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3 GNSS定位技术分析——从单点定位到精密动态技术
作者:齐花Guyc(CAUC)
一、引言
GNSS定位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类:
一、是否依赖外部参考数据:单点定位、差分定位。
二、观测值类型:伪距、载波相位和两者组合。
三、精度:低精度(米级)、中等精度(亚米级)、高精度(厘米级到毫米级)。
四、处理方式:实时、后处理。
二、单点定位(无需本地基准站)
SPP(伪距单点定位):
仅使用移动站的伪距观测值和广播星历,无外部改正。
精度在米级。
PPP(精密单点定位):
使用移动站的伪距和载波相位观测值,结合精密星历和钟差产品,无需本地基准站。
精度在2-10厘米。
PPP-RTK(精密单点定位实时动态):
PPP 的实时增强版,利用区域参考网提供大气改正,加速模糊度固定。
精度在1-5厘米。
三、差分定位(依赖区域基准站)
DGNSS(差分GNSS):
基于伪距差分,基准站传输伪距改正量。
精度在0.5-5米。
RTK(实时动态定位):
基于载波相位差分,解算模糊度以确定基线向量。
精度在1-2厘米。
Network RTK(网络RTK):
利用多个基准站组成网络,生成虚拟参考站。
精度在1-3厘米。
四、广域差分定位(依赖全球基准站)
SBAS(卫星增强系统):
通过地球同步卫星广播差分改正(如伪距和电离层模型),增强单点定位。
广域覆盖,精度在1-3米。
GBAS(地面增强系统):
通过地面站广播高精度差分改正,服务局部区域。
精度在亚米级到厘米级。
五、其他技术
GNSS/INS组合导航:
结合惯性导航系统和 GNSS,通过卡尔曼滤波融合数据。
精度在厘米级。
多源融合导航技术:
通过集成不同导航系统或传感器的互补特性,弥补单一系统的不足,提供连续、高精度和稳定的位置、速度和姿态信息。
通常涉及:GNSS、INS、视觉导航、激光雷达、重力/磁力导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