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眼里的中式英语PK标准英语

在各个英语学习论坛上,经常可以看到有关Chinglish(中式英语)的文章,但一般都是中国人写的。不过我看到一篇长文,也是有关Chinglish的,但却是美国人写的,很有意思。这篇长文的标题是Chinglish 2 English(从中式英语到标准英语),作者是浙江大学的美国外教Chuck Allanson,内容则是Chuck在中国五年任教期间所听到、所看到的各种Chinglish说法。

比如Chuck第一次来中国,下飞机后,负责接待他的东北某大学英语系陈老师说:您刚到,我们吃点饭吧。我们要点Chinese dumpling(饺子)和Chinese beancurd(豆腐),您看可以吗?Chuck以前从未听说过这两种东西,但出于好奇,就说可以,结果饭菜端上来一看,原来就是ravioli(饺子,来自意大利语)和tofu(豆腐,来自日语)。Chuck当时心里暗想,这两种东西,国际上早已经有通用的说法(ravioli和tofu),他们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那种生僻的说法呢?以后Chuck跟陈先生混熟了,就问他,当初你为什么不说ravioli和tofu呢?陈先生听了大吃一惊,连忙解释说,我真的不知道这两个词,而且我们的《英汉词典》上也没有这两个词。

于是Chuck开始意识到,中国的英语教师、英语课本、甚至英语词典肯定存在问题,否则不可能发生这种事情。在中国五年的任教期间,Chuck收集了大量的Chinglish说法,从中挑选出一组最常见的,编写了上面提到的那篇长文。下面就是这些Chinglish说法,其中每行第一部分是汉语说法,第二部分是Chinglish说法,第三部分则是英语的标准说法。

① 欢迎你到... ② welcome you to ... ③ welcome to ...

① 永远记住你 ② remember you forever ③ always remember you(没有人能活到forever)

① 祝你有个... ② wish you have a ... ③ I wish you a ...

① 给你 ② give you ③ here you are

① 很喜欢... ② very like ... ③ like ... very much

① 黄头发 ② yellow hair ③ blond/blonde(西方人没有yellow hair的说法)

① 厕所 ② WC ③ men's room/women's room/restroom

① 真遗憾 ② it's a pity ③ that's too bad/it's a shame(it's a pity说法太老)

① 裤子 ② trousers ③ pants/slacks/jeans

① 修理 ② mend ③ fix/repair

① 入口 ② way in ③ entrance

① 出口 ② way out ③ exit(way out在口语中是crazy的意思)

① 勤奋 ② diligent ③ hardworking/studious/conscientious

① 应该 ② should ③ must/shall

① 火锅 ② chafing dish ③ hot pot

① 大厦 ② mansion ③ center/plaza

① 马马虎虎 ② so-so ③ average/fair/all right/not too bad/OK(西方人很少使用so-so)

① 好吃 ② delicious ③ good/nice/tasty/appetizing(delicious在中国被滥用)

① 尽我最大努力 ② try my best ③ try/strive(try的本意就是try my best)

① 有名 ② famous ③ well-known/renowned/legendary/popular(famous在中国被滥用)

① 滑稽 ② humorous ③ funny/witty/amusing/entertaining

① 欺骗 ② to cheat ③ to trick/to play a joke on/to con/to deceive/to rip off

① 车门 ② the door of the car ③ the car's door

① 怎么拼? ② how to spell? ③ how do you spell?

① 再见 ② bye-bye ③ bye/see you/see you later/later(bye-bye有些孩子气)

① 玩 ② play ③ go to/do(play在中国被滥用)

① 面条 ② noodles ③ pasta(noodles有些孩子气)

① 据说 ② it is said ③ I heard/I read/I was told

① 等等 ② and so on ③ etc.

① 直到现在 ② till now ③ recently/lately/thus far

① 农民 ② peasant ③ farmer

① 宣传 ② propaganda ③ information



有几点疑问不吐不快:
1、豆腐tofu来自日语吗?恐怕不妥。


QUOTE:
                                  豆腐的起源
        豆腐是我国的一种古老传统食品,其起源要追溯到汉代,在一些古籍中,如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叶子奇的《草目子》、罗颀的《物原》等著作中,都有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的记载。这种相传是有一定的可能的。因为在两汉时期﹐淮河流域的农民已使用石制水磨。农民把米、豆用水浸泡后放入装有漏斗的水磨内,磨出糊糊摊在锅里做煎饼吃。煎饼加上自制的豆浆,是淮河两岸农家的日常食物。农民种豆、煮豆、磨豆、吃豆、积累了各种经验。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封地在淮南。他曾招集大批方士炼丹、制药、求仙。他们懂事得化学知识,改进了农民无名氏制豆腐的方法,采用石膏或盐卤作凝结剂用﹐洁白细嫩的豆腐制作出来了。
  豆腐,五代时已在南北食物市场上出现。据当时的《清异录》记载﹐人们呼豆腐为“小宰羊”,认为豆腐的白嫩与营养价值可与羊肉相提并论。宋代,豆腐作坊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开设出来。登泰山去拜佛和游览的人都要尝尝绵滑细腻的泰安豆腐。古代泰安城里多豆腐作坊,夜间全城磨轮辘辘,豆香四溢。安徽的八公山豆腐、湖北的黄州豆腐、福建的上杭豆腐、河北正定府的豆腐脑、广西桂林腐竹、浙江绍兴腐乳都是古代有名的豆腐制品。
  豆腐品种繁多,有南豆腐、北豆腐、老豆腐、嫩豆腐、板豆腐、圆豆腐、水豆腐、冻豆腐、包子豆腐等分别,都是豆腐的鲜货制品(包括豆腐干、豆腐皮、豆腐脑等),豆腐的发酵制品,有臭豆腐、乳腐、长毛豆腐等,这些都是我国人民传统的副食品。
    中国人首开食用豆腐之先河,在人类饮食史上,树立了嘉惠世人的丰功。 经过千百年的演化,豆腐及其制品已经形成为中国烹饪原料训的一大类群,有着数不清的地方名特产品,可以烹制出不下万种的菜肴、小吃等食品。这是同豆腐及其制品具有广泛的可烹性分不开的。比如:它可以单独成菜,也可以作主料、辅料,或充作调料;它可以作多种烹调工艺加工,切成块、片或丁......或炖、或炸、.......;它可做成多种菜式,多种造型,可为冷盘、热菜、汤羹、火锅,可成卷、夹、丸、包等等还可调制成各种味型,既有干香的本味,更具独一无二的吸味特性,“豆腐得味,远胜燕窝”。由于豆腐及其制品具有这幺多的优点,难怪它脍炙人口,久盛不衰了。当今,豆腐及其制品不仅仅是国人的常用食品,它已远出国门,风摩世界了。


    刘安(前179--前122年),西汉时期文学家、思想家、科学家,汉高祖刘邦之孙。文帝八年(前172年),刘安袭封阜陵侯,后进封淮南王。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有人告发刘安谋反。武帝下丞相公孙弘和廷尉审理。刘安自杀,王后、太子被处死,宾客数千人都以罪受诛。淮南王国被废。后面这段情节在电视剧《汉武大帝》中有所提及。而日本在公元1世纪起才逐渐建立100多个小国。直到4世纪中期大和政权才统一日本。而此时他们还不会造铁。


2、宣传是information ?propaganda的确有点正式,不过是名词,口语一般用动词publicize或advertise吧?不过没听说过用imformation。

3、这位美国外教Chunk似乎对意大利食品情有独钟,因而更愿意用两个意大利单词ravioli和pasta来称呼我们的传统食品饺子和面条。那么,这样称呼究竟贴切不贴切呢?
    ravioli,牛津双解第6版给出的意思:“PASTA in the shape of small squaree filled with meat, cheese, etc., usually served with a sauce. 意大利方形饺(以肉、奶酪等为馅,通常加调味品食用)" 中国饺子不是方的,也不会用奶酪作馅。
    pasta,牛津双解第6版给出的意思:“an Italian food made from flour, eggs and water, formed into different shapes and usually served with a sauce. It is often sold in packets and is hard when dry and soft when cooked. 意大利面食” 不难看出,此面实非彼面。那么,究竟哪种面条的历史更悠久呢?



QUOTE:
                              面条的由来
    我国的面条起源于汉代。那时面食统称为饼,因面条要在“汤”中煮熟,所以又叫汤饼。早期的面条有片状的、条状的。片状的是将面团托在手上,拉扯成面片下锅而成。到了魏、晋、南北朝,面条的种类增多。著名的有《齐民要术》中收录的“水引”、“馎饦”,“水引”是将筷子般粗的面条压成“韭叶”形状;“馎饦”则是极薄的“滑美殊常”的面片。
    隋、唐、五代时期,面条的品种更多。有一种叫“冷淘”的过水凉面,风味独特,诗圣杜甫十分欣赏,称其“经齿冷于雪”。还有一种面条,制得有韧劲,有“湿面条可以系鞋带”的说法,被人称为“健康七妙”之一。
    宋、元时期,“挂面”出现了,如南宋临安市上就有猪羊庵生面以及多种素面出售。及至明清,面条的花色更为繁多。如清代戏剧家李渔就在《闲情偶寄》中收录了“五香面”、“八珍面”。这两种面条分别将五种和八种动植物原料的细末掺进面中制成,堪称面条中的上品。

               青海“史前面条” 为中国赢得“面条发明权”
    面条作为一种世界性的大众食品,很多国家都声称拥有面条的发明权,其中以意大利、阿拉伯和中国三家为主。 (原来这一问题早有争议,如果我们用美国人的叫法,恐怕辱没了祖宗。)最近,著名的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新石器晚期的小米面条》的论文,称中国考古学家在青海的一个遗址中找到了距今约4000年的面条实物,面条“发明权”之争宣告终结。
    2002年10月中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叶茂林带领工作人员在青海民和县喇家新石器遗址上发现了一个倒扣着的碗,在碗形泥土的顶端,也就是原碗的底部位置上,赫然躺着一团鲜黄色的线状物,质地柔软,外表形似我们今天常吃的“拉面”,粗细相当均匀,直径只有约0.3厘米,长达50厘米。
    论文的主要作者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吕厚远是中科院研究微体古植物学方面的专家,他说:“为了弄清楚这个‘面条’的来历,我们主要检测了其中的两种物质:植硅体和淀粉。”植硅体是一种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充填到细胞中的二氧化硅矿物,不同植物细胞中植硅体的充填形态也不一样,可以长久保存不变化,能够比较精确地对植物进行分类。他说:“从植硅体的形态和结构来看,它只与我国西北地区种植的谷子、黍相似,并不是我们现在广泛食用的小麦。”从形态和光学特征上对比研究了“面条”中的淀粉,结论佐证了“谷子(小米)、黍原料说”。
    吕厚远说,软体化石的保存极其困难,中国这碗面条能留下有赖于所在地的特殊遭遇。喇家毁于一次灾难性大地震,盛着面的碗倒扣在地上,窑洞塌下来,黄土覆盖上去。吕厚远说:“幸运的是碗倒扣在地上,使碗中的面条和碗底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间,不至于使面条直接承受压力而化为粉末,保持了最初的状态。”大地震后是大洪水,黄河带来的泥沙使喇家遗址连同那碗来不及食用的面条被密封在地下,直到4000年后才重见天日。
    由于面条作为软体的极难保存的材料,长期以来世界上没有发现早期面条的直接证据,所有的论断皆来源于一些文字记载或壁画,时间也不过2000年左右。喇家遗址发现的这碗面条,不仅为中国人赢得了面条发明者的殊荣,也为新石器农业考古和古代食品文化研究提供了线索。



    最后我想说,Chinese dumpling(饺子)和Chinese beancurd(豆腐),这些译法承自中国老一代翻译家,已经延用多年,大可不必因为一位外教而改了自己的名字。另外我也想说,中华文明、饮食文化渊远流长,一个洋人,千里迢迢,初来乍到,不必因为有一些食品没见过,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就说这些用法“生僻”,还用别国食品生搬硬套,更不必觉得“中国的英语教师、英语课本、甚至英语词典肯定存在问题”,否则不免贻笑大方。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