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一、淋巴结(lymph node,LN)
维基百科 - 淋巴结:是属于淋巴系统和适应性免疫系统的肾形器官,广泛分布于身体各个部位,起着过滤淋巴液和免疫监视的作用。
1.1、主要功能
- 过滤作用:淋巴结通过其内部的淋巴窦系统,过滤来自周围组织的淋巴液,清除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死亡细胞、废物、肿瘤细胞等有害物质,起到保护身体免受感染和疾病的作用。但是,淋巴结并不具备解毒的功能。
- 免疫反应:淋巴结是免疫反应的中心,内部含有大量淋巴细胞,又叫做免疫细胞(如B细胞、T细胞、巨噬细胞等),能够迅速对
病原体
进行识别、捕捉和消灭。它们在全身范围内循环流动,并通过淋巴液对潜在威胁进行监视。当病原体入侵时,淋巴结能够及时启动免疫反应。(1)
B细胞
:
- 在皮质的淋巴小体中,B细胞起初处于休眠状态。
- 一旦被激活,它们会进入
生发中心
进行增殖和分化,产生大量的抗体
。这些抗体能够识别并中和病原体,从而帮助清除体内的感染源。(2)
T细胞
:
- T细胞主要位于副皮质区域。在此,T细胞与树突状细胞相互作用,识别并处理感染细胞。
- T细胞通过两种方式发挥作用:细胞毒性T细胞直接清除被感染的细胞,辅助性T细胞则通过调节其他免疫细胞的活动来增强免疫反应。
(3)
巨噬细胞与浆细胞
:
- 巨噬细胞位于淋巴结的髓质区域,它们具有吞噬病原体、死细胞和其他废物的功能,参与清除体内的有害物质。
- 浆细胞则负责分泌抗体,这些抗体通过传出淋巴管进入血液系统,进一步扩展免疫反应的覆盖范围。
1.2、淋巴液的流动过程
- (1)
传入淋巴管(Afferent Lymphatic Vessels)
:淋巴液从身体各个组织通过多个传入淋巴管流入淋巴结的凸面(外部表面)。传入淋巴管将淋巴液带入淋巴结,同时带入可能存在的细菌、病毒、废物、以及其他外来物质,淋巴结会对这些物质进行过滤。- (2)
淋巴窦(Lymphatic Sinuses)
:淋巴液一旦进入淋巴结后,它将流经一系列的淋巴窦,这些窦道具有过滤和免疫反应的功能。具体顺序如下:
- 囊下窦(Subcapsular Sinus):淋巴液首先流入位于淋巴结表面下的囊下窦。这是淋巴液进入淋巴结后的第一个过滤区域,位于包膜下,主要起到粗略筛选的作用。
- 皮质窦(Cortical Sinus):接着,淋巴液流入皮质窦,皮质窦位于淋巴结的外层皮质部分。在皮质中,主要有B细胞聚集并形成“淋巴小体”,这些细胞在这里对淋巴液中的病原体进行初步识别和处理。
- 髓质窦(Medullary Sinus):最终,淋巴液流入位于淋巴结中心的髓质窦,髓质中主要有T细胞。这里是免疫细胞的汇聚区域,进一步加强对病原体的处理和免疫反应。髓质窦中还有一些巨噬细胞,它们会吞噬并清除淋巴液中的废物和微生物。
- (3)
传出淋巴管(Efferent Lymphatic Vessels)
:经过过滤和免疫处理后,已经净化的淋巴液通过淋巴结门
处的传出淋巴管流出淋巴结。这些传出淋巴管将净化后的淋巴液带往更大的淋巴管,如胸导管或右淋巴管,最后回到静脉系统,进入大静脉,最终进入心脏。最终回流到血液系统中。
- 通常情况下,一个淋巴结只有一个传出淋巴管,但在一些情况下,也可能有两个或更多传出淋巴管。
1.3、组织结构
淋巴结是免疫系统的核心器官,它们通过过滤淋巴液、识别病原体并启动免疫反应来保护身体免受感染。淋巴结一般呈肾形或卵圆形,直径一般 0.1 - 2.5 厘米。
一个淋巴结可以细分为多个
淋巴小结
,每个小结又有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免疫细胞和结构。
- 包膜(Capsule):淋巴结的外层由结缔组织构成,形成坚固的保护性屏障,并支持内部结构。
- 皮质(Cortex):皮质是淋巴结的外部区域,主要由B细胞组成。皮质中有许多淋巴小体,这是B细胞聚集的地方。在休息状态下,B细胞没有被激活,但一旦遇到病原,它们会被激活并形成生发中心,在此处进行增殖和分化。
- 副皮质(Paracortex):副皮质位于皮质与髓质之间,主要由T细胞组成。在副皮质中,T细胞与树突状细胞进行相互作用,启动免疫反应。
- 髓质(Medulla):髓质位于淋巴结的内部,包含较少的细胞和大量的淋巴窦。在髓质区域中,除了T细胞外,还包括浆细胞、巨噬细胞、以及一些B细胞。髓质中有髓质索,这些结构富含浆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负责分泌抗体和清除病原。
- 淋巴窦(Lymphatic Sinuses):淋巴窦系统位于淋巴结的不同区域,包括皮质窦和髓质窦。淋巴窦负责引导淋巴液流动,并在过程中过滤病原体、废物等有害物质。
1.4、分布位置
淋巴结分布在全身,在躯干处相对密集。一个成年人的体内大约有450个淋巴结,由淋巴管相互连接成网络。
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的分布位置:
- 颈部:颈部的淋巴结是最常见的肿大的地方,通常在咽喉、下颚下、耳后等区域可以找到。
- 腋下:腋窝附近也有较多的淋巴结,是检查乳腺癌转移时的关键位置。
- 腹股沟:在大腿根部也有淋巴结,通常与下肢、外生殖器等部位的感染或病变相关。
- 胸腔和腹腔:如纵隔淋巴结(胸腔中央区域)和腹部的大网膜淋巴结等,通常与肺部、消化系统等疾病有关。
- 腮腺、肠道和其他器官周围:某些特定区域,如腮腺、肠道以及肾脏等器官周围,也有淋巴结分布。
二、淋巴结肿大(lymphadenectasis)
维基百科 - 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的大小超过了正常范围,通常是由于淋巴结中的免疫细胞对病原体或其他异常刺激的反应。淋巴结肿大可以是局部或全身性的,表现为淋巴结发炎、肿胀,这通常是免疫系统正在积极响应身体内感染或其他异常状况的表现。
2.1、主要原因
淋巴结肿大的原因可能有多种,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 感染:
- 细菌性感染:如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常见的细菌感染可引起局部淋巴结肿大,表现为红肿、疼痛。常见的例如颈部淋巴结肿大与上呼吸道感染有关。
- 病毒性感染:如感冒、流感、单核细胞增多症(由Epstein-Barr病毒引起)等。病毒感染时,淋巴结通常肿大但无明显疼痛。
- 真菌感染和寄生虫感染:某些真菌或寄生虫也可能引起淋巴结肿大,尤其在免疫力低下的个体中更为常见。
- 肿瘤:
恶性肿瘤
:肿瘤细胞可以扩散到淋巴结(淋巴结转移),导致淋巴结肿大。淋巴瘤
:是淋巴系统的一种恶性肿瘤,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淋巴瘤可引起淋巴结普遍肿大,且没有明显的压痛。- 自身免疫性疾病:
- 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自身免疫疾病可能导致全身性淋巴结肿大。这是因为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导致免疫反应过度,淋巴结的免疫细胞增殖,从而肿大。
- 药物反应:
- 某些药物(如抗生素、抗癫痫药等)可能引发过敏反应或药物性淋巴结肿大。药物反应常伴随皮疹、发热等症状。
- 特殊疾病:
- 淀粉样变性:一种由于蛋白质沉积在组织中导致器官功能衰退的疾病。可能引起淋巴结肿大。
- 肉状瘤病(Sarcoidosis):一种非感染性疾病,表现为多脏器的炎症反应,常常伴随淋巴结肿大,特别是肺部淋巴结。
2.2、感染方式与分布
淋巴结肿大的分布和其引起的原因密切相关,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 局部感染:如果感染局限于某个区域,可能导致该区域的淋巴结肿大。比如,上呼吸道感染可能导致颈部淋巴结肿大;口腔或牙齿感染可能导致下颌或颈部淋巴结肿大。
局部肿大有时也可能是肿瘤扩散到相邻淋巴结的表现。- 弥散性肿大:全身性感染、结缔组织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或自身免疫疾病可能导致多个区域的淋巴结肿大,甚至可能伴随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等)。
- 淋巴瘤:淋巴瘤可能导致全身多个淋巴结的肿大,通常是无痛的且没有明显的炎症反应。
- 特定区域的淋巴结肿大:某些特殊情况可能导致特定区域的淋巴结肿大,进而影响到临近的结构。例如,上腔静脉堵塞,可能是由胸腔内淋巴结的肿大引起,导致呼吸困难、颈部静脉怒张等。
2.3、淋巴结转移(Lymph Node Metastasis, LNM) —— 恶性肿瘤扩散的标志
百度百科 - 淋巴结转移:是指恶性肿瘤(癌细胞)从原发肿瘤部位通过淋巴管扩散至邻近或远端淋巴结的过程。这一现象表明肿瘤已具备侵袭性和转移能力,通常提示癌症进展至中晚期
,是临床分期、治疗方案制定和预后评估的关键依据。
2.3.1、流动过程
淋巴结转移的发生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 (1)肿瘤细胞突破基底膜:恶性肿瘤细胞通过上皮-间质转化(EMT),失去黏附能力,获得迁移能力。
- (2)进入淋巴管:肿瘤细胞通过淋巴管内皮细胞的间隙侵入淋巴系统。
- (3)沿淋巴管扩散:进入淋巴循环的癌细胞可顺着引流方向扩散,并到达最近的区域淋巴结。
- (4)淋巴结内生长和定植:肿瘤细胞在淋巴结内建立微环境,逃避免疫攻击,进一步生长。
- (5)远处转移:如果癌细胞进一步突破淋巴结屏障,可能通过血管进入全身,导致远处器官转移(如肺、肝等)。
2.3.2、常见部位
不同类型的癌症有特定的淋巴结转移路径,称为“淋巴引流方向”。以下是部分癌症的常见淋巴结转移部位:
癌症类型 淋巴结转移部位
"""
乳腺癌 腋窝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
肺癌 纵隔淋巴结、肺门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
胃癌 贲门、胃网膜、腹主动脉旁淋巴结(Virchow淋巴结)
结直肠癌 肠系膜淋巴结、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甲状腺癌 颈部中央区、侧颈区淋巴结
食管癌 纵隔、锁骨上、腹腔淋巴结
鼻咽癌 颈部、锁骨上、后咽淋巴结
宫颈癌 盆腔、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前列腺癌 盆腔、髂血管旁淋巴结
"""
2.3.3、分期与评估(TNM系统)
对许多恶性肿瘤病患而言,淋巴结转移的状况是分期(staging)的重要依据,决定着医生对患者的治疗手段和预后
在
TNM分期系统(肿瘤-淋巴结-远处转移)
中,"N"代表区域淋巴结的受累程度:
N0
:无区域淋巴结转移N1
:少量(通常为1-3个)区域淋巴结转移N2
:中等数量(通常4-9个)淋巴结转移,或肿瘤侵入较大区域淋巴结N3
:广泛的淋巴结转移(≥10个淋巴结,或远端淋巴结受累)
不同癌症的N分期标准可能有所不同,例如:
- 乳腺癌:N1(1-3个腋窝淋巴结阳性)、N2(4-9个)、N3(≥10个)
- 胃癌:根据淋巴结转移的数量(N1 ≤2,N2 3-6,N3 ≥7)进行分级
五年生存率(以乳腺癌、胃癌为例):
- 乳腺癌:
- N0(无淋巴结转移):>90%
- N1(1-3个转移):70%-80%
- N3(≥10个转移):40%-50%
- 胃癌:
- N0:60%-70%
- N1:40%-50%
- N3:<20%
2.3.4、诊断方法
- 临床检查:医生可通过触诊和体格检查初步评估淋巴结的位置、大小、质地及活动度。
- 感染性淋巴结肿大:通常
柔软、可移动
,可能伴有压痛。- 恶性肿瘤转移:多表现为
质硬、固定、不规则
,可伴随多个淋巴结融合成团。-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可用于评估淋巴结的大小、内部结构及代谢活性,辅助诊断转移情况。
超声
:适用于浅表淋巴结(如颈部、腋窝、腹股沟),可观察淋巴结的大小、回声特征及血流分布。恶性淋巴结通常表现为低回声、皮质增厚、血流信号异常。CT/MRI
:用于评估深部淋巴结(如纵隔、腹膜后)。CT可观察淋巴结是否增大、融合或坏死,MRI对软组织分辨率更高,适用于复杂解剖区域的评估。PET-CT
:利用葡萄糖代谢活跃度(SUV值)检测肿瘤性淋巴结的代谢特征。恶性淋巴结通常表现为高代谢信号,对判断远处淋巴结转移尤为重要。- 病理学检查:病理学检查是确诊淋巴结转移的金标准,可通过细胞学或组织学分析明确癌细胞的存在。
细针穿刺活检(FNA)
:适用于浅表淋巴结,创伤小,可通过细胞学分析判断良恶性。但对于存在坏死或弥漫性转移的淋巴结,可能存在假阴性风险。术后淋巴结切除+病理分析
:手术切除淋巴结后,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确定转移淋巴结的数量、分布及病理分型,用于肿瘤分期和预后评估。
淋巴肉
百度百科 - 淋巴肉:是带有明显淋巴结的肉,不属于食品原料,但有不法商家将“淋巴肉”作为食材,制成肉馅。
由于 " 淋巴都不能吃,吃了很容易中毒 " 这一谬误广泛传播。目前大部分的猪肉店都会把没有病变的正常的淋巴结当作比较差的肉来对待,甚至把它们丢弃。但事实上没有病变的正常的淋巴结煮熟后是可以正常食用的。 国家的规定针对的也只是病变淋巴结,不包括没有病变的正常的淋巴结。事实上,淋巴结、淋巴组织是广泛分布于哺乳动物全身的,就算想要全都去除也很难做到,所以吃猪肉的人基本上不可避免的都会吃过淋巴结。
《生猪屠宰产品品质检验规程》说明了生猪病变的淋巴结是病原微生物积存的部位,若被食用易造成感染和中毒,规定了生猪检疫后,需要摘除
甲状腺
、肾上腺
、病变的淋巴结
,即俗称的 " 摘三腺 " (因淋巴结旧称淋巴 " 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