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最详细-线性规划(最小二乘、正交回归、梯度下降、仿真)

1. 问题描述

在二维平面上,给定若干个点,求一条直线能够很好的拟合这些点。如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为什么这个问题很重要?

  1.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很常见的问题;
  2. 是控制、滤波、优化、视觉、机器学习等领域的一个基础问题;
  3. 涉及到很多必须的数学知识,为将来研究的研究打下基础;
  4. 这是一个很好的由浅入深的问题。

本文的仿真代码请看我附带的资源。

2. 问题分析

这是一个线性拟合或者线性回归问题,目的是在二维平面上,找到一条直线来拟合给出的点。

线性拟合有很多方法,每个方法都有自己的目标函数,不同的情况下应该要使用相应的目标函数和相应的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自己的适用范围和意义,每种方法也都有自己的优缺点。

3. 解析解法

这个问题的复杂程度还不是很大,所以能够通过数学的方法求出解析解。

3.1 一般最小二乘法

一般最小二乘是最常用的线性拟合的方法。

一般最小二乘法的目的是找到因变量 y y y与自变量 x x x之间的函数关系 y = f ( x ) y=f(x) y=f(x)。对于本文讨论的为题,可以将点的横坐标看做自变量,将纵坐标看做因变量。然后使用一般最小二乘法找到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由这个函数关系可以确定一条直线,这就是拟合出来的直线。

3.1.1目标函数

假设给出的若干点的坐标为: ( x 1 , y 1 ) , ( x 2 , y 2 ) ⋯ ( x n , y n ) (x_1,y_1),(x_2,y_2) \cdots (x_n,y_n) (x1,y1),(x2,y2)(xn,yn)。定义纵坐标 y y y的误差 ϵ i \epsilon_i ϵi为真值与观测值之差,定义 y y y的残差 ϵ ^ i \hat{\epsilon}_i ϵ^i为估计值与观测值的差,公式如下:
ϵ i = y i − y i ⋆ \epsilon_i=y_i-y_i^{\star} ϵi=yiyi

ϵ ^ i = y i − y ^ i \hat{\epsilon}_i=y_i-\hat{y}_i ϵ^i=yiy^i

一般最小二乘法的目的是使拟合误差(残差和)最小,也就是 min ⁡ ∑ ϵ ^ i \min \sum \hat{\epsilon}_i minϵ^i ,所以目标函数的形式如下:
J 1 = 1 2 ∑ i = 1 n ϵ ^ i 2 = 1 2 ∑ i = 1 n ( y ^ i − y i ) 2 = 1 2 ( y ^ − y ) T ( y ^ − y ) \bold{J}_1=\dfrac{1}{2}\sum_{i=1}^{n}\hat{\epsilon}_i^2 =\dfrac{1}{2}\sum_{i=1}^{n}(\hat{y}_i-y_i)^2 =\dfrac{1}{2}(\hat{\boldsymbol{y}}-\boldsymbol{y})^T(\hat{\boldsymbol{y}}-\boldsymbol{y}) J1=21i=1nϵ^i2=21i=1n(y^iyi)2=21(y^y)T(y^y)
其中 y = [ y 1 , y 2 , ⋯   , y n ] T \boldsymbol{y}=[y_1,y_2,\cdots,y_n]^T y=[y1,y2,,yn]T,这里添加的 1 2 \dfrac{1}{2} 21只是为了方便计算。

所以最小二乘法就是找到一组直线的参数,使得目标函数最小。

3.1.2 求解推导

直线方程使用斜截式直线方程: y = k x + c y=kx+c y=kx+c,所以要求解的直线参数为斜率 k k k和截距 c c c。所以有: y i ^ = k ^ x i + c ^ \hat{y_i}=\hat{k}x_i+\hat{c} yi^=k^xi+c^。写成矩阵形式为:
y ^ = X θ \hat{\bold{y}}=\boldsymbol{X}\boldsymbol{\theta} y^=Xθ
其中, X = [ x 1 1 x 2 1 ⋮ ⋮ x n 1 ] \boldsymbol{X}=\left[\begin{matrix}x_1 & 1 \\x_2 & 1 \\\vdots & \vdots \\x_n & 1 \end{matrix}\right] X=x1x2xn111 θ = [ k ^ c ^ ] \boldsymbol{\theta}=\left[\begin{matrix}\hat{k} \\\hat{c}\end{matrix}\right] θ=[k^c^],将其带入目标函数 J 1 \boldsymbol{J}_1 J1得:
J 1 = 1 2 ( X θ − y ) T ( X θ − y ) \boldsymbol{J}_1=\dfrac{1}{2}(\boldsymbol{X}\boldsymbol{\theta}-\boldsymbol{y})^T(\boldsymbol{X}\boldsymbol{\theta}-\boldsymbol{y}) J1=21(Xθy)T(Xθy)
目标函数对 θ \theta θ求导,并令其等于零,得:
∂ ∂ θ J 1 = X T ( X θ − y ) = 0 \dfrac{\partial}{\partial\boldsymbol{\theta}} \boldsymbol{J}_1 = \boldsymbol{X}^T (\boldsymbol{X}\boldsymbol{\theta} -\boldsymbol{y})=0 θJ1=XT(Xθy)=0
解得:
θ = ( X T X ) − 1 X T y \boldsymbol{\theta}=(\boldsymbol{X}^T\boldsymbol{X})^{-1}\boldsymbol{X}^T\boldsymbol{y} θ=(XTX)1XTy
即:
[ k ^ c ^ ] = ( X T X ) − 1 X T y \left[ \begin{matrix} \hat{k} \\ \hat{c} \end{matrix} \right]=(\boldsymbol{X}^T\boldsymbol{X})^{-1}\boldsymbol{X}^T\boldsymbol{y} [k^c^]=(XTX)1XTy

3.1.3 几何意义

从目标函数上看,一般最小二乘法的直观上的理解是:在二维平面上找到一条直线,使得每个点到直线的竖直距离之和最小。也就是说,一般最小二乘优化的是竖直距离,即纵坐标 y y y的误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一般最小二成误差描述

上图中红色线段即为每个点的竖直误差,一般最小二乘法就是找到这样一条直线,使得红色线段的和最小。

3.1.4 缺点

3.1.4.1 对异常值很敏感

一般最小二乘法对异常值很敏感,只要一个奇怪的异常值就可能会改变最后的结果。

从其代数解法的最后结果来看,一般最小二乘法仅使用了点的均值信息和方差信息,所以仅对存在普通噪声的情况下适用,当存在异常值时,一般最小二乘法就无能为力了,此时需要其他的方法来解决。

3.1.4.2 没有考虑自变量的误差

一般最小二乘法仅考虑了因变量 y y y存在误差的情况,没有考虑自变量 x x x的误差,所以其应用条件有一定的限制。只有当自变量不存在偏差,或者自变量的偏差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忽略不计时,才比较适用。当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测量都存在偏差时,一般最小二乘法就不太合适了。

对于本文所讨论的问题:用一条直线拟合平面上的若干点。题目并没有提到这些点的来源,当这些点的横坐标的测量比较精确时,可以使用考虑使用一般最小二乘法。但是当这些点的横纵坐标都存在误差,而且都不能忽略时,一般最小二乘法就不太适用了,这时就必须考虑其他的方法了。

3.1.4.3 存在不可求解的情况

当要拟合的直线是垂直或接近垂直于 x x x轴的时候,就无法求解了。垂直于 x x x轴的直线,斜率无穷大,无法用斜截式直线方程表示。

从可解性的角度考虑,当直线垂直于 x x x轴的时候,矩阵 X T X \boldsymbol{X}^T\boldsymbol{X} XTX是不可逆的,所以无法求出其最小二乘解。当直线接近垂直于 x x x轴的时候,矩阵 X T X \boldsymbol{X}^T\boldsymbol{X} XTX接近奇异,如果直接求逆,也会导致很大的偏差。

所以当拟合的直线垂直或者接近垂直于 x x x轴的时候,是不能用一般最小二乘法进行直线拟合的。

3.2 正交回归

一般最小二乘仅考虑了因变量 y y y存在误差的情况,但是很多情况下,原始点的横纵坐标都会有误差存在。正交方法能够同时考虑自变量 x x x和因变量 y y y的误差。

3.2.1 目标函数

直线方程用点法式的形式表示,定义拟合直线经过的点坐标为 p 0 = ( x 0 , y 0 ) p_0=(x_0,y_0) p0=(x0,y0),直线的法向量为 v \boldsymbol{v} v,这里我们假设直线的法向量为单位向量。所以可以使用两个向量 ( p 0 , v ) (p_0,\boldsymbol{v}) (p0,v)来表示一条直线,而且是二维平面上的任意直线。

正交回归的目的是点到直线的距离之和最小,也就是点到直线上投影点的距离最短。点到投影点的距离可以用向量 p i = ( p i − p 0 ) \boldsymbol{p}_i=(p_i-p_0) pi=(pip0)向直线法向量 v \boldsymbol{v} v方向上的投影的模长来表示。

v \boldsymbol{v} v投影的投影矩阵为 v v T \boldsymbol{v}\boldsymbol{v}^T vvT

所以目标函数可以表示为:
J 2 = 1 2 n ∑ ∣ ∣ v v T ( p i − p 0 ) ∣ ∣ 2 \boldsymbol{J}_2=\dfrac{1}{2n}\sum ||\boldsymbol{v}\boldsymbol{v}^T(p_i-p_0)||^2 J2=2n1vvT(pip0)2
这里的 1 2 n \dfrac{1}{2n} 2n1是为了计算方便。

也可以化简为几种不同的形式:
J 2 = 1 2 n ∑ v T ( p i − p 0 ) ( p i − p 0 ) T v J 2 = 1 2 n ∑ [ v T ( p i − p 0 ) ] 2 \begin{aligned} \boldsymbol{J}_2&=\dfrac{1}{2n}\sum\boldsymbol{v}^T(p_i-p_0) (p_i-p_0)^T\boldsymbol{v}\\ \boldsymbol{J}_2&=\dfrac{1}{2n}\sum [ \boldsymbol{v}^T (p_i-p_0)]^2 \end{aligned} J2J2=2n1vT(pip0)(pip0)Tv=2n1[vT(pip0)]2

3.2.2 求解推导

目标函数 J 2 \boldsymbol{J}_2 J2 p 0 p_0 p0求导,得:
d J 2 d p 0 = d p 0 { 1 2 n ∑ [ v T ( p i − p 0 ) ] 2 } = − v T ( ∑ p i n − p 0 ) v \dfrac{d\boldsymbol{J}_2}{d p_0}=\dfrac{d}{p_0}\{\dfrac{1}{2n}\sum [\boldsymbol{v}^T (p_i-p_0)]^2\}=-\boldsymbol{v}^T(\dfrac{\sum p_i}{n}-p_0)\boldsymbol{v} dp0dJ2=p0d{2n1[vT(pip0)]2}=vT(npip0)v
d J 2 d p 0 = 0 \dfrac{d\boldsymbol{J}_2}{d p_0}=\boldsymbol{0} dp0dJ2=0,得:
v T ( p ˉ − p 0 ) v = 0 \boldsymbol{v}^T(\bar{p}-p_0)\boldsymbol{v}=\boldsymbol{0} vT(pˉp0)v=0
其中 p ˉ \bar{p} pˉ为所有拟合点的质心。

因为法向量不是零向量,所以可以得出:
v T ( p ˉ − p 0 ) = 0 \boldsymbol{v}^T(\bar{p}-p_0)=0 vT(pˉp0)=0
所以, p ˉ \bar{p} pˉ一定是直线上的一点,所以不妨设 p 0 = p ˉ p_0=\bar{p} p0=pˉ

此时目标函数可以化简:
J 2 = 1 2 n ∑ v T ( p i − p ˉ ) ( p i − p ˉ ) T v = 1 2 n v T S v \boldsymbol{J}_2=\dfrac{1}{2n}\sum\boldsymbol{v}^T (p_i-\bar{p})(p_i-\bar{p})^T\boldsymbol{v} =\dfrac{1}{2n}\boldsymbol{v}^T\boldsymbol{S}\boldsymbol{v} J2=2n1vT(pipˉ)(pipˉ)Tv=2n1vTSv
其中 S = ∑ ( p i − p ˉ ) ( p i − p ˉ ) T \boldsymbol{S}=\sum(p_i-\bar{p})(p_i-\bar{p})^T S=(pipˉ)(pipˉ)T

这是一个二次型,所以当 v \boldsymbol{v} v取矩阵 S \boldsymbol{S} S最小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时,目标函数的值最小。

3.2.3 结果总结

p 0 p_0 p0为拟合点的质心坐标。

v \boldsymbol{v} v应该取矩阵 S = ∑ ( p i − p ˉ ) ( p i − p ˉ ) T \boldsymbol{S}=\sum(p_i-\bar{p})(p_i-\bar{p})^T S=(pipˉ)(pipˉ)T最小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

3.2.4 几何意义

从正交回归的直观上的理解是:在二维平面上找到一条直线,使得每个点到直线的垂直距离之和最小。也就是说,正交回归优化的是垂直距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正交回归误差描述

上图中红色线段即为每个点的竖直误差,正交回归就是找到这样一条直线,使得红色线段的和最小。

4 数值解法

前面两种方法都是解析法,能够准确地求出具体值,但是如果矩阵的规模很大,用计算机求解就有些得不偿失(尤其是矩阵求逆),甚至最后的结果是错误的。

4.1 梯度下降法

梯度下降法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用计算机去迭代近似,能够达到很快的收敛速度,同时也能保证比较高的精确度。

梯度下降法的基本思想可以类比为一个下山的过程,每次循环都已当前位置为基准,找到当前这个位置最陡峭的方向,然后朝着这个方向往下走,最终就会抵达山底。对于算法来说,一个关键的点是如何找到最陡峭的方向。而且每次循环的频率也是一个关键点的参数,如果频率太高,则会收敛太慢,如果频率太低,则可能会偏离方向。

梯度下降法相当于一种迭代算法,先随机给定一个解,然后循环迭代,每次都以目标函数下降最快的

4.1.1 迭代公式

将梯度下降的思想应用到一般最小二乘中。将一般最小二乘的目标函数作为梯度下降的损失函数,将直线的点法式方程中的参数作为梯度下降的优化量。
这里为了方便,对损失函数做一个简单的变换,对损失函数除以 n n n
J 1 = 1 2 n ∑ ( k x i + c − y i ) 2 \boldsymbol{J}_1=\dfrac{1}{2n}\sum(kx_i+c-y_i)^2 J1=2n1(kxi+cyi)2
则迭代公式为:
θ n e w = θ o l d − α d d θ J 3 ( θ ) \boldsymbol{\theta}_{new}=\boldsymbol{\theta}_{old}-\alpha\dfrac{d}{d \boldsymbol{\theta}}\boldsymbol{J_3}(\boldsymbol{\theta}) θnew=θoldαdθdJ3(θ)
其中 α \alpha α为步长。

4.1.2 算法步骤

线性拟合梯度下降法的迭代步骤如下:


Algorithm 1: 最小二乘梯度下降算法

输入:

​ 数据点: ( x 1 , y 1 ) , ( x 2 , y 2 ) , ⋯   , ( x n , y n ) (x_1,y_1),(x_2,y_2),\cdots,(x_n,y_n) (x1,y1),(x2,y2),,(xn,yn)

输出:

​ 直线参数:斜率 k k k和截距 c c c

  1. 初始化直线参数,令 θ = [ k c ] = [ 1 1 ] \boldsymbol{\theta}= \left[ \begin{matrix} k \\ c \end{matrix} \right]= \left[ \begin{matrix} 1 \\ 1 \end{matrix}\right] θ=[kc]=[11];
  2. 初始化步长,令 α = 0.1 \alpha=0.1 α=0.1;
  3. 计算梯度 Δ = d d θ J 1 ( θ ) \Delta=\dfrac{d}{d\boldsymbol{\theta}}\boldsymbol{J}_1(\boldsymbol{\theta}) Δ=dθdJ1(θ);
  4. while Δ > 1 0 − 5 \Delta > 10^{-5} Δ>105 do
    1. 更新直线参数 θ ← θ − α Δ \boldsymbol{\theta} \leftarrow \boldsymbol{\theta}-\alpha \Delta θθαΔ;
    2. 更新梯度 Δ = d d θ J 1 ( θ ) \Delta=\dfrac{d}{d\boldsymbol{\theta}}\boldsymbol{J}_1(\boldsymbol{\theta}) Δ=dθdJ1(θ);
  5. end

4.1.3 收敛性证明

目标函数的梯度计算为:
d J 1 ( θ ) d θ = A T ( A θ − y ) \dfrac{d \boldsymbol{J}_1(\boldsymbol{\theta})}{d\boldsymbol{\theta}}=\boldsymbol{A}^T(\boldsymbol{A}\boldsymbol{\theta}-\boldsymbol{y}) dθdJ1(θ)=AT(Aθy)
所以迭代公式可以写成:
θ n e w = θ o l d − α A T ( A θ − y ) \boldsymbol{\theta}_{new}=\boldsymbol{\theta}_{old}-\alpha\boldsymbol{A}^T(\boldsymbol{A}\boldsymbol{\theta}-\boldsymbol{y}) θnew=θoldαAT(Aθy)
定义收敛值为 θ ∗ \boldsymbol{\theta}^* θ,通过解析解法,我们知道:
θ ∗ = ( A T A ) − 1 A T y \boldsymbol{\theta}^*=(\boldsymbol{A}^T\boldsymbol{A})^{-1}\boldsymbol{A}^T\boldsymbol{y} θ=(ATA)1ATy
定义第 k k k步的结果与收敛值的差为:
e k = θ k − θ ∗ \boldsymbol{e}_k=\boldsymbol{\theta}_k-\boldsymbol{\theta}^* ek=θkθ
θ k = e k + θ ∗ \boldsymbol{\theta}_k=\boldsymbol{e}_k+\boldsymbol{\theta}^* θk=ek+θ θ k + 1 = e k + 1 + θ ∗ \boldsymbol{\theta}_{k+1}=\boldsymbol{e}_{k+1}+\boldsymbol{\theta}^* θk+1=ek+1+θ带入迭代公式,得:
e k + 1 + θ ∗ = e k + θ ∗ − α A T ( A e k + A θ ∗ − y ) = e k + θ − α A T A e k \begin{aligned} \boldsymbol{e}_{k+1}+\boldsymbol{\theta}^*&=\boldsymbol{e}_k+\boldsymbol{\theta}^*-\alpha\boldsymbol{A}^T(\boldsymbol{A}\boldsymbol{e}_k+\boldsymbol{A}\theta^*-\boldsymbol{y}) \\ &=\boldsymbol{e}_k+\boldsymbol{\theta}-\alpha\boldsymbol{A}^T\boldsymbol{A}\boldsymbol{e}_k \end{aligned} ek+1+θ=ek+θαAT(Aek+Aθy)=ek+θαATAek
因此,
e k + 1 = ( I − α A T A ) e k \boldsymbol{e}_{k+1}=(\boldsymbol{I}-\alpha\boldsymbol{A}^T\boldsymbol{A})\boldsymbol{e}_k ek+1=(IαATA)ek
所以,当 α \alpha α足够小,使得 I − α A T A \boldsymbol{I}-\alpha\boldsymbol{A}^T\boldsymbol{A} IαATA小于1的时候,结果是收敛的。

5 仿真对比

因为不同的算法不同的目标函数适用不同的情况,所以根据目标函数的不同,生成两种数据集。

5.1 原始数据采集

使用 − 2 x + y + 3 = 0 -2x+y+3=0 2x+y+3=0当做原始直线方程,在直线上随机采取1000个点,然后对这些点的横纵坐标加正态分布的噪声。在这里,我们分两种情况来采集数据集,第一种情况只对纵坐标加噪声,第二种情况对横纵坐标同时加噪声。

采集后的数据点集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a) 数据集1:只对 y y y加噪声(b)数据集2:同时对 x x x y y y加噪声
图,加噪声后的点和原始直线

上图中,原始直线用蓝色的直线表示,添加噪声后的点用黄色的点表示。明显可以看出,同时对 x x x y y y添加噪声后的点要相对稀疏一些。

5.2 仿真结果对比与分析

用截距式直线方程来表示,原直线方程为: y = 2 x − 3 y=2x-3 y=2x3。所以原直线方程的参数为:
k = 2 c = − 3 \begin{aligned} k&=2\\ c&=-3 \end{aligned} kc=2=3

5.2.1 仿真结果对比

首先列出三种算法求出的直线方程的参数,如下表所示:

表1:三种算法的仿真结果
使用数据集1使用数据集2
一般最小二乘 k = 2.0010 , c = − 2.9709 k=2.0010, c=-2.9709 k=2.0010,c=2.9709 k = 1.9386 , c = − 2.9061 k=1.9386, c=-2.9061 k=1.9386,c=2.9061
正交回归 k = 2.0130 , c = − 2.9708 k=2.0130, c=-2.9708 k=2.0130,c=2.9708 k = 1.9926 , c = − 2.9038 k=1.9926, c=-2.9038 k=1.9926,c=2.9038
梯度下降法 k = 2.0010 , c = − 2.9709 k=2.0010, c=-2.9709 k=2.0010,c=2.9709 k = 1.9386 , c = − 2.9061 k=1.9386, c=-2.9061 k=1.9386,c=2.9061
表2:三种算法的结果误差
使用数据集1使用数据集2
一般最小二乘 e k = 0.0010 , e c = 0.0291 e_k=0.0010, e_c=0.0291 ek=0.0010,ec=0.0291 e k = 0.0614 , e c = 0.0939 e_k=0.0614, e_c=0.0939 ek=0.0614,ec=0.0939
正交回归 e k = 0.0130 , e c = 0.0292 e_k=0.0130, e_c=0.0292 ek=0.0130,ec=0.0292 e k = 0.0074 , e c = 0.0962 e_k=0.0074, e_c=0.0962 ek=0.0074,ec=0.0962
梯度下降法 e k = 0.0010 , e c = 0.0291 e_k=0.0010, e_c=0.0291 ek=0.0010,ec=0.0291 e k = 0.0614 , e c = 0.0939 e_k=0.0614, e_c=0.0939 ek=0.0614,ec=0.0939

5.2.2 仿真结果分析

从上面的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 一般最小二乘法更适用于只有 y y y有噪声的情况;
  2. 正交回归更适用于 x x x y y y同时包含噪声的情况;
  3. 梯度下降法,因为其损失函数和一般最小二乘法相同,所以结果也是一致的。

5.2.3 拟合直线图对比

三种方法的拟合直线图如下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a)使用数据集1(只对 y y y加噪声)(b)使用数据集2(同时对 x x x y y y加噪声)
图,一般最小二乘法的仿真结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a) 使用数据集1(只对 y y y加噪声)(b)使用数据集2(同时对 x x x y y y加噪声)
图,正交回归仿真结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a)使用数据集1(只对加噪声)(b)使用数据集2(同时对和加噪声)
图,梯度下降法仿真结果

上图中,原始直线用蓝色直线表示,原始拟合点用黄色的点表示,拟合后的直线用绿色的直线表示。

5.3 曲线采点仿真

使用 y = ( x + 5 ) 2 y=(x+5)^2 y=(x+5)2作为原始曲线,随机采点,并对 x x x y y y都加噪声。分别使用最小二乘法和正交回归进行拟合仿真,结果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a)使用一般最小二乘法(b)使用正交回归
图,用直线拟合曲线上的点

从结果看,两种算法的最后结果差别较大。

6 向高维推广

6.1 3维空间中的平面拟合

3维空间中的平面同样可以用点法式来进行表示。我们用 ( p 0 , v ) (p_0,\boldsymbol{v}) (p0,v)这样的组合来表示直线,其中 p 0 p_0 p0表示平面上的点, v \boldsymbol{v} v表示平面的法向量。

则目标函数可以写成:
J 4 = 1 2 n ∑ ∣ ∣ v v T ( p i − p 0 ) ∣ ∣ 2 \boldsymbol{J}_4=\dfrac{1}{2n}\sum ||\boldsymbol{v}\boldsymbol{v}^T(p_i-p_0)||^2 J4=2n1vvT(pip0)2

这个跟2维直线拟合是一样的,只是向量和矩阵都多了一维。

直接写出结果:
p 0 p_0 p0为拟合点的质心点坐标; v \boldsymbol{v} v应该取矩阵 S = ∑ ( p i − p ˉ ) ( p i − p ˉ ) T \boldsymbol{S}=\sum(p_i-\bar{p})(p_i-\bar{p})^T S=(pipˉ)(pipˉ)T最小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

6.2 3维空间中的直线拟合

3维空间中的直线可以用点向式来表示。用 ( p 0 , v ) (p_0,\boldsymbol{v}) (p0,v)这样的组合来表示3维空间中的任意一条直线,其中 p 0 p_0 p0表示直线上的一点, v \boldsymbol{v} v为直线的方向向量,因为只表示方向,其大小没有关系,所以直接定义其为单位向量。则,点到直线的投影距离为:
d i = ∣ ∣ ( I − v v T ) ( p i − p 0 ) ∣ ∣ d_i=||(\boldsymbol{I}-\boldsymbol{v}\boldsymbol{v}^T)(p_i-p_0)|| di=(IvvT)(pip0)

目标函数可以写成:
J 5 = 1 2 n ∑ ∣ ∣ ( I − v v T ) ( p i − p 0 ) ∣ ∣ 2 \boldsymbol{J}_5=\dfrac{1}{2n}\sum||(\boldsymbol{I}-\boldsymbol{v}\boldsymbol{v}^T)(p_i-p_0)||^2 J5=2n1(IvvT)(pip0)2

也可以化简为多种形式:
J 5 = 1 2 n ∑ [ ( p i − p 0 ) T ( I − v v T ) ( p i − p 0 ) ] J 5 = 1 2 n ∑ [ ( p i − p 0 ) T ( p i − p 0 ) − v T ( p i − p 0 ) ( p i − p 0 ) T v ] \begin{aligned} \boldsymbol{J}_5&=\dfrac{1}{2n}\sum [(p_i-p_0)^T(\boldsymbol{I}-\boldsymbol{v}\boldsymbol{v}^T) (p_i-p_0)]\\ \boldsymbol{J}_5&=\dfrac{1}{2n}\sum [(p_i-p_0)^T(p_i-p_0)-\boldsymbol{v}^T(p_i-p_0)(p_i-p_0)^T\boldsymbol{v}] \end{aligned} J5J5=2n1[(pip0)T(IvvT)(pip0)]=2n1[(pip0)T(pip0)vT(pip0)(pip0)Tv]

推导过程:
目标函数对 p 0 p_0 p0求导得:
∂ J 5 ∂ p 0 = − 1 n ∑ ( I − v v T ) ( p i − p 0 ) \dfrac{\partial \boldsymbol{J}_5}{\partial p_0}=-\dfrac{1}{n}\sum(\boldsymbol{I}-\boldsymbol{v}\boldsymbol{v}^T)(p_i-p_0) p0J5=n1(IvvT)(pip0)

∂ J 5 ∂ p 0 = 0 \dfrac{\partial \boldsymbol{J}_5}{\partial p_0}=\boldsymbol{0} p0J5=0得:
p 0 = p ˉ p_0=\bar{p} p0=pˉ

其中 p ˉ \bar{p} pˉ为拟合点的质心。

此时,目标函数重写为:
J 5 = 1 2 n ∑ ( p i − p ˉ ) T ( p i − p ˉ ) − 1 2 n ∑ v T ( p i − p ˉ ) ( p i − p ˉ ) T v \boldsymbol{J}_5=\dfrac{1}{2n}\sum(p_i-\bar{p})^T(p_i-\bar{p})-\dfrac{1}{2n}\sum\boldsymbol{v}^T(p_i-\bar{p})(p_i-\bar{p})^T\boldsymbol{v} J5=2n1(pipˉ)T(pipˉ)2n1vT(pipˉ)(pipˉ)Tv

所以为了求 J 5 \boldsymbol{J}_5 J5的最小值,应该求 J Q = 1 2 n ∑ v T ( p i − p ˉ ) ( p i − p ˉ ) T v \boldsymbol{J}_Q=\dfrac{1}{2n}\sum\boldsymbol{v}^T(p_i-\bar{p})(p_i-\bar{p})^T\boldsymbol{v} JQ=2n1vT(pipˉ)(pipˉ)Tv的最大值。

所以 v \boldsymbol{v} v应该取矩阵 S = ∑ ( p i − p ˉ ) ( p i − p ˉ ) T \boldsymbol{S}=\sum(p_i-\bar{p})(p_i-\bar{p})^T S=(pipˉ)(pipˉ)T最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

  • 11
    点赞
  • 85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4
    评论
### 回答1: Simpca-p偏最小二乘(PLS)使用手册(中文版)是一本关于Simpca-p偏最小二乘分析方法的指南。PLS是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用于探究多个自变量与一个或多个因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该手册提供了对Simpca-p偏最小二乘方法的详细介绍、理论基础和应用实例。 手册首先介绍了Simpca-p偏最小二乘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它解释了PLS如何将多个自变量与因变量进行联合建模,以最大程度地解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手册介绍了PLS中使用的数据处理和模型建立的基本流程,包括数据预处理和模型验证等环节。 接下来,手册详细解释了Simpca-p偏最小二乘的算法和计算步骤。它介绍了基于线性代数和统计学原理的模型构建和参数估计方法。同时,手册还讲解了如何使用相关软件或编程语言实现Simpca-p偏最小二乘方法,并提供了使用示例和代码片段。 此外,手册还提供了丰富的案例研究和实际应用。它展示了Simpca-p偏最小二乘在不同领域和问题中的应用,如化学分析、生物医学、金融预测等。这些案例研究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Simpca-p偏最小二乘方法的实际应用场景和效果。 总之,Simpca-p偏最小二乘使用手册(中文版)是一本全面而详细的指南,为读者提供了关于Simpca-p偏最小二乘方法的理论基础、算法实现和实际应用的全面介绍。阅读这本手册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Simpca-p偏最小二乘方法,并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 回答2: Simca-P(Soft Independent Modeling of Class Analogy)是一种常用的化学数据分析软件,而PLS(Partial Least Squares)则是Simca-P中的一种建模方法。Simca-P偏最小二乘PLS使用手册(中文版)主要介绍了如何使用PLS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和建模。 在Simca-P中,PLS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数据预处理、建立模型和进行模型评估。首先,手册会介绍如何导入和预处理化学数据,包括缺失值处理、变量选择和数据标准化等。然后,手册会详细介绍如何使用PLS方法建立模型,包括选择合适的模型类型、设置模型参数和优化模型性能等。同时,手册也会讲解如何使用交叉验证方法评估模型的预测性能和稳定性。 另外,Simca-P偏最小二乘PLS使用手册还会提供一些实际案例和示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PLS方法。这些案例通常涉及不同领域的化学数据分析问题,如无机化合物分析、药物质量控制和食品质量评估等。通过学习这些案例,读者可以掌握如何在实际问题中应用PLS方法进行数据建模和预测。 总的来说,Simca-P偏最小二乘PLS使用手册是一本指导用户在Simca-P软件中使用PLS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和建模的实用工具。通过学习这本手册,读者可以快速掌握PLS方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并能够独立地在Simca-P软件中进行化学数据分析和建模工作。 ### 回答3: SIMCA-P偏最小二乘(PLS)使用手册是一个详细介绍如何在SIMCA-P软件中使用PLS方法的指南。PLS是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用于建立预测模型和解释数据变异的模型。 该手册首先会介绍PLS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数学模型。PLS方法通过在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建立潜在变量来预测和解释数据。这些潜在变量是通过最小化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协方差来得到的。 之后,手册会详细说明在SIMCA-P软件中如何使用PLS方法。它会介绍如何导入数据集、选择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行数据预处理和模型建立等步骤。手册还会介绍如何进行模型的验证和优化。 除了建立模型,该手册还包括了如何解释和评估模型的方法。它会介绍如何解释变量的重要性、解释模型的贡献和解释潜在变量之间的关系等内容。 最后,该手册还会提供一些案例研究,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PLS方法。这些案例研究会展示如何应用PLS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并给出相应的结果和解释。 总的来说,SIMCA-P偏最小二乘(PLS)使用手册是一本全面而详细的指南,可以帮助用户在SIMCA-P软件中学习和应用PLS方法。它不仅介绍了PLS方法的原理和数学模型,还提供了详细的操作步骤和案例研究,使用户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方法。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4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