状态的话,那么对环境的要求就几乎是降到了最低,这也意味着仪式动作得到了最大简化,然后人就能在任何环境下借助这个最小仪式动作尽快进入心流状态。
-
要培养形成心流的“开关”动作,是要先发现自己容易进入心流状态的时间,并持续在这个时间内做有产出的事情(或者先用自己喜欢的事情进行训练),争取一次次地进入心流状态,并用自己设计的最小仪式动作启动这个状态。
-
如果能一次次成功地进入心流状态,大脑就会因为这段时间内的高中形成积极反馈,人就会享受这种感觉,并希望一次次复制这种感觉。这个时候记住暗示自己获得这种感觉是从最小动作开始的。当然很多时候可能用了最小动作,但没有进入心流状态,请选择性忽视这些结果,而是放大最小动作和成功进入心流状态的联系。
-
经常进入心流状态后的你,就好比经常登山的人,总是能很快找到登顶的小路。登山的经历多了,即使在不同环境下,也能很快找到好走的路。人会慢慢培养出在更多场景下快速进入心流状态的能力。
- 具体化自己的工作场景,用“下一个动作”带自己进入心流状态。
-
比如计划写篇日更文。这个计划很容易失败,因为缺乏构成“下一个动作”的场景。如果把这个计划改成“今晚10点前我必须在卧室打开笔记本电脑写一篇500字的日更文章发在微信公号,主题是谈谈时间管理”。这句话同时包含:①时间–晚上10点;②地点-卧室; ③设备–笔记本电脑;④事件一写一篇500字日更。
-
这些具体因素就相当于5个连续的命令,告诉大脑应该在何时、何地、做什么事情,一旦进入对应场景,就会下意识地行动起来。
-
命令1:晚上10点,要回到卧室。
-
命令2:打开笔记本电脑。
-
命令3:登录微信公号后台。
-
命令4:写下“谈谈时间管理”的标题。
-
命令5:开始写500字的文章。
-
你会发现如果你顺利完成第一个动作,这会带动你自然进入下一个动作,慢慢完成几个动作后,你就被带入写作的心流状态。
- 寻求外部监督,创造进入心流状态的压力。
-
番茄工作法,其实也是一种外部监督,只不过把这种外部监督物化了,而且在时间上量化了,这比较符合一般人的挑战水平,番茄工作法由弗朗西斯科·西里洛发明。之所以取名“番茄”是因为他在应用这个方法时使用了一个很重要的工具具有番茄外观的计时器。
-
环境暗示:有一个番茄钟。
-
开关动作:设置番茄钟。
-
打卡监督群也是同样的例子,如果失败,就在群里发红包
- 降低门槛,先从快乐的事情开始,再“约”渴望的事情。
- 如果第一个月已经坚持了28天,那么人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欲望,必须把最后两天做好,以免功亏一篑。当一个人坚持完成自己的小任务或小目标之后,大脑会告诉他,“你很有毅力”“你每天都能完成既定目标”,这会给人带来极大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就会激励人坚持下去,从而慢慢形成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