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现象是一种社会化的行为,明智的人利用从众造福大众,愚蠢的人利用从众引发社会动荡。在从众行为发生时,一定要保持一些独立性,不然会发生悲剧。
- 信息性社会影响
- 规范性社会影响
- 日常生活中的规范性社会影响
- 少数人的影响
1.信息性社会影响
从众的本质是由于真实或想象中他人的影响而改变行为。我们从众是因为我们相信其他人对一个模糊情境的解释比我们自己的解释更准确,而且可以帮助我们选择一个适当的行为方式,这是信息性社会影响。人们将他人看做信息的来源,从而相信团体的估计是正确的。信息性社会影响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能导致私下接纳,因为人们真诚地相信其他人言行是正确的,因而顺应他人的行为。公开顺从是一个人虽然公开表现出顺从却不一定真的相信团队所作所言。人们依赖其他人来定义现实情况,并私下里接受团队的估计。
信息性社会影响的另一个重要变量:对个人而言,正确完成任务的重要性。高重要性条件和日常生活中很多情境有关,即我们有动机将事情做好同时我们的判断和决定都有后果,在这种条件下我们更容易受到信息性社会影响。这种应用规律被使用在警方单独访问各个目击者的情境中,主要是避免信息性社会影响。
到这里你可能明白一些群体性事件基本上都有从众因素在其中,例如哄抢、示威游行等等。当然也有不好的事情会发生,如恐慌性事件传播等等,这很容易引发社会性的灾难,因为信息性社会影响当中他人跟我们没有什么区别,一样的惊慌失措,一样的信息不足。人们在遭遇模糊不清的情境时,最容易受到信息性社会影响,如果此时遭遇的情境有属于危机情境,基本上没有时间考虑应该采取什么行动,基本上从众会立即发生,从众行为的结果基本上都是悲剧。
一般地,一个人拥有越多的知识,在模糊情境下其进行指导的价值越大,但是有时候这个专家也没办法成为一个可靠的信息来源时,从众行为的结果也是比较灾难性的。
2.规范性社会影响
我们希望得到他人的喜爱和接纳,我们遵守团体的社会规范,这些就是规范性社会影响。这一类的从众行为会导致人们公开顺从团队的信念和行为,但不一定导致个人的私下接纳。团队对于成员应该如何行为有一定的期望,而且合格的成员是遵守这些规则的人;不顺从的成员被认为是标新立异、难以相处的反常分子。《一拳超人》中的饿狼就是规范性社会影响的受害者。
我们可以减少规范性社会影响,可以使用增加情境的明确度、寻找充足的信息和广泛的咨询等等方法,不过再怎么减少也无法清除它,因为渴望融入人群和被接受是人性的一部分。
当尝试开始拒绝规范性社会影响后,人们会采用两种可能的方式劝服你,第一种是利用同伴关系增加沟通,第二种是长时间的讨论或者各种玩笑弄清楚拒绝的原因。如果这两种方法都失效了,人们会拒绝与此人沟通,并使用各种孤立、排挤等手段惩罚此人。
3.日常生活中的规范性社会影响
规范性社会影响在我们日常生活的许多层面发挥作用,例如适当时候得体的穿着。时尚是规范性社会影响的另一个相当盲目的例证,例如现在中国流行的不买房结什么婚、每个女人都要有一个包包等等。规范性社会影响中有一个更为“邪恶”的形式,它使得女性努力追求文化所规定的诱人身材。通常在食物供给不稳定的时候,身材丰满的女性更受欢迎;在食物供给稳定的时候,细长身材最受欢迎。在唐朝的时候,女性以胖为美;在现在,女性以苗条为美,具体的原因就是如此。规范性社会影响对男性的审美也存在着变化,在最近的趋势中,肌肉男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特别是男性,不过可惜的是女性对男性审美几乎没有什么变化,看到这里我笑的眼泪流。
根据社会影响理论来讲,人们对社会影响做出反应的可能性取决于:强度,该团体对你的重要程度;接近性,当团体企图影响你时,团队与你在时空上的接近程度;人数,团队中有多少人。当强度和接近性提高的时候,从众行为会增加。当人数增加的时候,人们感受到从众的压力会降低,不过在团队人数达到4到5人的时候,从众行为不会增加太对,但是人数越多,团队在社会的影响力越大。当我们在一个团队中顺应团队一段时间之后,我们会获得一些特异信用,这个时候做一些固执己见的行为并不会引起规范性社会影响的处罚,主要是因为我们已经赚得了在这个情景下这种情况下偏离规范性规则的权利。这段仔细体会一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
当团体中每个人都在说一件事、持有相同的意见时,规范性社会影响是最有威力的。当人们在团体中没有同盟时,这会导致他们做出特立独行的答案时面临更高的规范性压力。
如果团体的文化是集体主义文化,那么更多的从众行为被鼓励执行。集体主义文化多出现在农耕文明中,而个人主义对出现在渔猎文明中。
4.少数人的影响
个人或者团体中的少数人是能够影响多数人的行为和信念的,其中的关键之处在于保持一致,即持有少数观点的人必须在一段时间内表达相同的观点,而且少数人群体内部成员必须彼此认同。多数派通过规范性社会影响常常得到公开的顺从,而少数派则常因为信息性社会影响获得私下接纳。想一想中国历史上国共两党发展的历程,这段内容就很清楚了。
用社会规范微妙地引导人们顺从于正确的、社会倡导的行为,这种心理学应用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可以看到的,例如最近发生的垃圾分类。一个文化的社会规范有两种类型:命令性规范,对符合规范的行为承诺奖赏、对不符合的行为实施惩罚;描述性规范,主要关注人们对某一特定情境中真实行为的知觉,告诉人们什么是有效或适应的行为。在激发有益社会行为的过程中,命令性规范要比描述性规范作用更大。
当通过从众过程来改变他人的行为时,必须考虑不同的人接受信息:一种是表现出高于平均水平;另一种是表现出低于平均水平的社会不良行为。在使用描述性规范的时候,对于表现高于平均水平的有明显的正面效果,不过表现低于平均水平的有明显的反向效果。当使用描述性规范结合命令性规范时,两者的表现均有正面效果。最近的垃圾分类就是采用描述性规范结合命令性规范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