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产品方法论之“由用户来完成AI产品设计的最后一公里”

前言:AI产品落地,非常有意思,也非常有难度,究其原因,除了AI技术、产品、行业、人才、用户等各方面都还没成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还没有将互联网时代的产品方法论升级成为"AI产品方法论”。

很多AI产品会陷入一个瓶颈:不论怎么设计/迭代,都不能让足够多的用户真正满意;如果过于细分目标人群,感觉整体市场空间不够大;如果想做到“千人千面”,短期内又看不到技术和产品层面的可行性。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不能仅靠AI技术来fix,需要首先有些不一样的AI产品认知,我个人观点是,AI产品设计=AI+人工+用户

12e32e7517f8835ca92dce5a7ba46acc.png

1、首先,目前AI技术有局限性,短期内,AI技术本身的效果可能只有70分

2、然后,由“人工”来把某个具体的feature做到足够可用(加20分),让这个点成为用户决策的理由;

3、最后,用户拿到产品后,还需要完成“个性化”的设置过程(主动+被动),补齐最后的5~10分

对于第2点,我在前些天发布的《AI产品经理的实操手册(PDF)》中提到,虽然业内说“有多少人工,就有多少智能”是一句戏谑的话,但我把它update成一句能指导实际工作落地的rule——对于某个具体的AI产品feature,可能需要有30%+的人工,才有足够让用户满意的产品价值和门槛积累

  • 比如公开文章曾报道,某智能音箱的“中英文混合TTS”功能,为了让朗读效果自然(比如AI语音朗读“XXX中文歌星的XXX英文歌曲”,专门花了1个月时间,找了2个音色效果极为近似的真人,一个能说中文,一个能说英文,然后请他们来录制音频,最终花了几个月时间才让这个小小的feature完成——但到这个时候,其他厂家的效果就完全跟不上它了。即,如果不想做脏活累活就获得竞争优势,很可能是不现实的(方法可以取巧,但心态不能求安逸)。

第2点,之前谈过很多,今天重点聊聊第3点,我将其描述为:由用户来完成AI产品设计的最后一公里

167da02cf203f71f41137773e2048815.png

1


释义

用户拿到产品后,还需要完成“个性化”的设置过程(主动+被动)

什么意思?假设我们未来购买了一个超级AI个人助理,总不能把我(主人)的名字、性别等基本信息弄错吧?所以类似电影《her》的男主角那样,用户拿到AI系统后,需要有个初始化过程

  • 对于主人的重点profile字段信息,通过语音交互来获取,比如姓名、性别、年龄等。

  • 对于低频、长尾字段,等未来需要的时候再问。

  • 另外,AI系统还可以通过环境感知,比如GPS定位,CV等功能,先设置一些默认值,等未来用户提出“这个不对”时,再纠正update。

用下面这个“类比”模型来理解,可能会很不一样——买宠物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