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 NR标准 第7章 总体传输结构

在讨论详细的NR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传输方案之前,将在本章中对NR的基本时频传输资源进行描述,包括带宽部分,补充上行链路,载波聚合,双工方案,天线端口和准共址。

7.1 传输机制

由于OFDM对时间分散的鲁棒性以及在定义不同信道和信号的结构时易于利用时域和频域资源,因此OFDM是适合NR的波形。OFDM是NR中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传输方向的基本传输方案。但是,不同的是,LTE中DFT预编码的OFDM是上行链路中的唯一传输方案,而NR使用OFDM作为基本上行链路传输方案,并且使用DFT预编码的OFDM作为补充方案。 在上行链路中使用DFT预编码OFDM的原因与LTE中的相同,即降低立方度量并获得更高的功率放大器效率,但是使用DFT预编码也有一些缺点,包括:

  • 空间复用,“ MIMO”接收机变得更加复杂。在第一个LTE版本中同意DFT预编码时,这不是问题,因为它不支持上行链路空间复用,但是在支持上行链路空间复用时 变得很重要。
  • 在许多情况下,保持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传输方案之间的对称性是有益的,在上行链路中使用DFT预编码会丢失这种有益性。比如直通链路(sidelink),即设备之间的直接传输。在LTE中引入直通链路时,LTE终端必须同时实现OFDM接收机和DFT预编码OFDM接收机。在NR终端中,只需要实现OFDM接收机,因此将来在NR中引入直通链路的支持会更加简单。
  • DFT预编码的OFDM意味着调度限制,因为仅可能在频域中进行连续分配。在许多情况下,这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则需要使用非连续分配,例如以获得频率分集。

因此,NR在上行链路中采用了OFDM,并为数据传输的DFT预编码提供了补充支持。使用DFT预编码时,上行链路传输仅限于单层,而使用OFDM最多可以进行四层上行链路传输。设备中必须支持DFT预编码,因此,如果需要,网络可以配置DFT预编码。用于上行链路随机接入消息的波形被配置为系统信息的一部分。

OFDM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参数集的选择,尤其是子载波间隔和循环前缀长度。 从频率误差的角度来看,较大的子载波间隔是有益的,因为它减少了频率误差和相位噪声的影响。但是,对于一定的循环前缀长度(以ms为单位),相对开销会随着子载波间隔的增大而增加,从这个角度来看,较小的循环前缀将是可取的。因此,子载波间隔的选择需要仔细权衡循环前缀的开销与对多普勒扩展/移位和相位噪声的敏感性。 对于LTE,对于最初设计LTE的场景(高达3 GHz的室外蜂窝部署),发现选择15 kHz子载波间隔和大约4.7μs的循环前缀可以在这些不同的约束之间提供良好的平衡。而NR旨在支持广泛的部署场景,从具有低于1 GHz载波频率的大型小区到具有非常宽频谱分配的毫米波部署。对于所有这些情况,只有一个参数集是无效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对于较低的载波频率范围(从低于1 GHz到几个GHz),小区范围可能会相对较大,并且能够处理此类部署中 预期的延迟扩展的循环前缀为几微秒。因此,需要在LTE范围内或在15-30 kHz范围内更高的子载波间隔。对于接近毫米波范围的更高载波频率,诸如相位噪声之类的实现限制变得更加关键,要求更高的子载波间隔。同时,由于更具挑战性的传播条件,在更高的频率下预期的小区尺寸会更小。高频波束成型的广泛使用还有助于减少预期的延迟扩展。因此,对于这些类型的部署,较高的子载波间隔和较短的循环前缀是合适的。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需要可扩展的参数集。因此,NR基于15 kHz的基线子载波间隔缩放,支持具有一定范围的子载波间隔的灵活参数集。选择15 kHz的原因是在同一载波上与LTE和基于LTE的NB-IoT共存。例如,这对于部署了NB-IoT或eMTC来支持机器类型通信的运营商来说是一项重要的要求。与智能手机不同,此类MTC设备的更换周期可能较长,甚至超过10年。如果没有提供共存,则运营商将无法将运营商迁移到NR,直到所有MTC设备都已更换。另一个示例是逐步迁移,其中有限的频谱可用性可能会迫使运营商在时域中在LTE和NR之间共享单个载波。因此,选择15 kHz子载波间隔作为NR的基线。从基线子载波间隔中得出子载波间隔,范围从15 kHz到240 kHz,并且循环前缀持续时间成比例变化,如表7.1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请注意,仅SSB支持240 kHz,而常规数据传输不支持。尽管NR物理层规范与频段无关,但并非所有支持的参数集都与所有频段相关。 如第18章“ RF特性和要求”中所述,对于每个频段都为支持的参数集的子集定义了无线电要求。为了提供一致且准确的时序定义,NR规范内的不同时间间隔定义为基本时间单位Tc 51/(480000x4096)的倍数。基本时间单位Tc因此可以看成是FFT大小等于4096的480 kHz子载波间隔的基于FFT的发送器/接收器实现的采样时间。 这类似于LTE中采用的方法基本时间单位Ts 5x64Tc。如上所述,通过与LTE共存,可以选择15 kHz子载波t间隔。有效的共存还要求时域对齐,因此15 kHz的NR时隙结构与LTE子帧结构相同。这意味着第一个和第八个符号的循环前缀比其他符号大。然后,通过将该基线结构按2的幂进行缩放,可以得出NR中较高子载波间隔的时隙结构。本质上,一个OFDM符号被分为下一个更高参数集的两个OFDM符号(见图7.1)。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用2的幂进行缩放是有益的,因为它在参数集上保持了符号边界,从而简化了在同一载波上混合不同参数集的情况。对于循环前缀稍大的OFDM符号,将多余的样本分配给拆分一个符号时获得的两个符号中的第一个。有用符号时间Tu取决于表7.1中所示的子载波间隔,而整个OFDM符号时间是有用符号时间和循环前缀长度T_CP的总和。在LTE中,定义了两个不同的循环前缀,普通循环前缀和扩展循环前缀。 尽管从循环前缀开销的角度来看,扩展循环前缀的效率较低,但它适用于延迟扩展过度的特定环境,其中性能受时间分散的限制。但是,在实际部署中(MBSFN传输除外)未使用扩展循环前缀,这使其成为LTE中用于单播传输的不必要功能。考虑到这一点,NR仅定义了普通循环前缀,但60 kHz子载波间隔除外,其中出于以下讨论的原因定义了普通和扩展循环前缀。

7.2 时域结构

在时域中,NR 传输被组织成长度为 10 ms 的帧,每个帧被分成 10 个长度为 1 ms 的相同大小的子帧。一个子帧又被分成每个时隙由 14 个 OFDM 符号组成,也就是说,一个时隙的持续时间以毫秒为单位取决于参数集,如图 7.2 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更高级别上,每个帧都由系统帧号 (SFN) 标识。 SFN 用于定义周期长于一帧的不同传输周期,例如寻呼睡眠模式周期。 SFN 周期等于 1024,因此 SFN 在 1024 帧或 10.24 秒后重复。对于 15 kHz 子载波间隔,NR 时隙具有与正常循环前缀的 LTE 子帧相同的结构,这从如上所述的共存角度来看是有益的。请注意,NR 中的子帧用作独立于参数集的时间参考,这很有用,尤其是在多个参数集在同一载波上混合的情况下,而时隙是典型的动态调度单位。相比之下,具有单子载波间隔的 LTE 将术语子帧用于这两个目的。由于一个时隙被定义为固定数量的 OFDM 符号,更高的子载波间隔会导致更短的时隙持续时间。原则上这可用于支持低延迟传输,但由于增加子载波间隔时循环前缀也会缩小,因此这不是所有部署中都可行的方法。因此,为了在保持与 15 kHz 情况类似的循环前缀的同时,将时隙持续时间和相关延迟减少四倍,为 60 kHz 子载波间隔定义了扩展循环前缀。然而,它以循环前缀方面的开销增加为代价,并且是提供低延迟这种效率较低的方式。因此,主要选择子载波间隔以满足部署场景,例如,在载波频率、无线电信道中的预期延迟扩展以及与基于 LTE 的系统在同一载波上的任何共存要求方面。支持低延迟的另一种更有效的方法是将传输持续时间与时隙持续时间分离。延迟关键传输 使用传输有效载荷所需的任何数量的 OFDM 符号,而不是改变子载波间隔和/或时隙持续时间。因此,NR 支持仅占用一个时隙的一部分进行传输,有时称为“迷你时隙传输”。换句话说,术语时隙主要是一个依赖于参数集的时间参考,但与实际传输持续时间松散耦合。如图 7.3 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允许传输仅占用一部分时隙是有益的有多种原因。正如已经讨论过的,原因之一是支持非常低的延迟。如第 14.1.2 节所述,此类传输还可以抢占已经进行的、更长的传输到另一个设备,从而允许立即传输需要非常低延迟的数据。另一个原因是支持模拟波束成形,如第 11 章和第 12 章所述,其中一次最多可以使用一个波束进行传输。因此,不同的设备需要时分复用,并且由于毫米波范围内的可用带宽非常大,即使对于相对较大的有效载荷,几个 OFDM 符号也足够了。第三个原因是在未经许可的频谱中运行。未经许可的操作不是第 15 版的一部分,但将在以后的版本中引入。在未经许可的频谱中,通常使用先听后谈(LBT)来确保无线电信道可用于传输。一旦先听后谈操作宣布信道可用,立即开始传输以避免另一个设备占用信道是有益的。如果数据传输必须等到时隙边界的开始,则需要从成功的先听后谈操作直到时隙开始传输某种形式的伪数据或保留信号,这会降低效率系统的。

7.3 频域结构

在设计第一个 LTE 版本时,决定所有设备都应该能够支持 20 MHz 的最大载波带宽,与 NR 相比,考虑到带宽相对适中,这是当时的合理假设。另一方面,NR 旨在支持非常宽的带宽,单载波高达 400 MHz。从成本的角度来看,强制所有设备处理如此宽的载波是不合理的。因此,NR设备可能只看到一部分载波,并且为了有效利用载波,设备接收的部分载波可能不以载波频率为中心。这对 DC 副载波的处理等有影响。在 LTE 中,不使用 DC 副载波,因为它可能会受到不成比例的高干扰,例如由于本地振荡器泄漏。由于所有 LTE 设备都可以接收完整的载波带宽并以载波频率为中心,因此这很简单。NR 设备可能不会以载波频率为中心,并且每个 NR 设备的 DC 可能位于不同的位置载波中的位置,与 LTE 不同,LTE 中所有设备的 DC 通常都与载波的中心重合。因此,在 NR 中对 DC 子载波进行特殊处理会很麻烦,相反,决定也将 DC 子载波用于数据,如图 7.4 所示。该子载波的质量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降低。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一个资源元素,由一个 OFDM 符号间隔的一个子载波组成,是 NR 中最小的物理资源。此外,如图7.5所示。频域中连续的12个子载波称为一个资源块。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请注意,资源块的 NR 定义与 LTE 定义不同。 NR资源块是仅跨越频域的一维度量,而LTE使用频域12个子载波和时域1个时隙的二维资源块。在 NR 中仅在频域中定义资源块的一个原因是不同传输的持续时间具有灵活性,而在 LTE 中,至少在原始版本中,传输占用了一个完整的时隙。NR 支持同一载波上的多个参数集,并且存在多个资源网格的资源集,每个参数集一个(图 7.6)。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由于资源块是 12 个子载波,因此以 Hz 为单位测量的频率跨度是不同的。资源块边界跨参数集对齐,使得子载波间隔为 Δf 的两个资源块与子载波间隔为 2Δf 的一个资源块占据相同的频率范围。在 NR 规范中,在资源块边界以及符号边界方面,通过多个资源网格描述了在资源块边界和符号边界方面的对齐,其中每个子载波间隔和天线端口有一个资源网格(有关天线端口的讨论,请参见第 7.9 节),在频域覆盖整个载波带宽,在时域覆盖一个子帧。对于给定的子载波间隔,资源网格对设备所看到的传输信号进行建模。然而,设备需要知道资源块在载波中的位置。在 LTE 中,只有一个参数集并且所有设备都支持完整的载波带宽,这很简单。另一方面,NR 支持多种参数集,并且如下文结合部分带宽BWP进一步讨论的,并非所有设备都可以支持完整的载波带宽。因此,使用一个公共参考点,称为点 A,连同两种资源块的概念,公共资源块和物理资源块。参考点 A 与公共资源块 0 的子载波 0 重合,用于所有子载波间距。该点可作为描述频率结构的参考,A点可能位于实际载波之外。在作为初始访问的一部分(参见第 16.1 节)检测到 SS 块时,设备会收到 A 点位置的信号,作为广播系统信息 (SIB1) 的一部分。然后,用于描述实际传输信号的物理资源块相对于该参考点定位,如图 7.7 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例如,子载波间隔Δf的物理资源块0位于距参考点A的m个资源块处,或者换种说法,子载波间隔Δf的物理资源块0对应于公共资源块m。类似地,子载波间隔2Δf的物理资源块0对应公共资源块n。物理资源块的起始点针对每个参数集(图 7.7 示例中的 m 和 n)独立发出信号,这一特性对于实现满足带外发射要求所需的滤波器非常有用(参见章节18)。载波边缘和第一个使用的子载波之间需要的保护越大,子载波间隔越大,这可以通过独立设置第一个使用的资源块和参考点A之间的偏移量来解决。 在示例中图 7.7,子载波间隔 2Δf 的第一个使用的资源块位于比子载波间隔 Δf 更远离载波边缘的位置,以避免更高参数集的过度陡峭的滤波要求,或者说,允许更大的频谱部分用于较低的子载波间隔。第一个可用资源块的位置与频域中资源网格的起点相同,被用信号通知设备。请注意,这可能与部分带宽的第一个资源块相同,也可能不同(部分带宽在第 7.4 节中描述)。一个 NR 载波最多应该是 275 个资源块,这对应于 275*12=3300 个可使用的子载波。这也为每个参数集定义了 NR 中可能的最大载波带宽。然而,也有协议将每载波带宽限制为 400 MHz,从而导致子载波间隔分别为 15/30/60/120 kHz 时的最大载波带宽为 50/100/200/400 MHz,如在第 5 章中所述。11 个资源块的最小可能载波带宽由对频谱利用的 RF 要求给出(见第 18 章)。然而,对于用于 SS 块的参数集(参见第 16 章),至少需要 20 个资源块才能使设备能够找到并同步到载波。

7.4 部分带宽(BWP)

如上所述,LTE 的设计假设所有设备都具有 20 MHz 的最大载波带宽。这避免了一些复杂情况,例如,围绕已经讨论过的 DC 副载波的处理,同时对设备成本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它还允许控制信道跨越整个载波带宽以最大化频率分集。考虑到支持的非常宽的载波带宽,同样的假设——所有设备都能够接收完整的载波带宽——对于 NR 来说是不合理的。因此,设计中必须包括在带宽支持方面处理不同设备能力的方法。此外,与接收更窄的带宽相比,接收非常宽的带宽在设备能量消耗方面可能是昂贵的。使用与 LTE 相同的方法,其中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将占用整个载波带宽,因此会显着增加设备的功耗。更好的方法是,如在 NR 中所做的那样,使用接收器带宽自适应,以便设备可以使用更窄的带宽来监控控制信道并接收中小型数据传输,并在大数据传输时打开全带宽。数据量是预定的。为了处理这两个方面——支持无法接收完整载波带宽的设备 和 接收器侧带宽适配——NR 定义了部分带宽 (BWP)(见图 7.8)。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部分带宽的特征在于参数集(子载波间隔和循环前缀)和 BWP 参数集中的一组连续资源块(从某个公共资源块开始)。当设备进入连接状态时,它从 PBCH 获得了关于控制资源集(CORESET;参见第 10.1.2 节)的信息,在那里它可以找到用于调度剩余系统信息的控制信道(有关详细信息,请参见第 16 章)。从 PBCH 获得的 CORESET 配置也定义并激活了下行链路中的初始部分带宽初始活跃上行部分带宽是从使用下行PDCCH调度的系统信息中获得的连接后,设备可以为每个服务小区配置最多四个下行链路部分带宽和最多四个上行链路部分带宽。在 SUL 操作的情况下(参见第 7.7 节),补充上行链路载波上最多可以有四个额外的上行链路部分带宽。在每个服务小区上,在给定的时刻,配置的下行链路部分带宽之一称为服务小区的活动下行链路部分带宽,配置的上行链路部分带宽之一称为服务小区的上行活动链路部分带宽。对于不成对频谱,设备可以假设服务小区的活动下行链路部分带宽和活动上行链路部分带宽具有相同的中心频率。这简化了实现,因为单个振荡器可用于两个方向。 gNB 可以使用与调度信息相同的下行链路控制信号(见第 10 章)来激活和停用部分带宽,从而实现不同部分带宽之间的快速切换。在下行链路中,假设设备不能在活动部分带宽之外接收下行链路数据传输,更具体地说是 PDCCH 或 PDSCH。此外,PDCCH 和 PDSCH 的参数集仅限于为部分带宽配置的参数集。因此,在版本 15 中,由于多个部分带宽不能同时处于活动状态,因此设备一次只能接收一个参数集。移动性测量仍然可以在活动部分带宽之外进行,但需要与小区间测量类似的测量间隙。因此,在活动部分带宽之外进行测量时,不应期望设备监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在上行链路中,设备仅在活动的上行链路部分带宽上传输 PUSCH 和 PUCCH。鉴于上述讨论,一个相关问题是为什么定义了载波聚合和部分带宽这两种机制而不是仅使用载波聚合。在某种程度上,载波聚合可用于处理具有不同带宽能力和带宽自适应的设备。但是,从 RF 的角度来看,存在显着差异。分量载波与各种 RF 要求相关,例如第 18 章中讨论的带外发射要求,但是对于载波内的部分带宽没有这样的要求——这一切都由对载波设置的要求处理。此外,从 MAC 的角度来看,在处理例如不能在分量载波之间移动的混合 ARQ 重传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

7.5 NR载波频域位置

原则上,NR 载波可以位于频谱内的任何位置,与 LTE 类似,NR 物理层规范没有说明 NR 载波的确切频率位置,包括频段。然而,在实践中,需要对 NR 载波在频域中的位置进行限制,以简化 RF 实现并为不同运营商之间频带中的载波分配提供某种结构。在 LTE 中,100 kHz 载波栅格可用于此目的,NR 中也采用了类似的方法。然而,NR 光栅具有更精细的粒度,从 5 kHz 到 3 GHz 载波频率,3-24.25 GHz 为 15 kHz,24.25 GHz 以上为 60 kHz。该栅格的优点是作为与每个频率范围相关的子载波间隔的一个因素,并且与部署 LTE 的频段(低于 3 GHz)中的 100 kHz LTE栅格兼容。在 LTE 中,作为初始接入过程的一部分,该载波栅格还决定了设备必须搜索的频率位置。然而,考虑到 NR 中可能有更宽的载波和可以部署 NR 的更多频段,以及更精细的栅格粒度,在所有可能的栅格位置上执行初始小区搜索将非常耗时。取而代之的是,为了降低整体复杂性,并且不会在小区搜索上花费不合理的时间,NR 还定义了一个稀疏同步栅格,这是 NR 设备在初始访问时必须搜索的。具有比载波栅格更稀疏的同步栅格的结果是,与 LTE 不同,同步信号可能不在载波中(有关详细信息,请参见图 7.9 和第 16 章)。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7.6 载波聚合

从第一个版本开始,载波聚合的可能性就是 NR 的一部分。与 LTE 类似,多个 NR 载波可以聚合并行传输到/从同一设备传输,从而允许整体更宽的带宽和相应更高的链路数据速率。载波不必在频域中连续,但可以分散在同一频带和不同频带中,从而产生三种不同的情况

  • 频率连续分量载波的带内聚合;
  • 非连续分量载波的带内聚合;
  • 非连续分量载波的带间聚合。

尽管所有三种情况的整体结构都相同,但 RF 复杂性可能会有很大不同。最多可聚合 16 个载波,可能具有不同的带宽和不同的双工方案,允许总传输带宽高达 16*400 MHz=6.4 GHz,这远远超出了典型的频谱分配。能够进行载波聚合的设备可以在多个分量载波上同时接收或发送,而不能够进行载波聚合的设备可以访问其中一个分量载波。因此,在大多数方面,除非另有说明,以下章节中的物理层描述在载波聚合的情况下分别适用于每个分量载波。值得注意的是,在多个半双工(TDD)载波的带间载波聚合的情况下,不同载波上的传输方向不一定必须相同。这意味着支持载波聚合的 TDD 设备可能需要双工滤波器,这与不支持载波聚合的设备的典型情况不同。在规范中,使用术语小区来描述载波聚合,即具有载波聚合能力的设备能够从/向多个小区接收和发送。这些小区之一被称为主小区(PCell)。这是设备最初找到并连接到的小区,之后一旦设备处于连接模式,就可以配置一个或多个辅小区 (SCell)。可以快速激活或去激活辅助小区以满足业务模式的变化。不同的设备可能有不同的小区作为它们的主小区——也就是说,主小区的配置是特定于设备的。此外,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中的载波(或小区)数量不必相同。事实上,典型的情况是下行链路聚合的载波比上行链路聚合的载波多。这有几个原因。下行链路中的流量通常比上行链路中的流量多。此外,来自多个同时活动的上行链路载波的 RF 复杂性通常大于下行链路中的相应复杂性。调度授权和调度指派可以在与相应数据相同的小区上传输,称为自调度,也可以在与相应数据不同的小区上传输,称为跨载波调度,如图 7.10 所示。在大多数情况下,自我调度就足够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7.6.1 控制信号

载波聚合使用 L1/L2 控制信令的原因与使用单载波时相同。使用下行链路控制信令来调度信息已在上一节中有所涉及。还需要上行链路控制信令,例如混合 ARQ 确认,以通知 gNB 下行链路数据接收成功或失败。作为基线,所有反馈都在主小区上传输,其动机是需要支持非对称载波聚合,设备支持的下行链路载波数量与上行链路载波数量无关。对于大量的下行分量载波,单个上行载波可能承载大量的确认。为了避免单个载波过载,可以配置两个 PUCCH 组,其中与第一组相关的反馈在 PCell 的上行链路中传输,而与其他载波组相关的反馈在主第二小区 (PSCell) 上传输(图 7.11)。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如果使用载波聚合,则设备可以在多个载波上接收和发送,但通常只有最高数据速率才需要在多个载波上接收。因此,在保持配置完整的同时停用未使用的载波的接收是有益的。分量载波的激活和去激活可以通过包含位图的 MAC 信令(更具体地说,MAC 控制元素,在第 6.4.4.1 节中讨论)来完成,其中每个位指示是否应该激活或去激活配置的 SCell。

7.7 补充上行

除了载波聚合之外,NR 还支持所谓的“补充上行链路”(SUL)。如图 7.12 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SUL 意味着传统的下行链路/上行链路 (DL/UL) 载波对具有关联或补充的上行链路载波,而 SUL 载波通常在较低频带中运行。例如,在 3.5 GHz 频带中运行的下行链路/上行链路载波对可以与 800 MHz 频带中的补充上行链路载波互补。尽管图 7.12 似乎表明传统的 DL/UL 载波对在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载波之间具有频率分离的成对频谱上运行,但应该理解,传统载波对 同样可以在具有下行链路通过 TDD 实现上行链路分离。例如,在 SUL 场景中,传统载波对在非成对 3.5 GHz 频带中运行。虽然载波聚合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增加可用于向/从设备传输的带宽来实现更高的峰值数据速率,但 SUL 的典型目标是扩展上行链路覆盖范围,即在在功率受限的情况下,通过在较低频率下利用较低的路径损耗。此外,在 SUL 场景中,与 SUL 载波相比,非 SUL 上行链路载波通常明显带宽更宽。因此,在诸如设备相对靠近小区站点的良好信道条件下,与SUL载波相比,非SUL载波通常允许显着更高的数据速率。同时,在较差的信道条件下,例如在小区边缘,与非 SUL 载波相比,较低频率的 SUL 载波通常允许显着更高的数据速率,这是由于假定较低频率的路径损耗较低。因此,两个载波仅在相对有限的区域提供相似的数据速率。因此,聚合两个载波的吞吐量在大多数情况下收益有限。同时,一次仅调度一个上行链路载波简化了传输协议,尤其是 RF 实现,因为避免了各种互调问题。请注意,对于载波聚合,情况有所不同:

  • 载波聚合场景中的两个(或更多)载波通常具有相似的带宽并在相似的载频上运行,从而使两个载波的吞吐量聚合更有利。
  • 载波聚合场景中的每个上行链路载波都使用自己的下行链路载波,简化了对并行多个上行链路传输的同时调度的支持。

因此,只有 SUL 和非 SUL 之一在传输,并且来自设备的同时 SUL 和非 SUL 传输是不可能的。一种 SUL 场景是当 SUL 载波位于已被 LTE 使用的成对频谱的上行链路部分时(见图 7.13)。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换句话说,SUL 载波存在于 LTE/NR 上行链路共存场景中(另见第 17 章)。在许多 LTE 部署中,上行链路流量明显少于相应的下行链路流量。因此,在许多部署中,配对频谱的上行链路部分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在这样的频谱中,在 LTE 上行链路载波之上部署 NR 补充上行链路载波是一种增强 NR 用户体验的方式,同时对 LTE 网络的影响有限。

7.7.1 与载波聚合的关系

尽管 SUL 可能看起来与上行链路载波聚合相似,但存在一些根本区别。在载波聚合的情况下,每个上行链路载波都有自己关联的下行链路载波。形式上,每个这样的下行链路载波对应于它自己的一个小区,因此在载波聚合场景中不同的上行链路载波对应于不同的小区(参见图 7.14 的左侧部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相反,在 SUL 的情况下,补充上行链路载波没有关联的下行链路载波。相反,补充载波和常规上行链路载波共享相同的下行链路载波。结果,补充上行链路载波不对应于它自己的小区。相反,在 SUL 场景中,有一个具有一个下行链路载波和两个上行链路载波的单个小区(图 7.14 的右侧部分)。应该注意的是,原则上没有什么可以阻止载波聚合的组合,例如,在两个小区(两个 DL/UL 载波对)之间进行载波聚合的情况,其中一个小区是具有附加补充上行链路的 SUL 小区载体。然而,目前没有为这种载波聚合/SUL 组合定义的频段组合。一个相关的问题是,如果有补充上行链路,是否有补充下行链路这样的东西?答案是肯定的——由于载波聚合框架允许下行载波的数量大于上行载波的数量,因此一些下行载波可以被视为补充下行链路。一种常见情况是在非配对频谱中部署额外的下行链路载波,并将其与配对频谱中的载波聚合,以增加容量和数据速率。不需要载波聚合之外的其他机制,因此术语补充下行链路主要从频谱的角度使用,如第 3 章所述。

7.7.2 控制信令

在补充上行链路操作的情况下,设备被明确配置(通过 RRC 信令)以在 SUL 载波或常规(非 SUL)载波上传输 PUCCH。在PUSCH传输方面,设备可以被配置为在与PUCCH相同的载波上传输PUSCH。或者,配置用于SUL操作的设备可以在SUL载波或非SUL载波之间动态选择。在后一种情况下,上行链路调度许可将包括 SUL/非 SUL 指示符,该指示符指示应该在哪个载波上承载调度的 PUSCH 传输。因此,在补充上行链路的情况下,设备永远不会同时在 SUL 载波和非 SUL 载波上传输 PUSCH。如第 10.2 节所述,如果设备要在与同一载波上调度的 PUSCH 重叠的时间间隔期间 在 PUCCH 上传输 UCI,则该设备改为将 UCI 复用到 PUSCH 上。相同的规则适用于 SUL 场景,即 即使在不同的载波上也不会同时传输 PUSCH 和 PUCCH。相反,如果设备要在与任一载波(SUL 或非 SUL)上的调度 PUSCH 传输重叠的时间间隔期间在一个载波(SUL 或非 SUL)上的 PUCCH 上传输 UCI,则该设备改为将 UCI 复用到 PUSCH 上。补充上行链路的替代方案是依赖于低频的 LTE 和高频的 NR 的双连接。在这种情况下,上行链路数据传输将由 LTE 载波处理,从数据速率的角度来看,其好处类似于补充上行链路。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与NR下行链路传输相关的上行链路控制信令必须由高频NR上行链路载波处理,因为每个载波对在L1/L2控制信令方面必须是自包含的。使用补充上行链路避免了这个缺点,并允许 L1/L2 控制信令利用低频上行链路。另一种可能性是使用载波聚合,但在这种情况下,还必须配置低频下行链路载波,这在 LTE 共存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问题。

7.8 双工方式

频谱灵活性是 NR 的关键特性之一。除了传输带宽的灵活性之外,基本的 NR 结构还支持在时间和/或频率上分离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受制于半双工或全双工操作,所有这些都使用相同的单帧结构。这提供了很大程度的灵活性(图 7.15):

  • TDD——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传输使用相同的载频并且仅在时间上分开;
  • FDD——上行和下行传输使用不同的频率,但可以同时发生;
  • 半双工FDD——上行和下行传输在频率和时间上是分开的,适用于在成对频谱中运行的更简单的设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原则上,相同的基本 NR 结构也允许全双工操作,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在时间和频率上都不分离,尽管这会导致严重的发射机到接收机干扰问题,其解决方案仍在研究中。 LTE 还支持 TDD 和 FDD,但与 NR 中使用的单帧结构不同,LTE 使用了两种不同的帧结构类型。此外,与上行下行链路分配不随时间变化的 LTE 不同,NR 的 TDD 操作以动态 TDD 作为关键技术组件而设计。

7.8.1 时分双工(TDD)

在 TDD 操作的情况下,存在单个载频并且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传输在时域中以小区为基础分离。从小区和设备的角度来看,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传输在时间上是不重叠的。因此,TDD 可以归类为半双工操作。在 LTE 中,时域中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资源之间的分配是半静态确定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基本上保持不变。另一方面,NR 使用动态 TDD 作为基础,其中(部分)时隙可以动态分配给上行链路或下行链路,作为调度器决策的一部分。这使得能够跟踪快速的流量变化,这在每个基站的用户数量相对较少的密集部署中尤为明显。动态 TDD 在设备和基站的传输功率相同且站点间干扰合理的小小区和/或隔离小区部署中特别有用。如果需要,可以协调不同站点之间的调度决策。在需要时限制上行下行链路分配中的动态并因此具有更静态的操作,这比尝试向基本静态方案添加动态要简单得多(第 12 版中为 LTE 引入 eIMTA 时完成的)。 一个示例当站点间协调有用时,是一种传统的宏观部署。在这种情况下,(或多或少)静态上行下行分配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它避免了麻烦的干扰情况。静态或半静态 TDD 操作对于处理与 LTE 的共存也是必要的,例如,当 LTE 载波和 NR 载波使用相同的站点和相同的频段时。作为调度实现的一部分,可以通过在每个基站中使用固定模式来轻松实现上行链路下行链路分配中的此类限制。还可以半静态地配置部分或所有时隙的传输方向,如第 7.8.3 节所述,该功能可以降低设备能耗,因为无需监控下行链路控制先验已知为上行链路使用保留的时隙中的信道。任何 TDD 系统或一般的半双工系统的一个基本方面是提供足够大的保护期(或保护时间)的可能性,其中既不发生下行链路也不发生上行链路传输。该保护期对于从下行链路到上行链路传输的切换是必要的,反之亦然,并且通过使用时隙格式获得,其中下行链路在上行链路开始之前足够早地结束。所需的保护期长度取决于几个因素首先,它应该足够大,以便为基站中的电路和设备从下行链路切换到上行链路提供必要的时间。切换通常相对较快,大约为 20 μs 或更短,并且在大多数部署中不会显着增加所需的保护时间。其次,保护时间还应确保上行和下行传输不会干扰基站。这通过在设备处提前上行链路定时来处理,使得在基站处,上行链路到下行链路切换之前的最后上行链路子帧在第一个下行链路子帧开始之前结束。每个设备的上行定时可以由基站通过使用定时提前机制来控制,这将在第 15 章详细说明。 显然,保护周期必须足够大,以允许设备接收下行传输并从在开始(定时提前)上行链路传输之前接收到传输(见图 7.16)。由于定时提前与到基站的距离成正比,与小小区相比,在大小区中操作时需要更大的保护期。最后,保护期的选择还需要考虑基站之间的干扰。在多小区网络中,来自相邻小区下行链路传输的小区间干扰必须衰减到足够低的水平,然后基站才能开始接收上行链路传输。因此,作为来自远距离基站的下行链路传输的最后部分,可能需要比小区大小本身所激发的更大的保护期,否则可能会干扰上行链路接收。保护期的数量取决于传播环境,但在某些宏蜂窝部署中,在确定保护期时,基站间干扰是不可忽略的因素。根据保护周期,一些残余干扰可能会保留在上行链路周期的开始。因此,避免在上行链路突发的开始处放置干扰敏感信号是有益的。

7.8.2 频分双工(FDD)

在FDD操作的情况下,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承载在不同的载频上,在图7.15中表示为f_UL和f_DL。在每一帧期间,因此在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中都有完整的时隙集,并且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传输可以在一个小区内同时发生。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传输之间的隔离是通过传输/接收滤波器(称为双工滤波器)和频域中足够大的双工间隔实现的。即使在 FDD 操作的情况下,一个小区内可以同时进行上行和下行传输,但设备可能能够对某个频段进行全双工操作或仅半双工操作,具体取决于它是否是能够同时发送/接收。在全双工能力的情况下,发送和接收也可能在一个设备上同时发生,而只能进行半双工操作的设备不能同时发送和接收。由于没有双工滤波器,半双工操作简化设备实现。这可用于降低设备成本,例如,用于成本敏感应用中的低端设备。另一个例子是在具有非常窄的双工间隙的某些频带中操作,相应地具有挑战性的双工滤波器设计。在这种情况下,全双工支持可能与频带有关,因此设备可能仅支持某些频带中的半双工操作,而能够在其余支持的频带中进行全双工操作。应该注意的是,全/半双工能力是设备的属性;无论设备功能如何,基站都可以全双工运行。例如,基站可以向一个设备发送,同时从另一设备接收。从网络的角度来看,半双工操作对可以提供给/从单个设备提供的持续数据速率有影响,因为它不能在所有上行链路子帧中传输。小区容量几乎不受影响,因为通常可以在给定的子帧中在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中调度不同的设备。从网络角度来看,不需要提供保护期,因为网络仍以全双工方式运行,因此能够同时传输和接收。全双工和半双工FDD之间的相关传输结构和时序关系是相同的,因此单个小区可以同时支持全双工和半双工FDD设备的混合。由于半双工设备不能同时传输和接收,调度决策必须考虑到这一点,半双工操作可以看作是调度限制。

7.8.3 时隙格式和时隙格式指示

回到 7.2 节中讨论的时隙结构,重要的是要指出上行链路中有一组时隙,下行链路中有另一组时隙,原因是两者之间的时间偏移是时间提前。如果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传输都使用相同的时隙来描述,这在文献中的各种插图中经常看到,则不可能指定两者之间必要的时序差异。根据设备是否能够进行全双工(如 FDD 的情况)或仅半双工(如 TDD 的情况),一个时隙可能无法完全用于上行链路或下行链路传输。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例如,图 7.16 中的下行链路传输必须在时隙结束之前停止,以便有足够的时间切换到下行链路接收。由于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之间的必要时间取决于几个因素,NR 定义了广泛的时隙格式,定义了时隙的哪些部分用于上行链路或下行链路。每个时隙格式表示分别表示下行链路、灵活和上行链路的 OFDM 符号的组合。具有灵活的第三状态的原因将在下面进一步讨论,但一种用途是在半双工方案中处理必要的保护期。 NR 支持的时隙格式子集如图 7.17 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如图所示,有仅下行链路和仅上行链路时隙格式可用于全双工操作 (FDD),以及部分填充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时隙以处理半双工操作 (TDD) 的情况。名称时隙格式有些误导,因为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传输有单独的时隙,每个时隙都以这样的方式填充数据,即在 TDD 的情况下没有同时传输和接收。因此,下行时隙的时隙格式应理解为下行传输只能发生在“下行”或“灵活”符号中,而在上行时隙中,上行传输只能发生在“上行”或“灵活”符号中。 TDD 操作所需的任何保护期都取自灵活符号。正如已经提到的,NR 的关键特性之一是对动态 TDD 的支持,其中调度器动态地确定传输方向。由于半双工设备不能同时发送和接收,因此需要在两个方向之间分配资源。在 NR 中,三种不同的信令机制向设备提供有关资源是用于上行链路传输还是下行链路传输的信息

  • 被调度设备的动态信令;
  • 使用RRC 的半静态信令;
  • 一组设备共享的动态时隙格式指示。

这些机制中的一些或全部组合使用以确定瞬时传输方向,如下文将讨论的。尽管下面的描述使用术语动态TDD,但是该框架原则上可以应用于一般的半双工操作,包括半双工FDD。第一种机制和基本原理是设备监控下行链路中的控制信令并根据接收到的调度授权/分配进行发送/接收。本质上,半双工设备会将每个 OFDM 符号视为下行链路符号,除非它已被指示在上行链路中进行传输。调度程序负责确保不会请求半双工设备同时接收和发送。对于全双工设备(FDD),显然没有这样的限制,调度器可以独立调度上下行。上面的一般原则很简单,并提供了一个灵活的框架。然而,如果网络先验地知道它将遵循某个上行链路下行链路分配,例如,为了提供与某些其他 TDD 技术的共存或满足某些频谱监管要求,则向网络提供此信息可能是有利的。例如,如果设备知道某组OFDM符号被分配给上行传输,则设备不需要在与这些符号重叠的部分下行时隙中监测下行控制信令。这有助于降低设备功耗。因此,NR 提供了通过 RRC 信令可选地用信号通知上行链路下行链路分配的可能性。 RRC 信令模式将 OFDM 符号分类为“下行链路”、“灵活”或“上行链路”。对于半双工设备,归类为“下行”的符号只能用于下行传输,同一时间段内没有上行传输。类似地,分类为“上行链路”的符号意味着设备不应期待任何重叠的下行链路传输。 “灵活”意味着设备不能对传输方向做出任何假设。应监控下行链路控制信令,如果发现调度消息,则设备应相应地发送/接收。因此,上面列出的完全动态方案等效于半静态地将所有符号声明为“灵活的”。RRC 信令模式表示为最多两个下行链路灵活上行链路序列的串联,共同跨越从 0.5 ms 到 10 ms 的可配置周期。此外,可以配置两种模式,一种特定于小区作为系统信息的一部分提供,另一种以特定于设备的方式用信号通知。所得模式是通过组合这两者而获得的,其中专用模式可以进一步将在小区特定模式中用信号发送的灵活符号限制为下行链路或上行链路。只有当特定于小区的模式和特定于设备的模式都指示灵活时,才应该使用灵活的符号(图 7.18)。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第三种机制是将当前上行链路下行链路分配动态地发送给一组监视特殊下行链路控制消息的设备,该消息称为时隙格式指示符 (SFI)。与之前的机制类似,时隙格式可以指示下行、灵活或上行的OFDM符号的数量,并且该消息对一个或多个时隙有效。 SFI 消息将由一个或多个设备的配置组接收,并且可以被视为指向 RRC 配置表的指针,其中表中的每一行都由一组预定义的下行链路/灵活/上行链路模式构成一个时隙期间。在接收到 SFI 后,该值被用作 SFI 表中的索引,以获得一个或多个时隙的上行链路下行模式,如图 7.19 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NR 规范中列出了一组预定义的下行链路/灵活/上行链路模式,涵盖了广泛的可能性,其中一些示例可以在图 7.17 和图 7.19 的左侧部分中看到。 SFI 还可以指示其他小区的上行下行情况(跨载波指示)。由于动态调度的设备将从其调度分配/授权中知道载波当前是用于上行链路传输还是下行链路传输,因此组公共SFI信令主要用于非调度设备。特别是,它为网络提供了否决上行链路探测信号 (SRS) 或下行链路测量对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 (CSI-RS) 的周期性传输的可能性。 SRS 传输和 CSI-RS 测量用于评估信道质量,如第 8 章所述,并且可以半静态配置。在使用动态 TDD 运行的网络中,覆盖周期性配置可能很有用(有关示例说明,请参见图 7.20)。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无论 SFI 发生什么,SFI 不能覆盖半静态配置的上行链路或下行链路周期,也不能覆盖动态调度的上行链路或下行链路传输。然而,SFI 可以通过将其限制为下行链路或上行链路来覆盖半静态指示为灵活的符号周期。也可用于提供预留资源;如果SFI和半静态信令都指示某个符号是灵活的,则该符号应被视为保留而不用于传输,设备也不应对下行链路传输做任何假设。这可以用作在 NR 载波上保留资源的工具,例如,用于其他无线电接入技术或添加到 NR 标准的未来版本中的功能。上面的描述一般集中于半双工设备,特别是 TDD。然而,SFI 也可用于全双工系统,例如 FDD,以覆盖周期性 SRS 传输。 由于在这种情况下有两个独立的“载波”,一个用于上行链路,一个用于下行链路,因此需要两个 SFI,每个载波一个。 这是通过使用 SFI 中的多时隙支持来解决的; 一个时隙被解释为下行链路的当前 SFI,另一个时隙被解释为上行链路的当前 SFI。

7.9 天线端口

下行多天线传输是NR的关键技术。从不同天线发射的信号或受不同的信号影响,对于未知的接收器,多天线预编码器(见第 9 章),即使天线组位于同一站点,也会经历不同的“无线电信道”。 一般而言,对于设备来说,了解它可以根据不同下行链路传输所经历的无线电信道之间的关系假设是很重要的。例如,为了使设备能够理解应该使用什么参考信号来估计某个下行链路传输的信道,这很重要。为了使设备能够确定相关的信道状态信息,例如用于调度和链路适配目的,这也很重要。为此,NR 中使用了天线端口的概念,遵循与 LTE 中相同的原则。天线端口被定义为使得可以从传送相同天线端口上的另一个符号的信道推断出传送该天线端口上的符号的信道。换句话说,每个单独的下行链路传输都是从特定的天线端口执行的,设备的身份是已知的。此外,当且仅当它们从相同的天线端口发送时,设备可以假设两个发送的信号经历了相同的无线电信道。 实际上,至少对于下行链路,每个天线端口可以被视为对应到特定的参考信号。设备接收器然后可以假设该参考信号可以用于估计对应于特定天线端口的信道。设备还可以使用参考信号来导出与天线端口相关的详细信道状态信息。 NR 中定义的天线端口集在表 7.2 中概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从表中可以看出,天线端口编号有一定的结构,不同用途的天线端口有不同范围的编号。例如,以 1000 开头的下行链路天线端口用于 PDSCH。 PDSCH的不同传输层可以使用本系列中的天线端口,例如1000和1001用于两层PDSCH传输。将结合各自的特征更详细地讨论不同的天线端口及其用途。应理解,天线端口是一个抽象概念,不一定对应于特定的物理天线

  • 多个物理天线可能以相同的方式传输两个不同的信号。然后,设备接收器会将两个信号视为在与不同天线的信道“总和”相对应的单个信道上传播,并且整个传输可以被视为来自单个天线端口的传输对于两个信号是相同的.
  • 两个信号可以从同一组天线发射,但对于未知的接收器,发射器侧预编码器使用不同的天线。接收器必须将未知的天线预编码器视为整个信道的一部分,这意味着这两个信号将表现为从两个不同的天线端口发送。应当注意,如果已知两次传输的天线预编码器相同,则传输可能被视为源自相同的天线端口。如果接收器知道预编码器也是如此,因为在那种情况下,预编码器不需要被视为无线电信道的一部分。

这两个方面中的最后一个推动了 QCL 框架的引入,如下一节所述。

7.10 准共址(QCL)

即使从两个不同的天线发射了两个信号,两个信号所经历的通道仍然可能具有许多共同的大尺度特性。例如,从对应于同一站点的不同物理天线的两个不同天线端口发射的两个信号所经历的信道,即使细节不同,通常具有相同或至少相似的大尺度特性,例如,在多普勒扩展/偏移、平均延迟扩展和平均增益方面。还可以预期信道将引入类似的平均延迟。知道对应于两个不同天线端口的无线电信道具有类似的大尺度特性,设备接收器可以使用,例如,在设置用于信道估计的参数时。在单天线传输的情况下,这很简单。然而,NR 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对多天线传输、波束成形和来自多个地理位置上分离站点的同时传输的广泛支持。在这些情况下,即使在大尺度特性方面,与设备相关的不同天线端口的信道也可能不同。因此,关于天线端口的准托管概念是 NR 的一部分。如果和仅当天线端口被指定为准共址时,设备接收器可以假设对应于两个不同天线端口的无线电信道在特定参数方面具有相同的大尺度特性,例如平均延迟扩展、多普勒扩展/偏移、平均延迟、平均增益和空间 Rx 参数。在某些情况下,NR 规范给出了是否可以假设两个特定天线端口相对于某个信道属性准共址。在其他情况下,网络可以通过信令明确通知设备是否可以假设两个特定天线端口准共址。当涉及到时间参数时,准共址的一般原则已经出现在 LTE 的后期版本中。然而,随着 NR 中波束成形的广泛支持,QCL 框架已扩展到空间域。空间准共址,或者更正式地说,关于 RX 参数的准共址是波束管理的关键部分。尽管其形式定义有些含糊,但实际上两个不同信号之间的空间 QCL 意味着它们是从同一位置以同一波束传输的。因此,如果设备知道某个接收器波束方向对其中一个信号有利,则可以假设相同波束方向也适用于另一个信号的接收。在典型情况下,NR 规范规定某些传输(例如 PDSCH 和 PDCCH 传输)与特定参考信号(例如 CSI-RS 或 SS 块)在空间上准共址。设备可能已经基于对所讨论的参考信号的测量来决定特定的接收器波束方向,然后设备可以假设相同的波束方向对于 PDSCH/PDCCH 接收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评论 3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sundaygeek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