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为了跟keso的《继续跟白鸦抬杠:真正的需求》抬杠。虽然他所说的其实根本和我的观点没有冲突,是很好的补充。
事实上keso说“看看自己能做什么菜”,一定是基于“需求”而产生的。
任何一个产品价值的基础在于“有没有用?”,而不是怎么用。没有需求,或者需求搞错了,做什么菜都白搭,这是基础。就算福特没有“内燃机”这盘菜,只要他能确定“更快”的“更好的交通工具”,并从中发现其对用户的价值。他依然可以搞出另 外某种工具,需求会满足,期望可能有所降低,但产品依然会有价值。
但,如果不去了解真正的需求,只一味的盯住“内燃机”这件事,搞出来什么不靠谱的东西,天知道。这样的错误,乔布斯在搞“牛顿”的时候就犯过一次。很多纯技术研究者依然在犯…
当然,需求和期望包括keso所说的“用户愿意付出多少钱”等。
比如,在支付宝,我的产品经理只需要告诉我:“这些货物,200公斤,2两内从杭州到北京, 客户预算大概在50块,用火车运送”。我拿到信息后会还先过滤掉“用火车运”,因为这是“功能”,对我没太大价值,其他的信息才是真正的需求和期望。然后,我要做的事情就是去设计,如何满足需求,超越期望,获得利润,甚至是引导新的需求引发更多预算 … 这就是我,一个基于用户体验的产品规划者所做的事情,除了产品设计还要考虑成本、定价、利润。
keso另外一个关于音乐的例子,其实正好是一个反例。
如果可以确定:“消费者购买音乐,他实际购买的不是歌曲,而是娱乐,是休闲”,那我就一点也不会晕,答案很肯定:“卖歌曲只会是功能/方式之一,但真正的目的应该是满足娱乐”。
一家专门制造音乐产品的公司,转型做“游戏机”、“聊天室”显然跨度太大,“卖歌曲”、“彩铃”就相对合适些。 如果没有搞清楚“卖歌曲”的目的是娱乐,而去打什么“文化牌”,无论再清楚自己的能力,一样没戏。
我的思考轨迹很简单:有什么可做?(需求、期望) 》 能做什么?(我的实力) 》 什么更合适(各种环境)? 》做什么?(功能)
原因很简单:期望值是可以商量的。
如果能力不够,但需求很迫切价值很大,那就换个方式减低期望来满足需求。 就好像史玉柱卖脑白金一样,可能期望是“面子”和“保健”两个,但他搞不出来真正的保健品,那就用褪黑素加自来水,只满足“面子”,一样可以搞定问题,赚 到钱。虽然没有给用户带去更多的真正的价值 …
《Design IT. (5),有什么可做?》,会详细说这个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