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节摘要
文章大体讲了一个从垃圾堆中爬出的女孩通过教育改变了自己的命运,17岁前从未接受过教育,后面却读了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的故事。
开始以为是爽文路线,主角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不断变强,装杯的故事,读完发现并非如此。它讲得是自我的救赎,逃离陈旧落后的思想。
我们做的很多选择在我们不成熟的时候,比如升学,相亲等,这时候,往往会咨询年长经验丰富,并且对我们真正信任的人,比如自己的父母,老师。但是,或多或少,我们往往会由于经验匮乏产生自卑,进而产生盲从心理,认为他们说的就是圭臬。
(PS:这让我想到了独立思考,不是别人说啥就是啥,得自己去思考和检验,行而知之)
本文的作者年幼时深受其毒,认为美国政府都是邪恶的,只有自己父亲是正确的,没有享受教育、医疗,原生家庭还使用他们做童工,并虐待,辱骂
摘录
- 过去总是美好的,因为一个人从来都意识不到当时的情绪,它后来扩展开来,因此我们只对过去,而非现在,拥有完整的情绪。
- “我不喜欢上学。”我说
“你从来没试过,”她叫道,“怎么知道不喜欢”。 - 我很难相信照片上那个无忧无虑的年轻人是我父亲。他在我印象里是个疲惫不堪的中年人,整日忧心忡忡,担惊受怕,忙于囤积粮食和弹药。
- 我觉得哥哥不是那种人;我想我永远都不会那样看待他。但无论如何,有些事情还是发生了变化。我开始了一段觉醒之路,对哥哥,对父亲,以及对我自己有了一些基本的认识。我已察觉出我们是如何被别人给予我们的传统所塑造,而这个传统我们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我开始明白,我们为一种话语发声,这种话语的唯一目的是丧失人性和残酷对待他人—因为培养这种话语更容易,因为保有权力总是让人感觉在前进。
- 在那些叉车里度过的汗流浃背的炎热的下午,我无法清楚地表达出这些。那时我还未掌握现在的语言。但我明白了一个事实:我曾一千次被叫黑鬼,以前我笑过,现在我笑不出来啦。这个词没有变。肖恩说出它的方式也没有变,只是我的耳朵变了。它们听到的不再是其中的玩笑。它们听见的只是一个信号,一种穿越时间的召唤,得到回应的是一种越来越坚定的信念:我再也不允许自己在一场我并不理解的冲突中首当其冲。
- 你为什么那么奋力地和想象出来的怪物作战,却对自己家里的怪物无动于衷?
- “决定你是谁的最强大因素来自你的内心”。他说,“斯坦伯格教授说这是《卖花女》。想想那个故事吧,塔拉。”他停顿了一下,目光如炬,声音洪亮,“她只是一个穿着漂亮衣服的伦敦人。直到她相信自己。那时,她穿什么衣服已经无关紧要了。”
- 他们很快走了,在网上开车离开。目送他们走后,我拿出了日记本。过去我总是轻信一切,毫不怀疑,真是令人惊讶。我写道,全世界都是错的;只有爸爸是对的。
- 将自己层精神奴役中解脱出来
只有我们自己才能解放我们的思想。 - 那天晚上我召唤她,她没有回应。她离我而去,封存在了镜子里。在那一刻之后,我做出的决定都不再是她会做的决定。它们是由一个改头换面的人,一个全新的自我做出的选择。
你可以用很多说法称呼这个自我:转变,蜕变,虚伪,背叛。
而我称之为:教育。
对教育的思考
小学时就看过一段话:经济能保证我们的昨天,科技能保证我们的今天,教育才能保证我们的明天。
站在国家社会角度,教育可以使得各行各业不会断层,可以顺利发展,并且可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水平,也是记得中国航天开始的时候平均年龄50-60岁,现在只有30-40岁,外媒说:我们怕的不是中国的航天技术,而是中国的航天人才的年轻化。私以为这是与我国对教育程度的重视是分不开的。
对个人来说,教育可以让我们有更大的视角,可以认识到多样的知识,文化,生活,可以不局限于一亩三分地,不局限于眼前的苟且,可以有诗和远方。此外,很多时候,教育是改变命运最简单的方式了,同等努力条件下,总是成效最大的。
原书提到了《卖花女》,这本书倒是没有读过,但是近期看了它的电影版《窈窕淑女》(奥黛丽赫本真好看~),这部电影私以为是主要讽刺社会风气的,但是其中教育起到的作用也体现得非常好。普通的卖花女,最后成为了淑女,其气质变化是表面,而更加关键的,是她思想的解放,思想的觉醒,是她美丽双眼后的东西。
教育就像熔炉一样,可以对我们进行重塑,可以文明我们的精神,充实我们的思想。而一个人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有伟大的精神。
感谢出生在中国,感谢国家给了我教育的环境与受教育的资格,才让我有资格在电脑前敲出这些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