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
- 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 目的是为了要介绍共情理论和计算机领域对于共情的研究和应用
- 其次是这个领域的未来、挑战
- 主题:empathy
- 人类社交关系构成了我们的生活环境
- 技术自主的产品需要有社交能力:empathy
- 读完这篇文章的所得所思:遇到的问题-如何提高效率,怎么解决/下一次的经验教训
- 首先读intro,结论与课题延伸:把握中心内容(抓住文章的关键词与逻辑)
- 其次带着对于关键词的延伸思考:提问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 最后带着问题针对性阅读每一个部分,获取自己想知道的答案
tips:将术语积累起来,相关话题积累
论文简述:Empathy in Virtual Agents and Robots: A Survey
- 计算机共情领域
- 分析人工代理在与人类交互的过程中可以刺激和触发共情的不同方式
- 共情代理人的设计:共情/同理心计算模型
叙述引入:
- 同理心是人类社会交互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并发挥关键作用(沟通与建立社会关系)
- 提出机器拥有同理心的课题,课题对象:具有同理心能力的虚拟对象和实体机器人
具体叙述:
- 共情的理论背景:概念与定义
- 定义共情的计算模型的需求:需要考虑的因素(由结合理论知识分析得出)
- 实例:具体情境和具体的代理所具有的特征
- 总结与未来方向
共情理论
- 共情的定义:
- 作为对他人情绪状态的情感反应
- 作为对其他人情绪状态的认知与理解力
- 由情感和认知两部分组成
- 不同研究者的定义:本文献采用Hoffman定义
- Hoffman定义共情:一种使得人具备“与自己的处境相比与其他人处境更协调一致的情感”的心理过程(对于其他人的情绪反应)
- Davis定义共情:一组对其他人的经历产生的反应相关联的个人行为
- De Waal:a感知与分担其他人的情绪状态的能力 b评估其他人产生的情绪状态的原因 c认同他人,采用他们的观点
- 共情遭遇的一般要素
- 目标者(被观察对象)
- 发生的目击事件
- 目标者的情绪表情/行为
- 观察者
- 语境/上下文
- 共情产生的三个核心过程:
(1) 共情机制:共情是由内部机制所引起的。
- 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