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1)认知驱动——周岭;第一章、第二章

如何更多地获得收益

  • 创造价值的方式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

    • 对某项技能进行转换获得等价的收益
    • 通过对某些有价值内容的复制来扩展和衍生价值、从而获得收益
  • 通过复制获得的价值往往高于转换,因为转换通常是用单位时间来等价交换而复制则可以通过一份的时间来获取多份的收益,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复制的成本越来越低而收益越来越高,但转换相反,就像是歌曲版权或者作家的书籍会持久地创造财富,转换则类似于厨师,炒一份菜赚一份钱,因此对于这种转换性质的工作,最好的方法是将其绑定到可复制的流程上,比如可以通过配方将厨师的作品进行大量的复制而起到相同的作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想要获得更大的收益,除了“复制” 这种途径之外,需要同时提升的是商品或者内容本身的“价值”,现在社会中的很多作品之所以能够收获眼球甚至变现,究其原因是他们都以内容为导向,大家都对新奇、有内容的事物喜闻乐见,也更容易为这些内容买单,因此要不断打磨作品的价值才能最大化收益。因此要想获得无限的可能,“复制”、“价值” 缺一不可。

如何持续输出有价值内容

如何获得更加有价值的内容呢,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输入知识,保持输入:输出 = 10万:1000 的比例,即阅读十万字,写一千字的方法,这样可以让内容不枯竭,同时又有良好的产出。

  • 同时如果想长期输出有价值的内容,就必须转换思维,要由利己思维转换成利他思维,只有不断考虑内容如何对社会、对他人有好的影响,才能让我们的输出向着更有价值的方向演变。这本书反复提到,只有利他心里不断地加固我们才能真正意义上做出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而且也不会只注重眼前的利益,从而可以让我们的眼光变得更加长远,做的事情更有意义。

利他之心

  • 利他的心理其实是与人类的原始欲望和本能相违背的,因为人类和任何普通动物的本能都是利己,因为只有利己才能在自然法则中生存下来。但是在现代社会,如果凡事都从利己的方面考虑,必然导致的行为就是“难以客观”,本来很多更好的决定都因为要“利己”而不能最大化其本身的价值,甚至导致决定目光短浅、患得患失而不能做出最优的决策。因此,当我们进行价值创造的时候如果能遵循“利他原则”,我们就能够更冷静地对当前情况进行分析,而且做出的决定往往更加的长远、不焦躁、不掺杂念,更容易坚持做下去。
  • 利他的行为不是讨好或者无端付出,而是通过自身的影响力和价值对更多的人带来更多积极的影响,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然会珍惜和打磨自己的作品,产出更加优秀的内容,也会获得更大的影响力,其实利他的同时也利己了,这是一种正向的闭环,利他终利己,因为利他的本质是创造和优化价值。
  • 当然,每个人都不能避免利己的心理,我们要利他首先要接受我们自私的一面,也就是利己的思维,不回避、欺骗、抹杀我们的本性,只有我们接受了我们自身的自私和利己之心,我们才能更好地和他告别。

影响他人

  • 影响他人、改变他人最好的办法不是强迫或者劝说,而是自己的行为能够产生对他人足够强大的吸引力从而让他们主动像我们的行为靠近。相比于苦口婆心的劝说,更好的办法是埋头努力、默默改变。
  • 人与人之间维持关系靠两种方式:
    • 一种是 “付出型社交”
    • 一种是 “吸引型社交”
  • 付出型社交只能够靠出卖自己的行为或者降低姿态来获得别人的同情和怜悯,甚至有时候佐以道德绑架来自我感动最终达到感动别人的目的。而吸引型社交则是通过提高自己来吸引周围的人,因此总是给人感觉充满自信而且更有魅力。
  • 想得到一样东西,最好的方法是让自己配的上他,然后他自己就会被吸引而来,并不需要你要求什么,也无需改变它。

主动社交和被动社交

  • 主动社交总是试图去接触各种各样的人,把精力消耗在和人打交道、推广自己的作品等方面,自己疲于奔命效果还不明显
  • 被动社交是花时间打磨作品,提高自己的价值,通过作品说话,好的作品自然会吸引来想合作、有共鸣的人来推广自己、结交自己,这样就可以不用在无聊的事情上花费时间,即:通过产出独一无二的、具有长久价值的作品来建立与这个世界的连接。
  • 内向者不善言,“理智脑”更加发达,可以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而外向者则倾向于更发达的“本能脑”和“情绪脑”,这两部分的发达可以让外向者更加善于表达和社交。
  • 内向者体内乙酰胆碱的分泌通常较为活跃,乙酰胆碱可以帮助集中精力、提升逻辑思维和记忆能力;但是会抑制神经系统,导致我们安静下来以此来丰富我们的能量储备;因此内向者更能看到事物的全局,也更加冷静,因此虽然内向者在社交上不具有优势,但是却更有利于专注思考。
  • 我们都要做一个长期主义者,当作品没有很多影响力的时候不要担心自己没有人关注,而是要更专注于自己的作品。作为商品推销,当然是希望所有的优势夸大地暴露在公众视野中,但是作为个人成长来说,它有更大的时间宽容度和强烈的个人属性,因此它允许我们慢慢变好,我们可以慢慢雕琢自己的作品。
  • 越是在浮躁的、信息爆炸的社会,我们更要关注作品的价值,因为信息爆炸代表了传播途径的丰富、我们可以轻易获得知识,但是知识并没有增长、甚至我们对于知识掌握的过程、理解的过程与两百年前也没有根本的区别,作品价值的稀缺性也依然适用。

人的思维和觉知的 6 个层次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环境:思维处在环境层次的人,喜欢把所有的事情归结于环境,比较容易怨天尤人

  • 行为:这种人容易把成功与否归结于行为的努力程度,容易陷入一种“我努力了,无怨无悔”的自我安慰往往把努力当做最后的救命稻草;努力反而容易成为他们战略上懒惰的接口以及不跳出思维舒适区的麻醉剂

  • 能力:这类人容易沉迷各种方法论,认为找到对的方法就一定能够成功,但容易成为“道理都懂,就是不做”的人群

  • 信念和价值观:事关选择,选择什么样的道路是需要智慧的,因此到这个层面的人会知道选对的路+努力=事半功倍

  • 自我意识:从自己的身份定位开始思考问题,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应该去做什么样的事情”,有一种探索使命感的初期阶段的感觉,这种状态下,所有的选择、方法、努力都会围绕自我意识认知的那个身份发挥作用,帮助他进行自我的建设和提高,这个阶段的人开始觉醒,但价值观依然还是建立在自己身上的,没有跳出自我的束缚。

  • 使命:真正拥有使命感是最高级的生命追求;如果一个人开始考虑使命,那么一定可以跳脱出自我的概念,而面向的是一群人,甚至整个人类,他们会把价值观建立在为整个人类服务上面,因此是最高层面的追求。

  • 总结一下,就是:环境,努力,方法,选择,身份,意义六个层级。

  • 站在什么样的高度,使用的方法论就会不一样,成长速度自然也是不同,毕竟如何结构一个问题决定了这个问题解决的难易程度。郦波教授曾说:“解决一个问题,要么提高思维的维度,要么降低问题的维度”,当提高了思维的维度之后,再看原来立体的问题就变成了平面问题。因此对个体来说,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找到人生的目标和意义。

如何定义自己的身份决定了人生的高度

  • 如果你还没富,请先让自己像一个富人,用富人的思维思考,改变自己的气质,找到富人们身上的特质进行模仿,先建立身份上的自我认同。因为人类成功很重要的条件,也是人类成长的终极力量,那就是心理建设。如果你只是把这种行为认为是“画大饼” 那你的思维永远也就只能停留在嘲讽“画大饼”这个概念,而如果你能愿意多想一层,你就会发现,人们往往所愿意相信的决定了他最终走上了什么道路,而对于相信的东西是否坚韧,决定了最终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成就。因为人生本来就是一场催眠。

  • 养成习惯或者要完成身份转变有三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努力决定了最终转变的效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结果
    • 过程
    • 身份
  • 如果你想养成读书习惯,而你只看到结果,是每天读一个小时书,那么你很难坚持,最重要的是通过阅读你想成为一个博学的人,或者在书里你想找某个答案,通过这种深层次的驱动,完成每天一个小时书这种表像的结果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就像你想考100分你就会刷题,而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好学生、学霸就会从转变自己的态度和习惯入手,这完全涉及到根本问题还是表面问题,因此我们始终要学会从深层次去考虑问题,而不是浮于表面。

  • 因此肯花时间明确自己身份的人才是真正的高手,他们可以进行足够的心理建设,从内到外,从上到下彻底改变自己,因为这是他们坚信的“底层逻辑”。

  • 当然,你也可以通过“刷题”入手,但是效果会慢很多,比如你刷了一年题才发现在刷题的过程中也改变了自己的态度和习惯,这种由表及里的过程当然不如直接发现和改变态度、习惯这种方式快,虽然最终也会达到目的,但是时间成本会更加高昂,而且会更加难以坚持。因此无论做任何事情,底层的逻辑永远都是最重要的,要找到更深的支点、做更加彻底的改变。

坚定信念,放低预期

  • 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你的世界是你所关注的事物的综合产物,我们的大脑是根据我们关注的事物来建立世界观的,我们选择关注什么、忽略什么会对我们的生活质量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 主动降低预期与积极的态度并不冲突,因为主动降低预期并非悲观主义,当遇到我们觉得对的事情,就一往无前去做,毫无杂念也不要关注结果,因为结果并非我们能更改,我们只有不关注结果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专注。
  • 我们需要不断用心理建设的力量重塑自己的内在身份,人成长的过程就是把自己内在身份不断揉碎再重塑的过程。

语言对思维的塑造

  • 不只是你的想法会影响你的语言,你的语言也会反向影响思维;当我们说出消极的语言,这样会直接导致大脑以消极的方式思考,而建设性的语言会刺激大脑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你的语言就可以改变你的想法。
  • 除了语言,肢体语言也会隐形地改变心态,例如蜷曲的身体会给大脑消极的心理暗示而舒展的身姿和微笑的表情会提高大脑的自信、让人的目光变得更长远。
  • 刀子嘴的人往往很难豆腐心,只是对自己刻薄语言的一种粉饰。
  • 想好的,说好的才能得到好的。

理性思维并非万能

  • 理性思维更多的使用理性脑,而感性思维是通过更多的潜意识和本能脑、情绪脑来完成决策。因此如果只用理性脑会让人错过很多可能,因为我们的理性思维本身就带有很强的局限性,因为人类的理性本就限制于人类的认知和以往的决策本身。因为理性思维的局限恰恰在于:它只相信自己所见所闻的一切事情,对于已知以外的未知会主动怀疑并排斥。如果我们在做需要创造性的工作,理智脑和理性思维往往会第一反应拒绝那种天马星空的想法。因此某种程度上,理性思维反而会成为成功的阻碍。
  • 乐观构想、悲观计划、乐观实行:产生想法的时候找感性的人、有想象力的人讨论,因为他们的讨论更有创造力,对结果的预测也更加乐观,能够促进项目的开始,但是计划的过程中要通过理智的人在理性思维的条件下不断完善和假设,最终实施的时候要严格按照计划轻松又降低预期地进行。
  • 理性并不是一种高于感性的思维方式,相反,他们是并列的,需要结合、合理利用
  • 有时候我们无法达成目标不是因为不够理性,恰恰是因为不够感性。获取理性不是人生的终极目的,因为精彩的人生还需要浪漫、无畏和勇气。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暖仔会飞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