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遥感2:微波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 微波与大气

遥感主要通过收集地面物体反射和发射的电磁能量,来获得地物的信息。

然而,地物发射或反射的电磁波在到达空间传感器之前必须穿过大气层,会与大气层中的物质发射复杂的相互作用,使得到达传感器的信息是受到衰减了的电磁波信号。

一般来说,大气衰减作用的程度与大气成分及其物理性质有关,与电磁波波长有关。一般,电磁波频率越高/波长越短,大气衰减越强烈;频率很低/波长很长时,大气衰减作用可以忽略不计。

大气层中的物质包括各种气体和其他微粒。大气对微波的衰减作用主要有大气中分子和分子对微波的吸收大气微粒对微波的散射

1.1 吸收

分子所具有的能量包括 平移动能、(与轨道有关的)电子能量、振动能量、转动能量 等几种形式。分子与周围的电磁场发生相互作用时,它们的能级会发生变化,此时它会吸收发射某一频率的电磁辐射能量。单个分子吸收或发射的谱线是一些不连续的谱线。大气中众多分子吸收或发射的谱线是由无数不同频率上的谱线组成的一条连续的谱线。

        

大气对微波的吸收作用主要是氧分子和水分子所导致的,由1-3-2和1-3-3可见,分子的吸收作用更强。氧分子对微波的吸收中心波长为0.253cm和0.5cm。

微波遥感的大气窗口2.06-2.22mm3.0-3.75mm7.5-11.5mm20mm以上。这4个波段内大气的吸收作用很小

1.2 散射

大气微粒可以分为3大类:① 水滴(包括 云雾、霾、降水),② 冰粒,③ 尘埃。其散射因微粒大小电磁波长相对关系不同而异。

(1) 瑞利散射

微粒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散射作用对波长非常敏感,散射截面积与波长的4次方成反比;即:电磁波的波长越短(频率越高),散射越强

由水滴组成的云粒子的直径一般很小,不超过100μm,比微波小一两个量级;它对微波的散射属于瑞利散射。此时散射作用比吸收作用小得多,一般可以忽略。因此,微波在非降水云中的衰减主要由水分子的吸收引起,其衰减系数KC为:

其中,M为云层含水量(g/m3)。可见,在一定温度、一定微波波长的条件下,云的吸收与云层含水量成线性关系。如图1-3-4所示。

            

 (2) 米氏散射

微粒直径大于波长时,散射作用对波长的敏感性降低,散射截面积与波长的0/1/2次方成反比,也满足波长越短(频率越高),散射越强的规律。

降水云中的粒子主要有余地、冰粒、雪花、干湿冰雹等,其直径均大于100μm,有些甚至大到几毫米(雨滴)、几厘米(冰雹),因此,它对微波的散射属于米氏散射。此时的吸收情况复杂,散射作用不可忽略

图1-3-5 是 雨的衰减系数Ker与降雨率的关系Rr,由Setzer于1970年研究得到。

1971年,J.E.Paris对雨的微波吸收和散射的研究表面:当微波频率小于10.69GHz(波长大于2.81cm)时,水滴的衰减作用中散射逐渐小于吸收;当微波频率为4.805GHz(波长6.3cm)时,散射作用仅为吸收的十分之一。当微波频率大于10.69GHz时,水滴的散射作用完全不能忽略

如果不是暴雨、大雨,雨滴的直径一般不会超过2.5mm,若微波频率不大于19.35GHz,雨滴的散射作用比吸收小了近十倍,此时水滴的散射作用可以忽略

1.3 发射

云层本身会发射出微波辐射而呈现为亮度温度。云层的亮度会作为随机干扰噪声叠加在目标的亮度温度上,从而影响目标的微波辐射亮度的测量。

频率越高,噪声越严重。因此,当目标发射率较低微波传感器的工作频段很高时,云层干扰噪声的影响不能忽略,必须借助由其他波段的传感器获取到的资料将这种干扰排除。

进行云层遥感时,传感器的工作频率需要尽可能高

1.4 总结

在1~300GHz的频带内,随着波长越来越短(频率越来越高),

微波与大气的相互作用有2个重要转变

(1)大气对微波能量传输的衰减作用由很弱到很强。

(2)云层微粒和雨微粒对微波的吸收和散射作用从极其轻微到十分显著。这种作用的宏观表现也是衰减。

2 微波与地物

       入射电磁波在地物表面产生镜面反射或漫反射(散射),由透射绕射进入表层以下,在部分或全部被吸收之后,可能部分或全部再辐射出去(发射)。

       入射电磁波与地物发生的相互作用包括表面表面以下两种。通常把地物表面的反射、散射、透射、吸收、发射仅仅作为表面现象处理;然而,即使是金属,不光表面产生反射,还会有电磁波的透入,只是其透入深度有限,随波长而异。因此,表面以下物质与电磁波发生相互作用的积累也是地物对电磁波作用的一部分,更全面的分析应当考虑表面以下介质的作用。

       电磁波与地物相互作用的物理学理论:入射电磁波会促使地物表面的自由电荷和束缚电荷产生振荡运动;这种振荡运动转而辐射出次级场;或深入到第二介质(透射、绕射),或返回初始介质(反射、散射、发射),或这两种情况同时发生。

2.1 反射、散射

(1)光滑表面

       若地物表面是光滑的,入射电磁波将会产生反射,如图a所示。波束垂直地物表面时,反射波会按照逆入射方向返回。

       光滑表面的反射服从斯涅耳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反射波的极化方式与入射波相同。

(2)粗糙表面

       若地物表面是粗糙面,入射电磁波会产生各个方向的漫反射,即散射。顺着入射方向的散射分量称为前向散射,逆入射方向的散射分量称为后向散射。当地物表面是中等粗糙(只是略有粗糙,不是特别粗糙)时,会存在如同光滑表面的较强镜面反射分量,如图b所示。当地物表面非常粗糙时,各方向的散射分量的强度近乎相同,如图c所示。

       粗糙表面的散射服从朗伯余弦定律:在镜面反射方向上的一部分保持相干特征,称为相干散射分量;其余方向上的散射分量称为非相干分量。一部分散射波的极化方式与入射波相同,另一部分是正交极化状态。

2.2 透射

       电磁波在地物内部的介质中传播时,会引起能量损耗。

       电磁波对介质的穿透深度定义为:

        式中:α为介质的衰减系数,单位为dB/m;w是电磁波的角频率;μ是介质的磁导率,单位为H/m;σ是介质的电导率,单位为s/m。

       穿透深度的物理意义是:当入射电磁波在有耗介质中传播的距离为d时,其场强将减小到它在介质表面时的数值的1/e,功率将降低到介质表面入射功率的1/(e)2(13.5%)。

     例:的σ=5.80×(10)7 s/m,μ=4π×(10)7 H/m,1GHz的微波对铜的穿透深度约为2μm。因此,一般可以认为金属和其他一些良导体对微波来说是不透明的

2.3 反射、散射

       具有任意极化的电磁波都可以分解成TE和TM两个分量。TE波水平极化波,是电场矢量垂直于入射平面的极化波。TM波垂直极化波,是电场矢量平行于入射平面的极化波。

(1)光滑表面

       当这两种波入射到两种均匀介质的光滑界面上时,会产生反射和折射,如图1-3-7。

 

 (2)粗糙表面

       当电磁波入射到粗糙的地物表面时,被散射的电磁波既有镜面反射分量,又有漫反射分量,此时斯涅耳定律不再适用。Peak 提出了微分散射系数和表面极化发射率等概念。

 

 

参考书:舒宁《微波遥感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