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ResNet系列(ResNet、ResNeXt)

本文深入探讨ResNet系列,包括ResNet的shortcut思想如何解决深度学习中的梯度消失问题,以及其在工业界的广泛应用。接着介绍ResNeXt,它是ResNet的进化版,结合了Inception的多支路设计理念,进一步提升模型精度并保持可移植性。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摘要:终于到了介绍ResNet系列的时候了。ResNet真的很好用,特别时shortcut的想法真的厉害。最近,又推出了改进版本ResNeXt,新版本结合了Inception多支路的思想。

关键字:深度学习, ResNet, ResNeXt


本文是我旧博客中的博文,在CSDN图片显示不正常,请移步旧博客查看:https://imlogm.github.io/%E6%B7%B1%E5%BA%A6%E5%AD%A6%E4%B9%A0/resnet/


0. 前言

说到残差网络ResNet,大家应该都不默认。近几年,深度学习领域的论文井喷,注重benchmark的文章不断强调自己把精度提高了多少多少点,注重算法思想的文章则宣称自己的算法多么多么有效。

但是这些文章中,鱼龙混杂,或者夸大的成分太多,我们该如何判断?工业界给了我们答案。如果一篇文章提到的思想能在工业被广泛使用的话,那一定是篇好文章。ResNet就是其中之一。

ResNet由微软亚研院MSRA的几位大佬所写,一发表,就引起巨大关注。就我个人的看法,ResNet真的是神作,在当时大家对一层一层堆叠的网络形成思维惯性的时候,shortcut的思想真的是跨越性的。

你能想到100+层的网络,运算量却和16层的VGG差不多,精度提高一个档次。而且模块性、可移植性很强。默默膜拜下大神。

1. ResNet

网络上介绍ResNet的文章很多,比如:你必须要知道CNN模型:ResNet-小白将的文章

就我个人的看法,ResNet的核心就是shortcut的出现。图1是ResNet的基本模块。

图1

图1如果去掉旁路,那就是经典的堆叠式的网络。ResNet的贡献就是引入了旁路(shortcut)。旁路(shortcut)的引入一方面使得梯度的后向传播更加容易,使更深的网络得以有效训练;另一方面,也使得每个基本模块的学习任务从学习一个绝对量变为学习相对上一个基本模块的偏移量。

ResNet的网络结构很简单,就是把这些基本模块堆起来,形成不同层数的网络。基本模块的简单堆叠也使得ResNet可以很轻松地移植到其他网络中。图2是论文里提到的几种结构,它们都是不同数量的基本模块叠加得到的。

图2

还有一点令人惊讶的是,ResNet100+层的网络,运算量却和16层的VGG差不多,关于这点,可以看我之前的文章:以VGG为例,分析深度网络的计算量和参数量

默默放上一段用Keras写的ResNet,如果熟悉Keras的话,相信通过代码能很快理解ResNet的结构。当然,现在ResNet已经被Keras内置,只需要一句代码就能写出ResNet。

代码里说的conv_block和identity_block其实就是ResNet的基本模块,它们的区别是conv_block的旁路是直接一条线,identity_block的旁路有一个卷积层。之所以有的基本模块旁路一条线,有的基础模块旁路会有卷积层,是为了保证旁路出来的featuremap和主路的featuremap尺寸一致,这样它们才能相加。

############################################################
#  Resnet Graph
############################################################

# Code adopted from:
# https://github.com/fchollet/deep-learning-models/blob/master/resnet50.py
def resnet_graph(input_image, architecture, stage5=False):
    assert architecture in ["resnet50", "resnet101"]
    # Stage 1
    x = KL.ZeroPadding2D((3, 3))(input_image)
    x = KL.Conv2D(64, (7, 7), strides=(2, 2), name='conv1', use_bias=True)(x)
    x = BatchNorm(axis=3, name='bn_conv1')(x)
    x = KL.Activation('relu')(x)
    C1 = x = KL.MaxPooling2D((3, 3), strides=(2, 2), padding="same")(x)
    # Stage 2
    x = conv_block(x, 3, [64, 64, 256
  • 4
    点赞
  • 2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