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国内外单光子激光雷达领域实验室研究(2020-2024)
一、国内实验室研究进展
1.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研究团队:张同意研究员团队
突破方向:
- 系统架构创新:
- 开发基于单光子雪崩二极管(SPAD)阵列与衍射光学元件(DOE)的可重构同轴单光子激光雷达系统。通过优化光学设计与信号处理算法,系统能量利用率提升约100倍,横向空间分辨率提高3倍,实现亚毫米级深度测量精度。
- 提出多重频激光照明结合脉冲串相关累积的测距方法,将无模糊距离从18.75米扩展至7.4公里,显著提升远距离探测能力。
- 算法优化:
- 提出基于系统前向模型的堆积效应校正公式,通过迭代优化目标深度与反射率估计值,将高光子通量下的测距误差降低至1厘米以内。
- 开发自适应阈值算法,动态调整光子计数阈值,抑制背景噪声干扰。
- 应用场景:
- 完成10公里级地形测绘实验,验证系统在复杂地形(如山地、森林)中的穿透成像能力。
- 开展机载系统集成研究,目标分辨率达512×320像素,扫描速度提升至每秒10万次光子计数。
支持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单光子激光雷达关键技术与系统集成”。
- 陕西省科技厅重点研发计划“远距离单光子成像系统研发”。
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研究团队:潘建伟院士团队
突破方向:
- 超远距离成像:
- 完成202公里超远距离单光子三维成像实验,采用1550nm波段激光,分辨率达512×320像素,扫描时间约8.6小时。实验验证了单光子激光雷达在空间目标探测、远距离地形测绘中的潜力。
- 开发基于时间相关单光子计数(TCSPC)技术的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SNSPD),探测效率达85%,时间分辨率小于30皮秒。
- 量子增强技术:
- 探索量子纠缠光源在单光子激光雷达中的应用,通过量子关联提升信噪比,实验验证在低光子通量下成像质量提升2倍。
- 应用场景:
- 与国家航天局合作,开展月球及深空探测激光雷达系统预研。
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南京大学联合研究
研究团队:北航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南大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
突破方向:
- 系统综述与算法:
- 发表综述论文《单光子激光雷达系统与图像重建算法研究进展》,系统梳理技术发展脉络,重点分析TCSPC技术、SPAD阵列性能优化及大气传输影响(如湍流、散射)。
- 提出基于深度学习的光子计数图像重建算法,将成像速度提升10倍,同时保持亚毫米级精度。
- 大气校正模型:
- 开发基于辐射传输理论的大气校正模型,量化气压、温度对激光传输的影响,实验验证在10公里距离内测距误差小于5厘米。
4. 华东师范大学
研究团队:吴光教授团队
突破方向:
- 远距离验证:
- 实现21公里青海湖目标测距,验证远距离成像可靠性。采用重复频率互质激光脉冲技术,解决距离模糊问题,测距精度达厘米级。
- 开发多波长激光同步发射系统,通过波长分集抑制大气湍流影响。
- 动态目标追踪:
- 提出基于光子流稀疏表征的动态目标追踪算法,实现高速运动目标(速度达100米/秒)的实时成像。
5.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研究团队:刘博研究员团队
突破方向:
- 噪声抑制技术:
- 开发光谱滤波技术,结合窄带滤光片与原子蒸汽滤波器,将日光背景噪声抑制至单光子水平,提升白天探测性能。
- 提出普适性评价模型(ROI指数),量化系统资源需求(如激光功率、探测器面积)与探测性能(如信噪比、分辨率)的权衡关系。
- 机载系统集成:
- 完成紧凑型机载单光子激光雷达系统集成,重量小于5公斤,功耗低于50瓦,适用于无人机平台。
- 完成紧凑型机载单光子激光雷达系统集成,重量小于5公斤,功耗低于50瓦,适用于无人机平台。
二、国际实验室研究进展
1. 美国宇航局(NASA)
重点项目:
- ICESat-2卫星:
- 搭载先进地形激光测高系统(ATLAS),采用单光子激光雷达技术,实现多波束(6束)地形高度测量,精度达毫米级。卫星轨道高度500公里,覆盖全球极地冰盖、森林冠层等区域。
- 数据应用于极地冰盖质量平衡监测、海平面变化研究。
- MABEL项目:
- 早期完成20公里高空光子计数推扫测量实验,获取高精度地表高程数据,验证机载单光子激光雷达技术可行性。
2. 米兰理工大学
研究团队:Signorelli教授团队
突破方向:
- 编码测距技术:
- 提出宏/子脉冲编码技术,通过设计非均匀脉冲间隔序列,解决距离模糊问题并提升激光器峰值功率利用率。实验验证在10公里距离内测距精度达厘米级。
- 混沌激光雷达:
- 开发混沌单光子激光雷达概念,利用混沌激光的宽频谱特性抑制多径干扰,信噪比提升3倍,适用于复杂环境探测。
3. 英国赫瑞瓦特大学
研究团队:Buller教授团队
突破方向:
- 超远距离成像:
- 实现10.5公里目标的高分辨率三维成像,采用时间相关单光子计数技术(TCSPC),分辨率达256×256像素,扫描时间约2小时。
- 开发超短脉冲单光子探测系统,脉冲宽度小于50皮秒,验证脉冲计数技术可靠性。
- 大气湍流校正:
- 提出基于波前传感的大气湍流校正算法,将成像分辨率提升40%。
4. 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
历史贡献:
- 阵列化探测器:
- 早期开发4×4至256×256阵列单光子激光雷达,推动技术规模化应用。最新研究成果包括基于CMOS工艺的SPAD阵列,集成度达1024×1024像素。
- 抗干扰技术:
- 提出光外差啁啾调制技术,结合单光子探测,提升系统抗干扰能力,实验验证在强背景光下信噪比提升5倍。
- 提出光外差啁啾调制技术,结合单光子探测,提升系统抗干扰能力,实验验证在强背景光下信噪比提升5倍。
三、气压相关开放课题及研究方向
1. 大气传输影响研究
核心问题:
- 大气吸收、散射及湍流对激光传输的影响,包括光子能量衰减、路径偏转及成像分辨率下降。
研究案例:
- 南京大学:张蜡宝团队研究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SNSPD)在近红外波段(1550nm)的性能,分析大气传输对测距的影响。实验表明,在10公里距离内,大气湍流导致测距误差增加约2厘米。
-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刘博团队开发光谱滤波技术,结合窄带滤光片与原子蒸汽滤波器,将日光背景噪声抑制至单光子水平,提升白天探测性能。
2. 机载系统应用
研究进展: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发紧凑型机载单光子激光雷达系统,采用低功率激光(平均功率小于1瓦)获取高分辨率3D图像,适用于不同气压环境。实验验证在5公里高度下,系统分辨率达512×320像素。
- 应用场景:
- 灾害监测(如洪水、地震):快速获取灾区地形数据,评估灾害影响。
- 森林生物量测量:通过激光雷达数据反演森林冠层高度、生物量分布。
3. 噪声抑制与信噪比提升
技术路线:
-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Luu团队:提出光外差啁啾调制技术,结合单光子探测,提高抗干扰能力。实验验证在强背景光(如日光)下,信噪比提升5倍。
-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所:朱精果团队将混沌光源引入成像领域,优化编码调制方案,提升信噪比。实验表明,在复杂环境中,成像质量提升30%。
4. 跨学科合作课题
合作案例:
-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所与光电所合作:开发基于SPAD的真随机编码探测技术,解决距离模糊问题,适用于复杂气压条件下的探测。实验验证在10公里距离内,测距精度达厘米级。
- 西安光机所与超表面研究团队联合:提出基于超表面的涡旋光束生成方法,实现旋转目标转速测量,拓展气压相关动态目标探测能力。
四、技术趋势与产业化前景
1. 技术趋势
- 小型化与集成化:
- 单光子激光雷达系统正向紧凑型、低功耗方向发展,适用于无人机、手持设备等平台。例如,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开发的机载系统重量小于5公斤,功耗低于50瓦。
- 智能化与自动化:
- 结合深度学习算法,实现光子计数图像的实时重建与目标识别。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提出的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重建算法,将成像速度提升10倍。
- 多模态融合:
- 融合激光雷达、可见光、红外等多源数据,提升环境感知能力。例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展的量子增强技术研究,通过量子关联提升信噪比。
2. 产业化前景
- 市场规模:
- 据预测,2030年全球单光子激光雷达市场规模将达39.11亿美元,中国市场份额有望超33%。主要驱动因素包括自动驾驶、航空航天、消费电子等领域的需求增长。
- 应用领域:
- 自动驾驶:作为高精度环境感知传感器,提升车辆对障碍物的检测能力。
- 航空航天:用于卫星测高、地形测绘、空间目标探测等任务。
- 消费电子:集成于智能手机、AR/VR设备,实现3D感知与交互功能。
- 竞争格局:
- 国际厂商(如Luminar、Velodyne)在车载激光雷达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国内企业(如禾赛科技、速腾聚创)加速追赶,重点布局单光子技术路线。
- 国际厂商(如Luminar、Velodyne)在车载激光雷达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国内企业(如禾赛科技、速腾聚创)加速追赶,重点布局单光子技术路线。
五、总结与展望
近五年,单光子激光雷达领域在系统架构、算法优化、应用场景拓展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国内外实验室通过技术创新,推动技术向小型化、集成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气压相关开放课题的研究,为解决大气传输影响、提升系统性能提供理论支撑。未来,随着技术成熟与产业化加速,单光子激光雷达将在自动驾驶、航空航天、消费电子等领域发挥关键作用,推动相关产业升级与变革。