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列天线是高增益天线的一个重要分支。近年来,反射阵列天线(RA)和透射阵列天线(TA)因其具有简单的平面结构和较高的增益而受到广泛的关注。
在这类平面阵列天线的设计中,透射单元的设计一直都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一般要求透射单元需要具有极化选择、极化转换和相位补偿的功能。
本篇文章主要围绕透射单元结构的分类以及相位补偿的实现方法展开。
一. 透射单元的结构分类
在近些年的工作中,阵列天线中使用的透射单元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 R-T结构(receiver-transmitter)(左)
- 栅格结构(右)
对于R-T结构,用于接收来波的贴片被称为接受贴片或者接收天线;用于辐射波的贴片被称为发射贴片或者发射天线。
通常情况下,接收贴片完成对来波极化方式的选择。发射天线完成对来波的极化转换。相位补偿功能的实现见下一节。
对于栅格结构,透射单元的上下两层分别放置了方向不同的栅格。这个目的是对来波进行极化选择,让与底面栅格垂直的线极化波进入单元。栅格结构的中间层通常使用极化转换贴片,对来波进行极化转化。最后被极化转换后的波可以顺利透过顶层的栅格被辐射到自由空间。
二. 透射单元的实现相位补偿的方法
透射单元实现相位补偿的方法与透射单元结构的选择息息相关。
一般情况下,R-T结构实现相位补偿的方法通常有以下两种:
- 旋转发射贴片
- 在连接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时加载微带线
一般的R-T结构,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通过一个位于单元正中心的通孔连接。此时,旋转透射贴片就可以使辐射波产生相位差。理论上,旋转透射贴片的角度与获得相位补偿的角度的大小是相等的。
对于一些特殊的R-T结构,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的位置并不位于单元正中间,或者根据设计需求,透射单元的贴片不适合旋转。因此就可以在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连接的过程中加入微带线,同时通过控制微带线的长度来控制相位补偿。
栅格结构实现相位补偿的方式通常只有一种:控制极化转换贴片的物理尺寸。
线极化转换贴片一般可以在较宽的频率范围内实现正交极化转换,因此极化转换性能对贴片物理尺寸的改变并不敏感。可以通过改变透射单元的尺寸来实现一定范围内的相位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